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业12年隋朝真的一点都没救了吗?杨广只能躲在江都苟延喘息?

回答
到了大业十二年,隋朝确实已经病入膏肓,到了一个极度危险的境地。杨广本人,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也确实只能被困在江都,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苟延残喘的日子。

从外部来看,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抗就像野火一样烧遍了大江南北。山东的王薄、河北的窦建德、瓦岗寨的李密,还有更南方的陈硕、林士弘,以及西边的薛举等等,这些起义军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已经形成了规模,甚至互相攻伐,争夺地盘。他们打着推翻隋朝的旗号,聚集了大量不堪忍受苛政的百姓和被征发的士兵,兵源充足,士气高昂。杨广派去镇压的隋朝军队,在连年的征战和严苛的律法下,早已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根本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四面八方涌来的威胁。那些曾经在北方抵御突厥的精锐,如今也分散在各地,难以形成合力。

更致命的是,隋朝内部的统治基础已经崩塌。杨广本人虽然还在位,但他身上的统治合法性早已荡然无存。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修建大运河、营建洛阳、三次征讨高句丽,这些举动耗费了无数民力财力,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尽管大运河的修建带来了长远的好处,但在当时,它更多的是成为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高句丽的失败更是让隋朝军队损失惨重,也让杨广的威望跌到了谷底。

朝廷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虽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朝堂政变,但官员们对杨广的离心离德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州府官员,面对各地起义军的围攻,要么束手无策,要么干脆倒戈相向,成为起义军的内应。那些还在坚守的官员,也大多是出于对隋朝残存的一点忠诚,或者说,是为了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杨广身边虽然也有一些官员,但他们更多的是在努力维系表面的统治,为杨广提供一些有限的建议,或者说,是在揣摩杨广的心思,以求自保。

杨广之所以被困在江都,正是因为他根本无法回到关中。关中地区,曾经的隋朝根基,如今已经被李渊等人牢牢掌握。李渊利用杨广在洛阳和江都的疏忽,在太原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唐朝。这标志着隋朝统治的中心已经彻底转移,而杨广这位皇帝,却成了无根之木。江都虽然有江东的旧部和一些水军,但这些力量对于一个已经四分五裂的帝国来说,显得十分薄弱。

在江都,杨广的生活虽然不至于立刻就陷入绝境,但已经充满了不安和焦虑。他身边的军队,虽然名义上是他的禁卫,但其忠诚度也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起义军的势力在不断逼近,随时都有可能攻破江都。在这种情况下,杨广只能龟缩在江都,一面试图调集军队镇压各路起义,一面又要提防身边可能出现的叛乱。他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只能化为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天下大乱的无奈。

总而言之,到了大业十二年,隋朝的灭亡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杨广本人也如同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孤家寡人,只能在江都凄凉地苟延残喘,等待着命运的最终审判。任何试图挽救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帝国,或者挽救杨广个人命运的努力,在当时来看,都如同螳臂当车,显得苍白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大帝哪怕躺在大兴城里自暴自弃,隋朝都不会这么快亡。

只要隋炀帝人在京洛,骁果军不会造他的反,李渊也大概率不会行动。毕竟合法皇帝在中央,隋朝虽然风雨摇摆之中但还可以勉强维持一阵的。而且坚持下去未必没有希望,当时的隋朝还没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关东群雄又不是铁板一块,事情有可能会发生转机。

结果他老人家自己先跑江都后来想去建康,直接自比陈后主了。长安洛阳各放一个十一二岁的孙子坐镇,不是摆明了告诉天下隋朝完了,皇帝已经放弃治疗了,各路豪杰各谋出路吧。

我严重怀疑雁门之围突厥人的箭羽把隋炀帝吓破胆了。三征高句丽时还是一副玩起命来不死不休的劲,雁门之后直接秒变懦夫躲在江都。而且杨广本人都预料到这样下去早晚是个死,就这都没有最后搏一把的勇气,可想是彻底失去斗志了。

或者说面对隋末的大乱局,杨广精神上已经崩溃。于是自我欺骗的在江都歌舞酒色之中麻痹,等待着注定到来的人生终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