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隋文帝为何舍杨勇选杨广?

回答
关于隋文帝为何最终选择杨广而非杨勇作为继承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且充满细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父子关系、政治考量、杨勇自身的表现以及杨广的策略。

一、嫡长子继承的初始优势与杨勇的尴尬地位

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杨勇作为长子,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这一点在最初是毋庸置疑的。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期便育有杨勇,他和独孤皇后感情深厚,杨勇也因此获得了最初的宠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最初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杨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生活作风和政治才能上,并非完全是个人道德缺陷,更多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未能达到隋文帝对储君的期望。

生活上的奢靡与放纵: 杨勇在年轻时,确实表现出了一些少年得志后的骄纵和奢侈。他喜欢声色犬马,在宫中大肆豢养歌女,挥霍无度。虽然这在当时的皇子中并非罕见,但隋文帝本人是一个极其勤俭自律、生活简朴的君主,他一生都在倡导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杨勇在这方面的表现,无疑与父亲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让杨坚感到失望。
与独孤皇后的隔阂: 独孤皇后对杨勇有很深的期盼,但也因为杨勇的一些言行而感到不满。据说,杨勇曾对母亲在政治上的干预表示不满,甚至在独孤皇后强行拆散他与宠妃云氏时有所抱怨。这种母子间的裂痕,无形中也影响了杨坚对杨勇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后宫的意见对皇帝的决策往往有不小的分量。

二、杨广的崛起与政治手腕

与杨勇相比,杨广在多个方面更符合隋文帝的期待,或者说,他懂得如何去迎合和展示自己的优势。

德才兼备的表象: 杨广给人的印象是文武双全,尤其是在政治才能和御下之道上。他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善于学习,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并且能够言之有物地与父亲探讨国家大事。
稳重持重,深得人心: 与杨勇的浮夸不同,杨广在公开场合表现得更加稳重、内敛,懂得藏愚守拙。他能够巧妙地处理与朝臣的关系,获得他们的尊重和支持。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他能够表现出冷静和果断。
善于笼络人心,收买人心: 这是杨广最为突出的政治手腕之一。他知道如何讨好父亲,如何赢得母亲的欢心,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收买和笼络朝中的大臣。他会私下送礼、宴请,与他们建立私交,让他们认为自己才是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这种“人望”的积累,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父亲的迎合与顺从: 相比之下,杨广对隋文帝表现出了极大的顺从和孝顺。他能够准确把握父亲的喜好和意图,并加以迎合。例如,当杨坚对杨勇的生活作风感到不满时,杨广便会抓住机会,在父亲面前表现出自己勤俭节约、克己奉省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与政事,积累经验: 隋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乐于与有能力的儿子分享。杨广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积极,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决策,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例如,他对一些国家大事的见解独到,处理政务也井井有条,这些都给隋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隋文帝的考量:江山社稷重于嫡长

杨坚建立隋朝并非易事,他深知天下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择继承人时,他会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遵循嫡长子继承的传统。

对杨勇能力的不信任: 尽管杨勇是嫡长子,但隋文帝对他的一些行为和性格上的弱点,例如冲动、易怒、缺乏政治经验等,始终抱有疑虑。他担心这样一个人无法承担起治理庞大帝国的重任,甚至可能因为个人情绪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危及国家稳定。
对杨广能力的认可: 杨广在政治、军事和管理方面表现出的才能,以及他善于笼络人心、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让杨坚看到了他能够延续隋朝统治的潜力。杨坚希望找到一个真正能够承载他毕生心血的继承人,一个能够巩固和发展大隋江山的人。
长期的观察与试探: 隋文帝并非一时兴起就废长立幼。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在观察和比较两个儿子。他会故意制造一些机会,让两个儿子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能力,看谁的表现更出色,谁更能赢得朝野上下和百姓的支持。
独孤皇后的影响: 独孤皇后在杨坚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她对杨勇的不满,以及对杨广的偏爱,无疑对杨坚的最终决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杨坚的决策主要基于他对儿子的评价,但妻子的意见也并非完全被忽视。

四、废立过程中的政治斗争与权谋

废立储君绝非易事,背后牵扯着巨大的政治利益和复杂的人事关系。

杨勇的失误: 在与杨广的竞争中,杨勇也并非全无过错。他有时会因为急躁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或者因为被父皇批评而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让杨广有了可乘之机。
杨广的步步为营: 杨广则显得更加老练和有心机。他懂得隐忍,懂得抓住时机,懂得利用他人的弱点来成就自己。他会通过向父亲进献忠言、表现孝道,以及与朝中重臣结盟等方式,一步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打压杨勇。
朝臣的选择: 最终,朝中大部分大臣也都倾向于支持杨广。这是因为杨广善于笼络人心,并且在能力上表现得更为出色,大家也更愿意选择一个有能力的储君来保证国家的稳定。

总结来说,隋文帝舍杨勇选杨广,并非仅仅是个人喜好或偏废,而是基于他对国家长远利益的深思熟虑,以及对两个儿子在政治才能、个人品德和处理政事能力上的综合评估。 杨勇固然是嫡长子,但在隋文帝看来,他在这几个关键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足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稳定和发展。而杨广,虽然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存在瑕疵,但他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笼络人心的能力以及稳重持重的作风,更符合隋文帝对一位合格继承人的期待。这场储君之争,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典型的,关于能力与嫡系的权衡与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废立太子是国家的第一号大事,而隋文帝偏偏能在这“第一号大事”上失察,废杨勇而立杨广,为隋朝灭亡埋下地雷。要想彻底理解这件事,必须弄清楚隋文帝杨坚这个人。

1

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言以蔽之,德高而道薄之人。

隋文帝德行之高历来为人称道。他生于寺院,从小被一个比丘尼抚养,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品德(寺院生活对他的熏陶实际上很深),注重个人威仪,能控制感官享受,俭朴,厌恶奢靡。他的妻子独孤氏在这一点上与他高度相似,可谓“夫妻同心”(从行为看,二人都是真正的佛教徒)。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较高的德行也成为这对夫妻的一种强烈执着,对任何浪费、奢靡、放纵感官、违背礼法的行为都深恶痛绝。

隋文帝虽然德行颇高,但心性的体察功夫并不怎么高,只能说很一般,德高而道薄。用唐太宗的话来说就是“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表现在外就是多疑,总怕别人骗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时就要犯错,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等。

也可以说,隋文帝天生不信任任何人,而妻子独孤氏性格强势,与他有共同信仰、共同的患难经历,对他的决策保持着强烈的影响力,甚至连代周称帝这样的大事都是独孤氏帮他下决心的。

这样一个人,长期执政,出现开皇之治,被人称为“圣人可汗”一点也不奇怪,但他必然要给后人埋一点雷,而改立太子无疑就是最大的那个。

2

杨勇是在杨坚刚登上帝位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的。他容貌俊美,温和率真,为人不矫揉造作,善于辞赋,但杨坚和独孤氏对他却是越看越不顺眼,原因正是杨勇在个人品德方面的“不检点”。

杨勇与父母不同,他喜好奢靡(家中珍宝无数,曾精心装饰一件铠甲被隋文帝告诫),放纵感官(喜爱美色,有许多侍妾),违背礼法(冬至接受百官朝贺被皇帝训斥)的事情也干过。尤其令母亲独孤氏愤怒的是,杨勇宠爱姿色娇美的侍妾云昭训,对太子妃元氏颇为冷落,以致元氏早亡,更是触及了独孤氏的内心。

综合来看,杨勇并无太大的过错,只是触犯到了杨坚与独孤氏这对“佛化夫妻”的强烈执着,引发二人对杨勇的深度失望,才有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打算。

与此同时,杨广这个儿子的“完美”表现,也让杨坚和独孤氏坚定了废太子的心意。

杨广与哥哥杨勇截然不同,他壮志凌云,功绩卓著(灭陈,治理江南等),德行足为天下人楷模(力戒奢靡、不宠侍妾、谦卑有礼,不过都是装出来的),反倒是颇有父母之风。与此同时,杨广又暗结重臣杨素,不断在隋文帝面前说杨勇的坏话,称赞晋王杨广和德行和功业。

一反一正,如此情势,隋文帝彻底沦陷了。

以他的智慧,无法看透这种反差,无法看透杨广这个人,更无法理解这种“大伪似真”的背后情形。他似乎也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情报网络,对杨勇的真实情况也没有了解和分析。在独孤氏和杨素等人的反复劝说下,终于在开皇20年废掉杨勇的太子位,立杨广为太子,同时剪除他认定的杨勇的羽翼。这完全符合他一贯的行为模式。

3

隋文帝的经验教训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警惕。

唐太宗曾与大臣房玄龄、萧瑀专门讨论隋文帝,对他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进行过剖析: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隋文帝,正是由于这种对德行的强烈执着(德行也重要,但强烈执着,看谁都不顺眼就是一种病)和“至察而心不明”的心理结构,导致决策失误,最终害人害己。所以,李世民特别重视决策民主,专门引入魏征这个刺头进入最高决策层,防止自己出现类似的错误。


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user avatar

整个过程十分简单而又一言难尽。


杨坚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很得意于一件事。他说,自古以来,皇帝被宠信之人所迷惑,因此而改立储君,造成了国家的动乱,这都是大教训啊!不像我,我的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是真正的亲兄弟,这是历代帝王都不如我的地方啊!哈哈哈哈哈哈!

嗯,一般这种话被记录下来,就是用来打脸的。

杨坚的五个儿子确是一母同胞不假,但在权力的角斗场上,再亲的血脉也挡不住权力的诱惑。杨坚的这五个儿子,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善终,他们或死于幽禁、或死于惊惧,或身死人手,或遭人鸩杀。

隋朝皇室的惨淡结局,确实与其两代而亡的国运有关。但是,这五个儿子没一个有好下场,却与杨坚夫妻的关系极大:正是由于夫妻二人在对待诸子的态度上处理失衡,才最终导致了这个结局。


先来简单回顾下废立的过程:


从开皇元年(公元581)被立到开皇二十年被废,杨勇做了二十年的皇太子。

在这二十年间,杨勇不是朝廷上一个可有可无的荣誉性角色,而是实实在在接触政务的未来接班人。而且在这些年里,杨勇做的应该还是不错的。杨坚基本上把日常庶政全交给杨勇处理(“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史料记载中,还有杨勇对杨坚的规劝:杨坚曾经想徙山东(崤山以东)流民至塞北,杨勇进行了劝阻。后来杨坚认为杨勇所言在理,因此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此外,杨勇在士大夫中的口碑也很好。他礼待贤能,折节下士,当时不少的名士,多能被他延揽入东宫,以为己用。

整体上来说,杨勇的太子当得中规中矩。

但要知道,太子是很难做的。做得不好,会被人盯着;做得太好,又会被父皇盯着。在好与不好之间,那个“度”要如何把握,最见功力。

而回顾杨勇被废的整个过程,你会清晰无误地看到,这个“度”有多难把握。

杨勇最初遭杨坚不喜,是因为一些他自己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小事:


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恐致奢侈之渐。



就因为这么一点生活细节上的小奢侈,杨勇被杨坚很认真的批评了一通。

杨坚对节俭的崇尚,几乎终身不移,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惩戒于历代帝王因奢靡而亡国的教训。所以,杨坚才会看到一点苗头就十分重视。

但我们如果站在杨勇的角度,就会觉得这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在这里,要稍微注意一下父子俩的区别:创业一代的节俭,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创二代”们,很少能做到如父辈一样的节俭。老王出差吃个清粥小菜就行,小王出门却是一定要吃米其林的,最好还有很多的PLMM来陪。

所以平心而论,在这件事上,杨坚教训得对,但指望杨勇能改,也基本上不可能。杨坚在这里暴露的,是他既不了解自己的儿子,也不了解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当然他更不知道,他的另一个宝贝儿子在多年以后,会怎样糟蹋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

而如果说这只是桩小事的话,那么在另一件事上,杨勇就真正犯了杨坚的忌讳。

按照当时的礼仪,冬至时,百官都要入宫朝贺,而且有固定的程序:百官先到东宫,朝贺皇太子;然后由皇太子带领,向皇帝和皇后朝贺;最后再由皇帝皇后设宴,款待百官。

但杨勇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把朝拜皇帝的步骤给省了,自己就直接张罗宴请百官。

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礼仪问题,而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杨坚怀疑,杨勇是想要收罗人心,架空自己。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过,杨坚因为自己的“成功经验”,所以对臣下的猜忌之心极重。如今杨勇这么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史籍无载,我们不得而知。但反正,杨坚是真的往严重方面想了。

如果你犯了个错,领导当面批评你,那么说明领导还是爱护你的,批评是为了让你更好的改正。但如果领导不跟你说,那就说明他真的在意了。

杨坚这次就没有像上次一样提醒杨勇,而是在一些别的事上开始做文章:不久后,杨坚说要充实宫中侍卫,借此将太子东宫宿卫队中的强健雄毅士卒尽取之。

左仆射高熲提醒杨坚,“若尽取强者,恐东宫宿卫太劣”。这句话放在其他人那里,没什么毛病,但放到小心眼的杨坚这里,杨坚可就不这么看了:杨坚怀疑,高熲是因为女儿嫁给了杨勇,所以袒护杨勇。

杨坚不仅不听高熲的,还对高熲也防备了起来。

——后来,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高熲在废太子一事上一言不发。高熲深知,以杨坚的秉性,自己不仅劝诫无用不说,还会引火烧身。

杨勇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把他爸给得罪了。



然而这还不算,不久以后,杨勇又把他妈给得罪了,而且还得罪的死死的。

杨勇的原配元氏,是北魏宗室元孝矩之女。这门亲事,是独孤氏亲自挑的,后来独孤伽罗还自述,“我为伊(杨勇)索得元家女,望隆基业”。

独孤伽罗说这番话的背景,是在元氏因病暴亡以后,杨勇宠信妃嫔云氏。独孤氏甚至怀疑,元氏是被害死的,因此记恨颇深,才说了这番话。

也就是说,当妈的因为儿媳妇的事,对儿子产生了怨恨。

这事要让现代人理解,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但你只要稍微知道一点背景知识,就会明白这个“婆婆”“心疼”儿媳妇背后的真正想法。

在我们后世看来,不管是杨氏皇族,还是贵为皇后的独孤氏,都是关陇贵族的核心成员。但其实,如果放在当时来看,那么这个所谓的“集团”更像是一群“军阀暴发户”。宇文泰开始,关陇贵族的早期成员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出自于北魏武川镇的破落户——杨忠虽然不出自武川,可他弘农杨氏的身份是后来伪造的。其真实身份,只是山东寒族。

类比一下,如今最契合他们的影视形象,大约还是《权游》里守夜人的汉子。

这些人因缘际会,在四五十年之间就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富贵荣华自不待言,但那种身份和血统上的自卑感,却是短期之内没有办法克服的。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从西魏开始,在第一代创业者之后,关陇贵族之间的联姻便骤然减少,他们纷纷转向和那些“真正的尊贵者”寻求联姻。

这一点在李唐尤其明显。李渊的父亲一辈,还多是在关陇集团内部联姻。但到了李渊给他的儿子们娶老婆,找的不是元魏后裔,就是关东大姓。

如今独孤氏给杨勇挑儿媳妇,也正是出于这个逻辑。但杨勇似乎没能理解母亲的这种苦衷,在与元氏成婚后,他对元氏并不感兴趣,反而宠信侍妾云氏。

这就又犯了独孤氏的大忌:妒忌

独孤氏大概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妒忌出名的皇后。杨坚曾经看上一个女子,但独孤氏得知后,竟然趁着杨坚上朝,杀了这名女子。

杨坚下朝后,气得无可奈何,独自骑着一匹马就出了城。高熲等人苦追不已,好不容易才追上,杨坚向高熲抱怨:我贵为天子,竟然没有这点自由!

高熲说,陛下您何必为了一妇人而放弃天下。——结合高熲说这句话的语境,这里的“妇人”应该是指那名被处死的女子,但话传到独孤氏耳朵里,独孤氏却认为高熲是看不起自己,从此对高熲恨恨不已。再加之高熲的正妻已死,是侍妾生子,独孤氏对高熲更为不满。

这样再看杨勇,你就知道他宠信云氏,已经不是简单的不识好歹了,而完全是在刺激正妻为了荣誉开展正义之战。

相比之下,杨广后来就做得“聪明”得多:他很在意母亲的态度,因此不管喜欢多少美色,在独孤氏在世期间,都只与发妻萧氏居住,而且还住得相当简陋——这顺便又讨好了老爸。

就是这么些事,注定了杨勇的结局。



整个废立的过程并不复杂。

放眼朝廷,朝臣虽多,但真正受到杨坚信任的只有两人:左右仆射杨素高熲。高熲如今已自顾不暇;而杨素,在意识到独孤氏想废除杨勇、改立杨广之后,便积极投身于“打一个拉一个”的伟大事业,在栽赃造谣杨勇这件事上不遗余力。正是通过他的上下其手,杨坚才最终下定决心废除杨勇,改立杨广。

当时,杨坚已经怀疑杨勇,因此让杨素到东宫“观勇”。杨勇整装束带迎接杨素,杨素却故意久立不进,以激怒杨勇。杨勇不知是计,果然露出了不高兴的神色。杨素于是借此报告杨坚,“言勇怨望,恐有他变”,提示杨坚要深加防察。

杨素的这一谗言,准确击中了杨坚的小心思:杨坚是靠政变上台的,所以对这种事比谁都紧张。再加上不停的有人在身边进谗言,说杨勇曾经占卜,希望杨坚早死。杨坚最终决定,废除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杨广。

其后,杨坚把杨勇交给杨广看管。杨勇对于自己被废一事愤愤不平,请求面见杨坚,但不被允许,他竟然只能爬到树上,登高大叫,希望声音可以传进杨坚宫中。可杨素却对杨坚说,杨勇已经神志昏乱,不可再任。杨坚认为有理, 最终也没有再见杨勇。

在杨坚死后,杨勇即被杨广所杀。



在换太子一事上,杨坚是存在着严重的决策失误的。

我们再回看一下杨坚废太子的原因。

史书记载下来的杨勇被废的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奢侈、非礼逾制、宠幸姬妾——这些是杨勇自己的问题;还有杨素与其他人的谗言——这些暂且定义为外因。

先说奢侈。杨勇的吃穿用度确实讲究了一些,但并没有到奢侈无度的地步。而且这一点讲究,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解释过了,杨勇并非贫苦出身。我们固然不能说他在生活上的精致浪费是对的,但也不能因此就定义他品行不端。

再来看其他几条理由。诚然,用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来看的话,杨勇做得远远称不上完美。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就废黜一个做了二十年太子的人,似乎理由也很不充分。

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再看:杨坚和独孤氏废黜杨勇,真的就是出自一颗“公义之心”吗?

看起来也并不是,而仅仅是出于两人的好恶取向:杨坚节俭、独孤氏善妒。

在当时来看,杨广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的确比杨勇要好太多。但问题是,这种好品行的背后,是杨坚与独孤氏的性情被人准确利用了的结果。

在杨坚废除杨勇太子之位的诏书中,有“自古以来,朝危国乱,皆邪臣佞媚,凶党扇惑,致使祸及宗社,毒流兆庶”的句子。我们现在再来看这番说辞,会发现它其实准确描述的是杨坚自己在废太子一事上的问题。




事实上,杨坚和独孤氏这种在私德上“严格要求”与自己保持“一致性”的做法,几乎害了他们所有的儿子。

翻看史料,你会发现杨坚和他的儿子们之间,少有父子之情。他对儿子们无不严格要求,对于儿子们的性情却又缺少了解。

除杨勇外,杨俊杨秀也曾因奢侈遭到过斥责。可他们固然奢侈,由此就将一个儿子贬斥甚至于圈禁,似乎也还是太苛刻了些。

况且,父亲对于子女,发现问题后应该以教育引导为主,而杨坚却似乎甚少关注于此,只一味地依靠严苛惩处。

这一点,在杨秀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杨坚明知杨秀勇武,还猜测他可能会“以恶终”。一般正常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避免了。可杨坚却依然命杨秀通领大军,然后又在一些琐碎的细节上找麻烦,让杨秀丢官。杨秀在回京后,又被杨素进谗言,最终被终身幽禁。

果然是“以恶终”。

杨坚治下的国家,确实国家强盛,百姓殷富,这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值得被称颂之处。但他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一个领导者,一个父亲,待人之冷酷无情,却让人匪夷所思。

一个连自己儿子都不爱的人,你怎么能指望他爱别人呢?

传统史家看不起杨坚,一是因为他“得国最易”,而且是靠“诈力取天下”,手段不正;二来就是因为他对臣下与子女格外冷漠,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而杨坚的这些“不足之处”,有意无意之间,竟然变成了隋朝“两世而亡”的真正原因:得国太易,以法术驭下,使国无忠臣;苛责子嗣,以私德论好恶,最终选择了杨广。

这不正是一个天道循环、报应不爽的故事吗?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如果你爸不爱你,那他会爱谁?

番外还写了杨坚其他儿子的结局,与问题本身无关,这里就不放了,欢迎自戳。

延伸:

杨坚的小心眼
杨坚的“得国之易”
隋代北周:沉默的关陇贵族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隋文帝为何最终选择杨广而非杨勇作为继承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且充满细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父子关系、政治考量、杨勇自身的表现以及杨广的策略。一、嫡长子继承的初始优势与杨勇的尴尬地位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杨勇作为长子,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这一点在最初.............
  • 回答
    .......
  • 回答
    汉文帝刘恒能够被立为皇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历史进程推手的必然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环境以及关键人物的支持等多方面来剖析。一、出身与血统:早期立储的优势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赵王张敖的女儿,也就是汉初的鲁元公主。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的出身本身就具.............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建文帝朱允炆输给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和复杂性的权力斗争。建文帝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下面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建文帝自身的局限性与性格弱点:1. 政治经验的不足与急于求成: 朱允炆登基时年仅21岁,虽然被朱元璋培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隋朝统一了中国,既然北周存在于隋朝之前,那么隋朝的法律是否会更多地借鉴北周律呢?但事实上,隋律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和发展了北齐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发展背景,以及隋朝建立者杨坚的考量。一、历史的延续与分裂的挑战首先要.............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时期——十六国到隋唐这段时间内的姓名变迁。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十六国时期:主动汉化与政治考量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北方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虽然史书称之为“十六国”,但实际存在的政权远不止十六个,其中统治.............
  • 回答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之所以没有沿用秦、隋、元时期灭亡中国所采取的“大纵深、大迂回”战略,而是采用了更侧重于速战速决、建立伪政权、掠夺资源以及逐步蚕食的战略,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秦、隋、元时期的中国: 这三个朝代灭亡中国时,中国(特别是汉族政权)面临的挑战是统.............
  • 回答
    关于李渊和李密,他们都曾是隋末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曾怀揣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李渊最终问鼎中原,建立了大唐王朝,而李密却在风雨飘摇中兵败身亡,成为了那个时代一颗璀璨却又短暂的流星。要探究这其中的原因,绝不能止步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他们各自的处境、策略、能力,乃至.............
  • 回答
    近些年,文史爱好者们圈子里流传着一种新看法:南北朝后期,也就是所谓的“后三国时代”(约公元420年589年),在精彩程度和历史厚度上,已经可以和更为人熟知的隋末唐初(约公元618年626年,但常指其乱世到开国盛世的过渡期)相提并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大家谈论乱世风云,总绕不开隋末唐初那段烽火.............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李必自称“隋李”,这绝非一个简单的代号,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李必的出身、他的政治抱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个层面来解读。一、出身的烙印:陇西李氏的骄傲与责任首先,李必之所以自称“隋李”,与他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必出身于大名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系、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以及粉丝文化的形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 历史背景与政权性质的差异: 刘邦与秦朝: 秦朝的性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虽然短暂,但其制度(郡县制、统一文字、度.............
  • 回答
    靖难之役结束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众说纷纭,但无确凿的史料能够证明其最终去向。这使得这位曾经的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神秘色彩。历史的洪流与君王的逃亡靖难之役,是明朝初期一场惨烈的皇室内斗。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最终攻入南京,逼迫在位仅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尽(一说失.............
  • 回答
    关于隋炀帝的争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绕不开的复杂话题。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试图从不同角度“洗白”这位皇帝,甚至将其描绘成一个被误解的改革者、雄才大略的君主。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价值判断以及时代情绪的多元交织。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隋炀帝“洗白”,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非.............
  • 回答
    .......
  • 回答
    汉文帝的陵墓之所以被称为“霸陵”,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颇具时代特色的故事,并非随随便便一个名字。要理解“霸陵”的由来,咱们得穿越回汉文帝在位的那个年代,看看当时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位皇帝的,以及这座陵墓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首先,咱们得明确,汉文帝的陵墓并非一开始就叫“霸陵”的。在他去世之后,大家普遍称呼他.............
  • 回答
    隋文静为了更好地完成抛4和碾4动作,减重3到4公斤,这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运动员为了比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的缩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运动员为了比赛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一、 身体层面的极致打磨: 科学的体重管理和身体成分调整: 减重3到4公斤对于花样滑冰运动员来说,尤其是需要高难度抛接动.............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最初被諡作「文帝」的原因,可以從當時的社會背景、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的功績等多方面來理解,而且這個諡號並非一成不變,後來經歷了重要的變更。以下將詳細闡述:一、 諡法的原則與唐初的政治環境首先,我們要理解中國古代「諡法」的原則。諡法是用來評價死者生前事蹟的褒貶性文字,通常具有一定的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