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明朝得国最正?

回答
“明朝得国最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论点,旨在强调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这个论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一、驱逐蒙元,恢复汉族统治(核心论据)

这是“得国最正”最核心、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时期,蒙古族贵族对汉族和其他非蒙古民族实行了明显的民族压迫政策,例如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劣势。
反抗与起义: 元末,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不断,汉族民众不堪忍受压迫,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包括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出身贫寒,早年曾为僧,后投身红巾军,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逐渐统一了南方的反元势力,并最终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主要竞争对手。
驱逐蒙元: 1368年,朱元璋率领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重新掌握了中原的统治权,结束了长达九十多年的蒙古族统治。
正统性体现: 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角度来看,明朝推翻了外族的统治,复兴了汉族王朝的统治秩序,这在强调民族复兴和华夏正统的观念下,具有极高的正当性。这与汉朝驱逐匈奴、唐朝征服突厥的逻辑相似,都被视为“光复旧物”的正义之举。

二、军事征服的合理性

明朝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残酷的军事斗争。

统一战争: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为了巩固权力、统一中国,经历了与南方各割据势力的长期战争。他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稳步发展,最终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战略眼光击败了所有对手。
政治基础的奠定: 在军事征服过程中,朱元璋也在逐步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招揽人才,制定政策,为建立一个稳定有效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合法性来源: 军事征服是政权合法性的一种重要来源,尤其是在王朝更迭的乱世。通过军事手段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国家,恢复秩序,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贡献,也为新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朱元璋个人的“德”与“功”

尽管有“杀戮功臣”的争议,但从建立王朝的角度看,朱元璋的个人能力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出身草根,励精图治: 朱元璋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开国皇帝,这种“苦难出皇帝”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他本人勤于政务,宵衣旰食,为明朝的建立和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厉治国,重塑秩序: 元末社会混乱,吏治腐败。朱元璋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恢复社会秩序。虽然手段残酷,但客观上为明朝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条件。
制度建设: 他建立了南京城作为都城,设立了内阁制度,完善了科举制度,奠定了明朝的基本政治体制框架。这些制度的建立,为王朝的长期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与宋末元初历史的对比

与上一个朝代元朝的统治相比,明朝的“正统性”显得更加突出。

元朝的“不正”: 如前所述,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以及其建立在征服和统治非蒙古民族基础上的合法性,在很多汉族史观中被视为“不正统”。
明朝的“复兴”: 明朝的建立,是汉族政权对元朝统治的“复兴”,从民族认同的角度,这是一种回归和正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五、历史叙事与文化建构

“得国最正”本身也是一种历史叙事和文化建构的结果。

儒家正统观念: 中国传统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王朝的建立需要符合“天命”和“人心向背”。明朝推翻异族统治,恢复汉族政权,符合了“驱逐暴秦,恢复中华”的道德和政治诉求,容易被纳入儒家正统叙事。
“正统论”的演变: “正统论”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治需要而调整。明朝自身的史官和士大夫,在建构明朝的合法性时,自然会突出其“驱逐蒙元”的功绩,而淡化或解释其他争议。
后世评价: 后世对明朝的评价,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叙事的影响。虽然对明朝的统治也有诸多批评,但在“得国之正”这一方面,往往给予肯定。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得国最正”论述中的一些局限性或争议点:

“杀戮功臣”: 朱元璋在建国后大肆杀戮功臣,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个人“德”的形象,也让明朝的早期政治充满血腥。
内部的权力斗争: 明朝内部并非没有权力斗争,例如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发动战争推翻建文帝,这种“易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恢复皇权的正统性,但也涉及内战和对前朝合法继承人的颠覆。
极端统治的负面影响: 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设立,对社会思想和政治自由造成了压制。

总结来说,“明朝得国最正”的核心论据在于:

1. 成功驱逐了外族(蒙古族)的统治,恢复了汉族在中原的统治。
2. 通过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统一了中国,恢复了秩序。
3. 其开国皇帝朱元璋具备非凡的才能,并为建立王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在历史叙事和文化认同上,符合了汉族对“华夏正统”的追求。

正是基于这些理由,在强调民族复兴和政治合法性的语境下,明朝的建立被认为具有极高的正统性和合理性,因而被评价为“得国最正”。这是一种从特定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出发的判断,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复兴汉唐”的文化传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基事迹考》

user avatar

一个国家得国的正与不正,就像小姐姐刚割的双眼皮,刚开始会担心会不会割得不好,然后男朋友说:哪里会,特别好。然后自己照花前后镜之后也开始自我陶醉,简直太正了,像天生的一样;到最后镜子照多了,会感觉哪里是像天生的,简直比天生的还美,巧夺天工。其实所有割过的双眼皮都是能看出来的,只是皇帝新衣没人揭破罢了。

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这句话通过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的反复阐发,在历史学界变得尽人皆知。其实这句话不是孟森的原创,这句话在明初就已经出现,并且经过了明末的进一步极端,成为了“得国最正者,唯我大明”;然后一直影响到清朝,康熙帝即“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再到孟森这里,作为反满意识的体现,进一步阐发。一句话,九个字,其作为话术的流变史,串起来就是明清五百年。因此在这里做一个知识考古,探讨明、清“得国之正”概念的五百年话术流变史。

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尴尬开国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句话很有名:

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这句话不是孟森原创,而是借鉴的宋濂在洪武七年所撰《〈大明日历〉序》中的一段话:

然(朱元璋)挺生于南服,而致一统华夷之盛,自天开地辟以来,惟皇上为然,其功高万古,一也;元季绎骚,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

古人的“得国之正”和我们现在概念里的“得国之正”内涵完全不同。我们现在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吴晗所谓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史观的角度;而宋濂赞汉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他们不受“弑,臣杀君也”的儒家思想的指责。从古到今,无论是周武王、唐高祖还是宋太宗,都是很典型的“弑”者。而汉高祖和朱元璋出身草莽,并非帝王之臣,自然不能谈“弑,臣杀君也”。宋濂将他们的称帝的动机形容为“奋起于民间以图自全,初无黄屋左纛之念,继悯生民涂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辑之”,也就是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怎么能当皇帝呢?但是众人都说了,皇天上帝已经决定了,就由你来当这个皇帝,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勉为其难了。

宋濂之所以要在洪武七年义正言辞的提出“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是为了解决新生明朝的认同危机,其大环境是绝大多数元末知识分子并不认同明朝得天下的正当性,认为朱元璋取天下非其道,就像朱元璋自己在《大诰三编·秀才剁指第十》中所说的那样:

朕知伯启心怀忿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和我们现在的想象不同,古人并不认为从最底层得到天下是多么正当的事情,特别是掌握文化制高点的士大夫阶级,对于草莽起家的朱元璋并不认同,认为其“取天下非其道”。

元亡之后,无数士大夫以或者激烈或者隐晦的方式反抗明朝的统治,上述剁指的伯启只是其中之一。在北方韩宋和南方徐宋皆以恢复汉人统治为口号进行抗明起义时,传统汉人士大夫的态度是期望元朝政府早日扑灭这些草寇。

以后来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后世又被无数小说演绎为灭元第一功臣的刘基为例,在起义军刚刚起事时,刘基在《送高则诚南征》一诗中直斥起义军为谷中之草,必须尽快除之:

牧羊必除狼,种谷当去草;
凯歌奏大廷,天子长寿考。

在起义军势力渐长,又在《感兴诗》鼓励元朝诸将效仿唐朝灭黄巢事:

摩崖可勒中兴颂,努力诸公佐有唐。

将元朝与有唐并列,比朱元璋等辈为黄巢。可见,在当时士大夫心中,以“日月重开大宋天”为口号的起义军,和黄巢之流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士大夫依旧将其作为黄巢之辈看待,面对朱元璋的征用,有以死明志者,有剁指明志者,亦有在诗词书画中表达对新政权不满者。例如旅顺博物馆有一副元朝人盛著所作的《沧浪独钓图》

这幅画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所描绘的也只是中国文人画中很常规的归隐之趣。但是它右上角的题画诗却十分有趣:

有趣之处一:诗以“沧浪可涤缨”开头,表达对于现实政权的不满;

有趣之处二:作者为“空同生郑樗”,郑樗全真教弟子,亦为《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之师弟,而《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自题的“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 ”中的无用师,即为郑樗。而《富春山居图》被烧成两段之后,后段则被称为《无用师卷》;

有趣之处三:题画诗的时间写为“至正辛亥八月”(1371年),而元朝至正年号早在丁末年(1367年)就已经结束,1368年即为洪武元年。因此,此处的“至正辛亥八月”应为“洪武四年八月”。

此处郑樗依旧使用元朝年号,且全诗都流露出希望能够找到世外桃源之期望,对于明朝的不满之处,溢于言表。

钱穆在《中国学识思想史论丛·六》“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中提到:

明祖开国,虽曰复汉唐之旧统,光华夏之文物,后人重其为民族革命,然在当时文学从龙诸臣,意想似殊不然。

明太祖开国之后,其实文人普遍怀念元朝,而不满新建立的明朝。此 《沧浪独钓图》上的郑樗题画诗,可以算是“以图证史”的一个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在开国之初,一般知识分子对于新政权的认同并不高,远远不是我们后世所想像的大声欢呼“得国正者,唯汉与明”。因此,解决明朝开国的认同危机就成了朱元璋及其文臣们的当务之急。

在这个时候,对于刚割完双眼皮的明朝,朱元璋开始自问:会不会割的不好?幸好有暖男宋濂,告诉朱元璋:怎么会不好呢?简直和那个传说中的大美女汉朝的眼睛一样好看。

于是朱元璋满意的笑了。

二、我朱元璋和刘邦是老乡

明朝的塑造认同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俗礼仪上恢复汉家之风(关于这一点,张佳博士的新书《新天下之化》有相当精彩的阐述,值得一读再读),一方面是塑造草莽得天下的正当性。

中国历史上,有且仅有两人起于草莽、终于皇帝,那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塑造和汉高祖刘邦的关系,成为了朱元璋及其后继者永乐的必然选择。

首先,将朱元璋的家乡和刘邦的家乡沛县建立起联系。在早期朱元璋的对其家族的自述中,相当质朴,并不和伟大人物扯上任何关系。无论是下限到龙凤九年(1363)、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还是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认为再立的《御制皇陵碑》,都相当坦率的承认本家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通德乡,也不是什么显赫望族,而是以“服勤农业”起家。

一副我是农民我骄傲淳朴作风,我很喜欢。

但是,到了永乐朝编撰的《明太祖实录》时,这种朴素的表达消失了,不仅和传说中的颛顼攀上了亲戚,而且还将朱元璋御口钦定的世居金陵句容,改为了世居沛国(刘邦的老家),后来有一支迁到了金陵句容朱家巷,并且世代都是豪富之家: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东乡人也。其先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其后有徙居句容者,世为大族,人号其里为“朱家巷”。

这段话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世居沛国相县”,也就是说到了永乐朝,朱元璋已经和刘邦成了老乡,这是对宋濂“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的进一步阐发,从取天下的相似性具体到了家乡的一致性,完成了对于明朝反蛮夷之礼仪、塑汉家之衣冠的溯源性建构,以此获得“得天下”的正当性;

二、“世为大族”,孟森在对自己“得国正者,唯汉与明”作解释的时候,提到了汉高祖和明太祖不同于以往帝王的伟大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也就是说朱元璋和汉高祖都是一介草民起事,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但是很明显,这只是后世人根据自己的“背景书”进行的一厢情愿的建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后来的宋濂,都从来没有把自己草民的身份作为得到天下合法性的依据。反而,到了《明太祖实录》中,世代务农的朱元璋家族摇身一变,成为了“世为大族”,主动抛弃了自己光荣的草民身份。

而这种对于朱元璋开国的拔高,到了嘉靖朝之后,随着外部异族危机的越来越大,推翻异族元朝统治的朱元璋,被再次无限拔高,直接抛下了他费了好大劲才攀上的“老乡”刘邦,成为了千古一帝:

独我太祖高皇帝起自宇内风烟之中,迅扫胡腥,再开天地。故宋龙门颂其功高万古,得国之正,则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以此方之,则谓汉、唐、宋皆闰位可也”。[徐奋鹏:《徐笔峒先生文集》卷八《古今正统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叶4a—4b。]

不仅挫宋巨唐被明朝人放进了闰位(和正位相对,表示得天下不正),而且连作为汉人缔造者的汉高祖,也被放进了垃圾堆,直接被宣称为“皆闰位可也”。简而言之一句话,“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

到了这里,照花前后镜的明朝不仅觉得自己的双眼皮割得丝毫不做作,而且是古往今来最好看的双眼皮,连那个绝世大美女汉朝的眼睛都比不上自己的。

三、“得国之正”,一个话术的历史累积

至此,从朱元璋的“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到宋濂的“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再到徐奋鹏的“得国之正,则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来之正统者,惟我明而已”,时间越后,明朝的得国被拔得越高,这正是顾颉刚“古史累积学说”在“得国之正”这个概念的很好提现。明朝前无古人的“得国之正”,通过历史累积,最终达到了无与匹之的地步。

这一套“得国之正”的话术,到了清朝康熙帝,再次达到了高潮。

如果说“得国之正,惟我明而已”,还只是明朝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那么到了清朝,当康熙帝说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时,这一套“得国”、“得天下”的话术,就得到了最高掌权者的直接背书,成为了最高政治正确。而伴随着这一句话的背景,恰恰也是清朝在扫平全境之后产生的认同危机。

时间仿佛一个轮回,当朱元璋看到开国文人第一的宋濂所写的“较之于古如汉高帝,其得国之正,二也”这句天才的建构话术时,肯定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但是他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会有一个清朝异族政权取代自己的朱家天下,并且从异族皇帝的口中,说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人们总是这样,以为自己的双眼皮一定比史上所有人都好看。

user avatar

朱哥不要啊

user avatar

。。。。。。更新0205。。。。。。

前两天看了篇文章,说历史粉是顶流,坑死了一大批历史剧。

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前两年满清剧那么多,胡编的天马行空,都没一个人说个不合史实。今年一部大明风华,有鞋拔子版朱元璋漏了个脸就被骂上了天,殊不知鞋拔子脸的朱元璋就是你明自己创造出来的。

感觉明粉战斗力还是不行,想观察明粉的可以到评论区看看,各种各样的都有,但是无一例外战斗力差得很。说实话我自己写的答案,我知道是有问题的,我也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他们几百个人竟然没有一个说到点子上。

有人劝我关评,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在历史知识和逻辑上吊打明粉还是很好玩的。

。。。。。。更新完毕。。。。。。

以下是原答案:


选择性尬吹而已。

韩林儿怎么死的,朱元璋心里没逼数么?

朱元璋起家的本钱是属于什么系统的,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吴王的称号谁封的,明史上写的清清楚楚。而且这时候还跟元庭勾勾搭搭不清不楚的。

刘福通在北方把元庭顶住了,给了朱元璋发展壮大的时机,等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红巾军就剩下韩林儿一个小皇帝,人家矬宋好歹善待了柴氏,曹魏也封了献帝,你朱元璋呢?

关键性问题,他朱八八不认韩宋也就罢了,为了继承元的正统,说自己祖祖辈辈世受元朝皇恩是什么鬼?自己爹妈怎么死的都忘了吗?

所以说大家都是孙子,装什么大头蒜?

user avatar

这时候从河里钻出来一个河神,问朱元璋道:你掉的是这个金的韩林儿呢,还是这个银的韩林儿呢?

user avatar

其实“得国正”是一个不好定义的概念,但是“得国不正”却是一个很好定义的概念。

何为得国不正?谋权篡位、阴夺天下、勾连豪族、绥靖世家、杀戮太甚、异族入侵、剃发易服,是谓得国不正。

明朝得国正,不是因为他干了什么事情,而是因为他没干上述这些事情。


顺便说一句,得国正不正从理论上很难定义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倒是很容易判断——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对舆论的态度来判断。譬如俺大清,虽然嘴上说自己得国至正,但却搞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葩“盛世”——其他盛世都是经济越发达,文治越宽松;康乾盛世是经济越发达,文狱越严密……

得国正的朝代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有多“正”,但是得国不正的朝代一定会意识到自己“得国不正”。

这就跟一个好人坏人一样。知乎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可是大家会天天说自己是好人吗?恐怕都没这个意识。如果有个人见人就说自己是好人,渴望别人认可其好人的身份,不用说,大概率干过坏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得国最正”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论点,旨在强调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这个论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展开,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驱逐蒙元,恢复汉族统治(核心论据)这是“得国最正”最核心、最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元朝的统治: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统治时期,蒙古族贵族对汉.............
  • 回答
    明朝初期“靖难之役”没有演变成“八王之乱”或“七国之乱”式的全国性大动荡,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出现”,不如说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在此之前已经通过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极大地削弱了地方藩王问鼎中原的可能性,并最终将这场权力斗争限制在了相对可控的范围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明.............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简单一句“天赋”就概括了。郭德纲收徒弟,尤其是“云鹤九霄”这几科,那可是一门学问,里头门道多着呢。咱们先说说,为什么当时“人(云)字科”的徒弟,能力上比后来招的那些所谓“有天赋的鹤”强这么多,尤其是从“能耐”这个角度来看。首先得明白,相声这门艺术,它讲究的是“台上一分钟,.............
  • 回答
    明朝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火器和步兵的强大,确实让它在与欧洲列强的对抗中占据了优势。然而,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经济和军事因素,绝非一概而论。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对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得过”这个概念。在明朝与欧洲列强的军事交锋中,例如在东南沿海与葡萄牙.............
  • 回答
    明朝之所以能够击败蒙古而未能成功抵御满族,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历史议题,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明朝与这两支北方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态势和明朝自身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明确“打得过蒙古”和“打不过满族”这两个表述,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在.............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挺有意思。关于“明朝亡于李自成”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很广但又过于简化了的观点。如果真要说起来,那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李自成确实是攻破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这事儿是板上钉钉的,也是他人生中最辉煌也最惨烈的一笔。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终结者”,扮演了.............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会说“明朝没有商税”,其实是一种对历史的过度简化和误读。准确地说,明朝并非完全没有商税,但其商税的征收方式、规模和效率,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商税”概念有很大不同,并且在很多时期,商税的地位相对较低,甚至可以说名存实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1. 什么是“商税”?首先,.............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明朝军事体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点毋庸置疑。但要因此全盘否定其军队的战斗力,恐怕就有些片面了。事实上,明朝军队在历史上并非没有高光时刻,也出现过一些能力出众的将领和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明朝军队既有严重的体制弊病,又有其强大的战斗力表现,这之间的矛盾需要好好梳理一下。明朝军事体.............
  • 回答
    隆庆开关,这个在明朝历史上看似开放和进步的举措,却如同一枚抛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最终汇聚成一股暗流,间接推动了明朝走向衰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开关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隆庆开关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大规模的白银涌入。在此之前,明朝实行的是.............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朝代,其中宋朝和明朝常常被拿来比较,关于哪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光辉”,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认为宋朝是“最后的光辉”而非明朝,通常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文化与思想的繁荣:开启与奠基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巅峰。如果说之前的汉唐是中华文化形态的形.............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历史上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封建制度”究竟是什么,以及秦始皇之后的王朝,比如唐朝和明朝,是否延续了它。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先理清“封建制度”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与西方意义上的“feudalism”之间的差异。很多人听到“封建制度”,脑海里会浮现出唐朝的节.............
  • 回答
    “明朝亡于通货紧缩”和“明朝末年白银短缺造成通货膨胀”这两种说法,初听之下似乎矛盾,实则都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经济困境,但切入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理解这两者的关系,需要深入剖析明朝末年复杂的经济运行逻辑,特别是货币体系的变化和对外贸易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明亡于通货紧缩”这一说法的逻辑。这种.............
  • 回答
    关于明朝文官势力的强大与皇权是否达到巅峰的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历史教科书将明朝描述为皇权巅峰,这并非完全否定文官势力的存在和影响,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明朝的政治体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文官势力强大”和“皇权巅峰”这两个概念,并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明朝这个特殊的.............
  • 回答
    明朝剧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确实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除了像《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虽然是现代剧,但内核是权力斗争,很多人会将其与明朝剧类比)这样口碑炸裂的作品,其他的明朝剧,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而且一旦拍出来,评价就容易两极分化,甚至烂片居多。这背后肯定不是“拍得烂.............
  • 回答
    在讨论明朝后期东北是否属于中国领土以及清朝是否增加了中国领土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个话题之所以会产生争议,是因为“领土”的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并且与国家主权、实际控制和民族认同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一、 明朝后期东北的归属:一个复杂的历史图景首先,明朝后期东北.............
  • 回答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无疑是点燃各地反抗烈火的导火索。当社会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人们总会寻找出路,而推翻眼前的压迫者,恢复曾经的秩序,自然就成了最直接的诉求。起初,这些反抗的声音,大多是出于对当前困苦生活的直接不满,是对苛捐杂税、官僚压榨的血泪控.............
  • 回答
    “工业革命”这个词,一说出口,仿佛自带一种魔力,让人联想到蒸汽滚滚、机器轰鸣、烟囱高耸的宏伟景象。而提到欧洲的工业革命,更是被描绘成人类文明的一次飞跃,直接将世界带入了现代。咱们老祖宗呢?特别是明朝那会儿,也不是个傻子,中国人也不是天生就对新奇玩意儿不感兴趣。那为什么,当欧洲人一头扎进蒸汽机的海洋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