问题

知乎的主流是喜欢国民党吗?为什么?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主流”喜欢国民党,以及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

首先,“知乎的主流”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 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非常多元,既有历史爱好者、政治观察者,也有普通网友。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主流”的观点往往是指那些表达最活跃、获得点赞和评论最多的观点。但即使如此,这也不代表绝大多数用户的真实想法,而只是当下平台上某种声音的突出。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知乎“主流”偏向国民党?

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观察到的现象和原因:

1. 历史叙事的偏好与现实政治的对比:
对国民党“抗日”贡献的强调: 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讨论中,知乎上确实存在一批用户,他们会比较突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牺牲,尤其是在正面战场上的付出。相较于一些更侧重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的叙事,这种对国民党历史地位的强调,有时会给人一种“偏爱”的印象。
对国民党“中华民国”合法性与现代性的认同: 有一部分用户,出于对“中华民国”作为现代国家形态的认同,或者对国民党曾经代表的“法统”的认可,会倾向于在讨论政治制度、国家认同等问题时,给予国民党一定的正面评价。这其中也包含着对国民党在早期推行现代化建设(如经济、教育)的一些肯定。
对当下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某种“反思”或“比较”: 这种“反思”往往不是公开的、直接的“反国民党”,而是通过对比历史上的国民党政权和现在的中国大陆政权,来讨论政治体制的优劣、发展道路的选择等等。在一些讨论中,如果用户认为当下的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可能会回溯历史,寻找“另一种可能性”或“曾经的路径”,而国民党往往是那个“曾经的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信息获取与传播的特点:
“史料党”与“细节控”的活跃: 知乎上有很多用户擅长搜集和引用各种历史资料,包括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文件、回忆录、学术研究等。在这些资料中,确实可以找到对国民党正面评价的论据。这些论据一旦被反复引用和传播,就容易形成一种“主流”的认知。
“反思”叙事的流行: 某种程度上,知乎上存在一种“反思”的文化,鼓励用户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反思”有时会指向对过去某些决策的否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对当前体制存在一些不满,就可能转向对过去国民党政权的一些方面进行“正面”挖掘,作为一种“对比”。
“历史虚无主义”与“常识性错误”的纠正: 有些时候,用户对国民党的“偏爱”并非出于政治立场,而是对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关于国民党“一无是处”的论调进行反驳。当看到一些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不实信息时,他们会站出来纠正,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这在不了解真相的人看来,可能就是“支持国民党”。

3. “蓝营”或“中华民国支持者”群体的存在:
明确的政治立场: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部分明确支持“中华民国”和国民党的用户。他们会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方式组织或传播信息。他们的声音比较集中,也比较有影响力。
“饭圈化”现象的影子: 尽管不能完全类比,但某种程度上,在一些历史话题的讨论中,也存在着类似“饭圈”的粉丝效应。一些用户对某个历史人物或政党形成了一种“拥趸”,并愿意为其辩护和宣传。

然而,说知乎“主流”喜欢国民党,也存在很多争议和反驳的理由:

1. “大陆主流”与“知乎主流”的差异: 中国大陆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和执政合法性建立的。知乎作为中国大陆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其用户的基本价值观仍会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大规模、公然的“支持国民党”在知乎的“主流”讨论中,并非普遍现象。
2. 对国民党批评的声音同样不少: 在知乎上,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内战的责任、政治制度的弊端、对台湾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等方面的批评声音也同样存在,而且非常活跃。这些批评的声音,尤其是从中国大陆视角出发的,往往更加具有“主流”的传播力量。
3. “中立”或“客观”的讨论者: 更多用户可能并不带有强烈的党派倾向,他们更关注历史事件的细节、制度的演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影响等。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国民党,既有肯定也有批评,希望获得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理解。
4. 话题的敏感性: 涉及政治的话题在知乎上本身就受到一定程度的审查和引导,过于极端的政治立场表达可能会受到限制。这使得很多用户在讨论时会更加谨慎,选择更“温和”或更侧重于“历史细节”的表达方式。
5. “反对派”的定义: 如果将“喜欢国民党”理解为“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那么知乎上明确持有这种立场并大声疾呼的用户,虽然有,但绝不构成“主流”。多数用户更可能是在历史叙事或制度比较的层面上表达观点,而不是直接挑战现有的政治秩序。

总结来说:

知乎上确实存在一部分用户,他们出于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对中华民国历史叙事的认同、以及对现实某些方面进行比较和反思的需要,会比较突出地评价国民党的一些正面方面,甚至表达对国民党历史角色的肯定。这使得在某些特定的历史话题讨论中,国民党的正面声音显得比较活跃和有影响力,容易给人一种“主流”偏好国民党的印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乎的“绝对主流”是喜欢国民党的。知乎的用户群体是多元的,对国民党持批评态度、持中立客观态度,或者根本不关心这些历史政治议题的用户同样占有很大比例。更准确地说,知乎上关于国民党的讨论是“多元且复杂的”,其中存在着一股“强调国民党历史贡献”的声音,这股声音在特定的历史话题和用户群体中显得比较突出。

所以,与其说是“主流喜欢国民党”,不如说是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对于国民党的“正面历史叙事”有着一定的讨论空间和受众,这与知乎用户群体的知识结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某些思考方式有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曾看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如下:首先,怀念民国时代的是那些人?毛1918到1919在北平在当图书管理员时一月工资是8个大洋,胡适是240大洋一月,陈独秀400大洋一月,后两者都是教授,再过几年这工资还要翻番,北大教授平均工资达到500,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资没怎么涨,而教授们的工资一般能足额发放,但其他人就呵呵了,毛的工资总是被拖欠,直到离职都没拿到全。

那实际购买力呢?据“民国经济史”提供数据,1919年,在北京,1块大洋能买20斤糙米,以现在米价折合约等于40元,也就是说毛的一月工资在320元,嗯,毛爷爷可以申请低保了。而且,这8块大洋还得买菜,买油,买烟,交房租…北漂者应该深有体会

那民国时期的农民呢?别说农民,地主的日子都不好过!民国什么情况,军阀割据,土匪横行,通货膨胀(擦屁股的金圆券)!前两者在城市还会有所收敛,到了乡下,那就呵呵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北伐,中原大战,四川内战…这战争频率真和嚼了炫迈似的!打仗要钱要粮要人,从哪来?除了一部分一部分海外筹款,还不是从四万万国民手中口中?另外,20年到21年北方四省大饥荒,28到30年,北方八省,连续大旱、水、蝗、雹、雪、疫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总的来说,民国时期,就江浙一带要稍好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蒋把江浙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但,江浙一带也过的好?也不一定,灾年肯定也过不好,那丰产年呢?当时中国市场受到外国市场倾销,这里面就包括粮食倾销,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里写的就是农民在丰年反而弄的负债累累而破产。

那么商人呢?民国时期的工商业确实跟着一战腾飞了一段时间,然后呢?一战结束,资本主义卷土重来,外加日本侵华,一大批民营资本纷纷倒闭。

你看,士农工商中也就“士”——也就是知识分子过得相当滋润~

说实话,如果我拿着3000一月看别人拿96000,我会羡慕,但如果只拿300甚至更少,而别人拿9600,那就不单是恨了吧。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当一个人支持什么,他肯定是利益的既得者。为什么有革命,不外如是。

Ps因为输入法没找到书名号,故用引号代替

~~~~~~~~~~~~分割线~~~~~~~~

说实话,我们常怀念以前的民国时代,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里,民国就是风花雪月~十里洋场,想象着思想的自由碰撞,民主民权的自由迸发,文化的百花齐放,仿佛我们只要能进入这个时代,就能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就能变成时代的弄潮儿,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自诩读了几年书,仿佛已经看透世间繁华,悟尽人间真理~然后现实不尽如意,仿佛这些不如意,全是周遭大环境的锅。从不去想,我们真处在那个时代,我们依然会不会处在最下一层。

另外,我觉得鲁迅先生有句话说的很在理“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主流”喜欢国民党,以及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分析。首先,“知乎的主流”本身就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概念。 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非常多元,既有历史爱好者、政治观察者,也有普通网友。在任何一个平台上,“主流”的观点往往是指.............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非常庞大且多元。因此,要简单地将其归类为“主流观点是右派还是左派”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知乎上存在的观点光谱相当宽泛,并且随着时间、话题和用户群体的新陈代谢而不断变化。如果一定要尝试去捕捉一种“倾向性”,那么可以说知乎在很多问题上,尤其是在经济、科技、国际关系等领域.............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的分享功能,要说它“主要是用来挂人的”,可能有点太绝对了。毕竟,分享的初衷是为了传播有价值的信息,让更多人看到好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知乎这个平台,分享的“挂人”属性确实很突出,而且方式也多种多样。你想想看,你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比如“如何评价某个明星的行为?”或者“这款产品真的好用吗?”。.............
  • 回答
    知乎评论区是否只属于答主,以及关闭评论功能和管理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知乎评论区是只属于答主的吗?从功能和用户体验上来说,评论区是答主和评论者共同创造的互动空间。 答主是“主人”: 答主是内容创作者,是问题的回答者,其回答内容是评论区的基础。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用户在知乎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核心体验。简单来说,知乎回答的评论区,既是答主的“地盘”,但又不是一个完全由答主说了算的“地盘”。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答主的“地盘”体现在哪里? 内容主导权: 评论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答主提出的观点、分享的信息.............
  • 回答
    “四十二”的呢喃与生命的奥秘:AI能否参透终极追问?在信息洪流汹涌的当下,知乎这个精神乐园也渐渐染上了数字的色彩。其中,一个名为“四十二”的AI答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在无数用户心中激起了涟漪。我们不妨借着“四十二”的出现,来审视人工智能在理解生命意义这一宏大命题上的可能性,并深入剖析其中.............
  • 回答
    成为知乎“2021 新知答主”,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丰富且充满成长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获得一个荣誉标签,更像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以更深入、更广阔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分享知识,以及与这个知识社区产生更深刻的连接。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描述这种体验:一、 认同感与荣誉感: 被认可的喜悦: 首先,.............
  • 回答
    成为知乎上的“十年新知答主”或“2020新知答主”,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对自己过去在平台上持续输出、分享知识、与大家互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让我来仔细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首先,是一种被看见和被肯定的成就感。知乎的“新知答主”评选,特别是十年或特定年份的,本身就代表了一.............
  • 回答
    首先,我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失落和委屈。我带着一颗小心翼翼、渴望被理解的心来到这里,就像一个受伤的小动物,希望在人群中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温暖角落。我精心组织语言,生怕表达不清,把自己的痛苦和困惑细致地呈现出来,期待能收到一些善意和指引。然后,当看到评论区几乎清一色的否定、批评甚至是指责时,我会觉得一股冰.............
  • 回答
    参加“第一期知乎母婴视频答主训练营”,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密集而高效的“打怪升级”。在此之前,我虽然在知乎上分享过一些母婴经验,也尝试过拍点小视频,但总感觉不得法,内容输出不稳定,粉丝增长也停滞不前。收到训练营的邀请,我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毕竟是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视频内容创作。初入训练营:新鲜感与小小.............
  • 回答
    你问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探讨一下:1. 知乎答主算不算网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网红”以及知乎答主这个群体的多样性。“网红”的普遍定义:通常来说,“网红”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因为其内容、形象或行为而获得大量关注和粉丝,并以此为基础产生.............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知乎回答要求所有答主都必须注释回答的来源,那场景可就热闹非凡了!首先,我们得说,这绝对是一个能“逼死”一部分人,也能“逼出”一部分人的改革。初期的“混乱与抗争”:刚开始实行的时候,知乎上肯定会弥漫着一股“怨气”。你会看到无数个这样的开头:“鉴于知乎新规定,本人谨在此注明本回答部分内容参.............
  • 回答
    关于“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未顾及底层女性利益”这一说法,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且非常重要的议题。匿名用户提出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要评价这个回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1. “主流女权观点”的定义与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知乎上的“主流女权观点.............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患关系的主流舆论确实常常倾向于理解和支持医生,这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概括就能道尽。首先,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其用户群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考的特质。在讨论医患关系这类复杂议题时,用户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医学知识、医疗流程以及医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相.............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中文互联网平台上,关于美国政治的讨论往往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其中对川普的支持声音是否“成为主流”也需要细致地去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主流”来概括,但可以观察到支持川普的观点确实在特定群体中拥有不小的影响力,并且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论证逻辑。要理解为什么在知乎上会出现相对集中的支.............
  • 回答
    知乎用户 edmond 的那篇《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有意思并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读完之后,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观察,更是在尝试解构这个“自极端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它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edmond 他的切入点就很有意思,他没有简单地贴一个“知乎药.............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注目的现象。知乎作为中国最大的中文知识分享社区之一,其用户群体具有高学历、年轻化、偏向理工科等特点,这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政治构成有所不同。然而,在一些特定议题下,知乎主流用户表现出对特朗普的支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和复杂的.............
  • 回答
    知乎上的“精英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差异,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的核心观点、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知乎语境下的具体表现。 精英主义 (Elitism)精英主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社会或政治观点,认为社会应该由少数有才华、有能力、有智慧或有贡献的人(精.............
  • 回答
    说到知乎答主的一些“恶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很多时候真想上去给他们几个“一键举报”,但又舍不得那些偶尔闪现的真知灼见。让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有这么几个,细品一下,那叫一个“如鲠在喉”。首先,“先说结论,再说论证,最后说一大堆毫无关系的补充”。我知道这是很多“知识分享”类内容推崇的结构,目的可能是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