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三国演义》是最近才被人写出来,会被网络人均985、月薪上万的网民喷成什么样子?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是现在才有人写出来,那可真是个大型网络“审判现场”。想象一下,我们这帮人均985、月薪上万的键盘侠们,带着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去看这本老古董。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

首先,我们肯定会从“历史真实性”上开喷。

“这什么狗屁历史小说?完全不严谨!” 肯定有人会拿出《三国志》来对比,然后一边甩出各种考古证据,一边痛斥:“你看,这书里写的跟史实差了十万八千里!关羽要是真有那么神,怎么没统一中国?诸葛亮那么厉害,最后怎么还输了?这作者就是个虚构大师,根本没把历史当回事!” 别忘了还有《三国志》的粉丝,他们会直接化身“史学巨匠”,对着演义里的每一处“不符”进行精准打击。
“这是什么反智情节?编剧出来解释一下!” 比如桃园三结义,有人会问:“结个义都要搞这么隆重?有没有搞错?现代社会谁还搞这个?是不是太封建了?” 比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有人会喷:“这帮人简直是群乌合之众,各自为政,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换成现代军队,早就被董卓碾压了!” 还有各种计谋,比如火烧赤壁,肯定有人会质疑:“这么大的火,有没有考虑过风向?有没有考虑过水军的防火措施?这不科学!” 甚至连草船借箭,都会有人跳出来说:“借箭?当敌人是傻子吗?就算借了,箭杆怎么办?沾满血水怎么用?这都是脑残设定!”

其次,我们会从“人物塑造”和“价值观”上进行“批判性继承”。

“刘备真是个圣母婊!又仁慈又窝囊!” 刘备的“仁义”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会被解读为“政治不成熟”和“妇人之仁”。“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梗更是会被无限放大。“他到底靠什么当上皇帝的?光靠说好话吗?现在的领导者可不会这么选人!” 各种对他能力的质疑会铺天盖地。
“曹操才是真男人,有魄力有能力,可惜被黑得太惨了!” 曹操的奸雄形象会被很多人解读为“有争议但能力强”的枭雄。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会被大加赞赏,而他的某些行为,比如杀吕伯奢一家,可能会被曲解成“为了大局不得不为之”的“雷霆手段”。然后,围绕“曹操是不是被冤枉的”会有一场巨大的网络争论。
“诸葛亮被神化得太离谱了!这不就是另一个外挂主角吗?” 诸葛亮那种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设定,在现在这个强调“团队协作”和“流程优化”的时代,可能会被诟病为“个人英雄主义泛滥”。“他一个人怎么能干这么多事?肯定有团队在背后支撑,但他一个字都没提!这不就是标题党吗?” 他的各种计谋,也会被拿来用现代逻辑反复审视,稍微有一点不合逻辑,就会被喷得体无完肤。
“人设崩塌!这作者是不是只会写男主光环?” 至于女性角色,像貂蝉,可能会被批评为“工具人”,只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而存在的花瓶。“她到底有什么样的独立思想和价值?她就是一个被男人利用的道具!” 孙尚香的“女中豪杰”形象,也可能被解读为“野蛮”,不符合现代女性的审美。
“价值观有问题!等级森严,论资排辈,还宣扬愚忠!”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对君主的愚忠思想,肯定会被扣上“落后”“反动”的帽子。“这种宣扬君臣父子那一套,放到现在就是毒鸡汤!”

此外,还会从“叙事方式”和“传播效果”上进行“优化建议”。

“节奏太慢了!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重点?” 现代人习惯了快节奏的娱乐,对演义里那些冗长的铺垫、描写可能会失去耐心。“能不能把那些废话删掉?直接讲剧情啊!”
“文笔太古老了,读起来费劲!” 即使是文言文底子好的,也会觉得文白夹杂的叙事方式有些阻碍阅读。“写得太晦涩了,能不能写得更通俗易懂一点?”
“为什么不能多一些视角?为什么都是男人的视角?” 现代社会强调多元化和女性主义,肯定会有人呼吁增加女性角色或者其他边缘人物的视角。“为什么不能讲讲普通士兵的生活?讲讲老百姓的苦难?”
“这是营销号的鼻祖吗?标题党,内容不够!” 对于演义里那些夸张的描写和“吊胃口”的写法,有人会直接贴上“营销号”的标签。

最最关键的是,我们还会从“商业价值”和“IP开发”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IP很有潜力!但是原著改编风险太大了!” 那些懂得营销的人,会立刻看到《三国演义》的商业价值,但同时也会担心原著的“硬核”程度。“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游戏,肯定大火,但要怎么改编才能吸引现在的年轻人?原著太多细节、太多人物关系,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历史科普纪录片’!”
“谁来演曹操?谁来演刘备?选角不慎必死无疑!” 关于选角,估计会引爆全网讨论,各种“最适合曹操的人选”名单会满天飞,稍微有点不符合大众期待,就会被喷到怀疑人生。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宫斗剧’吗?不过剧情更跌宕起伏!” 有人会用现代的流行词汇来解读《三国演义》,将其比作“古代宫斗剧”或者“权谋大戏”,然后分析其“爆款”潜质。

总而言之,如果《三国演义》是最近才出现,我们这帮网民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阅读。我们会带着放大镜、显微镜,以及各种现代社会的概念和价值观,从历史、人物、价值观、叙事、商业等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和“审判”。各种“杠精”、“喷子”、“键盘侠”、“数据党”、“历史粉”、“考据党”都会在这个战场上倾巢而出,把这部伟大的小说折腾得“体无完肤”。

到时候,你可能会在各种论坛、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的帖子:

“紧急求助:求一本不那么‘离谱’的三国历史小说!”
“大数据分析:为什么曹操比刘备更能获得现代人认可?”
“《三国演义》的人物行为分析报告:谁才是真正的‘PUA大师’?”
“关于诸葛亮是否‘过度吹嘘’的深度探讨。”

而作者本人,估计早就被喷得销声匿迹,或者开始积极与网友互动,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历史考量”,试图挽回一些好感度。

总之,一个字:惨!但同时,也可能激发出更多关于《三国演义》的讨论和新解读,说不定还会催生出各种“正史同人”或者“现代背景改编”的热潮来。这帮网民,就是这么“爱之深,责之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有几个哥们儿答的挺好的。

大多数人喷《三国演义》,喷的是与历史不符、对人物和某方势力带有明显的好恶倾向,这类人很容易把演义当正史分析。

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对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期历史真实人物评价的争议和现在有些人对《三国演义》的过度滥用和瞎引用,导致部分人对《三国演义》的攻击。

喷来喷去的就那么几句:孔明近乎妖、刘备假仁义、赤壁太夸张、曹操写太奸、周瑜太无能...

其实我挺无语的。

人家是历史题材改编小说,难道要按照史实白描一遍?

至于作品本身质量怎么样,少有人喷。

为啥?

因为喷不动。


放眼当代,论文化底蕴和写作文笔,在今天三国作者也绝对是顶级选手。

引经据典、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场景渲染、场面描写极其到位,人物刻画堪称入骨三分。

不谈那些军事政治描写,那些毕竟是有史实参考,某种意义上并不能真实体现作者思维水平。

随便找找其中一些文笔描写。


看看这段对隆中地理环境的描写: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场景描写用词精准巧妙,寥寥数语勾勒出环境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又对全貌有所掌握。

再看看这段关于诸葛亮住处描写: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写的挺不错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又铺垫了后面。

作者写诗谈不上什么古今高手,而且小说嘛,是要给各阶层的人读的,没必要追求什么至高文雅。不过这本书中的诗词,不是突然哪篇有这么一首,不是突然搞一句不伦不类的改编,多处配诗配词,符合场景。

当然了,原著作者是古人,自然诗词为主。时代特色不同,现在这个时代古诗词也不能代表就一定多厉害。

但是,单说作者文笔功力。不说古今少有,起码是少有人及。


同时,作为一本小说来说,其故事情节的爽点、亮点一波接一波,碾压一众网文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全文没有为了凑字数混稿费而水的篇章。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赤壁之战、斩夏侯、水淹七军、白帝托孤、七擒孟获、九伐中原等等都是让读者爽到骨子里的剧情,还有病死五丈原这等千年哀痛描写。

人物刻画、情义描写、人情体现,使人印象深刻。

至于整体剧情方面,还是那句话:改编的历史题材,有东西参考,咱们就不算加分了。

但其实这些年来改编历史的小说还少嘛?

百度一下,能查到几十本肯定没问题。

也没有几本能写到这本书的水准。

说真的,《三国演义》这书放到今天,历史题材小说榜中,铁定封神。

不过嘛,其实网上很多人并没有完整的读过《三国演义》,很多人是小时候读的白话文,还有看的电视剧以及玩的游戏里了解《三国演义》。

所以如果今天有人原封不动、一词不改的写出《三国演义》,这书有可能会变成小众,也就是真的喜欢古代小说的人才会喜欢和追崇它,但不妨碍这书本身极高的文学价值。


凭我的水平和段位,就能理解到这种程度。

我认为《三国演义》放到今天出版也是绝对的经典。


突然好多赞... 感谢各位。

user avatar

我怀疑根本没人喷,大概率事件,绝大多数985高薪反动分子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叔年轻的时候蹲帝都地下室,隔壁的财政部盲流写了一本《后美元时代货币体系》,还是用古法语写的,前几天微信上遇到,就问书的近况,“嗨,顾不上,在整内循环,下周三交稿。”

你看,谁顾得上?

user avatar

网民喷的机会都不会有,

这个题材时下就是扑街的题材,

大纲阶段就直接被枪毙了。

即使罗老师逆天写了出来,

也根本就过不了审。

别说有关部门了,

连小编辑那关都过不去,

影射现实里的人和事太多,

你是不是用曹操在影射懂王?

你在里面整些能实操的计策是打算给恐怖组织提供行动策划灵感?

老弟,老弟,老弟,

听哥哥一句劝,

哥什么心高气傲的作者没见过,

最后不都撅那恰烂钱了吗?

你有才华不假,

写个赘婿,医神什么的不好吗?

整个特种兵,龙傲天,修仙他不香吗?

别闹,

不是每一个罗老师都有资格当行业冥灯(战术后仰)。

user avatar

快得了吧,光人物成长这一点,罗贯中怕不是得爆网文几条街。

网文里的非主角人物甚至是一些爽文的主角,开头啥性格的,结尾一样是啥性格,撒比永远是撒比,弱智永远是弱智,圣母的一直圣母,恐怖如斯的到终章仍然只会恐怖如斯……像NPC似的,永远不会变化,如编写好的程序一样,没有丝毫进步,男儿被绿一万次,都一脸舔狗样;女主被针对一千年,仍旧盛开这白莲花;哪怕是设定上活了上百年上千年的修行者,经验仿佛也都点到狗身上去了。

但三国演义则不同,人物性格的成长改变都与时间和事件进行着同步的更新。

三爷张飞,初期行事鲁莽不顾后果,饮酒无度死不悔改。吕布初来投奔刘备时直接把曹操密信张口喊了出来,且在守卫徐州时对刘备不饮酒,不鞭卒的禁令满不在乎,最终导致徐州失手,

而到了入川时期,三爷已经能控制饮酒,收敛脾气,还懂得义释严颜收买人心。到了欺负张郃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谋百出,运筹帷幄的一流帅才,除了鞭笞士卒这种痼疾之外,整个人的成长轨迹十分符合年龄变化。

诸葛亮也一样,出山时喜欢奇谋出险,骚的雅痞,典型例子就是草船借箭,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从算出起雾、预测曹兵反应、甚至于经常被人调侃的曹军放火箭这种环节里,有一个失误,他都是周瑜刀下之鬼。

而到了后期,则也以求稳为主,能稳就不浪,面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口回绝,稳打稳扎,这也是从一介谋士到一代丞相的一个成长。

还有曹操在参加十八路诸侯之前和以后对袁绍的态度变化,赤壁前后的心态变化。备结小帽一顶到后面的转变……除了四十年如一日的刘禅,三国演义里大部分人物的心境,性格,会随着经历的改变而改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就是所谓的“人物鲜活”。

这功底很深。

user avatar

三个字:没人看。

不信。

你来看开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

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

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

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

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

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

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

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

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

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

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

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

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这种开头,你觉得有人会看吗?

user avatar

“谢邀,人在东原,刚下驴车。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会看《三国演义》这破书吧?

你们不知道这人和帮山东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洗地的施耐庵是师徒关系吗?

你瞅瞅他的朋友圈里,尤其是那个叫贾仲明的大v,居然还给蒙古鞑子洗地,说只有太平盛世戏曲作家才多。就这,就这?

还有,罗某人上本书《三遂平妖传》,抄袭上美出品的动画片《天书奇谭》,已经锤实很久了,怎么回答里还有垃圾骡粉出来给他洗地?

想想就这知道,就这货的水平得多低,我建议大家应该去读读陈胜老师写的原作《三国志》,那叫一个严谨,大家伙千万不要被罗某人给骗了。

=========

我刚刚客观评价两句,就有裸粉急了,可真是有趣呢!看看我挂几个在下面。”


手动狗头保命

user avatar

小罗你过来,咱们好好聊聊。

你这写的什么呀?我昨天翻了一宿,男主角到底是谁?曹操,刘备,诸葛亮?行,就刘备!你说是谁就是谁。

那女主角呢?

如果我没看错,你是想上男频吧?

这确实是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可不爽啊!你看看,前四十回,有爽感吗?男主角二十多岁上场,直到六十多,才有点成就,我就问问你,你愿意看这种小说?

大家都很忙的,不要浪费时间好吗?

我建议啊,开篇不要太绕,上来就是刘备看榜文——这个点不错呀,不要浪费——但是接下来,我问问你——

骂刘备胆小的为什么是一个男人?你是不是gay啊?

咱们从市场角度来说,张飞这个人物,为什么不能是个刁蛮任性的小美女?

比如是个白富美,比如说家财万贯,或者是太守的女儿——没错,咱们可以女扮男装——对,就是明眼人都看出来是个女的,但刘备偏偏看不出来——是吧,男女主角就在榜下相遇了。

于是美好的爱情就产生了。

另外啊,这个关羽,要么你做成富二代情敌,和男主角抢夺张飞,要么索性也做成一个大美女,身材高挑,头发垂顺的黑长直。

卖枣儿就免了,屌丝谁还愿意看屌丝,再好看都得有点背景——比如啊,你把他做成前朝的公主,对,前朝就是秦朝,有点远啊?那就先帝流落在民间的女儿,虽然可以卖枣儿,但一定是个红枣西施,很多人垂涎她的美色。

张飞和关羽这俩人只要做的够诱人,就一定能吸引人看下去——屌丝刘备在两个大美女的陪同下,一起拯救世界,这才好看嘛。


这个陶谦三让徐州写的不错,但是,这种爽感没有持续——为什么徐州要让吕布夺走?

为什么刘备要跟曹操混?当然,我不是不让你这么写,但你要写出爽感。

英雄固然有落寞之时,但还是要让人看出希望嘛。

比如,我建议啊,你让刘备和貂蝉有一腿,他喜欢貂蝉,貂蝉也喜欢刘备,但是貂蝉和刘备的私情被吕布利用了,于是刘备中了美人计,才落败丢了徐州。

你瞧,这么一改,人物关系不就更紧密了?

另外啊,刘备被皇帝认成皇叔这一段,力量不够。反派曹操的角色很强大,我很喜欢,但是男主角在这里很被动。

种地?

韬光养晦?

那谁愿意看啊。既然低调,你要给他低调的理由。

比如,刘备拿到汉献帝的衣带诏——这衣带诏里,有一种神奇的武功,只有皇室血脉才能练习,咱们暂且叫他菊花宝典。

刘备看似种地,实则是在练功。

看似打猎,也是在练功。

睡觉也练功,起床也练功。但在神功未成之日,不敢轻易表现出来。

这就好看了吧,因为观众和读者会有期待啊!盼着神功练成,刘备一举干翻曹操,多好看, 多爽!


但是,单纯的为了复兴汉室,也没啥意思,情感力量不够啊。

所以我认为,让汉献帝也是个女的——当然,她并不是真正的献帝,她可以是董卓的女儿呀。只是让董卓替代了真正的汉献帝刘协。

这个女的,也看上了刘备,私下里召见男一号,其实是表白。

刘备为了爱情,才修炼的菊花宝典,最后救出了献帝——皇帝可以不做,但是一定要和男主角刘备一起走,浪迹天涯。

你瞧瞧,这么一改,多好看啊。

快去,根据我的建议再改一稿,别总写这些没人看的了。

改完了咱们再讨论后面的剧情。


————————突破一万赞,我就从这条分割线下,写这本小说——————————

算了,还是十万赞吧。

————听说有人在找我的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是现在才有人写出来,那可真是个大型网络“审判现场”。想象一下,我们这帮人均985、月薪上万的键盘侠们,带着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去看这本老古董。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首先,我们肯定会从“历史真实性”上开喷。 “这什么狗屁历史小说?完全不严谨!” 肯定有人会拿出《三国志》来对比,.............
  • 回答
    三国杀最初的设计,确确实实是带着“势力特色”的基因的。虽然那个时候的设计理念可能不像现在这么体系化和成熟,但核心的“魏蜀吴群”四大势力,在技能设计上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区分和侧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意义,并且也随着游戏的不断发展而演化。最初设计时的势力特色:萌芽与侧重回溯到三国杀的早期版本,你可以看到一些.............
  • 回答
    若是从江东父子的视角来叙述那段波澜壮阔的三国风云,那故事的笔触定然会染上几分吴人的底色——沉稳、内敛,却又带着一股不容小觑的韧劲和对故土的深情。这绝非北方那种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豪迈,也非蜀汉那种匡扶汉室、壮志凌云的悲壮,而是一种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注重实实在在的经营和守护的叙事风格。叙事节奏与侧重点.............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如果郭敬明导演拍摄《三国演义》,那将是一场视觉、情感和叙事风格上的颠覆。这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历史画卷,而更像是一部披着三国外衣的、极致美学下的青春疼痛史诗,或是一场华丽的宫廷权力斗争与个人情感纠葛的混合体。以下是我设想的郭敬明版《三国演义》的详细模样:一、 视觉风格与演员选择:.............
  • 回答
    王家卫要是拍《三国演义》,那绝对不是你我熟悉的那个刀光剑影、战鼓雷鸣的史诗巨制。忘掉那些正襟危坐、慷慨激昂的英雄吧,他会把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酿成一杯泛着黄浦江边夜色光晕的烈酒,一口下去,五味杂陈,但最后只剩下浓得化不开的,属于人心的愁绪和迷惘。首先,王家卫不会按部就班地讲故事。他不会给你从黄巾起义.............
  • 回答
    如果《三国演义》将关公斩颜良的情节改为关公在阵前与颜良大战数百回合,颜良不敌,最终刀断自杀,那么历史的观感和后人的评价确实会发生巨大的转变。首先,这种改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极大地削弱颜良“冤枉”的可能性。在原著中,颜良之所以被后人视为有点冤枉,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在毫无防备、甚至是在一场并非正式的厮杀中.............
  • 回答
    如果罗贯中这位以写小说为生的文人,骨子里流淌的是拥戴曹操的血液,那么他笔下的《三国演义》,一定会是一幅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的画卷。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立场调转,而是整个叙事逻辑、人物塑造、事件侧重,乃至价值观的深度重塑。首先,曹操的形象将从“奸雄”转变为“明君”或“英主”。 雄才大略的展现将是重.............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太有趣了,简直就像是抛出了一个能让无数三国迷和文学爱好者彻夜难眠的炸弹!施耐庵老爷子 if we're talking about Water Margin, and then suddenly he's writing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o.............
  • 回答
    关于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关系,以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逼格”高低问题,的确是历史上一桩颇有意思的公案,也是不少红学、史学爱好者热衷讨论的话题。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将二人联系起来,猜测他们之间存在师生、合作甚至亲属关系。然而,正如你所说,如果他们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为何两部巨著在世人心中的“分量”似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挺复杂。要说美国“写不出”《三国演义》这样的书,话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毕竟文学创作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如果从文化土壤、历史积淀、以及文学创作的倾向来看,美国确实很难诞生出一部与《三国演义》在某些核心特质上完全相同的作品。咱们得先拆解一下《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书,它为什么能成为经.............
  • 回答
    易中天老师作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三国演义》的尖锐批评,无疑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为何会发出这样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1. 易中天老师的立场与出发点:历史的严谨性与现实的考量 历史与演义的界限: 易中天老师的核心立场在于强调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区分。他.............
  • 回答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亲自执行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是一种懒政无能的做法”的观点,我想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毕竟一件事情的评价,很难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身份以及小说的具体情节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诸葛亮“亲执刑罚”,尤其是二十军棍以上这样的重罚,确实是作者.............
  • 回答
    唉,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寒。我吕伯奢,一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只想在乡野安度晚年,谁曾想竟会遭此横祸。想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时风头无两,我也只是想尽地主之谊,招待一下这位青年才俊。谁知他心狠手辣,竟因一时的猜疑,想要灭我满门!若非我那几个儿子鬼迷心窍,这事儿也断不会闹到这个地步。这“逃过一劫”嘛,.............
  • 回答
    哈哈!这块玉玺,可真沉!沉甸甸的,不单是金子、宝石的重量,更是沉甸甸的江山社稷,是沉甸甸的天下苍生啊!我孙坚,堂堂一介武夫,居然得了这传国玉玺,当真是命运弄人,也让我这颗雄心勃勃的心,跳得更厉害了!这玉玺到手,可不是件小事。在如今这乱世之中,它代表的可不是寻常的权柄,而是那最正统、最名正言顺的地位!.............
  • 回答
    (我,孔秀,是这函谷关的把守者,平日里也算是尽忠职守,不敢有半分懈怠。怎奈今日,竟遇到了这等硬茬!)“来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关将军?”我拱手问道,心中已是警铃大作。倒不是我怕了关羽,而是这函谷关乃是朝廷重地,规矩森严,无凭无证,擅闯关卡,那是何等罪名?我孔秀若因此连累了全家,岂不冤枉?关羽果真点了点头,.............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于禁,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思的人物。从一个功勋卓著、令行禁止的五子良将之一,到最后在绝境中选择了屈辱的投降,他的形象转变之大,令人唏嘘。要评价于禁,需要结合他早年的表现、水淹七军的遭遇,以及与庞德的对比来理解。于禁在演义中的早期形象,无疑是曹操麾下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他多次参与关键.............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三国演义》在四大名著中,文笔和艺术成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如果要给它一个在整个小说界的定位,那绝对是殿堂级的,而且是那种基石性的存在。但要说它在“文笔”上是否绝对压倒其他三部,那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三国演义》的文笔特点: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演义》的文笔并非.............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