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演义从魏国的视角来写,会怎样?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以魏国的视角来写,那将是一部截然不同的史诗。原著以蜀汉为正统,以刘备的仁德和恢复汉室为中心展开叙述。而以魏国视角撰写,则会颠覆许多原有的价值判断和人物评价,曹操将成为绝对的英雄主角,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宏图伟志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以下是魏国视角下《三国演义》可能呈现的详细景象:

一、 曹操:乱世中的定海神针与伟大的政治家

开篇:乱世的必然与曹操的崛起。
故事将从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开始。黄巾之乱的爆发并非简单的农民起义,而是对腐朽统治的必然反抗。曹操的父亲曹嵩作为宦官,他的背景会被描绘成一个被士人阶层排挤和误解的群体,曹操的童年经历则会强调他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秩序的渴望。
曹操早期的官场生涯会被描绘成他在乱世中不懈的探索和磨砺。他不会被塑造成一个“奸雄”,而是个具有远见卓识、务实果断的政治家,深知汉室衰微,唯有强力才能平定天下。
讨伐黄巾的功绩会被放大,强调他早期就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与袁绍、袁术等诸侯的初期互动,将突出他对他们虚浮和自私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董卓之乱:反董卓联盟的领导者与战略家。
董卓专权,残暴统治,会被描绘成对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威胁。曹操将是反董卓联盟中真正有号召力和战略眼光的领导者。
他的“矫诏勤王”会被解释为维护中央权威、稳定局势的必要手段,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他迎汉献帝到许都,会被描绘成为了避免皇室分裂、确保政治核心的明智之举。
诸侯联盟的分裂和各自为政会被详细描写,凸显曹操的孤军奋战和高瞻远瞩。

统一北方:战略的卓越与力量的积蓄。
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将是重头戏。这场战役不会是“以少胜多”的奇迹,而是曹操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战略胜利。
曹操会展现出超凡的后勤管理、情报收集和人才运用能力。许攸投奔后的计策,会被视为曹操早已预料到或至少是能迅速把握的关键机会。
对陶谦、吕布、张绣等势力的征服,会被描绘成清除地方割据、统一北方的必然过程。每一次胜利都会强调曹操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的贡献。
他会招揽天下英才,对荀彧、郭嘉、程昱、张辽、许褚等人的评价会极高,强调他们对曹魏事业的不可或缺。而对那些反对他或被他消灭的势力,则会展现其不足之处,例如袁绍的刚愎自用、吕布的反复无常等。

赤壁之战:策略失误但精神不灭。
赤壁之战的失利,会被解释为天时地利人和(主要是天时和敌方配合)不济,而非曹操自身能力的缺陷。
他对长江以南统一的渴望,以及在战前对水战不熟悉的客观情况,会被详细说明。
尽管惨败,但曹操不会因此气馁。他会展现出从失败中学习、重整旗鼓的顽强意志。这场失败反而会让他更加谨慎,为日后稳定北方奠定基础。

统一南方与最后的抱负:未竟的事业。
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重心会放在巩固北方、休养生息上。他对孙权和刘备的战略部署会更加详细和深入,强调他早已洞悉两人的野心。
他可能还会继续对南方用兵,但会更加注重策略和时机,而非一味强攻。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会回顾自己一生为国家统一和秩序重建的努力,对未能完全实现宏图伟志感到遗憾,但也会为自己奠定的基业感到自豪。他的遗诏会充满对后世子孙的嘱托和对曹魏政权未来的期许。

二、 其他角色:为曹操的伟大添砖加瓦

荀彧、郭嘉、程昱等谋士: 他们将不再仅仅是辅佐者,而是曹操思想的延伸和战略的执行者。他们的才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曹操“知人善任”的最佳证明。他们的计谋会被详尽描写,突出其智慧的光芒。
张辽、许褚、典韦等将领: 他们是曹操手下的虎将,勇猛无匹,忠诚不二。他们的勇武会被描绘得惊天动地,成为曹操战无不胜的关键。张辽在逍遥津一战的威名会被重点突出,成为威震东吴的象征。
献帝与朝臣: 献帝在魏国视角下,可能是一个被动卷入政治漩涡的象征,但他的存在仍然代表着正统。朝臣中那些反对曹操或心向汉室的,则会被描绘成不明时务、冥顽不化,甚至被视为动摇国本的势力。

三、 蜀汉与东吴的描绘:反衬曹操的伟大

刘备、关羽、张飞: 他们将不再是“仁德”的化身,而是分裂汉室、割据一方的“野心家”或“地方势力”。
刘备的“仁德”会被解读为“虚伪的仁义”,用以迷惑人心,吸引追随者,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野心,而非真正复兴汉室。他寄人篱下、屡败屡战的经历,会被描绘成其政治手段的灵活和善于利用一切机会。
关羽的“忠义”则会被强调其“狭隘的忠诚”,只忠于汉室,却不顾国家大局,最终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傲慢和自负也会被放大。
张飞的勇武则会被描绘成鲁莽和缺乏智谋的代表。
桃园结义会被描绘成一种江湖义气,缺乏政治远见。
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故事,可能会被淡化或重新解读,强调刘备的狼狈逃窜,而非他的英雄气概。
诸葛亮: 他将是蜀汉最有威胁的对手,他的智慧会得到承认,但其战略目标(北伐中原)会被描绘成对曹魏政权的挑衅和徒劳。他的“鞠躬尽瘁”会被解读为对一个不切实际理想的坚持,最终未能改变历史进程。
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战役,可能会被解释为曹操的战略部署失误,或者被对手利用了天时。
赤壁之战的火攻,可能会被描绘成曹操因为轻敌和不熟悉水战而中计,但他的能力本身并未受到质疑。
孙权与东吴: 他们会被描绘成狡诈而机会主义的势力,善于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并利用与曹魏的对抗来发展壮大。
周瑜的才能会被承认,但他对曹操的误判和对联盟的利用,会被详细描绘。
赤壁之战后,东吴会成为曹魏统一南方的主要障碍,其地利和守势会被强调,但曹操对其战略的洞察力也会更加突出。

四、 叙事风格与主题

主旋律: 强调秩序与统一,歌颂曹操作为统一者和稳定者的伟大。
叙事风格: 更加注重政治谋略、军事战术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尤其是曹操的)。情感表达会相对克制,更强调理性与现实。
道德评价: “仁德”不再是首要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能力”、“效率”和“对大局的贡献”。曹操的很多争议行为,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会被解释为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是能够实现更大目标而付出的代价。
历史观: 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认为曹操的崛起是顺应天时、取代衰朽汉室的必然过程。

五、 可能的新增情节或重点

曹操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 可能会有更多关于曹操作为丈夫、父亲以及个人情感的描写,例如他与卞夫人的关系,他对儿子们的期望等,以展现他更复杂、更人性化的一面。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会详细描绘曹操如何发现、吸引、留住和重用人才的过程,凸显其识人用人的过人之处。
屯田政策与经济发展: 对曹操推广的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努力会有更多篇幅,强调他对恢复民生的贡献。
文化贡献: 曹操本人的诗文才华会被着重描写,他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其文学地位会被提升。

总结来说,如果《三国演义》以魏国视角来写,它将不再是刘备的英雄传,而是曹操的政治与军事史诗。 曹操将是一位充满魅力、智慧超群、目标远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是为结束乱世、统一中国而奋斗的伟大历程。而他的对手们,虽然也可能被赋予一定的才能,但其最终的失败将证明曹操战略的正确性和他最终将引领中国走向统一的必然性。这将是一部更加强调现实主义和政治权谋的史书,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也会因此产生新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灾异四起,宦官乱政,张角惑民举事,黄巾军席卷天下。朝廷任用卢植等率军平叛。朱隽举荐名门之后、因棒责权贵而名震寰宇的顿丘令曹操为骑都尉,同讨黄巾。曹操率领五千人马转战黄河两岸,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听闻皇甫嵩、朱隽于颍川作战不利,率军前来助战,于路听说黄巾贼依草结营,乃抚掌大笑,遂率军于路埋伏,果见张梁、张宝败逃,曹操率军大杀一阵,斩首缴获极多。见皇甫嵩、朱隽,受了赏赐,问起所闻一人破黄巾有大功,姓刘名备,二将告之已派往广宗助战,曹操叹息良久,遂率军助皇甫嵩破贼。皇甫嵩用曹操计谋,连破贼军十余阵,忧死张角,斩杀张梁。张宝亦为朱隽率刘备、孙坚等击破败亡。

朝廷封曹操为济南相。曹操就任后无法忍受与十常侍手下同流合污,几经争斗后心灰意冷,称病隐居。夏秋读书,春冬射猎,与夏侯惇、曹仁、李典谈论天下之事。到何进与十常侍斗争白热化,在袁绍的举荐下,曹操应何进征召,入京出任典军校尉。但何进不听曹操建议,乃招董卓进京,又为十常侍杀害。曹操与二袁杀入皇宫,尽除阉宦,二袁杀得红眼,不听曹操拦阻,曹操只能尽力善后。

董卓率军进京,曹操建议袁绍用计诛杀董卓,袁绍不听。董卓杀丁原,走袁绍,弑君另立,曹操外表逢迎,内心痛恨,然因机警多智,竟得到董卓宠信。王允召集大臣聚会,满座大哭,唯曹操大笑,遂要了七宝刀,孤身行刺,不成,以巧计脱身。行到中牟,为陈宫所获,陈宫为曹操忠烈之气所感,辞官跟随。至吕伯奢家,见异常举动,曹操疑惑,自忖“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乃杀吕伯奢全家,陈宫大失望,弃之而去。

曹操归家,说发矫诏之事,此事极其危险,不仅祸及九族,更会身败名裂,却得到父亲曹嵩倾力支持,尽散家财召集义兵,匡扶社稷。夏侯惇、曹仁、李典等各率义士相从。十八路诸侯会合,以袁绍为盟主,袁绍不用曹操之计合围洛阳,乃头铁攻关,与华雄、吕布较量匹夫之勇,所幸刘备兄弟骁勇善战,杀华雄,败吕布,走董卓,联军遂入洛阳,以为大功告成,弹冠相庆,每日置酒高会,曹操催诸侯追击,袁绍等不听,曹操怒斥竖子,独自进军,于荥阳大败,曹操为汉室痛哭一场后,坚信除自己外无人可以安定天下。

曹操整顿败兵,南下扬州募兵,又回东郡积蓄力量。时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祸乱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曹操曾受王允托以后事,派人打听王允义女下落。恰逢青州黄巾大起,李傕任命曹操为兖州牧破贼,曹操重操旧业,扫荡黄巾,收编数十万青州兵,形势渐盛,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人见了,以为明主,一股脑投奔效劳,仿佛开挂。

不料此时传来惊天噩耗,曹嵩竟为陶谦所杀,曹操哭死数次,水米不进,夏侯惇以“不吃饭怎么报仇”劝之,遂恢复饮食,率军东进,于路鸡犬不留。陈宫来为陶谦求情,被曹操骂走,陈宫不得已,行围魏救赵之计,挑唆吕布偷袭兖州,曹操听闻兖州有失,被迫回军。徐州人民不知陈宫之计,只知刘备写了封信,对刘备感恩戴德。

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大战,身先士卒,险遭不测,幸得典韦救护,脱险回营后,曹操不怒反笑,趁机用计,大破吕布,夺回兖州。恰逢天子流亡,曹操用荀彧计,西迎天子,迁都许昌,自为大将军,掌控朝政,遥控诸侯。

先用荀彧计离间刘备、吕布,使吕布夺取刘备徐州。吕布在刘备和袁术间几经翻覆,最终将刘备驱逐,刘备投奔曹操,曹操待之如弟,荀彧、程昱劝曹操杀刘备,曹操不从,得知曹操的格局后,二人深感叹服。

宛城细作来报张绣有夺天子之心,曹操起兵征讨,贾诩劝张绣投降。曹操刺董卓时,曾蒙张济私放,心念旧恩,遂命将张济俸禄加倍与其遗孀。张绣疑其有私,心中大怒,乃叛变夜袭,典韦、曹昂为掩护曹操,力战而死,曹操所骑绝影亦中箭身死,狼狈逃窜间,有人报于禁叛变,曹操大笑曰:“于文则非背主之人也。”

于禁整兵列阵,射住阵脚,诸将皆欲击之,曹操不许。张绣兵追至,于禁挺枪跃马,直取张绣,战十余合,张绣枪法散乱,胡车儿出阵助战,为董衡一箭射死。张绣军大败,于禁追杀百十里,杀尽其军,回言其事,诸将俱伏。

曹操回许都,恰逢吕布派使者陈登前来,曹操以《孟德新书》草稿示之,陈登叹服,遂献徐州地图。曹操叹曰:“元龙之智,虽濮阳田氏,何以过之。”教之以养鹰休饱话术。陈登回见吕布,吕布大喜,与袁术绝交。袁术大怒,起七路大军来攻,陈宫手足无措,陈珪却已得陈登默写《孟德新书》盗版,用其中计谋,大破袁术。

曹操闻之大喜,知道消灭袁术时机已到,会合吕布、孙策、刘备四面击之,不料人多饭量大,寿春尚未攻下,军中已经断粮,曹操忍痛冤杀仓官王垕以安定军心,又亲冒矢石,鼓励将士,于是寿春一鼓而下。

但按下葫芦浮起瓢,袁术尚未剿除,南阳张绣又反,曹操只得去打张绣。这次涨了教训,知道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要求全军爱惜粮食,正训话间,曹操战马为飞鸟所惊,窜入麦田踏坏无数,曹操以为是王垕之灵作用,仰天长叹,拔剑自刎,被郭嘉劝住,以割发代首。

曹操围攻南阳,不料庙算套娃中少贾诩一层,终于败逃,张绣高喊“短发者是曹贼”追来,为李通所阻,张绣见了李通,想起于禁,心中大骇,收兵回南阳。曹操班师,被夏侯惇责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心中不足。郭嘉见状,以十胜十败奉承,曹操大喜,用荀彧郭嘉计,安抚袁绍,东征吕布。

夏侯惇因说嘴,受上天惩罚,被射损一目,竟纳入口中啖之,又强忍剧痛,挺枪杀贼。曹军见了,以为战神,军心大振,吕布不能抵挡,收军固守。陈登想起《孟德新书》中“用间”一篇,略失巧计,使吕布连丢要塞,只剩下邳一城。曹操进围下邳,命刘备守寿春要道,不料守把不力,竟将信使走透,程昱劝曹操趁机杀刘备,曹操不忍。

刘备戴罪立功,从此用心守御,率关张二弟截击身上缚有女儿的吕布,仍未能损之分毫。曹操听了,心知不能力取,于是用荀彧、郭嘉计,水淹下邳,关羽见了水势,若有所思,时于禁被派往南阳大路震慑张绣,不在军中。

白门楼上,陈宫转身而去,曹操心如刀割,正叹息陈宫之忠烈,忽然见到吕布之不堪,曹操用刘备之言,将吕布杀死,心中正在疑惑,刘备又为张辽求情,曹操大疑其人是忠是奸,是善是恶,不敢留刘备于徐州,遂带之回许都。

曹操对刘备狐疑不定,一边厚恩待之,一边以许田围猎刺探,正未得出所以然,又听说刘备突然沉迷于种田,曹操心中大疑,时值梅子青青,曹操煮酒正熟以邀刘备,见刘备酒后失箸,知其为凡夫俗子,心中稍安。旋即准刘备请命,派之讨伐袁术。郭嘉、程昱闻之,谏言刘备乃韬晦之计,曹操大悟,派许褚领兵追之。许褚回报,刘备称郭、程二人索贿未果,故诬告之,曹操召郭、程二人问之,二人急得跺脚。曹操像三国杀中的主公一样狐疑不定。

忽闻刘备杀车胄占徐州,曹操既怒且喜,率军击之,不料刘备已接连袁绍为援,曹操只得亲提大军应付袁绍,而派刘岱、王忠去徐州虚张声势,二将被刘备擒获又放回,曹操赦之,用孔融之言,派刘晔说降了张绣,又缺一人说降刘表,孔融忽然卧龙凤雏附体,推荐了祢衡。

曹操被祢衡辱骂,心中大怒,佯作大度,真派他去说降刘表,祢衡终被黄祖所杀,刘表与曹操为敌。曹操正踌躇先讨伐哪个敌人,忽然董承家奴来揭发阴谋,曹操尽杀董承等人,又起兵东征刘备,于路见风吹旗断示警,大破刘备、张飞劫寨军,围下邳,用荀彧、郭嘉、程昱等计策,诱降关羽。

曹操待关羽恩厚,无以复加,然关羽终念旧恩,在立功后挂印封金而去,众将皆欲追之,曹操不许,更以锦袍送之,又派人于路通报放行,然这些使者出自王朗门下,摸鱼成性,走路缓慢,使五关六将为关羽所杀,曹操闻之,又令张辽骑快马去通报,蔡阳口出不逊,曹操打发他去对付刘辟,蔡阳竟擅自引军行至古城,为关羽斩杀,曹操亦不肯派兵征讨。

袁绍数十万大军兵临官渡,曹操谈笑自若,起兵七万迎之。用荀攸计,欲急战破敌,不料颜良文丑虽亡,河北尚有猛将张郃高览,张辽许褚战之不能胜,两军陷入对峙。审配的进攻方案,被刘晔一一破解,曹操暗暗称奇,欲于衣袍襟底记之,见其上已写张飞名字,吓了一跳,遂记于《孟德新书》之内。

对峙日久,曹军断粮,欲待班师,荀彧力阻。曹操想到断粮,头疼不已,恰逢陈琳檄文送至,曹操出一身大汗,头疼遂愈,令粮官用小斛发粮,粮官誓死不从,曹操心中恼怒,又恐慢了军心,乃引刀碎履泄愤,忽闻许攸来降,曹操大喜,弃履于地,跣足出迎。

曹操用许攸计,夜袭乌巢,众将皆谏,曹操大笑不疑,于是火烧乌巢,尽烧粮草,张郃高览来降,诸将又谏,曹操又大笑不疑,终于大破袁军,缴获书信极多,皆是许都官员与袁绍暗通之书信,曹操大笑而焚之,文武尽拜伏于地曰:“丞相一笑,好事必到。”

曹操进兵仓亭,用荀攸、程昱计,大破袁军,念及河北百姓,遂收军南下,攻击刘备。量刘备哪是曹操对手,被曹操略施小计,便逃窜于穰山之中,若非赵云偷袭高览,几乎丧命。刘备败依刘表,曹操减却心腹大患,全力用兵攻击河北,使袁绍病亡,诸子授首,又用郭嘉奇谋,远征乌桓,坐待辽东,终于大奏全功,幽燕再无后患。然星落易州,郭嘉早逝,曹操大哭,以为去一膀臂。

曹操班师回许都,大练兵马,准备南下,一统山河。先令曹仁率军讨伐刘备,不意竟为刘备所败,曹操问之,方知刘备军师单福用兵,遂用程昱计,诱徐庶来许都。曹操又令夏侯惇率军讨伐刘备,不意又为刘备所败,曹操方知刘备军师诸葛亮之能,遂自起大兵南征荆襄,不意先锋曹仁又为刘备所败,曹操大怒,挥军向前,刘琮投降,曹操追杀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军崩溃,曹操见赵云于万军中驰骋,大起爱才之心,传令不许放箭。

曹军追赵云至长坂桥,见桥后烟尘大起,桥上张飞横矛立马,大喝搦战。诸将皆欲向前,曹操皆令不许,以为诸葛亮之计,正疑惑间,曹操看到张飞摘盔,又看到自己麾盖,想起颜良之死,拉起袍襟一看,惊见正是此人,正欲令去掉麾盖,忽然身边一声响处,夏侯杰落马而死,曹操心胆俱碎,勒马奔逃,跑了不知多远,才被张辽许褚扯住辔头,听闻张飞已将桥梁拆毁,顿悟此乃疑兵之计,催军追击,忽闻一声炮响,关羽截住去路,曹操见了关羽,想起颜良,再次心胆俱碎,勒马奔逃。

刘备斜趋江夏,曹操进驻江陵,用荀攸之计,写信恫吓孙权。不久,听闻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水军于三江口下寨,曹操又写一信与周瑜,说以山河一统心愿,不料被周瑜毁书斩使。曹操大怒,令水军长驱大进,哪知周瑜早有准备,在三江口大破曹军。

曹操责骂蔡瑁,方知用水军之法,遂令其整治水寨。大军八十三万,攻破江东指日可待,然而大军到处,百姓必然损伤,曹操为之不忍。正犹豫间,蒋干请命渡江游说周瑜来降,曹操喜曰:“国安民乐,岂不美哉?”不想蒋干未能说动周瑜,反而带来蔡瑁张允通敌的证据,曹操大怒而诛杀二人,旋即后悔,改换王朗门下性慢之人为刽子手。

一日大雾拦江,南军鼓噪而进,正不知船有多少,新任水军都督毛玠、于禁惊惶,曹操亦心中不安,遂令诸将引善射之卒尽力射之,及至日高雾散,不见东吴大队水军,但闻“谢丞相箭”之声。

曹操见大江上细作难以往来,遂用荀攸计,遣二蔡诈降。一日二蔡派人送信,说黄盖被周瑜痛打,心中怀恨,意欲降曹,此信与疑似诈降的阚泽所说正合,曹操遂不疑。诸将来谏,见曹操大笑,想起张郃,暗思“我等不及丞相远矣”,赞叹而退。

曹操见蒋干又请命渡江,按思“不如令周瑜杀了此人”,遂准其行,当晚蒋干即带一面丑之人回归,问之,乃凤雏庞统也,曹操敬之,庞统奉承曹操,曹操大喜,闻庞统教以连船之法,曹操遂命将士行之。诸谋士欲谏,见曹操大笑,想起许攸,暗思“我等不及丞相远矣”,赞叹而退。次日,曹操闻马腾起兵,心中惊惶,又见徐庶请命,忽然恍然,知是其惑军之计,遂令其与臧霸共行,又密嘱臧霸于路杀之,径回青州守把。

十一月十五日,月明星稀,曹操大宴文武于船上,横槊赋诗,作《短歌行》,言欲取二乔归铜雀台之志,文武欲谏,想起曹操善待王允义女,心中赞叹而不言。二十日午夜,东南风大起,曹操惊异,想起攻徐州时大风之信,心中不疑。二十一日夜,黄盖率粮船来降,程昱反复寻思,深觉危险,遂令不可放进,曹操醒悟,然为时已晚,火船撞入水寨,船只尽着。

张辽保曹操逃至岸上,陆寨已是一片火海,曹操大惊逃命,幸得诸将保护,又得关羽放行,逃至江陵,想起郭嘉遗计,深悔恫吓孙权,乃停杯大恸。见谋士默然,乃开解曰:“非汝等之过,乃孤自失也。”沉吟间,写兵败教训于《孟德新书》之内,后曹丕买通近侍,得见此书,遂知连营不可以拒敌。

曹操留曹仁、夏侯惇守荆襄,班师还许,用郭嘉“缓之”之计,静待孙刘火并。一日曹仁、夏侯惇败回,说周瑜、诸葛亮如此用计,曹操摇头感叹,又听闻张辽大败孙权于合肥,曹操点头微笑,皆不以兵南征。又报周瑜、诸葛亮为荆州争闹,曹操大喜,设宴贺之,举杯间,又想起郭嘉,泪如雨下,群臣默然。

铜雀台成,曹操大宴文武,令文武献艺,忽闻孙权以妹嫁刘备,曹操大惊,投笔于地,程昱为之献策,曹操释然,加周瑜、程普官职。不久,曹操闻周瑜为诸葛亮三气而死,心中赞叹,想起郭嘉,滚下泪来,恐群臣笑,乃作伏案之状。

曹操闻周瑜死,知西征凉州时机已到,遂用荀攸计,赚马腾于长安,杀之,马超果然背反,攻占长安。曹操以为西凉各部坐观胜败,难以剿除,遂暗嘱曹洪以密计,令其弃潼关与马超,马超果盛兵前来,曹操用骄兵之计,割须弃袍,示马超以不能,马超见了,果不准备,竟使徐晃、朱灵西渡,得以合兵击之,知西凉军疑惑不定,曹操又用离间计,使马超、韩遂反目,自相残杀,曹操加之以兵,终于大破马超,使之奔逃陇右。

曹操留夏侯渊等守关中,自还许都,忽闻西川使者张松来见,曹操见张松丑陋,想起庞统,心中大怒,将之乱棒打出,闻杨修之言,更将毕生心血《孟德新书》付之一炬。杨修曾偷拿此书给曹植阅读,哪知曹植只好诗文,此刻见曹操烧书,杨修痛哭曹植再无继承乃父兵法之可能。杨修以为此书从此绝版,不知曹丕曾买通近侍偷来此书,暗地抄录一份,抄本后来为司马懿所得。

董昭见曹操赶走张松,知其志得意满,可以奉承,遂劝曹操受魏公之位,曹操欣然从之。众臣尽皆称贺,唯荀彧为之流涕。曹操闻之,令近侍将塞北之酥送与荀彧,意在抚慰,近侍未发,杨修先至,见盒上大书“一合酥”,取勺分而食之,近侍不知,竟送空盒与荀彧,荀彧见是空盒,仰天长叹,遂服毒而亡。

曹公闻荀彧已亡,举止错乱,动静不安。闻孙权于濡须建坞,遂迁怒于孙权,率军南下。然举止昏乱,指挥失度,不能取胜。一日想起荀彧,乃作伏案之状,不觉睡去,忽梦见红日升起,出门视之,乃孙权也。曹公自知天命不在,叹曰“孤为周文王也”,又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闻之心疑,乃遗书曰“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大笑,以为孙权不欺己也。

群臣听闻张鲁欲为“汉宁王”,遂议尊曹公为“魏王”,示天下以形势,震慑群小。曹公许之。荀攸欲谏,想起荀彧,乃默而不言,垂泪终日而死。

曹公闻荀攸已亡,哭绝于地,骂曰:“公达之死,皆张鲁之过也。”大起军兵攻打汉中。谅张鲁岂是曹公对手,数败之后,封库投降。司马懿建议曹公趁势取川,曹公叹以得陇望蜀,司马懿惊疑曹公以自己有不足之心,遂不言而退。

曹公亦有取西川之心,忽闻孙权起兵十万兵犯合肥,心中大惊,乃提兵东向,兵未至,孙权已为张辽击败,曹公率军与孙权大战于濡须,斩东吴大将董袭(《魏王演义》原文如此——录入者注)陈武,忽然想起郭嘉战略,遂收兵回许都,此役大捷,实至名归,遂受魏王位。术士左慈前来作贺,魏王与之交谈甚欢。卜者管辂亦来作贺,魏王为之指导,管辂忻喜而去。诸将劝魏王兵发西蜀,魏王曰:“未可,来春许都必有火灾。”诸将不信。二十三年春,耿纪等果于许都作乱,魏王先已遣夏侯惇防备之,杀伪作救火实欲助贼者三百余员,群臣皆拜服魏王之先见。

魏王闻刘备兴兵攻打汉中,笑曰:“有妙才在彼,孤知其无能为也。”一日十数次飞报,言黄忠推锋大进,已兵近定军山,魏王愕然大惊,提兵救援。魏王未至,闻夏侯渊未遵王令,擅自出战,已为黄忠所杀,蜀军已尽得汉中地利。魏王叹曰:“周文王之意,孤今日知矣。”遂弃汉中而去,诸将不解,魏王曰:“孤不久于人世矣,他日吴、蜀交战,吾儿趁虚取之,天下可定矣。”遂杀杨修,绝曹植之念。

忽闻关羽兵加襄阳,群臣皆惊,魏王独喜悦,传锦囊与曹仁,令其固守,又密嘱于禁以骄兵之计。庞德欲战,于禁戒之,遂大败于关羽水淹之下,消息传来,群臣震怖,唯徐晃目魏王而笑,魏王微颔之,令徐晃出兵接应,嘱曰:“云长可败,不可追杀。”徐晃会意,果然破关羽于樊城。徐晃停兵以待魏王,魏王至,叹为周亚夫之风。

一日,东吴送关羽首级至,魏王哭之甚哀。闻跃龙潭旁有大梨树,可作关羽棺椁,魏王亲往取之,拔所佩倚天剑砍树,剑不能入,魏王叹曰:“云长恨我也。”归而成疾,渐渐昏沉,乃嘱曹丕曰:“日后刘备必起兵伐吴,汝可起兵应之,先破吴,后破蜀,天下可计日而定矣。此郭奉孝之深意也。”言讫,泪如雨下而亡。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下旬也。后史官有诗曰: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
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魏王演义》至此终。


更多演义回答:祁达方的《三国演义》文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