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络中女拳横行,在现实中却很少能碰到女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感受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常常觉得“女拳”声音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所谓“女拳”的比例却低很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确一下,“女拳”这个词本身就有争议。很多人用它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极端、激进、甚至带有攻击性的女权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污名化和标签化,用以否定一切争取女性权益的呼声。不过,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姑且先把“女拳”理解为那些在网络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有时候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的争取女性权益的观点和行为。

那么,为什么网络上感觉她们“横行”,现实中却“很少碰到”呢?

1.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放大镜效应与匿名性

放大镜效应: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任何人发表的观点,无论多么偏激,都有可能被传播、被讨论、被引用。那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言论,往往更容易抓住眼球,吸引关注,也更容易被传播出去。这就像是在一个小范围的冲突里,有人拿出扩音器大喊,自然显得声音特别大。而那些温和、理性、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支持性别平等的观点,可能就淹没在海量信息中了。
匿名性与去抑制: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相对匿名,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和顾虑会减轻很多。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敢于表达平时不敢说出口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对方是活生生的人,有直接的互动,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也可能顾忌对方的身份(比如对方是领导、长辈,或者自己认识的人)。但在网络上,这种直接的社会约束力会减弱,更容易出现言论上的“放飞自我”。
算法推荐: 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很多都依赖算法推荐。如果一个用户经常点击、评论、转发与某个话题(比如性别议题)相关的帖子,算法就可能认为你对此感兴趣,然后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包括那些更极端的观点。这样一来,用户就可能觉得自己“到处”都能看到这类内容,感觉“横行”。

2. 参与者群体与现实行为的差异

网络是“发泄”和“认同”的场所: 对很多人来说,网络是一个可以释放现实中压抑情绪的场所。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公、受到歧视的女性(或者男性,但讨论女性权益时主要涉及女性),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共鸣,找到支持她们的群体,并在这里表达她们的愤怒和不满。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宣泄。
线下社交的顾虑: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表现得非常激进,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可能会引起不适,甚至招致负面评价和排斥。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即使心中有某些强烈的观点,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选择更委婉、更温和的方式去表达,或者干脆选择不表达。
“女拳”的标签化: 很多时候,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女拳”言论,可能只是个体零散的、带有情绪的表达,并非代表一个有组织、有明确行动纲领的群体。而将这些零散的言论归结为“女拳横行”,本身也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记住那些“出格”的言论,而忽略了大部分理性平和的声音。

3. 现实中“女拳”的定义与普遍认同

“女拳”的界定模糊: 什么是“女拳”?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很多时候,一些温和的、争取女性合理权益的言论,也会被一些反对者贴上“女拳”的标签。比如,呼吁同工同酬、反对职场性别歧视、要求分担家务等,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性别平等诉求,却可能被一些人攻击为“女拳”。
现实中的普遍共识: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实是认同基本的性别平等的。大家普遍不希望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也希望女性能够获得和男性同等的尊重和机会。所以,在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中,那些极端到完全不顾事实、充满攻击性的观点,很难获得普遍的认同,也很难在公开场合“生存”。人们可能会在心里嘀咕,但不会立刻站出来跟你理论,除非你的话实在触碰了底线。
“沉默的大多数”: 很多支持性别平等,但又不是极端主义的女性,她们可能在网络上比较少发言,或者不参与激烈的争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默默地工作、生活、承担家庭责任,并且希望获得公平对待。她们的存在,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而网络上活跃的,往往是那些有强烈表达意愿的人。

4. 社交媒体的茧房效应

信息茧房: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算法推荐,如果你长期关注和参与某些特定话题,社交媒体会不断推送给你相关内容,让你感觉这个话题非常普遍,甚至主导了整个网络舆论。如果你不主动接触其他信息源,你可能会认为“女拳”真的无处不在。
群体极化: 在网络社群中,由于成员之间更容易相互强化观点,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群体极化。一个群体内部的观点可能越来越极端,但这种极端观点在群体之外可能并不被广泛接受。

总结一下:

网络之所以让人感觉“女拳横行”,主要是因为网络环境具有放大传播、匿名化、算法推荐、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等特点,使得一些极端、情绪化的声音更容易被看见和传播。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受到直接的社会互动、顾虑对方感受、对“女拳”定义的模糊以及普遍的性别平等共识等因素影响,极端观点难以获得广泛认同和普遍实践,所以我们“很少碰到”。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感知到的“女拳横行”,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信息过载下的认知错觉,而非现实中极端群体占比真的如此之高。大多数人还是在生活中努力地寻求和维护一种相对平衡和公正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诶呦呵,这罪恶的田园幕刃

user avatar

所谓女拳实际上是在借着女权的议题暗搞种族和民族主义,你看那些女拳搞得种族鄙视链,男性白人最高,黑人次之,黄种人最低,你看这个鄙视链是不是和美国社会的鄙视链一模一样,女性白人最高,黄种人第二,黑人最低,毕竟中国女拳还是要把自己放高一点的。她们羡慕欧美日韩鄙视其他发展中和欠发达地区的国家,本质还是嫌贫爱富。而且真正的女权是要解放全世界女性的,全世界各个国家和种族的女性应该是平等的。但是中国女拳对于中国男性和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女性结婚持鄙视态度,她们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女性,中国男性与她们结婚在中国女拳眼里就是犯贱和自甘堕落,反而中国男性与欧美女性结婚就是自不量力或者是高攀。所以中国女拳就等同于美国的种族主义者,很多中国女拳师可能根本不是女人,电脑前敲着键盘的很有可能是个拿了美国ngo组织的美元的油腻大叔,之前网警就抓到过一个用女号在网上煽动性别对立的40多岁的中年男人。。。所以现实生活中见不到女拳师很正常,他们大多只能存在于网络上,只有在网络上搞煽动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效率,在现实中宣传那效率也太低了,而且也太名目张胆,很多拳师现实生活中可能很正常,根本察觉不到,在网上他们可以呼风唤雨,无恶不作,今天他们是女拳师,明天摇身一变又成了港独台独。。。现实中的女生大多数都是正常的,网上的极端分子不能代表大多数女生的心声,正常女生平时都要上班上学,谁闲的没事天天没日没夜的在网上发帖。。。

user avatar

这虽然是老问题,但我今天特别想回答下,主要是留个稿子。

你们可能不知道,在五月十三日,我们的宝岛突然发生全岛停电。高雄兴达电厂14时37分发生不明原因跳机,燃煤二、三号机和燃气四号机皆跳闸。

那可能就有人想问了,他们停电关女权啥事?

事情巧就巧在就在他们停电期间,国内在网上的男女矛盾却是最平和的一天。很多社交平台辱骂男性和辱骂奉孝的言论突然消失。全成了秀恩爱的。

就连豆瓣女权比较集中的豆瓣鹅组也没有例外。

网友很快发现了这一神奇的现象,开始热议。

网友可能是实在有点不习惯没有女权的日子,到处在找女权,结果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有一位女权不知道是不是忘了切输入法了,前面是简体发文,后面变成了繁体。

那么题主你现在是不是心中有了答案。

user avatar

现在网上的什么男权女权,都是一群口嗨党。

我也不废话,男权女权者有种的有本事就在现实中光明正大的搞一次男权或女权活动,敢吗?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都戴小白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感受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常常觉得“女拳”声音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所谓“女拳”的比例却低很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女拳”这个词本身就有争议。很多人用它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极端、激进、甚至带有攻.............
  • 回答
    在中国网络上,“女权”常常被与“女拳”或“田园女权”等同起来,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历史与语境的演变: “女权”概念的引入与本土化: “女权”作为一种现代思想,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引入、发展和本土化的过程。在早期,“女权”更多地指向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言论,它们披着“为女性发声”的外衣,却以一种偏激、对立、甚至充满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观点,我们通常称之为“田园女权”。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既希望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又不想陷入无谓的争吵。那么,有没有一些有效且得体的方式来反对和反驳这些论调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在网络讨论中,一些女性会将“普信”(普通自信,指那些虽然能力、条件一般但对自己评价很高的人)视为男性的缺点,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而且这种观点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的网络社群和讨论语境中。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对“普信”男性在婚恋关系中的期望落差: 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很切中了不少人内心的感受。确实,环顾四周,尤其是网络上,关于“大龄剩女”的焦虑声音似乎比“大龄剩男”要响亮得多,也更具画面感。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一个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谁更“应该”焦虑,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尽量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朋友在闲.............
  • 回答
    网络用语倾向于模糊原字词的标准读音,比如“康康”、“雨女无瓜”、“冲鸭”等现象,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且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语言演变过程。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追求新颖、有趣和个性化表达 突破传统语言规范的束缚: 标准的语言发音是经过长期社会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网.............
  • 回答
    网络上男女之间相互攻击、鄙视的现象确实越来越普遍,而且火药味十足,一方是“直男癌”,另一方是“女权婊”,这种对立似乎难以调和,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现象,涉及到历史、经济、心理、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绝不是单一原因能够解释的。一、 历史与社会结构的遗留与变迁: 父.............
  • 回答
    网络上仇男仇女的现象,说实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它就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线,里面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从个人到社会,层层叠加。要说根本原因,我个人觉得, 社会转型期的阵痛 是绕不开的一个大头。你想啊,咱们国家这几十年来发展速度那叫一个快,经济上去了,观念也在变。以前.............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细想之下,网络上的焦虑似乎比我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要汹涌得多。就好像我们走在街上,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顶多也就是遇上一个迟到的人,或者点错了一杯咖啡,但一打开手机,整个世界好像都变成了无休止的“紧急通知”和“未竟之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呢?我觉着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为什么网络上有人“喷”华为,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负面评价相对较少。核心原因在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放大效应、信息茧房以及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顾虑。让我们详细来分析一下:一、 网络环境的特殊性:1. 匿名性与低门槛: 放大负面情绪: 在网络上.............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为什么网络上的声音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景象会差那么大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和论坛,它的特点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且参与门槛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发表.............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说起来,这几年在网上,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川渝方言确实是越来越扎眼,到处都能听到那股子热乎乎、麻辣鲜香的劲儿。以前觉得方言也就是老家那片人说,传播出去也有限,现在呢?感觉好像一夜之间,说四川话、重庆话的人就占领了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这事儿怎么说呢?我觉得首先得归功于咱们这些短视频平台,特别是抖音、快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网络暴力中,女性之间互相攻击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会显得格外激烈。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社会期望与压力的投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常常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关系导向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关于外貌、身材、婚恋、.............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