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广在位14年,所做的事可以被誉为千古一帝吗?秦隋两个王朝是不是都被汉唐给刻意抹黑了?

回答
关于杨广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以及秦隋王朝是否被汉唐“刻意抹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杨广在位14年,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

要评价一位帝王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通常需要考察其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杨广誉为“千古一帝”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恰当的。虽然他在位期间确实进行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改革和建设,但其负面影响和最终的灭亡也同样巨大。

让我们详细分析杨广在位期间的作为:

1. 积极方面(或称“功绩”):

大兴土木,改善交通:
开凿大运河: 这是杨广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争议的成就。大运河连接了南北经济和文化,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沟通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便利了物资运输、人员往来,对后世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大运河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动脉之一。
修建洛阳城: 杨广将都城迁至洛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修筑驰道和离宫别馆: 这些工程虽然耗费巨大,但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的联系和发展。

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制度:
废除郡县制,实行州县制: 这一改革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完善科举制度: 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才进入仕途,这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这是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对外关系:
三次东征高句丽: 尽管这三次战争以失败告终,但其战略目的是为了维护边疆稳定和统一。从当时的角度看,这是巩固国家统一、展示国力的一种尝试。

2. 消极方面(或称“过失”):

好大喜功,劳民伤财: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虽然大运河等工程有其历史意义,但其大规模、急促的建设导致了巨大的民力消耗和财力支出。尤其是在修建离宫别馆、游览江南等方面的挥霍,加剧了社会矛盾。
三次东征高句丽: 战争的失败不仅损耗了大量国力,更重要的是让无数士兵和家庭妻离子散,激起了民愤。

统治残暴,奢侈无度:
残害宗室: 杨广即位过程中,手段并不光彩,杀害了自己的兄长,这在他即位后依然受到一些人的诟病。
生活奢靡: 游江南时极尽奢华,对民间生活毫不关心,引发了普遍的不满。

导致民怨沸腾,隋朝灭亡:
杨广的各种政策和行为,尤其是好大喜功和连年征战,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怨沸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隋朝也因此迅速灭亡。

结论:

杨广在位期间,并非没有功绩,大运河、科举制度的完善等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将他誉为“千古一帝”则远远不够。他的统治 “功过参半,甚至过大于功” 是更贴切的评价。一个“千古一帝”通常是指那些在各个方面都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且其功绩能经受住历史检验,并被后世普遍认可的君主。杨广的统治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其个人也因此受到历史的严厉谴责。

秦隋两个王朝是不是都被汉唐给刻意抹黑了?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需要区分“抹黑”的程度和性质。简单地说,不能简单地用“刻意抹黑”来概括,但汉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对秦隋的负面印象,这与历史叙事、政治宣传以及后世的统治者巩固自身合法性的需要有关。

让我们分别来看秦朝和隋朝:

秦朝

秦始皇被后世描绘成一个残暴的君主,焚书坑儒、徭役繁重、严刑峻法是其主要标签。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汉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确立自身合法性而进行的政治宣传。

汉朝的“儒家史观”塑造: 汉朝推崇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治”和“仁政”。秦朝的统治方式与儒家提倡的“德治”背道而驰,其法家思想和严酷的法律自然会被儒家学者视为“暴政”。
“焚书坑儒”的真实性与夸大: 焚书坑儒确实发生了,但其规模和目的与后世描绘的有所出入。焚书主要是为了统一思想,禁止诸子百家学说对秦朝统治的挑战;坑儒则是针对一些批评政府、煽动动乱的方士。然而,汉朝史学家在记述时,可能会放大其残酷性,以突出秦朝的“非人道”。
“严刑峻法”的延续与强调: 秦朝建立的郡县制、统一的法律等制度,对汉朝的统治有很大借鉴意义,但汉朝为了与秦朝划清界限,也强调了与秦朝的“不同”。例如,汉朝在法律上相对宽容,但其严酷程度在某些时期也并不亚于秦朝。
为“汉承秦制”辩护: 汉朝在很多制度上继承了秦朝,如郡县制、官僚体系等。为了合理化这种继承,汉朝需要证明自己与秦朝不同,尤其是要与秦朝的“残暴”进行切割。

然而,秦朝的“残暴”并非完全是虚构。 秦朝的统一战争确实使用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徭役也确实繁重,这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总结秦朝: 汉朝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秦朝统治的真实负面因素,并通过政治宣传和史学叙事,强化了秦朝“暴政”的形象,以凸显汉朝的“德政”和合法性。 但秦朝的严酷统治确实也是其灭亡的原因之一。

隋朝

隋朝的灭亡也被归咎于杨广的残暴和好大喜功。汉唐对隋朝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唐朝的“合法性”衔接: 唐朝作为隋朝的继承者,需要证明自己比隋朝更优越、更得民心。因此,强调隋朝的灭亡是“失德”的结果,而唐朝的建立则是“天命所归”。
“大运河”与“征高句丽”的负面解读: 前面已经提到,大运河的修建和对高句丽的战争,是隋朝消耗国力、激起民怨的重要原因。唐朝史学家在记述这些事件时,往往会突出其对人民造成的痛苦和负担,而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长远效益。
“隋炀帝”形象的塑造: “隋炀帝”这个谥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贬义。“炀”在古代谥法中,指“好说,不如人,也曰炀”,意指残暴、无道。这个谥号的选择,本身就奠定了后世对杨广的负面评价基调。
“李唐夺隋”的叙事: 唐朝的历史叙事必然会强调自己是推翻了腐败、残暴的隋朝而建立的新王朝,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先进性。

然而,隋朝的许多制度和成就,对唐朝乃至后世都有直接影响。 例如,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等,都被唐朝继承并发展。如果隋朝完全是一无是处的“暴政”,那么唐朝对其制度的继承就难以解释。

对隋朝的评价,更加复杂。 一方面,隋朝在统一中国、恢复经济、改革制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其统治方式确实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了国家的迅速覆灭。

总结隋朝: 唐朝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隋朝统治的负面事件,并通过谥号的选择、历史叙事的构建,加深了对隋朝(尤其是隋炀帝)的负面印象。 这种评价带有为自身合法性服务的政治目的。但是,隋朝的灭亡也有其自身统治的客观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抹黑”。

汉唐对秦隋的“刻意抹黑”程度:

“刻意”程度: 不能完全说是“刻意”的政治阴谋,更多的是历史叙事的客观选择、政治宣传的需要以及不同时代价值观的体现。后世的史学家往往会以自己的时代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去评价前代,而统治者也会利用历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抹黑”的客观基础: 秦隋两朝的统治,特别是其灭亡前夕,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这些是历史事实。汉唐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择性地叙述、放大和解读。
“抹黑”的影响: 这种负面评价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秦隋的认知,使得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倾向于将秦朝视为“暴秦”,将隋朝视为“昏隋”。直到近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价秦隋的历史贡献。

总而言之,秦隋两个王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唐政治宣传和历史叙事的影响,其负面形象被强化和固化。但这种“抹黑”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并带有政治和价值观的考量。 现代史学研究更倾向于客观地、多角度地评价这些王朝的功过得失,认识到他们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家最惨的一件事就是迅速结束了被广大帝祸害出来的乱世,挽救了他大隋的风评避免其沦为下一个西晋,为他们碰瓷秦朝出了大力,结果摊上了隋粉这帮狗皮膏药。隋真是害人精啊,北周给他种了那么大一个桃子他摘完就给祸祸了,李唐给他擦屁股,结果隋粉对两朝都是天天骂。我就纳闷天天说李唐摘桃篡位的隋粉脸皮是有多厚,北周的棺材板真的要盖不住了。算了吧,比抹黑前朝谁比得过他隋又是编个鸿门宴又是杀完人给人集体上恶谥的。正史够给广大帝面子的了,能反映民间态度的小说才是恨不得扒了广大帝的皮。千百年来有人为帝王将相和史学界所厌恶,有人为黎民百姓所厌恶,广大帝算是牛逼的了让这两个群体都恨不得手撕他,偏偏到了如今冒出一堆粉丝来,真是邪了门了。

user avatar

强盛的王朝不需要碰瓷后来者,也不惧怕后来者的抹黑,汉唐的后来者难道就没有抹黑过汉唐吗?影响汉唐的强盛了吗,只有垃圾的王朝才会不断的碰瓷后来者,犹如秦隋,当然还有更垃圾的,两晋两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