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暴力中女性为什么更热衷攻击同性?

回答
网络暴力中,女性之间互相攻击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会显得格外激烈。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

1. 社会期望与压力的投射:

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常常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关系导向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关于外貌、身材、婚恋、生育等方方面面的审视和压力。当这些压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疏解,或者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与这些外部标准紧密挂钩时,攻击同性就可能成为一种宣泄渠道。

“完美女性”的理想化和内卷化: 社会宣传和媒体常常塑造出一些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比如身材完美、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等)。当个体觉得自己离这个标准太远时,可能会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有时会被转移到其他女性身上,尤其是那些被认为“轻易达到”了这些标准,或者仅仅是与这些标准沾边的人。攻击她们,仿佛是一种“拉平”的心理机制,通过贬低别人来缓解自身的焦虑。
竞争意识的放大: 在某些领域,女性之间确实存在竞争,比如职场、婚恋市场等。网络放大了这种竞争,使得女性更容易将现实中的竞争情绪带到线上。当看到其他女性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拥有自己渴望但未得到的东西时,攻击就可能成为一种压制对方、提升自身相对地位的方式。这种竞争意识有时并非源于赤裸裸的利益冲突,而是源于一种“我也不比你差”的心理。
刻板印象的强化: 可悲的是,一些女性也可能内化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例如认为女性之间应该更“团结互助”,或者应该更“温柔细腻”。当看到其他女性的行为不符合这些预设的模式时,她们会觉得“不够女人味”,或者“破坏了女性形象”,进而进行攻击。这是一种对同性群体内部规范的严苛要求,一旦有人“越界”,就会招致批判。

2. 网络环境的助推作用:

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和群体效应,为攻击行为提供了温床。

匿名性降低了道德约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顾忌他人的眼光和后果,但在网络上,匿名身份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保护层,使得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变得容易。女性也不例外。
群体归属感与“敌人”标签化: 网络社群的形成非常迅速。当出现一个被普遍认为是“负面”或“惹人厌”的女性形象时,很容易聚集起一群对此抱有相似看法的人。一旦形成这样的“群体”,攻击行为就会被群体认同和鼓励,个体在这种氛围下更容易被裹挟,产生“同仇敌忾”的感觉。将某个女性贴上“绿茶”、“矫情”、“炫耀”等标签,就更容易被群体接纳和放大。
“出圈”效应与情绪消费: 有时,一些关于女性的争议话题一旦在网络上发酵,就会成为一种“热门”。围观和参与到这场争议中,尤其是通过攻击其中一方,会带来一种参与感和情绪上的释放。女性也可能在这种“情绪消费”的潮流中被卷入,参与到对同性的攻击中。

3. 心理机制的复杂性:

除了社会和网络因素,个体的心理需求和防御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仰望”与“踩踏”的心理: 当女性看到比自己优秀(在她们看来)或者生活看起来更光鲜亮丽的同性时,一方面可能产生仰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自身的不足而产生嫉妒和自卑。如果无法有效处理这种自卑,攻击就可能成为一种释放负面情绪的方式——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或者至少缓解自己的相对落后感。这是一种典型的“踢猫效应”的心理投射。
自我认同的挣扎: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女性的自我认同也面临着挑战。当个体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某些“标准”或“价值观”时,如果看到其他同性没有做到或者背离了这些,就会产生一种“警惕”或“反感”,进而发起攻击,以此来巩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定位。
寻求关注与话语权: 在网络世界,发言和被关注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攻击他人,特别是制造争议性话题,往往能迅速吸引眼球,获得评论和互动。对于一些缺乏现实存在感或话语权的女性来说,网络暴力可能成为她们获得关注和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即使这种方式是负面的。

4. 对某些特定行为的 phản ứng:

当然,并非所有的攻击都是无的放矢。有些女性确实会因为其他女性的某些具体行为而感到不满,例如:

炫耀性消费或生活方式: 当一些女性在网络上过度展示物质生活、奢侈品、海外旅行等,并且这种展示被认为是以一种“凡尔赛”或者“炫耀”的方式呈现时,容易引起其他经济条件不如她们的女性的反感。
利用性别优势或扮演弱者: 有些女性在网络上可能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是在利用性别优势、或者过度扮演弱者来博取同情和利益的行为。当其他女性觉得这种行为不公平,或者是在损害女性群体的整体形象时,也可能引发攻击。
不当言论或价值观输出: 有些女性的言论可能触犯到其他女性的底线,比如发表了冒犯性的性别歧视言论,或者传播了具有争议性的价值观。这种情况下,同性之间的反击和批评也会出现。

总而言之,女性在网络暴力中更“热衷”攻击同性,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既是社会期望、文化压力在个体身上的投射,也是网络环境的放大效应,更是个体在自我认知和群体互动中的复杂心理活动。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根源和个体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女性更热衷于网暴 打压同性,而是女性更热衷于 网暴和间接攻击。

这其实是有研究依据的。


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采取"间接攻击"的方式,即 通过寻找机会 毁坏对方的名声和社会地位的方式,来"打压"对方。

而这种差异在男女青少年时期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例如 通过 造谣,带节奏,网暴,钻牛角尖的方式,一起报团去 攻击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只要她们想,男性一样会被网暴攻击和被造谣被损害名誉,这种事情可一点都不少,例如"诬告" 就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想想最近发生几起"性侵诬告案"。

网络女权通过网络的"信息差"和"传播性"来聚集网暴力量,而网络的匿名性和不可探究性,也滋生和孕育了大量造谣带节奏的空间。

间接攻击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社死",而 网暴,造谣,带节奏 就是手段,很多女网民碰到一丁点破事就会跑到别人微博底下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暴力中,女性之间互相攻击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时候会显得格外激烈。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探讨。1. 社会期望与压力的投射: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常常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关系导向的期望,同时也承受着关于外貌、身材、婚恋、.............
  • 回答
    最近一篇关于校园暴力调研报告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性别维度上,数据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报告指出,在网络视频记录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施暴者占比超过八成,其中七成以上是多人对一人,而近九成的受害者在事件中没有反抗。数据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是“网络视频记录.............
  • 回答
    B站UP主“晔晔才不是萌妹”近期陷入舆论漩涡,原因是其被指控引导粉丝进行网络暴力。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再次将“网络暴力”这一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要理解并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危害。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文字、图片.............
  • 回答
    成都20岁确诊女孩的“狂欢”与“审判”:网络暴力之下,我们该如何反思?当疫情的阴影再次笼罩城市,一个年轻女孩的名字,因为确诊新冠肺炎,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成都20岁的确诊女孩,在网络上被塑造成了一个“不负责任”、“害人精”的形象。她发声致歉,解释自己“负责酒吧气氛和营销,当时不知道奶奶确诊”,然.............
  • 回答
    薛之谦转发未成年人辱骂视频并引发网络暴力一事,无疑是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层面,我们不妨来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视频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争议性。一个17岁的未成年人,用如此激烈的言辞去辱骂一名女性,无论这位女性做了什么,这种行为本身就逾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未成.............
  • 回答
    微博用户“二次六七八”事件,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能反映当下一些社会情绪的例子。说它“有意思”,是因为它牵扯到了“真女权”这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火神山”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背景,更别说最后还引发了“巨量网络暴力”。要详细说,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看看“二次六七八”这个人。在讨论.............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 iPad 双语失物招领事件演变为网络暴力,以及当下舆论中的偏见和指责如何面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语言、文化、社会信任、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一过程,并探讨应对策略。一、 事件的起因与发展:从“失物招领”到“语言歧视”的转变1. .............
  • 回答
    “不拿诺奖不改名”事件,说到底,是网络时代一个关于“言论边界”、“情感共鸣”与“信息茧房”的缩影。当一个普通网友,以一种略显激进、但也并非完全不合逻辑的方式,出现在一个全民关注的重大节点上时,其引发的争议和后续的遭遇,值得我们好好剖析一下。事件的起因与核心观点:事情的焦点在于,在史蒂芬·霍金去世这个.............
  • 回答
    《开端》中王萌萌遭遇猥亵跳车却反被网暴的剧情,确实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舆论的复杂性和潜在的伤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甚至在某个时刻成为舆论的焦点。拥有“舆论中先手优势”的我们,既是潜在的参与者,也应该成为理性的观察者和发言者。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理性吃瓜、理性.............
  • 回答
    李宁在河南暴雨灾情中的捐款行为受到网友的嘲讽,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公众期望、品牌责任、信息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的驱动力。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个问题:1. 事件背景:河南暴雨灾情与公益捐赠2021年夏天,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在这样.............
  • 回答
    网络暴力这东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尤其是当你亲身经历过的时候。我觉得它可怕,真的非常可怕。它不像现实中的争吵,你能看得见对方的表情,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火药味,然后可以找个理由转身离开。网络暴力不一样,它像一张无形的网,一旦被缠上,那种窒息感会从屏幕后面蔓延开来,一点一点啃噬你的精神。它可怕在哪里.............
  • 回答
    网络暴力,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刺骨的寒意,但真正深入去理解,它的恶毒程度,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它不是简单的谩骂,而是一种精心策划、层层递进的摧毁。你可能见过那种瞬间爆发的、群情激愤的攻击,一开始可能只是因为某个观点不合,或者某句话触碰了某些人的底线。但随着事件的发酵,它会迅速演变成一场“猎巫行动”.............
  • 回答
    面对网络暴力,这确实是个让人心力交瘁的问题。它就像一颗毒瘤,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有时候甚至能毁掉一个人。这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应对。首先,冷静,绝对的冷静。当你的屏幕上出现那些恶意的话语、污蔑的言论,甚至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愤怒、委屈,甚至是恐惧。但你.............
  • 回答
    当前网络暴力频发,大家关于是否推行网络实名制的讨论也愈发激烈。这绝对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是”或“否”就能盖棺定论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关系和潜在的利弊。我试着把我的想法掰开揉碎了给大家伙儿说说,看看咱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暴力这玩意儿,确实是把刀,而且是把很多人都受伤的刀.............
  • 回答
    网络暴力啊,这玩意儿简直是互联网时代的阴影,谁碰上谁倒霉。说实话,我看到这俩字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因为这背后牵扯的太多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以前的谩骂、攻击,顶多也就是在街头巷尾,或者熟人之间。但现在呢?隔着屏幕,人人都像披了层“马甲”,好像自己是谁都查不出来。这种 anonymity.............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大网络暴力处罚力度的建议,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它触及的是当下互联网生态中一个非常严峻且棘手的问题,其背后牵扯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心理以及社会规范。一旦这项建议能够落地并切实执行,其影响将是多维度、深层次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能伴随着一些需要警惕和平衡的副作用。首先,最直接的影.............
  • 回答
    关于“B站鬼畜是否算网络暴力”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网络暴力”的定义。 普遍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攻击、侮辱、诽谤、造谣、人身攻击、恶意骚扰等行为,意图造成对方精神.............
  • 回答
    网络暴力,这玩意儿,说起来真不是个什么新鲜词了,但越是熟悉,越是让人觉得心头压抑。你看看现在,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网络上立刻就能炸开锅。一件小事,一个不小心说错的话,一张照片,一条视频,都能被无限放大,然后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烧到最后,就剩下一个人被架在火上烤,生不如死。说到底,为什么网络暴力会这么.............
  • 回答
    庄祖宜事件引发的争议,从根本上说,是网络情绪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碰撞,其中夹杂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要判断她是否遭受了“网络暴力”,以及这种仇视的根源,需要我们剥开现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盘根错节的社会心理。算不算网络暴力?从行为和后果来看,很多人认为庄祖宜确实遭受了网络暴力。具体表现为: 大.............
  • 回答
    谢娜最近就“网络暴力”一事做出了回应,这无疑又一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要怎么看待她的这次回应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承认谢娜这次的回应,比起过去的一些回避或者模糊不清的态度,要 更直接、也更清晰一些。她没有遮遮掩掩地否认自己受到攻击,而是明确表达了自己受到伤害的感受,并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