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广开通的大运河是否真的对后世有巨大帮助?杨广的功过哪个更大?

回答
提到大运河,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杨广的名字,这位隋朝的皇帝,以其雄才大略,也以其残暴统治而闻名。他开凿大运河的壮举,无疑是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一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自身王朝的覆灭,以及对无数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那么,这浩大的工程,究竟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福祉,又为何会与这位帝王的个人命运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要评价大运河对后世的帮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方便了交通”这样浅显的层面。这条纵贯南北的巨龙,其意义远比一条河流更为深远。首先,它实现了南北经济的真正融合。在此之前,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长江流域虽然富饶,但与北方发达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之间,联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紧密。大运河的开通,如同打通了经济的血脉,使得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产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而北方的物资也能顺利南下。这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对于战乱频仍的时代,稳定的物资供应是维持国家运转的基石。

其次,大运河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成为了中央政府控制地方、输送军队、镇压叛乱的生命线。一旦有边境吃紧,或者内部出现动荡,军队和粮草便能通过运河快速抵达目的地。这无疑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使在王朝更迭之后,历代统治者也都认识到大运河的战略价值,并对其进行维护和修缮,可见其重要性已经超越了隋朝本身。

再者,大运河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漕运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人员的流动,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运河相遇,带来了各自的习俗、语言和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南北地域间的隔阂,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共同认同。许多重要的城市,也因为运河的兴起而繁荣昌盛,成为人口聚集、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然而,任何伟大的工程,在成就其辉煌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大运河的开凿,正是建立在无数百姓的血泪之上。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杨广动用了全国的劳动力,征发了无数民夫,他们远离家乡,在艰苦的条件下劳作,许多人因此丧生。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是对普通百姓生存权利的严重侵犯。

那么,杨广的功过,究竟该如何权衡?

他的“功”,无疑是大运河。这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作用至今仍为我们所肯定。可以说,没有大运河,中国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他的“过”,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便是他发动战争,尤其是对高句丽的几次远征,消耗了巨大的国力,也激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其次,他穷奢极欲,修建宫殿,巡游享乐,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而最致命的,便是他为了修建大运河以及其他工程,对百姓进行的残酷压榨。这种不顾民情的统治方式,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当我们将功与过放在一起审视,会发现杨广的“功”与“过”之间,存在着一种令人唏嘘的悖论。大运河的修建,本身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国家,但他的施政方式,却恰恰葬送了自己的帝国。他仿佛一个天才的建筑师,却也是一个暴虐的昏君。

或许,我们可以说,大运河本身是无罪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后世带来了巨大的福祉。而杨广,他有建设国家、开创盛世的雄心,但他的方式却充满了个人意志的强加和对民意的漠视。他未能平衡好国家发展与百姓福祉之间的关系,未能将他的才能用在真正符合民心民意的方向上。

因此,看待杨广,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运河的功绩完全归于他个人,而忽略了他带来的灾难。他的功,是开创性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但他的过,却是毁灭性的,是直接导致他个人和王朝覆灭的根源。

最终,关于杨广的功过,或许更像是一场历史的辩证法。他凭借着一项伟大的工程,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却也因为他的残暴统治,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留下的,是一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血泪控诉。我们承认大运河的伟大,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这条水道的每一次挖掘,都曾伴随着无数生命的凋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关于隋炀帝的评价皮日休的诗是不总结得很好吗?

汴河怀古

皮日休(晚唐)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这首诗歌里,充分肯定了隋炀帝主持修凿的京杭大运河给后代留下来的巨大福利,也批评了他的穷奢极欲最终导致隋亡。

隋炀帝的一生做过很多事,我在这里就拿运河这一件事来说。

你把修建运河看作每个朝代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君不见一切伟大的科学发现,只要被科学家发表后,你会觉得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吧!“万有引力定律、伯努利效应”等等科研成果是不是有种不过如此的感觉,但是你能发现吗?。

修建运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涉及到了国家资源大规模调配、巨大的工程管理、各种繁琐的规划与测量等等。没有一定的综合国力根本谈都不用谈,没有一定的战略眼光的帝王根本想都不会想。

隋炀帝所在的时代,中国的经济重心还是在北方。你是开了上帝视角才理所当然的认为修建运河南北联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一个不可能知道后隋时代经济形势的帝王,举国全国之力修凿运河是不是代表了他的战略眼光高超呢?是不是体现了他心中有大格局,手中握有大手笔呢?

或许他修建运河有“水调龙舟”的私心成份,但是你不应该否定这位亡国之君的战略眼光。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运输货物人员的交通要道,更是拉进南北人民心里距离的纽带。南北方交流更加顺畅,文化的同一性就更强,国家的凝聚力就更紧密。

偏执地讲一句,中华民族、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保证在如此广大疆域里的统一和延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隋炀帝这样的“好大喜功”之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到大运河,人们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杨广的名字,这位隋朝的皇帝,以其雄才大略,也以其残暴统治而闻名。他开凿大运河的壮举,无疑是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一笔,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自身王朝的覆灭,以及对无数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那么,这浩大的工程,究竟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福祉,又为何会与这位帝王的个人命运如此.............
  • 回答
    关于杨广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以及秦隋王朝是否被汉唐“刻意抹黑”,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杨广在位14年,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要评价一位帝王是否能被称为“千古一帝”,通常需要考察其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
  • 回答
    杨广若生乱世,能否比肩曹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隋朝皇帝,其才能与野心毋庸置疑。他修建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这些宏伟的举措无疑展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执行力。然而,他的统治也伴随着严酷的徭役、穷兵黩武的征伐,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那么,如果杨广.............
  • 回答
    关于杨广(隋炀帝)是否是“昏君”,以及对君主的评价是否过于严苛,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普通民众的看法也往往受到传统史书叙事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杨广的功过,以及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持有的视角。一、 杨广的“昏君”之名从何而来?在传统的史学观念中,杨广.............
  • 回答
    杨广,隋朝的二世皇帝,在大众的历史认知中,他的形象往往是与“昏君”、“暴君”和“祸害天下”这些标签紧密相连的。从修筑大运河、大规模征讨高句丽,到挥霍无度、压榨百姓,这些行为似乎都坐实了他导致隋朝灭亡的罪名。然而,即便如此,在一些史学研究和评论中,依然能看到对杨广“辩解”或“重新解读”的声音。这种“洗.............
  • 回答
    杨广与刘禅,这二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算得上是“话题人物”。要说他们俩谁“能”和谁比,这问题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挑战、行事风格乃至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很难简单地进行高下评判。但如果一定要找找看他们之间有哪些可以“比”的点,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从“作为君王”的角.............
  • 回答
    关于杨广是不是“一代圣君”,这个问题,历史的评价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尤其对于杨广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更是如此。要理解隋朝百姓如何看待他,我们需要深入地挖掘那个时代的背景、他的具体作为,以及这些作为在不同阶层百姓心中的回响。杨广的“功”与“过”:一张复杂的评价表首先,我们得承认,杨广并非全然的昏君。.............
  • 回答
    隋炀帝杨广: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暴君之名是否名副其实?隋炀帝杨广,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雄心壮志、宏图伟略,也伴随着争议与非议。关于他是不是一个“暴君”,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政策措施以及历史评价。一、 雄才大略与政.............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究竟能否算作“明君”,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可能过于片面。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既有令人称道的开创之举,也有招致亡国的昏聩之政。要评价他,我们必须细致地审视他的功过,以及这些功过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审视隋炀帝的.............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汉武帝和杨广,两位都曾是坐拥强盛基业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和最终结局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一好一坏”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人都继承了相对富强的国家,但他们在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个人性格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一.............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和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功过是非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虽然都以“亡国之君”的标签而闻名,但细究其执政的轨迹、失败的根源以及历史的评价,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非简单的相似。杨广:雄才大略,但急功近利,透支国力杨广的成败,更多地体现在他过于宏大的.............
  • 回答
    谈到隋炀帝杨广,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争议的帝王之一。一提到他,许多人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好大喜功”、“穷奢极欲”、“暴虐无道”的标签,然后联系到他最后被赐死,隋朝也迅速灭亡的结局。但如果仅凭这些标签来评价他,未免过于简单和片面了。杨广的功过,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掰扯一.............
  • 回答
    李世民与杨广,两位唐朝和隋朝的皇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确实是后世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对象。关于他们谁更胜一筹,以及李世民是否“吃杨广老本”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评价体系。军事能力:从战场厮杀到宏观战略论及军事能力,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想到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勇猛,以及他作为唐朝开国.............
  • 回答
    关于隋文帝为何最终选择杨广而非杨勇作为继承人,这是一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且充满细节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父子关系、政治考量、杨勇自身的表现以及杨广的策略。一、嫡长子继承的初始优势与杨勇的尴尬地位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杨勇作为长子,理应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这一点在最初.............
  • 回答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一诗,并非意在为杨广“洗白”,而是通过对往昔繁华景象的追忆,衬托出如今的凄凉,进而引发对历史沧桑、朝代更迭的感慨。这首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辉煌与失落,以及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种种,而非为某个历史人物的功过簿涂脂抹粉。我们不妨从诗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开篇,“汴水流,泗.............
  • 回答
    隋炀帝杨广,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充满争议的皇帝,除了他雄才大略的治国方略(虽然有些也颇具争议)和广阔的工程项目,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也确实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评价他的文学贡献,需要我们剥离历史的标签,以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初露锋芒:早期诗歌的才情与风采杨广的诗.............
  • 回答
    隋朝的短暂,如果非要将超过九成的责任归咎于杨广一人,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历史进程中更为复杂的多重因素。不过,杨广的个人行为和政策,确实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推手,其影响之大,用“九成以上”来形容也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好大喜功:一面硬币的两面杨广并非.............
  • 回答
    杨坚与独孤伽罗夫妇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与贤后,他们以勤政、节俭、重视民生而著称,开创了隋朝盛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们两位品行端正、家风严谨的父母,却生出了杨勇和杨广两个在历史上以贪色淫靡而闻名的儿子。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杨坚和独.............
  • 回答
    如果我是太孙,且我的四位叔叔分别是李世民、杨广、赵匡义和朱棣,那么我将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充满潜在危机的情况。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挑战,更是对历史认知和个人价值的巨大考验。我会按照以下思路来处理:第一阶段:冷静评估,建立认知壁垒 确认现实的荒谬性: 首先,我会以最快的速度,在内心深处确认这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