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献帝在位时,曹操敢杀献帝吗?

回答
汉献帝在位时,曹操究竟敢不敢“杀”献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直接动手,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结果早已注定,而“杀”的方式也远不止一种。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彼时,汉室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这位少帝,不过是挟持在各路诸侯手中的一个政治符号,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手中的权力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

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乱世中崛起,凭借其卓越的才能,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力量。当他迎奉汉献帝于许都时,他扮演的角色,并非效忠的臣子,而更像是一位权力真空的填补者,也是一位精明的操纵者。

那么,曹操“敢”杀献帝吗?从字面意义上说,直接将皇帝杀掉,这在当时绝非易事,也并非曹操的首选。原因有很多:

政治风险巨大: 纵然汉室权威衰微,但“君权神授”的思想依然深入人心。直接弑君,无异于将自己推到天下人的对立面,会立刻引来巨大的政治反弹。即便曹操再强大,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贸然杀掉皇帝,会让他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便利,反而可能招来更多义愤填膺的讨伐。
道义和舆论的包袱: 即使是乱世,也讲究道义。直接杀掉一个被自己“保护”起来的皇帝,即便无人敢反抗,在心理和道义上也会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曹操虽然以“奸雄”闻名,但他也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他明白树立一个“忠臣”形象(哪怕是表面上的)对自己有多么重要。
献帝本身的价值: 献帝虽然没有实权,但他代表着汉朝正统。只要献帝还在,曹操就可以借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征讨四方,任何反抗者都可以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杀了他,等于毁掉了这张“万能牌”,反而让自己的权力失去合法性的源头。

所以,曹操“敢”杀献帝,但这种“敢”,更多体现在他敢于 限制、控制、架空,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处死”献帝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曹操处理献帝的方式,与其说是“杀”,不如说是“废”和“压制”。

1.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曹操政治生涯中最经典的操作。他把献帝带到许都,名义上是保护,实际上是将其软禁。他让献帝的一切诏命、封赏都必须经过自己批准。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指挥其他军阀,对外宣称是奉皇帝之命,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权威。
2. 权力架空: 献帝虽然是皇帝,但他的奏折、政令,都要先经过曹操的审核。有影响力的官员也都是曹操安插的亲信。献帝形同摆设,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曹操的监控之下。
3. 精神上的“杀戮”: 曹操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削弱献帝的尊严和权威。比如,他可以随意出入宫廷,不必避讳;可以将献帝的后妃随意处置;甚至可以为了讨好其他势力,而将献帝身边的亲信大臣杀害,让献帝更加孤立无援。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是对献帝权威的一次“处决”。
4. “阴谋”的可能: 关于曹操是否有过直接加害献帝的“阴谋”,史书中多有记载,但都语焉不详,且带有后人的解读。例如,董贵人、伏皇后等试图营救献帝的事件,都被曹操强力镇压,相关人员被杀。这些事件本身就说明了曹操对任何可能动摇他统治的“威胁”都会毫不留情。如果献帝本人或其亲信一旦真的对曹操构成威胁,曹操的手段绝不会仅限于软禁。

更进一步说,曹操“敢”到的程度,体现在他已经达到了“可以随时让献帝消失”的地步,只是他选择了更“聪明”的方式。 他不需要亲自动手,而是通过一步步的权力侵蚀和控制,让献帝成为一个傀儡,一个吉祥物。一旦献帝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他随时可以通过“禅让”的名义,或者其他“合法”的借口,让献帝“退位”,甚至“意外身亡”。

例如,后来的曹丕,就是通过“受禅”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取代了汉献帝,建立了曹魏。如果曹操当时直接杀了献帝,这个“禅让”的过程就无法进行,一切都将变得更加粗暴,也更容易引发非议。

因此,与其问曹操“敢不敢杀献帝”,不如说曹操“有没有必要杀献帝”。在那个时代,直接杀害皇帝往往是弊大于利。曹操凭借其政治智慧,找到了比直接杀戮更有效、更“安全”的统治方式。他“杀”的是献帝手中的权力,是献帝作为汉朝正统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仅仅是血肉之躯。他把献帝变成了一个被自己牢牢控制的“活着的囚徒”,让这位皇帝的生命,成为他政治野心的垫脚石。

所以,曹操当然“敢”,但他选择了一种更高级、更隐蔽、也更符合他“奸雄”身份的方式来“杀”献帝——那就是让献帝活得比死还不如,直到他自己认为时机成熟,可以为自己的帝国铺路为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具备了改朝换代的条件,但是他本人并不想这么做。终曹操一生,汉献帝始终是曹操跨不过去的那一道坎儿。

在曹操之前,所有杀皇帝或者废立皇帝者,其本人或其家族最终归宿都很惨。熟读史书的曹老板,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

一、赵高杀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二、项羽杀死秦王嬴子婴,随后徙义帝熊心于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将其弑杀。最终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边,其尸体被大卸八块。

三,霍光废昌邑王刘贺,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霍光去世后,其家族几乎被灭族。

四、王莽篡汉,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最终结局: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义军(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就向杜吴问王莽的尸身在哪,杜吴告诉他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尸体。 百姓们听说王莽的首级在宛市,‘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新朝灭亡,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

五、赤眉军将领谢禄勒杀更始帝刘玄。赤眉军被刘秀击败后,投降被赦,留在洛阳居住,不久被刘玄旧部刘恭刺杀。

六、本初元年(146年7月26日),大将军梁冀毒死汉质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汉桓帝,联合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力量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

七、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董卓被吕布所杀,其尸体被点了天灯。

以上都是血淋淋的事实,曹老板对此不能不有所顾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在位时,曹操究竟敢不敢“杀”献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直接动手,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结果早已注定,而“杀”的方式也远不止一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彼时,汉室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这位少帝,不过是挟持在各路诸侯手中的一个.............
  • 回答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权臣当道,皇室的尊严早已荡然无存。汉献帝刘协,这位坐在龙椅上的少年皇帝,此刻却并非身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狼狈地蜷缩在堆积如山的草堆里,身旁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夜色深沉,寒意侵骨。献帝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裳,粗糙的草叶刮蹭着他的脸颊,带来一阵阵难以忍受的刺痒。他望着身边同样疲.............
  • 回答
    满族在清朝并没有完全被汉族同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之所以如此,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政治上的“满汉分治”政策是关键。虽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但满族统治者深知要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必须有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何在重要节日不常穿汉服的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原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穿”就能概括,更像是一个逐渐被主流淡忘、又在近年重新被关注和讨论的现象。历史的洪流与朝代更迭中的服装变迁:首先要明白的是,汉服并非一成不变的古代服装的代名词。汉服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涵盖了从黄帝.............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马跳出两个词:历史的惯性 和 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清朝入关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确实给汉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反抗,但到了清朝末年,很多汉人却不愿剪辫子,甚至把马褂当成“汉服”,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健忘”或“背叛”,而是历史发展和文化演变中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捋.............
  • 回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中原,其目标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此时,盘踞在北方地区的蒙元汉人军头们的动向,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拼凑出当时这些军头们大致的处境和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北.............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的层面比较复杂,包含政治、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历史恩怨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港独”分子在台湾“播独”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播独”可以理解为在台湾宣扬和推广“香港独立建国”的理念。这些人可能认为香港和台湾在政治体制、文化价值以及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
  • 回答
    关于杨广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以及秦隋王朝是否被汉唐“刻意抹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杨广在位14年,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要评价一位帝王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通常需要考察其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 if scenario。倘若当年汉献帝刘协,在面对曹丕屡次“坚辞不受”的场景时,鬼使神差地将那象征着权力的玉玺,转递给了曹丕的弟弟——曹植,那么历史的轨迹,怕是要改写得面目全非了。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汉献帝将那沉甸甸的玉玺交到曹植手中时,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曹丕,这位精.............
  • 回答
    如果当初汉献帝真的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图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对比发生改变,而是围绕“正统”这个核心,一系列连锁反应,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在三国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策略,将不再属于曹操。曹操能够挟持汉献.............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讨论的空间。咱们不妨换个角度,不把刘备当成一个“AI”,而是想象他是个真实历史人物,并且咱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来看看如果汉献帝真的去了刘备那里,他会是什么样的境遇。首先得明确一点,刘备这个人,他一贯的旗帜是什么?是“匡扶汉室”。这是他出道以来就打着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他.............
  • 回答
    曹操和他的谋士们之所以对掌握汉献帝如此看重,说到底,是因为在那个时代,“汉”这个字的分量太重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名称,它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积淀,是正统的象征,是天下百姓心中最稳固的道德和政治认同。对于曹操来说,他虽然有着赫赫战功,也逐渐掌控了北方大片土地,但他终究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为什么汉献帝没有在皇宫里跟曹丕发生正面冲突,以及为什么文武百官也不可能轻易地“弄死”汉献帝,是吧?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到了权力运作、政治现实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则。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说说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权力的真空和传递。汉献帝这个时候,虽.............
  • 回答
    天下未定,汉献帝刘协尚在,刘备却急于僭越称王封帝,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是那个乱世中,他不得不迈出的关键一步,以巩固自身地位,凝聚人心,更是在为日后真正统一天下奠定基础。首先,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当时,即便大汉王朝已经四分五裂,汉献帝刘协虽然形同.............
  • 回答
    汉献帝刘协,这位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从出生起就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也只是曹氏父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亲历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见证了汉室江山在群雄割据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权力早已旁落曹操,即便曹操离世,这份权力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手中。在曹丕决定取汉而代之的关键时刻,.............
  • 回答
    三国这个题目,真是让人口舌生津,也让我这凡夫俗子,夜深人静时,总忍不住去揣摩。如果是我,身处那般境遇,汉献帝也好,曹魏后来的傀儡也好,想要扭转乾坤,恢复祖宗的基业,谈何容易?这不是拍脑袋就能想出的锦囊妙计,而是要步步为营,玩弄人心,甚至要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如果我是汉献帝:当政的是董卓,后来是曹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真的能在曹操去世前统一天下,那么他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无疑是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最终目标。是继续扮演忠臣的角色,还是走向权臣乃至自立为帝的道路?我认为,刘备这个人,其性格和早期经历,决定了他大概率会选择一条既能巩固自己地位,又能尽量披上“复兴汉室”合法外衣的道路,.............
  • 回答
    网上“三国咸鱼qq会”将汉献帝说的两个动词“解”和“穿”断开,组成“解开穿上铠甲”的说法,并以此来“洗白”曹操,这种说法在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逻辑、动机以及历史事实。一、 这种说法的来源和逻辑分析: 原始史料的解读: 汉献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且引人思考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政治权力与个人功绩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双标”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卫青与霍去病功绩归于汉武帝的合理性分析要理解为何卫青和霍去病的辉煌战绩会被归功于汉武帝,我们需要从君臣关系、政治体制、历史叙事的角度来分析:1. 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