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得国不正」和国祚真的有必然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关系?

回答
“得国不正”与国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历来为史家所争论。

“得国不正”的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得国不正”的含义。狭义上讲,“得国不正”是指一个政权是通过非正规、非合法的途径建立起来的,例如篡位、兵变、弑君、禅让不正等。广义上,它还可以包含政权建立过程中存在道德上的瑕疵,比如滥杀无辜、背弃承诺、欺压民众等。

“得国不正”与国祚的必然联系:

我认为,“得国不正”与国祚之间并非存在必然的、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但存在一种强烈的、相互影响的倾向性关系。一个政权如果“得国不正”,确实会为它的长久统治埋下隐患,但并非所有“得国不正”的王朝都短命,也并非所有“得国正统”的王朝都长寿。

为什么存在倾向性关系?

这种倾向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法性的挑战与统治的根基不稳:
人心向背: 传统政治思想中,“天命”和“民心”是王朝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得国不正”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天命”的天然光环,甚至直接挑战了既存的统治秩序和道德规范。这容易导致部分民众、士人以及原有统治阶层的离心离德,产生合法性危机。
潜在的反叛势力: 原有的统治者或其残余势力,以及受到新政权不公待遇的群体,可能会成为持续的反叛力量。这种不稳定性会消耗新政权的资源,影响其统治效率,甚至最终动摇其统治根基。
内部的合法性争论: 即使新政权试图通过宣传、意识形态等方式构建自身的合法性,但“得国不正”的历史事实始终是其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容易被反对者利用,成为攻击的借口。

2. 统治者的心态与施政风格:
心理包袱: “得国不正”的开国君主,往往内心会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担忧,害怕被视为“贼”,从而在施政上可能表现出过度保守、急于巩固权力,或者反过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正统性,而采取更加激进、甚至残暴的手段。
对权力的过度警惕: 为了防止自己被他人效仿,他们可能会对潜在的反对者进行严酷的打压,这种高压统治不仅压制了异见,也可能扼杀了创新和社会活力。
权力来源的补偿心理: 有些君主可能因为“得国不正”而感到理亏,或者为了弥补这种“不正”,在一些方面会更加注重笼络人心,比如减轻赋税、鼓励生产等,这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权的稳定。

3. 对统治合法性的强化需求:
“正名”的努力: 经历“得国不正”的王朝,往往会投入巨大的精力去“正名”,通过编修史书、树立偶像、宣扬“受命于天”等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正当的。这种努力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国祚的长短。
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有些王朝为了弥补“得国不正”带来的合法性不足,可能会进行一些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以期建立起一套新的、被广泛接受的统治模式。如果这些改革能够赢得民心,反而可能为政权延寿。

反例与辩证: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得国不正”与短国祚划等号。历史上存在不少“得国不正”但国祚绵长的例子,也有“得国正统”但迅速灭亡的王朝。

“得国不正”但国祚绵长:
汉朝(刘汉): 楚汉争霸,刘邦打败项羽,被认为是“得国不正”(汉承秦制,且刘邦出身布衣,压制诸侯)。但汉朝国祚绵长,历经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这得益于刘邦善于用人、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汉武帝时期对内对外政策的成功。
明朝(朱元璋): 朱元璋起兵反元,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并且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如对旧臣的清洗等。但明朝也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统治。

“得国正统”但迅速灭亡:
隋朝(杨坚): 杨坚禅让于北周,从形式上看是“得国正统”,但其篡位过程也有不少阴谋论的色彩。而隋朝国祚仅三十七年,迅速灭亡。这与其二世而亡,尤其是隋炀帝的暴政不无关系,而不是其“得国”本身不正。
一些小朝代: 历史上许多短暂的割据政权,虽然其建立过程可能符合当时的社会规则,但由于实力不足、内部矛盾尖锐等原因,很快就灭亡了。

总结:

“得国不正”为王朝的统治埋下了潜在的危机,削弱了其合法性基础,可能导致统治者采取极端的政策,容易招致反对和挑战。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是政权不稳、国祚不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国祚的长短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
开国君主的才能与品德
建国初期的政策与制度设计
后继君主的素质
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外部环境的变化
军事实力
文化认同的构建

因此,“得国不正”并非国祚长短的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必然关系。 它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但不是唯一的变量。 一个“得国不正”的政权,如果能够凭借其卓越的领导力、明智的政策、有效的制度以及对社会矛盾的妥善处理,也可能获得长久的统治;反之,一个“得国正统”的政权,如果昏庸无道,内政不修,也可能迅速走向灭亡。

更确切地说,“得国不正”是一种“先天不足”,它使得政权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赢得和巩固统治。但最终能否长久,还要看这个政权“后天”的经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秦之得国最正,平推山东六国,用硬实力生吃天下,奈何二世而亡?

赵宋欺孤寡而得国,未曾想竟能苟活三百余年?

无所谓得国正与不正,具体问题还当具体分析。

题主说明朝得国最正,那小明王的事你怎么解释?自己立的皇帝自己杀,然后也没有经过禅让手续,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称帝了,这个“正”从何谈起?

顺着改朝换代的事情往下说,王朝更替的一般性合法程序是“禅让”。反之纯粹不加修饰的暴力抢夺,会被社会主流舆论所不齿。

封建王朝禅让示例如下:

公元8年,西汉皇太子刘婴禅让给摄皇帝王莽——王莽篡汉。

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给魏文帝曹丕,降封山阳公——曹魏代汉。

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让给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司马晋代魏。

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禅让给齐高帝萧道成,降封汝阴王——南齐代刘宋。

公元502年,齐和帝萧宝融禅让给梁武帝萧衍,降封巴陵王——南梁代南齐。

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让给陈武帝陈霸先,降封江阴王——南陈代南梁。

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禅让给隋文帝杨坚,降封介国公,——隋代北周。

公元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降封酅国公——李唐代隋。

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禅让给梁太祖朱温,降封济阴王——朱温篡唐。


一般来讲,皇位的禅让有三个必须程序:

其一,皇帝在禅让前要先发布一封退位诏书,讲清楚自己的退位原因即自己的罪责;

其二、发布一份禅让宝册,讲清楚禅让皇位给谁,以及禅让的原因;

其三、新皇帝登基后,发布一道继位诏书,昭告天下。这是新皇帝登基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其大致内容为:为什么新皇帝有资格继位,然后就是封官加爵、大赦天下等喜大普奔的信息。

我就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魏文帝曹丕。

首先汉献帝发布一道退位诏书( 公元220年):

退位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翻译:

退位诏书说:“朕在皇帝位上有三十二年了,遭遇了大汉天下的震荡倾覆,幸亏有历代列祖列宗的神灵保佑,才能在危险中重新生存下来。但是朕抬头瞻仰天象,低头俯察天下民心,大汉的天命已经到尽头了,天命现在应验到了曹氏。从前魏王曹公对大汉立有盖世功勋,今日的魏王曹公丕的才能光耀天地,德行传播四海,正好应验了天命,是天命所归的真龙天子,天下的士民百姓全都相信。天道的运行,以天下人的公利为目的,所以天子必须要选贤任能,所以上古贤王唐尧不因为私心,而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的好名声流芳百世。现在朕非常羡慕唐尧,要效仿尧帝的禅让之礼,将皇帝之位禅让给魏王曹丕。”


随后汉献帝又发布一份禅让宝册(公元220年):

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群凶肆逆,宇内颠覆。赖武王神武,拯兹难于四方,惟清区夏,以保绥我宗庙,岂予一人获乂,俾九服实受其赐。今王钦承前绪,光于乃德,恢文武之大业,昭尔考之弘烈。皇灵降瑞,人神告征,诞惟亮采,师锡朕命,佥曰尔度克协于虞舜,用率我唐典,敬逊尔位。于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君其祇顺大礼,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翻译:

魏王啊:古时候尧帝禅位于舜帝,舜帝又如法禅位于禹帝,这说明天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归于有德之人。而今汉室衰败,国家秩序混乱。降到朕的身上,已乱象丛生。群凶肆虐,天下动荡。幸赖武王(指曹操)神武,才得以平定危难,廓清华夏,使我宗庙得保,皇室得以延续。得到安定祥和的又岂止我一人,全天下莫不受惠。今魏王你(指曹丕)恭敬地继承前人的事业,发扬周文王、周武王的大业,光大先父巨大的功业。上天降下端详,人身告示征兆。为天下计,为民望计,朕与万民一致认为,魏王你的德智堪比当年的虞舜,因此,我要遵循祖先尧帝的典故,郑重的将帝位逊让于你。啊!按照天意,帝位要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守中正之道,以求上天对我万民永远的庇佑和恩泽。你要尊天意,恭敬的按照仪礼早日上位,以不辜负天下的期望!


最后曹丕接受禅让后发布一道即为诏书(公元220年):

皇帝臣丕,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汉历世二十有四,践年四百二十有六,四海困穷,王纲不立,五纬错行,灵祥并见,推术数者,虑之古道,咸以为天之历数,运终兹世,凡诸嘉祥民神之意,比昭有汉数终之极,魏家受命之符。汉主以神器冝授於臣,宪章有虞,致位于丕。丕震畏天命,虽休勿休。羣公庶尹六事之人,外及将士,洎于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羣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丕只承皇象,敢不钦承。卜之守龟,兆有大横,筮之三易,兆有革兆,谨择元日,与羣寮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尔大神;唯尔有禅,尚飨永吉,兆民之望,祚于有魏世享。

翻译:

大魏皇帝臣曹丕,恭敬地用活牲祭奠上天,昭告天帝:汉朝历经二十四代皇帝,国运时间共四百二十六年,到了今天,天下百姓生活穷困,朝廷纲纪不振。现在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这五星交错运行在天空,各种灵祥瑞象出现在人世,按术数推算,考虑古人的规制,天下士民百姓都认为这预示着上天的定数,汉朝的国运会在这一世终结。凡是各种天象和世间的祥瑞之象,都是天地人神的意旨,昭示着汉朝命数已经终结,魏国接受天命的时候到了。

汉朝皇帝把国家交授给我,学习上古贤王虞舜的德行,把皇帝之位禅让给我曹丕。曹丕被天命所震慑,感到畏惧,一再推辞,可汉帝又一再相让。朝廷各位公卿大臣、各衙主事官员,天下各军将士,直至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都对我说:“上天的命令你不能推辞拒绝,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朝廷群臣不可一日无主,天下万事不可以没有人统领。”曹丕只好接受天命,不敢不承接汉帝的禅让。占卜的官员在龟甲上卜了一卦,龟卜的裂纹显示出大横;占卜的官员一共卜了三卦,都是吉兆。我曹丕这才选择黄道吉日,与朝廷群臣一起,登上祭坛,恭敬地接受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向天地人神告知:“汉朝皇帝把帝位禅让给我大魏皇帝,准许他在自己的封地可以继续用汉朝的服饰车仗礼仪官制,让他安享富贵,这也是天下万民对我大魏皇帝的期望,汉朝皇帝的这项礼遇将会与我大魏的国运一样长久!

封建王朝的皇位禅让在仪式上非常讲究,整个禅让的过程对旧皇帝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对新皇帝而言则是在充分享受胜利的果实。汉献帝在禅让时,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悲凉的,大汉四百多年的江山葬送在他的手里,真是欲哭无泪。与此同时他还要讲一堆贬损自己,赞扬篡位者的假话,这真是太痛苦了。

世态炎凉:从来只有新人笑,从未听到旧人哭。

user avatar

看到 @忠心耿耿梅思祖 兄的回答,说两句。

其实得国之正这种概念不仅可以上溯到清朝,也可以稍微提前那么几百年,直接上溯到明朝初年。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句话很有名: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其实这句话不是孟森原创,而是借鉴的宋濂在洪武七年所撰《〈大明日历〉序》中的一段话:

然(朱元璋)挺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夷之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皇上为然,其功高万古,一也;元季绎骚,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

但是话又说回来,古人的“得国之正”和我们现在概念里的“得国之正”内涵完全不同。我们现在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吴晗所谓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角度;而宋濂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他们不受“弑,臣杀君也”的儒家思想的指责。从古到今,无论是周武王、唐高祖还是宋太宗,都是很典型的“弑”者。而汉高祖和朱元璋出身草莽,并非帝王之臣,自然不能谈“弑,臣杀君也”。宋濂将他们的称帝的动机形容为“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也就是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怎么能当皇帝呢?但是众人都说了,皇天上帝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皇帝,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勉为其难了。

可是这种问题不能深想,老百姓造反就不叫造反叫起义了吗?君之于民,尤父之于子,以子弑父,可乎?儒家思想对于这一个坎不太能过得去。所以孟子也只能含含糊糊的说一句“闻诛一独夫,不闻诛君”。

回到主题,得国之正不正啥的本来就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例如宋濂觉得朱元璋得国太正了,但是元朝遗民明显就不这么觉得,明灭元之后自称“不二心老人”、作文不用洪武年号的遗民李祁,就赞美为元朝殉国的余阙:

廷之孤忠大节足以照映千古。

并讽刺侍奉新朝的某些人(例如刘伯温)为:

使皆为世之贪生畏死,甘就屈辱;而犹腆然以面目视人者,则斯文之丧盖扫地尽矣。

所以,如果你问他明朝得国正不正,估计他呸的一声。

因此,得国正与不正这个概念本来就很虚幻和模糊,用这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来强行归因其和国祚的关系,基本上属于“以幻修幻”了。

所以,没关系,就像你不能因为自己早上起来吃了根油条,股市涨了;第二天吃了个包子,股市没涨。就认为只要你吃油条股市就会涨一样。

user avatar

其实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什么天道循环,而是非常现实的理由。

所谓得国之正,一般来说指的是「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用孟森的话说就是:

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

而不是通过在体制内的各种政变和篡权来化家为国。

按照这个规则来衡量的话,自秦朝以来,得国最正的,就是汉和明而已。尽管某大帝一再强调:

自唐虞三代以还,得天下之正者,未有如我大清。

但是我怎么也想不通大帝用的是什么标准,能够把已经真正「黄屋左纛」,和明朝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权取天下的过程称之为最正。我也无法把崇祯年间清军多次入关前后的行为理解成「悯生民涂炭」。所以尽管大帝很积极的试图把自己置于汉明之上,我们还是按照「得天下之正」的本意,就说汉和明。

得天下之正,意味着原来的政权已经天怒人怨,民不聊生了,这个时候老百姓的起点比较低,相对容易满足,也就是民心易得。而民心虽然不能保证打胜仗,但是可以保证打胜仗之后更加容易治理。而布衣提三尺剑夺天下,意味着较少的和原来的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所以可以相对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原来的统治集团进行集体的毁灭或者彻底的改造。

所以得国之正,也就打碎了原来的统治阶级,土地进行重新一轮的分配,人口也大大减少。等再要恢复到上一个王朝末世的土地兼并和人口,一晃又是几百年,所以就「国祚绵长」了。

中国历史上国祚绵长的并不多,按照存续时间的长短,汉唐宋明清这top5之后就是我大晋了。而大晋显然并不被认为是国祚绵长。在Top5中,汉、明赫然在列,自然符合条件。唐朝虽然得国不正,但是事实上也是百战方得天下,对天下的清洗没有打折扣,只是依样画葫芦的象征性的篡了一下不存在的权而已;清朝入关虽然全面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但是八旗贵族的强势介入和对江南的诛戮,也客观上起到了对民间既得利益者的大清洗;至于大宋嘛,作为一个地方政权,是不是能代表「中国」还要两说。

所以得国之正,确实有更大概率国祚绵长,其背后是封建王朝的土地周期律在起作用,而非是天道循环。

user avatar

建议去看看温 铁 军的B站视频。

国运,这个东西其实不属于历史学科,更倒是偏向地理气候学科。

user avatar

没什么必然关系。同是以臣凌君,欺负孤儿寡母玩禅让,曹魏和杨隋苟了四十来年就被人依样画葫芦,巨唐却向天借命三百年,找谁说理去?

要说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前朝的法理基础较之大萌也不遑多让,末了哩?还没续满四十年就钟山风雨起苍黄了。

顺带,要说得国不正天底下还有谁胜过我大清么?反清复明贯穿始终,然后哩?

三国鼎立,曹氏有禅让背书,老刘家更甭说了,唯独大魏吴王孙十万狗屁不是。末了,在皇位上苟最长的又是哪家呢?

得国正,在法统、道统上没有瑕疵,充其量有了个良好的意识形态基础。如果治国无方,丧尽民心,即便得国正,统治者一样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譬如,周厉王捎带西周的得国可从没有问题,末了却贡献出【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大典故。

怎么说呢,把锅甩到得国正不正上,大致与女色亡国、宦官亡国差不离。深挖一层,无非是统治者管不住JB,没有脑子的问题。再深挖一层,无非是统治阶级穷凶极恶,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

他常凯申再去宣传什么推翻满清再造中华、什么东征北伐、什么抗日功勋四大强国,老百姓要听么?尤其是农民要听么?你解释解释五子登科?解释解释扬子公司?解释解释堂堂魔都天天几车路倒尸先?

扯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得国不正”与国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问题,历来为史家所争论。“得国不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得国不正”的含义。狭义上讲,“得国不正”是指一个政权是通过非正规、非合法的途径建立起来的,例如篡位、兵变、弑君、禅让不正等。广义上,它还可以包含政权建立过程中存在道德上的瑕疵,比如滥杀无辜.............
  • 回答
    论“得国不正”:宋与清的历史镜像与本质差异“得国不正”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概念,它指向王朝的建立过程并非全然顺应天道、民心或既定秩序,往往伴随着不正当的手段或颠覆性的变革。将大宋与大清放在“得国不正”的审视之下,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曾被视为“篡位”或“非正统”,但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合法性来源以及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说到“得国不正”,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桥兵变后的赵宋,但提起“晋朝”,那篡涂和“八王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混乱,也绝非什么光彩的开端。然而,后世对赵宋的评价,总体而言要比西晋和东晋都要正面得多。这里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得从他.............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得国最正”的观点,以及将其延伸到“战争上位才具有正统性”的论调,在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往往源于对历史事件的简化理解,以及对“正统性”的狭隘定义。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正统性”?首先,理解“正统性”的含义至关重要。在历史语境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足球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国足“不行”和叙利亚国足“不错”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远不止“足球人口不足”和“青训不力”这么简单。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用“不错”来形容叙利亚国足,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比较,与他们的历史背景、战争创伤相比,他们能在亚洲足坛保持竞争力,.............
  • 回答
    关于运动员,是否只能赞美不能批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当我们看到一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队伍,比如中国国足,会有人跳出来说:“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你踢得比他们好吗?你有什么资格说他们?” 这句话里蕴含着一种朴素的逻辑:批评需要建立在能力之上,如果你不行,就没有资格评价比你更努力的人。然而,这种看法.............
  • 回答
    .......
  • 回答
    “明朝得国最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论点,旨在强调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这个论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驱逐蒙元,恢复汉族统治(核心论据)这是“得国最正”最核心、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时期,蒙古族贵族对汉.............
  • 回答
    “清朝得国太易”,这句话在很多历史讨论中都会出现,初听之下似乎有些武断,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清朝从建立到统一全国的过程,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历史事实和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长,从明朝末年的衰败开始,一步.............
  • 回答
    “元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在一些历史讨论中确实时常出现。然而,仔细推敲,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简单化认知,其实忽略了蒙古崛起的复杂背景和其征服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其说“得国太易”,不如说蒙古的崛起和征服方式与以往的王朝有显著不同,这种不同容易被误读为“容易”。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
  • 回答
    朱元璋的“得国最正”之说,实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论断,背后隐藏着他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构建策略,以及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韩宋政权:一个寄生于乱世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宋政权在元末乱世中的定位。韩林儿的韩宋政.............
  • 回答
    看到网上流传的关于“中科大是否看得上国科大”的讨论,以及那篇“个人感觉总是有种看不起的感觉”的文章,我倒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点:中科大和国科大,名字里都有“科”字,也都是在中国科技领域响当当的招牌。 但它们是两所独立的大学,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发展路.............
  • 回答
    辽国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故事,远非简单一句“昏庸”就能概括其末代皇帝天祚帝。虽然正史对他的评价确实带有不少负面色彩,但深入探究,你会发现辽国走向灭亡,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的结果,而天祚帝,不过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要理解辽国为何灭亡,我们得先看看它辉煌了多久,以及它的根基究竟.............
  • 回答
    对于一位985高校讲师,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青基)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这不仅是科研能力的认可,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铁饭碗”和“活得安逸”并非仅仅依赖于青基。这需要一个更全面、更长远的规划。以下将详细阐述985讲师拿到国自然青基后,如何努力实现“铁饭碗”和“活得安逸.............
  • 回答
    哇,临高启明第二季,背景设定在D day(登临日)四十年后,主题是临高帝国衰亡史,这个脑洞太棒了!我光是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脑子里已经涌现出无数的画面和故事线。如果真有这么一部续作,绝对能写出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下面我就来畅想一下,可以加入哪些内容,力求让它充满细节和感染力,完全摆脱AI痕迹,更像是一.............
  • 回答
    “如果是四大归化首发,国足死得会更快”——这是记者陈华在谈论国足归化球员时抛出的一句颇具争议性的论断。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是在质疑归化政策的有效性,甚至是带有某种“看衰”的情绪。但如果深入分析陈华的言外之意和其在足球评论领域的影响力,我们会发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唱衰”,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中国足球.............
  • 回答
    在装甲车辆的设计哲学中,成员的防护能力始终是核心考量之一。苏系坦克与西方坦克在这一方面的设计思路和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塑造了它们在实战中的表现。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哪国坦克的成员防护做得最好”这个问题,因为它并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而是取决于具体的设计取向和所处的.............
  • 回答
    昨天台灣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這確實是個大事,背後牽扯著不少複雜的歷史情感和政治考量。我認為,這個法案的本質,是為了讓台灣社會能夠面對過去,尤其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在一黨專政時期所發生的許多不公義的事件,像是白色恐怖、政治迫害等等。「轉型正義」這個詞,聽起來有點學術,但它的核心精神就是「釐清歷.............
  • 回答
    得了癌症,是一种极其复杂且深刻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一场疾病,更是一场席卷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变。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来形容,因为它包含的情感、身体感受、心理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可能经历的“体验”:一、初期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晴天霹雳: 医生告知癌症诊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