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时候,刘备在场吗?

回答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刘备是否在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史实和情境来推断一下。

吕伯奢家事发生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当时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与袁绍等诸侯关系紧张,他当时身在东郡。而刘备则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与陶谦一同对抗曹操,在那之前,刘备刚从公孙瓒那里得到了一支部队,并开始在徐州一带活动,意图站稳脚跟。

从时间线上来看,吕伯奢家事发生在曹操势力尚未完全稳固,且正处于与各路诸侯争斗的阶段。刘备在那时也还在积攒实力,虽已崭露头角,但远未达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我们知道,吕伯奢一家是因为误会曹操,以为他要告发自己而动了杀心。这件事的起因和经过都非常私人化,且发生在曹操的逃亡途中。刘备当时虽然和曹操有过短暂的合作,但两人之间并没有深厚的交情,更不可能在如此私密和危险的情况下随同曹操前往吕伯奢家。

更何况,如果刘备在场,并且目睹了曹操杀害一家人的惨状,这对于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甚至可能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然而,在后来的历史记载中,两人虽然在政治上有分歧,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刘备因此事而对曹操产生强烈的道德谴责或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一种极小的可能性,比如刘备当时恰巧经过,或者与曹操有某种短暂的联系。但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两人关系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史书上没有只言片语提及。

所以,综合来看,虽然史书没有明文否定,但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事件的性质以及刘备和曹操当时的地位和关系,刘备在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在场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这件事更像是曹操在危急时刻,为了自保而采取的极端手段,与刘备当时的发展轨迹和个人行为没有直接关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刘备的早年经历是很模糊的,即使是陈寿作为蜀汉遗臣,也不甚清楚,所以他在《先主传》里写得很也很跨越【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比如刘备鞭督邮弃官,不知道怎么的,又混到都尉毌丘毅身边来了?由于中间始末不清楚,于是一个【顷之】了难,刘备成为下密丞,又为什么弃官了?又因为什么,成了高唐尉,总之,在刘备投奔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后,其事迹才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关于刘备的早年经历,《英雄记》有《先主传》没有的独家史料。【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这里说说我的理解:东汉政府为了解决凉州叛乱,于是组建了一支新的部队也就是鼎鼎大名的“西园军”初置西园八校尉。不久,又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帝自称“无上将军”,耀兵于平乐观。】曹操是在组建西园军时被征召入京的,【徵太祖为典军校尉】。刘备可能就是在这段大规模征兵建军的时间里,来到了洛阳参军了。之后,因为汉灵帝的病重,朝廷陷入政治斗争,于是在西晋也曾上演的剧情出现了,宦官集团想要把何进骗出洛阳,这样可以在汉灵帝死后迅速掌握局势,于是劝灵帝让何进带兵西征,何进知道了这个阴谋于是用各种办法拖延西征的步伐,一直拖到汉灵帝驾崩了,西征也就不了了之了,

【 是时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帝以蹇硕壮健而有武略,特亲任之,以为元帅,督司隶校尉以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硕虽擅兵于中,而犹畏忌于进,乃与诸常侍共说帝遣进西击边章、韩遂。帝从之,赐兵车百乘,虎贲斧钺。进阴知其谋,乃上遣袁绍东击徐兖二州兵,须绍还,即戎事,以稽行期。】

何进拖延西征的借口之一就是外出征兵,须军队集齐才能出发,刘备应该就是这一时期跟随都尉毌丘毅到了丹阳募兵。之后就没有回洛阳了。

史书对何进派遣手下到处募兵的事没有写得很明确,但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提,除刘备这里的【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例如王匡【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於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败,匡还州里。】鲍信【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適至】张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何进遣出去募兵的人有很多,应该也包括曹操,只是这个细节《三国志》没写,所以《英雄记》的记载就会误会。曹操被何进派遣去沛国募兵,刘备毌丘毅可能是和他顺路一起到了沛国,后来刘备又随毌丘毅去了丹阳,而曹操则回洛阳去了。因为曹操和刘备早年就巧合的一起相处过一段时间,所以《英雄记》才会认为有趣而记录下来。【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复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


最后再说说关于《英雄记》的事,《英雄记》作者王粲,在中平六年约为十一二岁,已经记事,而且其父亲王谦此时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结合后来的形迹,王粲此时就生活在洛阳,所以他亲见亲闻,掌握一些常人不知道的细节并写入自己的书中也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刘备是否在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史实和情境来推断一下。吕伯奢家事发生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当时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与袁绍等诸侯关系紧张,他当时身在东郡。而刘备则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与陶谦一同对抗曹操,在那之前,刘备刚从公孙瓒那里得.............
  • 回答
    要评价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误杀”事件,更折射出那个乱世的残酷本质,以及曹操本人性格中复杂的一面。事件本身的回顾:首先,我们得把事情捋清楚。当时,曹操为了逃避董卓的追捕,化名逃亡。他经过吕伯奢的家,受到了吕伯奢一家的热情款待。吕伯奢得知曹操是逃犯,出于.............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好,既然你是我的朋友,那我就实话跟你说了吧。若我是吕伯奢,面对曹操,我定会如此行事,只求能让他明白我的心意,避免那一场悲剧的发生。事情的原委想必你都知道了。我听闻曹操要来我这儿歇脚,心中欢喜,便吩咐家中老小,好生准备。我想着,好不容易请来一位贵客,自然要拿出最好的来招待。家里有老母鸡,便让二儿子去杀.............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让我们把这两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曹操杀许攸:功成名就后的“兔死狗烹”?还是情势所迫?许攸这人,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是曹操的“贵人”。当时曹操缺粮少兵,而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曹操赢得了官渡之.............
  • 回答
    这两种情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共同指向了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人类心理现象:事后诸葛亮(Hindsight Bias)与临场反应的复杂交织。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这背后隐藏的逻辑。一、 张允、蔡瑁的惨剧:权力下的盲点与瞬间的觉醒曹操杀张允、蔡瑁的场景,我们姑且想象一下当时的背景:曹操正处于人生的高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无非是战场上俘虏了,然后不降被杀了。但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高顺这个人。高顺是谁?他不是那种擅长外交、玩弄权术的谋士,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猛将。曹操用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能打仗、能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要命的时刻!粮官,一个在战场上看似毫不起眼,却掌握着士兵们生死的职位。曹操因为粮草问题起了杀心,这说明他急躁,也说明他要拿人开刀以儆效尤,稳定军心。在这个生死关头,我,作为粮官,必须得拼尽全力,不仅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还得让曹操觉得我不能死,死了对他没好处。首先,冷静!越是危险的时候,越不能.............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汉献帝在位时,曹操究竟敢不敢“杀”献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直接动手,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结果早已注定,而“杀”的方式也远不止一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彼时,汉室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这位少帝,不过是挟持在各路诸侯手中的一个.............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在三国杀中,界曹操作为主公,搭配魏蔡(通常指魏国势力的蔡文姬)的将面,其忠反内身份的倾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游戏环境、队友阵容以及对手的打法来综合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技能特性来分析一下这种组合可能偏向哪种身份:界曹操作为主公的特性: 核心技能: “奸雄”(回合外受到伤害,可以摸牌)。这使得界曹.............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关于曹操父亲曹嵩的死,历史的记录并不算十分清晰,留下了不少模糊和推测的空间。不过,流传最广、也最被后人所接受的版本,与“黄巾之乱”时期的一段混乱经历有关,也牵扯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行为。简单来说,曹嵩是被董卓手下的将领徐荣杀害的。但这个“被杀”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政治刺杀,而是发生在一次战乱和溃兵.............
  • 回答
    说到统一江山后的“卸磨杀驴”,这可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一个屡试不鲜的戏码。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汉末枭雄里,要论谁最可能在功成名就后对功臣下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们的性格、政治理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好好捋一捋。曹操:政治家的精明与权术的极致曹操这个人,打心眼里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而且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