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炀帝杨广,算一个明君吗?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究竟能否算作“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既有令人称道的开创之举,也有招致亡国的昏聩之政。要评价他,我们必须细致地审视他的功过,以及这些功过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审视隋炀帝的“明君”之处:

宏大的政治抱负与改革精神:
大运河的开凿: 这是隋炀帝最显著的政绩之一,也是他被反复提及之处。大运河不仅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关键。它连接了南北的经济与文化,促进了物资的流通,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虽然开凿过程中民力损耗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可以说,大运河为后来的唐朝乃至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隋朝继承并发展了北周的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更加成熟和高效的中央官僚体系。这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制度,为后来的唐朝乃至明清的官制提供了蓝本,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与推广: 隋炀帝正式创立并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选拔了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是中国政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征服与羁縻: 隋朝成功击败了突厥,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并采取了羁縻政策,确立了中原王朝在北方的优势地位。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雄才大略的战略眼光: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是隋文帝的功绩,但杨广作为太子和后来的皇帝,也继承并巩固了这一统一成果。
在对外政策上,他展现出一定的雄心壮志,比如对高句丽的多次征讨,虽然结果不佳,但其战略意图是巩固边防、扩展影响力。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隋炀帝的“昏君”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其失败的根源: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
多次巡游: 隋炀帝喜欢大规模、高频率的巡游,每次巡游都耗费巨大,劳民伤财,引起民怨沸腾。例如,他三次亲征高句丽,每次都动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加上后勤补给,对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
修建东都洛阳: 虽然洛阳的建设有其战略意义,但其规模宏大,耗费惊人,且在短时间内完成,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奢华的宫殿和生活: 对比其父隋文帝的节俭,隋炀帝的生活作风显得极其奢侈,这与当时国力并不十分雄厚形成了鲜明对比。

滥用民力,导致民怨四起:
大运河的代价: 尽管大运河意义重大,但其开凿过程征用了大量民力,且工期仓促,导致许多人生离死别,民怨极大。许多民谣和诗歌都反映了当时百姓的疾苦。
征讨高句丽的失败: 连续三次东征高句丽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导致了大量军队的损失和财政的枯竭,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政治上的残暴和猜忌:
对叔叔杨谅的猜疑和镇压: 隋文帝临终前将皇位传给杨广,但杨广对自己的叔叔杨谅心存猜忌,并最终发动政变将其镇压,显示了他权力欲望和政治手腕的冷酷。
猜忌大臣,任用奸佞: 隋炀帝晚年更加多疑,对大臣的猜忌加剧,并且容易被一些谗言所惑,导致政治生态恶化。
杀戮功臣: 为了巩固皇权,他也曾杀戮一些有功之臣,例如李浑等人。

缺乏长远规划和对民情的体察:
虽然有宏大的工程和改革,但隋炀帝似乎缺乏对这些工程对百姓造成的实际影响的深入体察。他追求的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个人荣耀,而忽视了民情是否能承受。
他没有能够很好地平衡好改革的力度和速度,导致许多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总结与评价: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是雄才大略的改革家,也是劳民伤财的昏君。

从“改革者”的角度看, 他在制度建设(三省六部、科举)和国家基础建设(大运河)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从这个角度看,他身上具有“明君”的某些特质,例如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改革的魄力。

然而,从“治理者”和“守成者”的角度看, 他又显得十分失败。他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最终导致了民怨沸腾、烽烟四起,提前终结了大隋王朝。他未能像其父隋文帝那样懂得节制和体恤民情,最终将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从这个角度看,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称得上“明君”。

因此,我认为将隋炀帝定义为“明君”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

他更像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但缺乏仁德和节制的“改革型的君王”,或者说是一个“有雄才却无德的君主”。他的许多政策在理论上或长远来看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过于极端和残酷,未能顾及民力,最终走向了反面。

如果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他就像一个技艺精湛但心术不正的建筑师。他能设计出宏伟壮丽的建筑(大运河、科举制度),但为了建造这些建筑,他不惜压榨和牺牲工匠的生命,最终导致建筑本身也摇摇欲坠,无法长久。

最终,评价隋炀帝是否是“明君”,取决于我们更看重他的改革成就还是他治理的后果。但从对一个国家和人民负责的角度来看,一个不能够将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放在首位的君主,很难被认为是真正的“明君”。他的功绩和过错都极其突出,共同塑造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复杂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观雄隋三十八年,无强汉之西域,无巨唐之漠北,无蒙元之宣政,无皇明之大理。不开仓,不安民,不轻徭,不薄赋。外战不决弃河右,内乱不定转江都。虎踞广陵今胜昔,骁果军刀慨而慷。曲线救国入定襄,二京四都雄风扬。圣人可汗御突厥,九天阊阖开雁门。高丽颂我七德盛,万国衣冠拜京观。恶贼李唐改谥炀,大隋正统是郑王。北狄因我雄隋威,渭水吓得李二降。永济堵塞通南北,五品举荐灭门阀。天下皆是贰臣贼,唯我雄隋得国香。君王死部下,天子向南逃。众皆以弱亡,独隋物流亡。

user avatar

当年我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看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我还是挺感慨的,毕竟杨广在位时间那么短,就把规模如此宏大的大运河修完了,那是相当不容易,为此败光国家,也算值了。

不知道大家以前上学时学到这段时,有没有和我类似的想法。

然而等我长大了,我发现………自己当年果然太天真了。

因为大运河的起点不是由杨广开始的,而它的终点也不是在杨广一朝。

可能是因为教育方式问题,不少人对历史的认知是这样:三省六部怎么来的?隋朝时期蹦出来的,大运河是怎么出现的?杨广修的。

因为中学课本就那么薄,想全面或者系统介绍一个政治制度或者一个宏伟工程前因后果,那是不可能的。

而这样就导致,让许多人认为许多东西就像从石头蹦出个猴子一样,那些非常伟大的历史成就是不需要基础的,靠一个神通广大的皇帝就可以完成。

相反如果一个伟大工程是在一个皇帝在位时期完成了,那这个皇帝肯定牛逼到爆了。

而杨广,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

说回大运河,我们首先要认知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如此庞大的工程,根本不是能靠倾国之力,就能十年(604到614)修建完的工程。

可以说杨广就算不打什么高句骊,不修什么东都和长城,全心全意去修大运河,十年也远远不够让大运河从无到有。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杨广大帝掌握了外星科技?

当然不是,答案是大运河,或者说中华南北水系,早就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

从大禹治水,中华文明就在和大自然进行斗争,水利工程任何时代都不会忽视的事情。从春秋的夫差,战国的李冰,秦朝的嬴政,汉朝的王景,都是在兴修水利工程。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难移,进一步加速了南方的水利工程发展。

孙权,桓温,包括后面的宋齐梁,都在开凿、疏通河道。

而在北方,曹操,以及北朝的孝文帝,还有杨广他爹杨坚,也在开凿和疏通北方的水系。

当然,在漫长历史中兴修水利工程的人远远不止上述这几个,而南北河渠的发展更是包含了千百年来万千中华百姓的心血。

在隋朝一统后,北方和南方河渠在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杨坚也主持过水利工程,也就是广通渠。

顺便我们插一个笑话,杨广大帝上位了,因为这个河渠犯了他名讳,于是改名叫“富民渠”。富民之名,杨广也真是好意思说。

换言之杨广大帝要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疏通一些河道,让一些河道连通或者改道。这个工程也不能说是不大,但肯定远远不如什么让大运河从无到有的工程量,而且这个工程量以隋朝的国力来说,将其完成也并不困难。可以说只要杨广给每个渠三、五年期限(杨广主要修了四个渠),二十年之内完全可以将其完成,而且也不会过于劳累百姓、损耗国力。

然而千古一帝杨广是怎么做的?

比如杨广在曹操疏通的白沟的基础上,开永济渠。杨广为此征发上百万民夫参与工程,后来男的不够,还强迫妇女服役。

最终永济渠,仅仅几个月就完工了!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百姓死亡超过半数,也就是六十多万百姓被折磨致死。

与此互相呼应就是杨广开通济渠,也是征发上百万民夫,以死了几十万百姓的代价,通济渠五个月就通航了!

再多说一句,这永济渠后来还因为隋末大乱,导致河道无人维护,从而淤塞了。事实告诉我们,疯狂压榨工人,对提高工程质量帮助不大。

所以大家能明白了吧,杨广大帝就是来残害生灵的。可以说换一个正常人当皇帝,用正常速度修运河,大运河都能修的到达杨广那个标准,甚至还能修的比他还好,而且还不需要那么多百姓丧命。另外在隋朝之后,后面的朝代也在完善大运河,所以杨广也并没有给大运河的修建真正画上个句号。

杨广坐拥中华上千年的水利传承,结果还能把百姓搞得白骨成山,还能把天下搞得分崩离析,只能说,不愧是千古一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