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现实中从来见不到知乎大神那样的人?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估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在知乎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回答,内容翔实、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仿佛作者是某个领域的百科全书,或者是经验老道的实践者。他们对复杂的问题信手拈来,见解独到,让人叹服。这种人,大家习惯称之为“大神”。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碰到这样的人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大神”这个标签,很大程度上是知乎这个平台赋予的。知乎的用户群体本身就比较偏向于知识、信息和深度思考。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是带着某种目的性来提问和回答的。想获得信息、解决困惑、增长见识,这是很多人的出发点。所以,一个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解答问题的人,自然会吸引到关注和赞誉,也就容易被“神化”。

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碎片化

在现实世界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领域都达到“大神”级别。即使是专家,也往往是“深耕某一领域”,而不是全知全能。比如,你可能遇到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但他对古典音乐可能一窍不熟,或者对养花种草一窍不通。

而且,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是多维度的、碎片化的。我们可能在一次聚会上,跟一位朋友聊起最近看的电影,他可能对某个导演的风格了如指掌,对电影的剪辑手法能说出个所以然。但你让他写一篇关于电影史的深度分析文章,他可能就没那么从容了。因为日常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兴趣、情感和即时反应,不一定需要结构化的知识输出。

知乎平台的“过滤”和“优化”作用

知乎的设计,本身就有“过滤”和“优化”信息的作用。

门槛与筛选: 知乎的问答形式,加上用户对高赞回答的追求,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筛选机制。那些逻辑不清、论据不足、语言混乱的回答,很容易被淹没。而那些经过思考、组织和润色的回答,则更容易脱颖而出。
写作与组织能力: 在知乎上发表一个高质量的回答,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本身,还需要良好的写作能力、逻辑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作者需要梳理思路,找到恰当的词汇,甚至会配图、引用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比口头表达更费心力的过程。
“编辑”的痕迹: 知乎上的很多“大神”回答,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可能是在多次修改、吸收评论区反馈后才定稿的。这种“打磨”过的文字,自然比随口说出的观点显得更圆润、更有说服力。现实中的交流,很少有机会进行这样细致的“编辑”。

“表演”与“人设”的可能性

我们也不能排除知乎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人设”和“表演”。

匿名性与职业的区分: 知乎允许用户使用昵称,或者与现实身份有所区隔的账号。这使得一些人可以更自由地展现自己的知识,甚至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职业背景,只专注于某个领域的讨论。这和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对方是某公司的程序员或者某大学的老师,这种身份绑定是不同的。
知识的“商品化”: 在某种程度上,知乎也让知识变得有“商品化”的属性。高赞回答可以带来影响力、粉丝,甚至转化为商业价值。这就激励着一部分人去投入更多精力,打造自己的知识“品牌”。这就像有些人擅长在舞台上表演一样,他们懂得如何呈现自己,吸引观众。

现实生活的“平凡”与“日常”

反观我们现实中的日常接触,更多的是普通人。我们身边的人,可能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但也需要面对生活的柴米油盐;可能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但他的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一篇篇精辟的文章。

职业分工: 很多“知乎大神”之所以能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是因为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这个领域,甚至是以此为职业。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人,可能身兼数职,他们的生活重心可能分散在工作、家庭、社交等多个方面,不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达到“专家”的深度。
沟通方式的差异: 现实中的交流,更多的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日常互动。我们习惯了对方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这些都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知乎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对方,这就需要作者用更精准、更全面的文字来弥补这些非语言信息的缺失。

总结一下就是:

知乎上的“大神”之所以看起来与众不同,是因为平台本身的特质(用户群体、问答机制)、用户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追求,以及回答者在输出知识时所付出的额外努力(写作、组织、打磨)。

而现实生活,更加真实、立体、复杂,也更加“平凡”。我们身边的人,在自己的某个角落发光发热,但在更广阔的领域,他们可能就像我们一样,是正在学习和探索的普通人。我们看到的知乎“大神”,是经过了一定“包装”和“聚焦”的知识输出者,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更加丰富、立体的个体,他们不是时时刻刻都在输出“干货”,更重要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和故事。

所以,并非“从来见不到”,而是现实中的人和事,不像知乎上那样被极致地“提炼”和“呈现”出来。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些人,在某个话题上表现出惊人的见解,他们可能不是“大神”,但他们同样是值得学习和交流的优秀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定义的知乎大神,是最肤浅的表象。

我来告诉你我认识的知乎大神。

***

我从 2001 年左右认识

@talich

@yolfilm

@Lawrence Li

@负二

这些人,这十多年里,大家各有各的事情做,人生路径各有不同,但大家都在学习、进步。

十多年前 talich 在业余时间翻译大部头的电影著作,这十多年来,他先后涉足美国政治、媒体、娱乐业几个行业的历史爬梳,

十多年前 yolfilm 跟我们谈他年轻时一夏天看两百部电影,我说你怎么评价侯麦?他说,娘个脚没看过,过几天就买 DVD 偷偷去看。现在他四十多岁的人了,天天挂在 b 站和萌娘百科上学习。

十多年前张小北、邹波都是电影爱好者,之后都是曲线救国,从电影行业的周边产业一步步切入到核心地带去。

***

我 2004 年初认识

@周凱旋

小姐。当时提到她,首先要提到的是 tom.com,其次是北京的东方广场。当时她跟我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读书、写作、翻译。

这十年来,她先后投资了 Facebook、Skype、Spotify、Waze、Onavo、Siri、Bitstrips,跃而成为全球顶级早期投资人。

前两年我去香港拜访她,她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读书、写作、翻译。

***

认识

@张佳玮

的时候,还是用 MSN messenger,那时候他跟我说,自己每天除了阅读就是写作。那是五六年前,他一天写 3000 字,几乎每天写一篇关于篮球的文章,但心里在酝酿自己的小说。之后他学了法语,去了巴黎,在那边学艺术,依然看球,2014 年一年出版了五本书。去年夏天我问他,你现在看篮球还有趣味吗?他说,太有了,我前两天看了 1975 年总决赛,还仔细算了 Rick Barry 和 Wes Unseld 对位时两个人的攻防效率。

……

诸如此类,因为要忙,就不多说了。

知乎牛人,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牛人,绝对不是你关注的那些表象,用什么、穿什么、玩什么。

最本质的,是每个人的内核,操作系统,大家怎么在不停升级、迭代自己的世界观、知识结构、理念…… 这些年来我见过的人、熟识的人,无论富可敌国,还是专注在某个领域,无不是每年都有精进的。大家会玩新奇酷的产品,只不过是出于好奇心,去看这世界有什么新的可能性,而不是你所谓的“逼格”。

最后说,你为什么现实中看不到牛人?DOS 3.3 是没法对接 Mac OS X 的,是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