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宋和大清,在“得国不正”这一点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回答
论“得国不正”:宋与清的历史镜像与本质差异

“得国不正”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概念,它指向王朝的建立过程并非全然顺应天道、民心或既定秩序,往往伴随着不正当的手段或颠覆性的变革。将大宋与大清放在“得国不正”的审视之下,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曾被视为“篡位”或“非正统”,但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合法性来源以及对后世的文化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

宋朝:从乱世中崛起,合法性奠基于“禅让”与军功的复杂混合

要理解宋朝的“得国不正”,我们首先要回溯那个波澜壮阔的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经历了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和战乱,中原大地长期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相继更迭,每一个政权似乎都带着几分“合法性危机”的影子。

赵匡胤,这位后周的殿前都点检,在陈桥驿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这一事件,无疑是宋朝“得国不正”最直接的证据。他并非通过合法的继承,也不是凭借选举,而是依靠手中的军事力量,迫使年幼的后周恭帝禅让,从而建立了宋朝。

然而,宋朝的“不正”之处,与后来的许多王朝的“篡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禅让”的政治表演: 赵匡胤并非残暴地推翻,而是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完成了权力交接。他没有杀害后周宗室,而是给予了优厚待遇,并以“禅让”的形式制造了权力合法性的表象。这种“禅让”,虽然是兵权在握的政治操作,但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仍然被视为一种相对“文明”的权力过渡方式,不同于赤裸裸的武力征服和屠戮。这为宋朝的合法性披上了一层重要的外衣。
军功的压倒性合法性: 赵匡胤本就是后周的股肱之臣,他的崛起是建立在多年军功和威望之上的。陈桥兵变虽然是不义之举,但其本身也是对后周朝廷内部混乱和昏庸的一种反制。在他稳定北方,统一南唐、吴越等南方政权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渐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这种以“平定天下”和“结束分裂”为核心的军功合法性,极大地弥补了其发动兵变的“不正”。
继承制度的相对稳定: 一旦宋朝建立,其继承制度相对稳定。虽然也有“斧声烛影”的传说,但赵匡胤之后,其弟赵光义通过合法的继承即位,并建立了相对明确的皇位继承规则,这使得宋朝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皇位不稳而引发的持续动荡。
对“正统”文化的尊重与延续: 宋朝在建立后,非常注重恢复和延续唐朝以来形成的汉族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重用文官,尊崇儒学,重视科举,这使得其统治在文化和政治合法性上,能够与之前的汉族王朝产生深厚的联系。他们的“守文”姿态,也进一步削弱了“篡位”带来的负面观感。

可以说,宋朝的“得国不正”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合法性是在“禅让”的包装、卓越的军事功绩以及对前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中,逐步被承认和确立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打破旧秩序的“权宜之计”,而非对既有秩序的彻底颠覆。

大清:来自异族的征服,合法性建立在“入主中原”与“满汉一体”的叙事之上

与宋朝不同,大清的“得国不正”,其核心在于“征服”而非“篡位”。它是一场由满族这个来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汉族政权——明朝,发动的军事征服。

清朝的合法性危机,首先体现在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的民族隔阂。入关之时,虽然明朝内部已经混乱不堪,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进入,使得明朝的统治走向崩溃,但满洲八旗骑兵的入关,却是在“借路”和“平乱”的名义下,最终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军事占领。

清朝的“不正”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民族征服的本质: 满洲人并非中国本土的政治力量,而是从关外崛起,凭借其军事优势征服了中原。这种“征服者”的身份,与赵匡胤作为“平定分裂”的内部力量有着本质区别。它直接挑战了传统中国王朝以汉族为主体的“正统”观念。
“借路”与“招抚”的政治策略: 多尔衮率领八旗军队入关,一方面是以“帮助明朝平定李自成”为名,另一方面则是在占领北京后,迅速采取了“招抚”汉族官员和士绅的策略,以减少抵抗,稳定局势。这种策略的背后,既有政治上的权谋,也有对被征服民族的压制和安抚。
“剃发易服”的文化强制: 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朝强制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要求所有汉族男性改变发型,模仿满族习俗。这一政策直接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身体发肤的观念,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和屠杀,例如“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惨案,都成为了清朝“得国不正”的深刻印记,也加剧了民族间的仇恨。
“天命”叙事的重塑: 为了弥补其征服的合法性不足,清朝极力构建“天命”叙事,强调自己是“受命于天”,是“顺天应人”的统治者。他们尊崇儒学,科举制度也得到了保留,并且积极宣扬满汉一体,试图将自己融入中华文明的体系之中。然而,这种融入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而非文化上的天然契合。
统治者的外来者身份: 即使在统治稳固之后,满族统治者在很多方面仍然保持着与汉族不同的习俗和身份认同,例如八旗制度、围场狩猎等,这些都不断提醒着汉族民众其统治者的“外来者”身份。

因此,大清的“得国不正”,是一种基于民族征服的“血色”合法性。它的统治权力的来源,与宋朝的内部权力转移有着本质区别。清朝的合法性,更多地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征服能力、对汉族士绅的拉拢、对“天命”叙事的成功建构以及最终通过满汉一体的政策,将自身嵌入中华文明的框架中。但即便如此,其“征服者”的身份和早期强硬的文化压制,使得其“不正”的痕迹,远比宋朝更为深远和难以磨灭。

本质上的不同:

总结来说,大宋和大清在“得国不正”这一点上,最本质的不同在于:

权力来源的性质: 宋朝是内部的权力转移和整合,尽管手段不正,但其基础是中国本土政治力量的更迭。而清朝则是外部力量的军事征服,其权力基础来自于征服者而非被征服者内部。
合法性构建的侧重点: 宋朝的合法性更多地依赖于政治策略(禅让)、军事功绩(平定分裂)以及对前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清朝的合法性则更多地依赖于军事征服的压倒性力量、政治上的拉拢与安抚、文化上的同化与改造(但伴随强制)以及“天命”叙事的构建。
对原有秩序的影响: 宋朝打破了五代十国的乱局,但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唐朝以来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清朝则在打破明朝统治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民族统治和制度,尽管后期也走向了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但其统治的基因中,始终带有征服者的烙印。
历史观的解读: 对宋朝“得国不正”的讨论,更多是关于政治手段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乱世中建立稳定的国家。而对清朝“得国不正”的讨论,则常常触及民族关系、文化认同和历史叙事的正当性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可以说,宋朝的“不正”是一种“借力”和“转型”,而清朝的“不正”则是一种“征服”和“重塑”。两者虽然都背负着“不正”的评价,但其历史轨迹、合法性来源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理解这种本质差异,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严格来说,抛开民族感情,清朝在得国这一方面,其实要比大宋正的多。

从萨尔浒之战开始,到血战白杆兵,戚家军。一直到最后入关为止。

清兵屡屡以少胜多,可以说是经过千辛万苦的血战,才有了一番基业。

更关键的是,清朝是先立国,后入关。很多人觉得清朝得国不正,无非是说他捡了农民起义的便宜。

但是一开始的基础,是人家自己千辛万苦,耗费无数人命打下的。

而大宋就不一样了。

宋朝所有的基础,都是郭威和周世宗柴荣两代人辛苦打下的。

赵家兄弟趁着柴荣去世,欺负孤儿寡母,夺取了政权。

更何况有史学家一直论证柴荣是被赵家兄弟给毒死的。

关键是干的还不怎么样,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宋太宗还当了一回高粱河车神。中间又被金国打断脊梁。

老百姓的心中还是自有公论的。最典型的就是蒙古丞相伯颜领兵进城时,临安城里纷纷传言,伯颜长得和柴荣一模一样,是来报仇的。“当日欺他孤儿与寡母,今日孤儿寡母亦被欺。”

虽然有可能是蒙古人的舆论战,但也可以看出人心。

user avatar

扯淡历史学最喜欢搞“得国不正”和“得国最正”这一套来沾沾自喜。都是暴力夺取政权,都是建国后成为剥削阶级,都是封建社会。谁比谁高贵?

要说朱元璋是反元朝蒙古人压迫起兵就是“得国最正”,那么清朝就是反抗明帝国汉人压迫而起兵,怎么就“得国不正”了呢?

噢!就许汉人统治压迫别的族,不许别族压迫汉人!就许汉人高高在上,称其他族是蛮夷胡狄,不许其他族蔑称汉人!否则就是民族压迫!

请问汉人王朝统治力的核心是什么?不还是暴力维持上层剥削底层的社会结构吗?顺便强的时候欺负一下周边,再立石纪念自己的功绩。反过来少民政权这么做就诟病的不行。

汉人造汉人王朝的反,对不起,是小冰河时期。汉人造满人的反,你看!种族压迫的最佳证明。满清得国不正!

多读读书不好吗?最起码把思维导图发展全面再说。这么双标的逻辑,现在小学生都不屑于如此思考问题了。怎么一个个已经从九年义务教育毕业了的皇汉们还这么幼稚呢?都说皇汉不读书,我现在是相信了!因为但凡他们看点书,就不会如此愚昧了。可悲可叹呀!

user avatar

“得国不正”这个概念,大概是从孟森的《明史》演化来的。此书第一句就表扬汉、明两朝“得国最正”,理由是“匹夫起事”。其实老孟以阶级论“正”,也是打自己:刘邦、朱元璋最后是啥阶级?英国贵族起事,至少还搞出个制衡来。

所以,先撇开正不正,从“得国”入手。

我一民科,就讲得通俗点。打个比方吧:老王家有两个儿子。老王死前立个遗嘱,宅子给老大。老二不服,把老大给打跑了。隔壁张木匠,又冲进王家,把老二打跑了。

你说王二跟张木匠的夺宅,性质有啥不同?明面上,各说各理。张木匠说,你也没遗嘱;而王二说,你又不姓王。

但实际上,张木匠占宅子,整个前王家宅的内耗就会变大。因为,不论老王堂哥的侄子,还是王大、王二的家塾先生,都觉得自己跟老王的关系,至少比张木匠要近。张木匠为了压服众人,就得消耗前王家宅很多资源。如果张木匠只是会打,却不认字,那对前王宅,就是另一重灾难了。

user avatar

一个是窃一家天下

一个是屠天下万民

user avatar
黄帝之战蚩尤,为中国也;
尧舜之征有苗,为中国也;
夏启之征有扈,为中国也;
周宣之伐猃狁,为中国也;
炎汉之逐匈奴,为中国也;
李唐之服突厥,为中国也;
赵宋之备辽金,为中国也。
尽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敛天下之怨,亦不足惜。
凡以惧其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故治之惟恐其不深也。

别的朝代对异类是“战征伐逐服”,到了赵宋却是防备的“备”。

赵宋和满清,在得国不正这一点上,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一个没能防住夷狄,造成了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

一个本身就是夷狄,它就是异类入我区宇,裂我冠裳,盗我名字,乱我名器。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对概念有点混淆了,也是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被蒙蔽的结果。即得国正不正是本民族范围内讨论的问题,被异族击败从来都是亡国,亡国奴讨论侵略者得国正不正是个既悲情又戏谑的事情。

如果有平行时空的话,会不会有人问,大东亚国自昭和帝开国,已历三朝,你们居然还来问得国正不正?你们是想分裂大东亚国吗?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好几种意见,因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侵略者后代。当然必须说正啊,即使祖先杀的汉人再多,再怎么样的奴役,难道还说自己不正?

2、投降派。也得说正啊,毕竟祖上投降或者后来做了帮凶的,总的开脱几句,还时不时搞个祭奠。这些人是一条道走到黑,虽然他们的祖上其实最后还是被侵略者坑了。

3、普罗大众。一般不置可否,人云亦云。毕竟生活不易,凭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已经值得尊敬,不必苛求什么态度。

4、少数汉族主义者。如果一个人开过眼界,又不幸读了些书,那就会明白民族虽大,但真正愿意为其发声的没有几个,而且往往还会被大众所误解和唾弃。但汉民族之所以没有消亡,正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

user avatar

@没有马的骑兵 急什么,骂了一下在映秀地震遗址大笑的而已,至于你那对皇汉无证无言的虚空指责,属实看不懂。玩逆民族主义现在确实没什么门槛,就是不知道民主基金会还给不给你们发钱。

user avatar

第一次更新:

”为明报仇“和”清是明朝臣民(藩属)“,这两条是矛盾。从顺治开始的一贯逻辑是,我和明朝是两国,我为明朝报了仇,我自豪。如果人人可入中国,那就不会出现“亡中国”的说法了,清朝就更无必要立牌坊了,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自比北方民族,所以清朝入得,为什么日本入不得。讨论”得国正“或”得国不正“,逃得过”华夷之辨“嘛,逃不过嘛,从清朝开始,几个皇帝就开始攀附古代舜是”夷“,文王也是”夷“,这种”洗地“方式现在还用着。

何意明亡还左衽,鞑国流风鼠辫姿。看我东方君子国,人皇百卄鼎无移,二千四百四十岁,日月高悬无尽期。

其实,明朝对女真的臣属也是值得一说的。

女真的“外交”是很具有特色的,在金朝出现的时候,金朝称呼高丽为“父母之邦”,到强了一点,就和高丽以“兄弟”相称,再强一点,就把高丽当成了“藩属”。明朝初年,通过招抚“女真”,高丽和朝鲜的“边疆”得以拓展。朝鲜的史书也是会出现”外夷传“的,明朝和朝鲜都将女真作为“边夷”进行招抚,而在明朝比较成功的招抚女真后,很多女真两头朝贡,对朝鲜和明朝的边境也是袭扰不断。但是”大清“到底选择了”入中国“,而不是”入朝鲜“,“女真为明朝臣属”这一情况,对清朝真的不太重要,而现在刻意强调与中国的联系,这非常的有选择性。越南,日本,朝鲜三国又有多少不同。

我等此来,只奉公爷命,非避难内投。兹虽荷上司容纳之仁,然非其本心,不敢从命。如今国事果不可为,黎炯惟愿回来,击中流之楫,驱虎搏之羊。如其不能,则为荆轲匕,为张良椎。不得已,则为严将军头,为颜常山舌可也。纵许以复仇,则薙头为国人之唱;如只为安插,则绝不敢薙矣。

言乎蒙古匪惟亡宋,亡中国而已。实亡宋史与中国之史也。史筌之作,纪二帝,传三虏,表五贤,收遗民,此其大纲。

夫奠三极,长中区,智周乎四皇,心尽乎来许。清露零柯而场圃入保,片云合岱而金堤戒滥,吴呼好冠而晋视命圭,杞用夷礼而胄绌神禹,莫不逆警萌甲而先靖宫庭。是故智小一身,力举天下,保其类者为之长,卫其群者为之邱。故圣人先号万姓而示之以独贵,保其所贵,匡其终乱,施于孙子,须于后圣,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然后植其弱,掖其僵,扬其洁,倾其滓,冠昏饮射以文之,哭踊虞祔以哀之,堂廉级次以序之,刑杀征伐以整之,清气疏曜,血脉强固,物不干人,沴不侵祥;黄钟以节之,唱叹以浏之,故礼乐兴,神人和,四灵集,而朱草、醴泉相踵而奔其灵也。

大宋的“得国不正”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亡中国”这个话题在东亚展开了长久的讨论。

宋朝的是“居中国”,而清朝是“入中国”。而且清朝自称得国最正的理由无非两条。

我朝初起时,明国尚未削弱,因欲与我修好,借此以结两国之欢,我朝固不妨为乐天保世之计

若我朝乃明与国,当闯贼扰乱,明社既移之后,吴三桂迎迓王师入关,为之报仇杀贼,然后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统一寰宇,是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

不过这种康熙雍正乾隆都用上的东西今天其实不太好拿来用,至少清朝时期,“得国正”的理由正是因为和明朝没关系。

“得国不正”和“得国正”都相当的脱离时代,像朱元璋那样把自己上司干掉了,但是他的口号经过改造还能继续用,“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朝鲜人通过这一角度宣扬明朝得国最正,民国则用来宣扬革命,对“得国正”的理解已经在这其中发生了改变。清朝的“得国正”是宣扬“德行”为主,而不是以“民族”为主。

宋朝的“得国不正”也是有办法解决的,也不是没有人把五代全斥为“得国不正”,宋朝继承唐朝,堂堂正正。

昔者天命宋主天下,历十余世,天厌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数世之后,天又厌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

宋朝的正统性还是有人背书的。元朝处于时认时不认。

user avatar

大宋得的国是肉食者的国,城墙上换了赵家的旗帜,老百姓还是一样地生活。

大清得的国是整个满洲的国,与其说是清朝入关倒不如说是中华并入了满洲,人民从此变成亡国之民。

user avatar

宋朝属于得国不正,就是说宋可以得国,但是过程上有缺陷!

清朝得国不正,就是说清朝得国就不对,不管过程正确不正确!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user avatar

夷夏大防大于君臣之义

user avatar

好比是“蒋匪帮412夺权”和“日寇侵华建立伪政权”的区别。

user avatar

这位仁兄, @没有马的骑兵 ,我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要扣帽子拉黑我呢?

因为这个仁兄突然给了一系列闻所未闻的明初屠杀案例,本着“反常识的内容一定要验证是否是故作惊人之语”,我本人不了解明史(明清史想到清初剃发易服就难受,个人兴趣是看奥斯曼史和早期伊斯兰史)就知乎随意找找内容,就找到了反驳其的答案。

借用链接内答主的图片,这位 @没有马的骑兵 果然直接网络上随便抄的。

而在这一个问题中,有更多更详细的反驳。

于是我本着纠正其造谣的想法去怼了两句。

不料这就被扣上帽子拉黑了,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顺便 @震旦云龙 ,感谢您的答案,否则要被这厮误导了。

user avatar

以少胜多?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论“得国不正”:宋与清的历史镜像与本质差异“得国不正”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历史概念,它指向王朝的建立过程并非全然顺应天道、民心或既定秩序,往往伴随着不正当的手段或颠覆性的变革。将大宋与大清放在“得国不正”的审视之下,我们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曾被视为“篡位”或“非正统”,但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合法性来源以及对.............
  • 回答
    要判断大宋和拜占庭哪个“更烂”,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烂”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而且两个帝国都绵延数百年,内部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其“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也大相径庭。与其说是评判哪个更烂,不如说是在分析它们各自的缺陷和衰落的根源,以及这些缺陷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下的具体体现。为了能更详尽地比.............
  • 回答
    《神探狄仁杰》和《大宋提刑官》都是中国古装探案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在制作水准、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亮点和值得探讨之处。下面将对这两部剧进行详细的评价。 《神探狄仁杰》《神探狄仁杰》系列(主要指前四部,第五部评价较低)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探案剧,它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名臣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把宋徽宗、宋钦宗和崇祯这三位皇帝的人生轨迹和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对调一下,大宋王朝和明朝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这个可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三位皇帝的“锅”和“功”。 宋徽宗赵佶: 在历史上,他艺术造诣极高,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 回答
    辽和金之所以有底气一直称大宋为「南蛮」、「蛮子国」,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历史、文化、军事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句蔑称,而是多方面实力对比和自我认知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军事实力与游牧民族的传统优势: 骑兵的压倒性优势: 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辽和金的统治阶层是契丹和女真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值得玩味的点:疆域大小和“大一统”的内涵并非完全划等号。北宋和南朝宋,虽然国土面积相近,但其“大一统”的性质和历史定位却有着天壤之别。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大一统”?简单来说,“大一统”不仅仅是指一个政权拥有广阔的疆土,更关键.............
  • 回答
    最近,关于微信公众号打开率跌破2%的讨论在自媒体圈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其中以小马宋、和菜头等一些行业内的大V的评论尤为引人关注。他们普遍表达了对公众号前景的担忧,甚至可以说是在“唱衰”公众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为什么打开率会低?首先,2%这个数字本身就很有迷惑性。它指.............
  • 回答
    北宋时期,中国腹地的主流官方语言自然是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汴洛官话。这是一种基于北方方言,经过长期发展和规范形成的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核心地位。汴洛官话的“官方”体现在哪里? 朝廷文书与政令: 皇帝发布的诏令、大臣们提交的奏折、朝廷间的公文往来,都必须使用规范的官话书写和宣读。这保证.............
  • 回答
    若将《大宋提刑官》的背景移至风雨飘摇的明末,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不再是祥和的宋朝,而是被内忧外患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晚明。朝堂之上,阉党专权,党争激烈,士大夫们蝇营狗苟,为了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边关则狼烟四起,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让后金势力步步紧逼,辽东的土地如同流血的伤口,时刻在提醒着帝国的衰败。.............
  • 回答
    《大宋宫词》这部剧,说实话,播出的时候争议挺大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要我说值不值得追,这得看你对宋朝宫廷剧的期待是什么,以及你愿意包容它的哪些方面了。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自己判断。首先,从制作和画面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精良了。毕竟是花了大手笔的,服装、道具、场景还原都下了不少功夫。你.............
  • 回答
    《大宋之变》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它并非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小说或架空历史作品,而是作者以严谨的史实考证为基础,融合了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心理的深刻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我们熟知的宋朝截然不同的、充满活力与变革的北宋末年。要评价《大宋之变》,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很多武侠迷津津乐道的问题。小说里描绘的大宋武林高手如云,东邪西毒北丐南帝,加上郭靖、黄蓉,还有杨过、小龙女这样一对神雕侠侣,个个都是武林中呼风唤雨的人物,甚至能以一人之力对抗千军万马。然而,历史上的宋朝,面对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尤其是蒙古骑兵,却节节败退,最终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
  • 回答
    关于《大宋的智慧》中的兰兰字,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角色。要评价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她作为“兰兰字”这个身份上来说,就很有特点。在那个时代,女性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特定技能的名字,本身就不一般。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姑娘,她代表的是一种“术”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具象化。她的名字“兰兰字”,.............
  • 回答
    我没有找到易中天先生的《大宋革新》这本书,因此无法核实其中狄青之死一章的内容是否正确。不过,我可以根据史料,为您详细讲述狄青的生平以及他的最终结局,并探讨关于他死亡的一些传闻,这样您就可以对比着来看待《大宋革新》中的相关内容了。狄青:从匹夫到名将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北宋时期著名的.............
  • 回答
    《大宋提刑官》这部剧,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是特别高。毕竟,历史探案剧很多,但真正能拍出深度和味道的却不多。然而,当我沉下心来看下去,尤其是看到宋慈这个角色,我才发现,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这部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它的“真实感”。它没有刻意去制造一些狗血的剧情或者.............
  • 回答
    澶渊之盟,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反复提及,也因此常常被争议的事件。很多人在谈论它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屈辱”、“岁币”、“称臣”这些标签,似乎一纸盟约就让强大的宋朝颜面扫地。但如果我们剥开这些惯常的定论,深入探究一下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盟约的实际内容,或许能看到一个更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对宋朝更有利的真相。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其实说到寇准和秦桧,尽管他们都和“为大宋议和”这件事扯上了关系,但为什么一个被奉为英雄,一个被唾骂成奸臣,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历史评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凭一件事就能盖棺定论的。评价一.............
  • 回答
    1234年,当金国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大宋如果拥有一份截然不同的版图,能否抵挡住如日中天的蒙古铁骑?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如果宋朝拥有这份“理想版图”,其战略态势会有怎样的变化,又会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大宋拥有这样的版图”具体指的是什么。基于历史的常识,以及.............
  • 回答
    将赵构替换成吕布或项羽,大宋的命运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绝非简单的“不同”,而是可能根本性的颠覆。要详细阐述,我们不妨从这几位人物各自的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来看看赵构。他作为宋高宗,即位之初便面临着靖康之耻的巨大屈辱,国破家亡,北宋残余.............
  • 回答
    西域从佛教转向伊斯兰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涉及宗教、政治、经济和地缘因素的多重交织。以下将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及原因展开详细分析: 一、西域佛教与伊斯兰教势力的早期格局1. 于阗佛国的兴盛 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自汉代起就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节点,佛教在此扎根深厚。李圣天(9世纪末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