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炀帝杨广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不是暴君?

回答
隋炀帝杨广: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暴君之名是否名副其实?

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雄心壮志、宏图伟略,也伴随着争议与非议。关于他是不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政策措施以及历史评价。

一、 雄才大略与政治抱负:开创一个辉煌的时代

杨广继承隋文帝杨坚的基业,虽然过程并非光明磊落,但他无疑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隋朝的国力达到鼎盛,他励精图治,推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和建设:

大运河的修建: 这是杨广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争议的功绩。大运河连接了南北方,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物资运输。这条伟大的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然而,其修建过程中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成为后世指责他残暴的重要证据之一。
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推广: 在隋文帝的基础上,杨广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这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的成熟: 杨广在政治制度上承袭并完善了隋文帝的制度,特别是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统一民族政策: 杨广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上,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政策。他曾多次派遣使节出访,促进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边疆。
巡游与彰显国威: 杨广多次大规模巡游,虽然被批评为穷奢极欲,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展示了隋朝的强大国力,促进了国际交流。

二、 奢靡无度与劳民伤财:帝王之病的显现

然而,杨广的雄才大略也与他的另一面——极度的奢靡和缺乏节制——紧密相连。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蓝图最终变成了压垮社会的沉重负担:

大运河的代价: 正如前面提到的,大运河的修建虽然功在千秋,但其背后是数百万民工的辛劳甚至死亡。征调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无疑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东都洛阳的建设: 杨广在洛阳大兴土木,修建了规模宏大、奢华异常的东都城。其建筑材料、规模都超出了实际需要,极大地消耗了国家财富。
三次征讨高句丽: 这是杨广统治后期最致命的失误。他连续三次派遣数十万甚至近百万大军征讨高句丽,然而均以惨败告终。这三次战役不仅耗费了巨额的钱粮,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地征发民力,导致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极点。 尤其是第三次征讨时爆发的农民起义,直接拉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
生活上的奢华: 史书记载杨广在生活上也极尽奢华,例如他曾修建了一个巨大的花园,里面栽种了各种奇花异草,并举行盛大的宴会。这种脱离实际的享受,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不满。

三、 暴君之名的由来与争议

正是由于上述的劳民伤财和连年征战,杨广最终被贴上了“暴君”的标签。那么,他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残暴不仁的暴君呢?

“暴君”的定义: 暴君通常指统治者残暴、专横,不顾民意,以暴力压迫人民。从某种程度上说,杨广的某些行为确实符合这一描述,尤其是他对征讨高句丽的执着以及对民力的大量损耗,无疑是残酷的。
历史评价的局限性: 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对统治者的评价往往受到胜利者的影响。唐朝建立后,为了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自然会对前朝的君主进行批判。隋朝末年的大乱,也让人们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杨广的统治失策。
复杂的人性: 评价杨广,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他身上体现了帝王普遍存在的野心、雄心和一部分人追求享乐的欲望。他并非一个纯粹的恶人,他也曾有建设国家、开创盛世的抱负。然而,他缺乏节制,对政治后果的判断失误,以及无法平衡国家发展与民生疾苦,最终走向了灭亡。
“亡国之君”的宿命: 很多时候,“暴君”的帽子也是“亡国之君”的代名词。杨广的覆灭,也包含了统治能力不足、政治智慧欠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脱节等多种因素。

结论:

总而言之,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形象复杂的历史人物。

从他的功绩来看,他是一位雄才大略、推动社会进步的君主。 大运河和科举制度等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从他的过失来看,他也是一位缺乏节制、导致国家动荡的昏君。 大规模的劳役和连年征战,将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因此,将他简单地定义为“暴君”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能力出众但又野心勃勃、缺乏远见和节制,最终将国家拖入深渊的君主。 他的行为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毁灭性的一面。历史的评价也应当更加客观和 nuanced,既要看到他的历史贡献,也要深刻反思他的失败教训。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典型历史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上网越多,接触到的睿智言论就越是可笑。

比如现在公知没落、国家主义重新抬头,就不知从哪冒出一批人,把“国”捧得无比高高在上:只要是以“国”作为出发点,为了“国”的发展壮大,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士兵横尸遍野民夫累死饿死是必要的代价,老百姓揭竿而起是短浅的小农主义,皇帝国灭身死是悲情英雄……

在这些人的认知里,“国”只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不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组成的共同体,“国”好不好与它所统治的民众过得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

还是这批人,他们经常发表的一个观点就是:隋炀帝挖运河征高丽死的几百万人都是世家大族的部曲附庸,隋炀帝这么做是为了消耗门阀的实力,提高“国”的地位——且不说史实是错的,光看这逻辑,类比到今天就好似:因为我们要消灭资本家,所以应该把那些为资本家卖命出力的私企员工都给杀死。

……

而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这些“资本主义附庸”绝大多数只不过是为了生存混口饭吃的996打工人啊。


以上这些,如果是普通网友也就算了。据我观察,她们其实只是青春叛逆期发作,或者骨子里向往醉生梦死的帝王生活,或者单纯就是看了电视剧演员又被营销号安利了一口“美姿仪”犯了花痴,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想尽办法找一些高大上的理由来掩饰罢了。

(想起来补充一条:还有一堆人每提杨广必言“天才”,因为太天才了所以只想着大目标忘了老百姓,或者因为早年太天才太顺了所以后来飘了——这简直是“我太聪明了只是不爱学习”的九漏鱼们的完美投射……)

可怕的是另一批人:

因为大多数人还是清醒的,你把“国”说得再天花乱坠,也阻挡不了绝大多数的“民”对战乱劳役死亡天然的恐惧。所以就有那么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专门打着“集权至上”的旗号为暴君翻案,看上去好像是颂扬他们的功业梦,实际是要营造一种“只要为国,就必然不能为民”的论调。他们从来不会真正去歌颂“既为国也为民”的英雄,不是给说成利益集团平衡下的傀儡,就是胜利者写史塑造出来的假人。

这群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不求大国崛起,但求小民尊严”的自由壬完全相反,效果却是异曲同工的,甚至比后者更加隐蔽。

这是另一个关于杨广的问题下面看到的——“但为大国故,一切皆可抛”的论调刷得多了,得到的就是上图中的这种效果。当然了这位仁兄未必带有politic立场,他只是描述一种现象,说得也挺对。但是我想问问那些认为自己是真爱国、希望国家越来越好的人:你们看了舒服吗?

不舒服。这就是问题所在。

然后哭笑不得的是上面那些中二病患者还会配合他们……



真是坏人不一定蠢,但蠢人一定会做坏事。

隋炀帝既不是为了国也不是为了民,他就是一个做梦太多的失败者。

***承蒙大家点赞,来更新一下:许多杨广拥趸,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杨广的决策都没有错,只是执行出了问题”。

——他们和杨广一样,把“做梦”当成了唯一的能力还不自知。这话不是我说的,岑仲勉老先生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炀帝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尝施力,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

这些人,大多是默认自己没有“把一件事推行成功”的能力和魄力,于是就把“想到去做”无限放大,认为事情能够做成都是想法的功劳,这样既不用付出额外的辛苦又能独揽大功,岂不美哉?

而实际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一项政策如果没有配备切实有效的执行措施,那么它就是个失败的政策。决策不能脱离其赖以实现的执行措施而单独存在,正如“国”不能脱离他的组成细胞“民”而单独存在一样。


另外,翻案者当中还有一股特别令人哭笑不得的风气:某些人,不知道从哪学来个“唯物历史视角”,说封建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导致的财税崩溃,跟皇帝本人是不是贤德,是不是荒淫好色沉迷享乐关系不大——这句话,姑且认为它大方向是对的。

然后就来了一群人纷纷表示:所以隋炀帝根本就不好色,修运河也不是为了坐龙舟游玩,那都是后世抹黑编的!

“帝王私德有亏不一定导致亡国”推出“亡国之君都是私德圣人”……我就不明白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哪儿,在哪儿啊?!


(如果还没绕明白的话,这就好比现在教育界普遍认为,决定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学历背景、收入水平以及由此能够提供给孩子的教育平台基础,跟是否打游戏早恋看小黄书关系不是特别大。然后学渣就纷纷冒出来表示:对对对我根本就不看小黄书,买电脑也不是为了打游戏……

你学习基础不好是真的,看小黄书打游戏也是真的,谢谢!)

user avatar

哎,这个问题真的让人无语的。

之前在某音上看到一些不懂历史的网红,也不知道找的什么人做了文案,就瞎勾八胡吹杨广,说什么明明是圣明君主,只是被后世黑了……

讲真,真的看的人拳头发硬啊。


好,我尽量心平气和的来写这个答案。

先说杨广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呢,他是一个很有文学才华的人。这点是没办法否定的,杨广会写诗,而且写的诗还挺不错的。

当然了,他是真的诗人,和乾隆那个假诗人是完全不同的。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感受一下,写的还是真心不错的。

第二呢,他是一个很有野心很有抱负的帝王。

比如,挖大运河啊,比如开拓西域北塞啊,比如修长城啊,比如修东都洛阳啊,比如三征高句丽啊,都是大项目大工程啊。

可见,这个皇帝,是很有野心很有抱负的,想做大事,奔着青史留名去的。

第三,也就是,他是个性格上有巨大缺陷的傻逼。

·

讲真,最早在争位的时候,杨广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

他当然不是一个完全一无是处的废物,能斗倒原太子杨勇,博得独孤皇后的欢心,骗取开皇的信任,怎么可能是一个彻底的废物?

他还是有点东西的。

最早在平南陈的时候,杨广是名义上的前敌总指挥——但是这个只是挂名性质的,真正的打仗不是他。这个和李二的那种真正的挂帅带兵征讨是不同的。

大军出征,皇子挂名挂帅,算是政治镀金的惯例,也是为了让将帅保持忠诚度的做法,皇族的手段罢了。真正干事儿的是高颖,是韩擒虎,是贺若弼。(打进建康城活捉陈后主的是韩擒虎)

很多吹杨广有军事才能的,都是喜欢把平定南陈的时候,杨广挂帅的事情来出来吹。

大可不必。

但杨广在打下来南边之后,一系列的安抚地方的手段还是不错的。

史书上写的很明白,平定南方后,南方士族对杨广的舆论评价是:文武双全,多才多艺。

你可以说是杨广完成了安抚占领区人心的任务,你也可以说杨广已经为自己在南方士族之中造势收买人心,都可以。

不得不说,这个阶段的杨广,还是有手段的。

政治上的心机,杨广也是有一套的,他看准了自己老爹隋文帝的唯一软肋:怕老婆。

独孤皇后有一个特点就是感情洁癖,绝对不允许隋文帝有别的女人,有,就弄死,生其他皇子皇女,不行,统统弄死。

都得死。

所以这个老娘,其实有一个道德标准:专一对大老婆的,就是好男人。

杨广这方面做的就很不错,或者说,演的很不错。

相比而言,原太子杨勇,就比较傻了,喜欢女色的名声在外。

杨广其实是很得自己母亲独孤皇后的欢心的。

同时,杨广还能拉拢到朝中大臣作为盟友,比如大名鼎鼎的杨素(或者说恶名?),最后斗垮了原太子杨勇。

让堪称明君的隋文帝,废长立幼,改立了杨广当太子。

要说这个人没本事,那是绝不可能的。

这么说吧,若是论杨广的能力。

军事上可以说是及格——能担任前敌总指挥,哪怕是挂名性质更多,但至少熟知军务是肯定的。

文采上是诗人,而且佳作算是也有一些。

政治手腕上,也是不俗的。

这么一个人当皇帝的话,不讲多吧,哪怕当不了什么青史留名的圣君,当个不上不下的皇帝,也是没问题的。

而且,他父亲隋文帝给他留下了太好的家底!

从东晋以来,国家第一次南北大一统,隋文帝的开皇之治,人口恢复到了五千万左右。而且隋文帝的留下的财政也很健康。

可以说,隋炀帝堂在这个基础上,只要不作死的话,其实保底都能玩出一个不功不过的局面。

然而……

我前面说了,他是一个性格上有巨大缺陷的傻叉。

挖大运河,重修长城,修洛阳城,开拓西域,三征高句丽……

这么多大事情,如果是一个皇帝用自己的全部在位期来做成一件,那就是可以青名垂青史了。

然而,隋炀帝表示:NO,那太弱了。小孩子才做选择,我都要!

那就……难办了啊!

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基建狂魔,古代都是靠征发民夫来玩大工程的。都是靠人力的!!

有记载的数据,隋炀帝在位期间,征发劳动力,超过两千万人次。

当然了,是人次,不是人。

但……平均算下来,这么说吧,他老子死的时候给他留了四千多万大约五千万人口。

也就是说,隋炀帝在位的十几年内,平均下来,隋朝的人,两个人里就有一个要去干苦力给国家造工程。

这就难办了。

人都去搞工程了,谁种地?而且去的都是壮丁劳动力。走了之后,家里地谁种,老婆孩子谁养?

隋炀帝是不管这些的。

秦朝搞大工程,结果搞出了一个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高呼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你隋炀帝一口气搞那么多大工程……

于是,开始各地造反,烽烟四起。

·

在这里 讲一个说法,很多历史发明家,都喜欢说这么一个论调。

因为隋炀帝搞科举,挖了门阀的根子,所以门阀煽动造反。

其实错了,隋炀帝的时候,和门阀的关系还是基本不错的。

隋代的所谓的科举,其实是门阀的察举制的一种延续。

这种科举,并不是大家认为的,随便哪个平民百姓都能通过考科举来上位。

不是的。

是需要有五品以上官员的举荐。

你细品?

你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比唐代开始的真正的科举,还是远的很。

至于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是为了消耗门阀的实力,也错了……不是这样的,消耗的也不是门阀的力量。

隋炀帝讨伐高句丽,其实就是……为了面子。

他是一个自视极高的人,打高句丽一次,输了,而且输的太惨,然后就下不了台,强行打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后来杨玄感造反,内部已经乱了,按理说,这个时候有脑子的皇帝,都知道不能再打了。

隋炀帝呢,不 ,平定了杨家造反后,还是要去打高句丽。其实就是他把自己当成千古一帝,无法接受这种失败,无法接受被人耻笑。

顺便说一下,打高句丽这件事情,基本就可以充分暴露网络上各种隋炀帝粉丝吹嘘的军事能力了。

输的那是真的惨啊……送的那是真干脆啊……

其实总结来说,隋炀帝最大的毛病就是:志大才疏!而且他还性格偏激,暴虐。

他想干的事情太多了,也都太大了,而且他偏偏想在自己在位的时候全部干完,全部干的漂漂亮亮,然后……就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

当然了,后世的史书写到隋炀帝,说起他的罪行,那都是罄竹难书。

但其中,也真的是有些是泼脏水了。

没办法,墙倒众人推嘛。

隋炀帝,烂是烂,蠢是蠢,但其实有些黑点,也真的是后世的人硬掰出来的。

比如说他好色的各种壮举里,有一个非常过分的说法,是他强X了自己的亲妹妹。

这个说法就真的无耻了。

关于隋炀帝强X自己亲妹妹的说法,是唐人笔记(野史)里写的(你可以理解为,唐朝毕竟是抢了隋的天下,所以唐人给前朝隋炀帝泼脏水是一种政治正确。)

这个野史传说的记载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说有一天隋炀帝在自己的后宫里,喝多了,看见了自己一个很年轻的亲妹妹,好多年没见了,一看,哟呵,长大之后变这么漂亮了啊?于是起了色心,然后……那个妹妹不堪受辱,就自杀死掉了。

这个说法么……真的……有点恶毒了。隋炀帝是烂,但这个事情,真的是污蔑了。

他老爹隋文帝有多少个子女,那都是史书记录的明明白白的,都是独孤皇后一个人生的。

史书写的明明白白,隋炀帝最小的妹妹,比他小四岁。

隋炀帝继位当皇帝的时候已经35岁了,他最小的妹妹31岁,而且已经嫁人了——还嫁了两次!

你要说35岁的隋炀帝没见过自己31岁的妹妹,忽然觉得已经31岁嫁过两次的妹妹,美若天仙,想要冲一把……我是打死都不信的!!

那么,这个比他小五岁的妹妹,是咋回事呢,又是怎么死的呢?

嗯,这个妹妹最后嫁的老公,是一个叫柳述的官员。这个官员咋说呢,是原太子杨勇一派的。

而且在隋炀帝继位的时候,差点功亏一篑(这个事情后面说)。隋炀帝对这个叫柳述的妹夫自然是怀恨在心。

继位后,就把这个家伙流放了。

然后,这个最年轻的妹妹接受不了啊,请求,随着老公一起流放。隋炀帝不答应。

这个妹妹上书哀求,隋炀帝还是不肯,下令斥责。

最后,这个最年轻的妹妹,病死了。

·

那么。隋炀帝好色么,好色的。宣华夫人这个悬案,真的已经隐藏在历史的谜团之中了……

不过对于皇帝这种职业来说,好色这个事情,其实真不算是什么过分的黑点了。

要说好色,李二也一样嫔妃几十个。

李治和李隆基,一个也是勾搭了父亲的女人,一个是则是抢了儿子的老婆。

谁也不比谁干净呀。

不过唯一的有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是,隋炀帝的子嗣并不多,一共四个儿子两个女儿,而且生育时间分布在他年轻时代和中年时代的半生,可见他身体是没问题的。

如果说他如野史里记载的那样好色无度的话,从子嗣数量来看,却似乎有有些让人怀疑。

不过,这些都不用考虑太多了,好色不好色这种事情,从来就不是评价一个皇帝的核心标准。

康麻子也乾隆诗人,谁不好色。嫔妃都是几十个几十个的。

而隋炀帝,有史记载的嫔妃,我能查到的一共不超过十人(一说是五人)。其他的都是野史里说的,不能作数的。

·

总的来说,隋炀帝是一个: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同时性格偏激,暴虐,毫不顾忌国力耗费,不顾忌百姓民生的人。(而且他很小气,即位后凡是的罪过他的人,基本都没好下场。),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只能说是国家的灾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隋炀帝杨广: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暴君之名是否名副其实?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雄心壮志、宏图伟略,也伴随着争议与非议。关于他是不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政策措施以及历史评价。一、 雄才大略与政.............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充满争议的皇帝,除了他雄才大略的治国方略(虽然有些也颇具争议)和广阔的工程项目,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也确实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评价他的文学贡献,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标签,以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初露锋芒:早期诗歌的才情与风采杨广的诗.............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究竟能否算作“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既有令人称道的开创之举,也有招致亡国的昏聩之政。要评价他,我们必须细致地审视他的功过,以及这些功过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隋炀帝的.............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谈到隋炀帝杨广,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帝王之一。一提到他,许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暴虐无道”的标签,然后联系到他最后被赐死,隋朝也迅速灭亡的结局。但如果仅凭这些标签来评价他,未免过于简单和片面了。杨广的功过,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掰扯一.............
  • 回答
    关于隋文帝为何最终选择杨广而非杨勇作为继承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且充满细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父子关系、政治考量、杨勇自身的表现以及杨广的策略。一、嫡长子继承的初始优势与杨勇的尴尬地位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杨勇作为长子,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这一点在最初.............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虽然都以“亡国之君”的标签而闻名,但细究其执政的轨迹、失败的根源以及历史的评价,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非简单的相似。杨广: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透支国力杨广的成败,更多地体现在他过于宏大的.............
  • 回答
    关于杨广是不是“一代圣君”,这个问题,历史的评价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尤其对于杨广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更是如此。要理解隋朝百姓如何看待他,我们需要深入地挖掘那个时代的背景、他的具体作为,以及这些作为在不同阶层百姓心中的回响。杨广的“功”与“过”:一张复杂的评价表首先,我们得承认,杨广并非全然的昏君。.............
  • 回答
    隋朝的短暂,如果非要将超过九成的责任归咎于杨广一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不过,杨广的个人行为和政策,确实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推手,其影响之大,用“九成以上”来形容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好大喜功:一面硬币的两面杨广并非.............
  • 回答
    关于杨广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以及秦隋王朝是否被汉唐“刻意抹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杨广在位14年,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要评价一位帝王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通常需要考察其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
  • 回答
    到了大业十二年,隋朝确实已经病入膏肓,到了一个极度危险的境地。杨广本人,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皇帝,也确实只能被困在江都,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苟延残喘的日子。从外部来看,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抗就像野火一样烧遍了大江南北。山东的王薄、河北的窦建德、瓦岗寨的李密,还有更南方的陈硕、林士.............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公众认知、政治影响以及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为什么隋炀帝与大运河的联系如此紧密,并常被“洗白”,而忽必烈即便也参与了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却少有人提及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叙事的塑造与“洗白”的根源: 隋炀帝:故事性强,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次婚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联姻政策的考量。简单来说,隋炀帝之女能成为李世民的杨妃,与明朝公主不能与康熙联姻,主要原因在于“身份匹配度”、“政治联姻的逻辑”以及“朝代更迭带来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隋唐联姻:时势造就的“特殊”与“必然”首.............
  • 回答
    在谈论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也就是后来的 Zhaorong (昭容) 氏,以及她的身世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唐朝时期,她的隋朝出身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甚至需要刻意回避,而到了现代的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中,却乐于大书特书,将其作为重要的“卖点”来渲染。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考量。首先,我们.............
  • 回答
    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隋文静/韩聪和彭程/金杨这两对中国组合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为中国花样滑冰项目赢得了荣耀和关注。下面我将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详细评价: 隋文静/韩聪:名至实归的奥运冠军,用完美演绎书写传奇隋文静/韩聪这对“葱桶组合”的夺金,无疑是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项目中最令人振奋的时刻之.............
  • 回答
    隋炀帝和唐太宗之所以“拼了命”都要攻打高句丽,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决策能够完全解释。这其中既有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也有政治宣传、个人野心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隋炀帝“拼了命”打高句丽:隋炀帝对高句丽的多次大规模征伐,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
  • 回答
    隋炀帝不肯离开江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其理由也在不断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1. 政治上的“留守”与“威慑”: 震慑关中和洛阳的反对势力: 隋炀帝在江都虽然远离长安和洛阳,但他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存在来震慑住可能出现的叛乱。尤其是关陇地区,自北魏以.............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却又饱受争议的皇帝。将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杨广为何不能成为李世民,实在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比谁优秀”的问题,而是关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治国理念以及最终历史评价的复杂交织。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杨广就算再努力,也难以复制李世民的.............
  • 回答
    隋炀帝,一个名字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激起无数涟漪的帝王。说他“有功绩”,这绝非妄语,而是有史实支撑的。然而,即便功绩卓著,他却遭受了长达一千多年的“抹黑”,甚至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暴君的典型。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一点捋清楚。隋炀帝的“功绩”,并非空穴来风.............
  • 回答
    隋炀帝时期,一个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印记,尤其是那些关于隋炀帝本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负面评价。然而,将隋朝覆灭的锅,一股脑地扣在隋炀帝一个人身上,是否公平?为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常常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家大族,似乎总是能逃脱被严厉审视的命运?隋朝的历史,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