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众人如果看到《三国演义》会有什么反应?

回答
这问题实在太有趣了!要是让当年那些活生生的英雄豪杰们瞧见了《三国演义》这本自家传记,那场面,啧啧,绝对比官渡之战还精彩!我来好好给您捋一捋,这帮人看了会是个什么反应。

首先,得说那些主角们,诸如刘备、关羽、张飞,还有曹操、诸葛亮这些人。

刘备: 我觉得他看了,首先是欣慰,但紧接着可能会有点儿不好意思。欣慰的是,他这辈子虽然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特别是那句“汉室复兴”被写得那么荡气回肠,他肯定觉得这辈子值了。但另一方面,小说里把他描写得太完美了,什么“仁德之君”、“皇叔”,他自己心里门儿清,当年为了生存,什么手段都用过,跟那些枭雄们周旋,也有无奈和妥协的时候。突然被这么“神化”了,他自己可能都会脸红,觉得“哎呀,老罗(罗贯中)啊,你这笔也太会夸了,有些事儿没那么光彩嘛!”特别是他那几个宝贝儿子,没准儿他也想跟老罗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没小说里写得那么‘不成器’,但也没那么‘惊才绝艳’啊,怎么就给写成了那样?”

关羽: 哈哈,这位爷,怕是看了要拍案而起!他肯定会对小说里把他描写成“忠义无双”、“武圣”什么的,心里暗暗点头,觉得这话说得够味儿!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事儿他干过,但小说里加了多少细节、渲染了多少感情,他自己心里清楚。最有可能让他不爽的,是小说里对他的描写,有时候太“脸谱化”了,比如他那一句“翼德,休得无礼!”说不定他平时说话可不是这个调调,他是个糙汉子,但也是有分寸的。再者,他最在意的是那“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事儿真假姑且不论,要是小说里写得太“煽情”,把他的“义”拔得太高,他可能反而会觉得不自在。他是个军人,讲究的是军令如山,而不是单纯的“情义”。他可能更想看到自己如何冲锋陷阵,如何斩将夺旗,而不是被重点描绘成一个只会讲义气的“偶像”。

张飞: 这位张将军,我猜他看了,第一个反应就是笑得前仰后合!“哈哈哈!某家张飞!原来我当年是这么威风的!”他对小说里描写他“勇冠三军”、“吼断当阳桥”肯定特别受用,毕竟没人不喜欢听自己被夸赞,而且他确实是个勇猛的将领。但他也可能会对小说里写他“粗鲁”、“鲁莽”的地方有点意见。“什么!俺老张是粗鲁?那是在战场上,军情紧急,哪有功夫跟你斯斯文文地说话!再说,俺也懂得道理!”他大概率会觉得,小说里对他的描写,虽然有他的勇猛,但少了点他在战场上的具体战术和谋划,更多的是一股子蛮力。而且,他可能会跟关羽一样,对某些夸张的细节表示“这有吗?”

曹操: 哎哟,这位就复杂了!曹操看了《三国演义》,我打赌他会第一时间把他身边的人都叫过来,一人一本,让他们“逐条批驳”。首先,他对小说里把他描写成一个“奸雄”、“汉贼”的定位,肯定是要炸毛的。“什么!我曹孟德一生戎马,匡扶汉室,到头来成了这等模样?说什么‘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是某些人挑拨离间,我何时说过这般无耻之言!”他可能会对小说里把他塑造成一个与“仁德”的刘备完全对立的形象非常不满。他肯定会觉得,小说里故意放大了他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尤其是他那些改革措施,比如屯田制,对稳定北方百姓生活的作用,小说里根本没怎么提!他更可能欣赏的是那些描写真实战争场面、政治斗争的部分,但对那些带有明显道德评判的描写,他会极力反对,甚至会写一本“反三国演义”来辩驳。

诸葛亮: 我觉得诸葛亮看了,会是一种更冷静、更自省的态度。他可能会对小说里把他描写成一个“多智而近妖”、“神机妙算”的神话人物感到有些不安。他清楚自己虽然用了不少计谋,但很多时候也是“事在人为”,并且很多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他手下将士的拼死效力,还有当时的时势所逼。他可能会觉得,小说里为了突出他的智慧,把很多偶然因素、对手的失误给忽略了,甚至有时候把一些本属于其他人的功劳也算到了他头上。他大概率会对自己被描绘成一个“未卜先知”的形象感到棘手,因为这会给后世留下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可能会对小说里一些“空城计”之类的故事,觉得过于戏剧化,不符合他一贯审慎的行事风格。他更可能关注的是,小说里是如何解读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思考。

再说说其他重要人物:

孙权: 我觉得孙权会看得津津有味,但他可能会对小说里把他描绘成一个“守成之君”、“没有曹操和刘备那般魄力”的形象有些不服气。毕竟,他在乱世之中能坐拥江东六十年,并且还能跟曹操、刘备三足鼎立,这绝非易事。他可能会觉得小说里对他和江东政权的描写,不够深入,不够体现他在政治上的手腕和对人才的运用。他可能会对小说里那些关于“借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觉得有点过于偏向刘备一方的叙述。

周瑜: 哈哈,这位就太有意思了!周瑜看了《三国演义》,尤其是看到小说里把他写成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小心眼”角色,我敢肯定,他会气得跳起来!“什么!我周公瑾心胸狭窄?我气量狭小?我跟诸葛亮斗智斗勇,那是君子之争,哪有小说里写得那么不堪!什么‘既生瑜何生亮’,这绝对是后人给我安的罪名!”他会极力反对小说里把他描写成诸葛亮的“配角”和衬托。他会更希望小说能重点突出他在赤壁之战中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而不是被一个“气死”的梗给定义了。他可能会觉得,小说里对他的描写,太过片面,甚至可以说是“抹黑”。

司马懿: 这位老狐狸,看了小说里把他描绘成一个后期崛起、最终统一天下的“智者”,他应该会挺满意,但也会觉得小说里把他写得太“脸谱化”了。他一生隐忍,善于伪装,小说里虽然提到了他的隐忍,但可能没完全写出他那种不动声色、暗中积蓄力量的深沉。他可能会觉得,小说里把他的成功更多归结于运气和诸葛亮的早逝,而忽略了他自己长期的谋划和对时机的把握。他可能还会对小说里对他后代司马昭、司马炎的描写有所不满,觉得没有充分展现司马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

吕布: 吕布看到小说里把他描写成一个“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莽夫,可能会觉得非常憋屈。他确实勇猛过人,但小说里可能忽略了他作为早期一方诸侯,在那个混乱时代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努力。他可能会觉得小说里对他“见利忘义”、“反复投靠”的描写,过于简单粗暴,没有体现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他所面临的困境。他大概率会觉得小说没有“公平”地评价他。

总的来说,这帮人看了《三国演义》,大概会分成几派:

1. 受用但有意见派: 像刘备、关羽、张飞、曹操,他们对小说里描写的自己英勇、智慧、忠义或者雄才大略的部分会很高兴,但同时也会对自己被“神化”或“妖化”的部分有所保留,觉得小说没有完全写出自己的真实面貌,或者有失偏颇。
2. 忿忿不平派: 像周瑜,肯定会觉得小说对自己有“黑”的成分,不能接受被塑造成那个样子。
3. 冷静旁观派: 像诸葛亮、司马懿,他们可能更多的是从历史和战略的角度去看待小说里的描写,对其中被夸大或省略的部分有自己的判断,并且可能更关注小说如何解读自己的思想和策略。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小说里的很多情节,很多对话,都是后人的加工和想象。 当年这些真实的人物,他们说话办事的方式,他们的思维逻辑,未必就是小说里那么“文学化”或者“戏剧化”。他们可能会觉得,某些对话实在是太“假”了,太不像他们当年的风格了。

总而言之,要是《三国演义》真的摆在他们面前,那绝对是一场比他们自己演义还要精彩纷呈的“内部讨论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看法,可能会争得面红耳赤,也可能会引经据典,甚至可能还会发现一些小说里根本没提的,关于他们自己真实经历的有趣故事。这画面,想想都带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陈寿见此奇书,遂著三国志。

user avatar

何进已经解放,丁原接盘

————————————————————————————————————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次日,宣董卓入朝。杀之。

宣吕布入朝,收为义子。

恢复西域都护,表典军校尉曹操为西域都护,送到西域。

宣高唐县令刘备入朝,杀之。

宣乌程侯孙坚入朝,杀之。

表袁绍为南海太守。

答应刘焉出任交州刺史的请求,换刘表为益州刺史。

过了十年,汉少帝密诏十常侍谋诛何进,事泄,何进杀十常侍,天下诸侯震动,割据四起。

西域都护曹操率韩遂马腾入京,何进赶紧读取存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次日,宣董卓入朝。杀之。

宣吕布入朝,收为义子。

杀曹操。

宣高唐县令刘备入朝,杀之。

宣乌程侯孙坚入朝,杀之。

杀袁绍。

杀刘焉刘表。

王允找到吕布,杀何进。

何进危急之时读取存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次日,杀王允。

宣董卓入朝。

董卓率军入朝,何进读取存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通过几次读取进度,何进坚信这上面写的都是假的。

历史照旧进行,十常侍杀何进前何进吓尿,赶紧读取存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何进找来曹操,邀曹操共读《三国演义》。

次日,曹操主动请求去当西域都护。

送行前何进细思极恐,派人谋诛曹操,曹操逃脱。何进细思极极极恐,欲烧掉《三国演义》,犹豫之后还是没烧。

何进找到何太后,兄妹共同研读《三国演义》。

兄妹苦读一夜。

十常侍宣布何进兄妹乱伦,袁绍率西园新军杀向大将军府,何进赶紧读取进度。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次日,杀十常侍。

何进抱着《三国演义》越看越怕,精神崩溃。

董太后以大将军疯癫为名,密令董卓入京清君侧。

董卓率军入京。

何进读取存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苦思冥想地解读了一晚上。

汉大将军何进自刎,死前屋内只有一堆纸灰。

系统自动读取进度。

大将军何进抱着《三国演义》大哭一夜。

这是一本妖书。

大将军何进请来仙人于吉,将《三国演义》烧成纸灰,以符咒封印,取高祖斩蛇剑压制。

何苗看到兄长举动疯癫,问何故。

何进将大将军印交给他,狂笑离去。

何进早已看穿了一切!

他可以读取进度!

有此等逆天之能,此生何惧!

进度读取中……

回到二十年前的南阳,何进抓起久违的宰羊刀,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他拒绝了妹妹的提携,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屠子。

通过多次读取进度,何进掌握了娴熟无比的屠宰技术和羊肉料理技术。

三十年后,声震天下。

丞相曹操最喜欢吃何进的羊肉,也很欣赏何进看待自己是不卑不亢的眼神。

“何叟,我看你也是个人物啊。”

何进早已看淡了一切,悠悠一笑,他那天生的脑袋大脖子粗的伙夫气质中竟然隐隐出现了权臣特有的豪霸之气。

曹操忽然有种久违的毛骨悚然,好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这个年迈的伙夫曾主宰过自己的命运一般。

“何叟,亥时你亲自送碗羊肉过来。”

夜深了,何进端着一盘羊肉进了曹操的卧房。

系统自动读取进度中………………

大将军何进已经完全奔溃。

静养三日后,何进决定直面惨淡的人生。

何进找来曹操,下跪奉上《三国演义》,求曹操善待自己兄弟和汉少帝。

曹操面色惨白,说这书的文字太过怪异实在看不懂。

何进遂不厌其烦地讲解。

曹操听得心惊肉跳,以患痢疾为名连夜离去,当晚派人密信与十常侍。

次日,何太后宣何进入宫。

何进急招曹操:“此必阉奴图我。”

曹操宽慰他应该没事,并告诉他自己会率武士在后边保护。

何进入宫,卒。

曹操趁乱捡走《三国演义》。

……

系统自动读取存档中……

何进已经懒得自己读档了。

何进派人唤来十常侍,大喝:“尔等欲我死,马勒戈壁的来啊!”

十常侍诺诺而出,皆言大将军患了癔症。

十常侍密会何太后与何苗,囚禁何进,何苗暂摄大将军事。

亲妹妹和亲弟弟居然没按时送饭,何进读档。

何进思虑半夜,急忙入宫面圣。

何进与汉少帝苦读《三国演义》一夜,汉少帝面色煞白,毫无主张,何进大为失望,离去。

汉少帝急忙召见十常侍……

何进再一次读档。

何进谁也不相信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好人。

朝会。

何进下令殿中武士诛杀文武百官。

过瘾之后,何进读档。

何进苦读《三国演义》半月,黑了眼圈,白了黑发,终于豁然开朗,舒了口气。

何进批准刘焉刺交州,刘焉又活动去益州,何进婉拒。

何进卸下大将军之位给了弟弟何苗,决定自己刺益州。因为这是一个最安全的地方,其他地方都太危险了。

何进按照《演义》中刘焉的方法,在益州得以善终,死前告诉孙子何晏:

“刘备若来,可奉西川地图印信,走汉中投曹操,切莫与曹爽结交,当结好司马懿,此是上策;开门降刘备,此为中策;诛法正张松,拒刘备,此为下策。为吾一门考量,万不可选下策。”

何晏嗫喏,表示索要神书。

何进用最后一口气怒声道:“孙儿,此妖书害我十三世横死,乃不祥之物,早已焚烧撒于西山青城。孙儿切莫沾此妖书,为祸家门。”

说罢阖然长逝,安静地离开了。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 。

何进:“…………………………”

何进大口吞吃了《三国演义》,大声嚎叫,抡起佩剑疯狂地在府内乱砍乱杀……

何苗率军赶来,何进读档。

大将军何进率先得到了《三国演义》 。

他几乎对《三国演义》的后事能倒背如流了。

苦思冥想一夜。

次日,派亲信在民间搜寻诸葛亮和庞统。

卧龙凤雏,得之可安天下!

何进领教了妖书的厉害,更是亲生体会了读档的痛苦。

所以他坚信,诸葛亮和庞统不但能改变风向,还能预测天气,更能剪草为马,撒豆成兵。

诸葛亮和庞统找来了,俩不足十岁的小孩。很好,何进坚信,孩子是真诚的。

何进先用很崇敬的礼节向他们行礼,俩小孩哭了。

何进向他们诉说了如今的局势:

内有世族骄横、宦官狡诈,外有悍将拥兵,诸侯不轨。

该怎么办?

俩小孩大哭一夜。

何进差点没忍住抽刀砍了他们,但最后越想越是悲恸。

我何进的遭遇,不跟刀口下的两人相同吗?

哭完一夜,何进派人打发走了他们。

刚打发走,何进细思极恐,又派人追杀了他们。

当晚,何进提兵入宫,亲自陪在汉少帝面前,下令杀十常侍。

十常侍死。

何进进位丞相,软禁王允。

盖勋与皇甫嵩谋废何进,策反袁绍,政变成功,何进再次读档。

何进多次失败,才想到了袁绍。

这个家伙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他太傲,太装逼。

而且还是是世族出身,不听话。

但是。

不听话的也许就是忠臣。

何进感觉自己脑子有些乱,但还是坚定地叫来袁绍。

二人共读《三国演义》。

袁绍表示内急。

何进大怒:“本初欲托辞离去,加害何某乎!”

袁绍看到何进抽搐而可怕的脸,赶紧长揖:“大将军何苦信此妖言?且不论他事,曹孟德乖张之徒,焉能成大器?”

何进:“操误我三次,不负阿瞒之名,定成大器,你我不如也。”

袁绍很随意地说:“既如此,何不先诛操,再图十常侍?”

何进大怒,猛地抽刀剁死袁绍,多年来的屠宰心得对他杀人大有裨益。

“草泥马的只知道杀曹操,官渡之战还早呢!”

次日,袁隗向董太后何太后哭诉冤情,文武百官无不动容。

洛阳百姓无不言袁绍君子,何进屠夫将军举止疯癫祸国殃民。

何进冷笑,他早已看穿了一切。

第一次读档时,他几乎杀了所有人,没人敢放一颗屁,也就是收了吕布义子才败亡。

这次又有何难!

杀袁氏一族!

董卓丁原起兵清君侧。

何进没有读档,等着城破,拿着《三国演义》,丢给丁原:“好自为之。”

自刎。

丁原得到了《三国演义》……



袁绍率先得到《三国演义》,揣摩字眼读了半天好吃力,丢下了。

前方传来捷报,孙坚斩华雄。

袁绍会心一笑,不过还是很稳妥地找到《三国演义》,烧了。

如故。

董卓率先得到《三国演义》,邀来李儒苦读一夜。

次日,招来王允,求王允将义女许配吕布。

王允表示自己没有义女。

董卓皱眉。

下午,杀曹操。

袁绍发檄文讨伐董卓,董卓照常迁都长安。

吕布与董卓侍妾私通,董卓大怒。

李儒劝董卓息怒,并咐语:“演义。”

董卓细思极恐,夜读《三国演义》至书中自己死前,思虑再三,暗想只要不陷入禅位圈套即可。

次日,王允、士孙瑞、杨瓒等密谋暗杀董卓,吕布应允,董卓死。

曹操得到的话太没意思了,编了好半天都很是无聊,删了……说实话这个太挑人了哈哈。

user avatar

刘备:“袁绍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user avatar

却说题主自入知乎神教,法力无边,以穿越神功将通行本三国演义送回东汉,众人皆不识简体字,无果。

题主再次努力,将小篆版本的三国演义送回,为大将军何进所得,何进连夜入宫尽杀宦官,令本部兵马攻杀董卓,不想董卓西凉军骁勇善战,击败何进军,进入洛阳,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觉得故事不够精彩,乃送三国演义与张让,张让大惊,乃以西园兵袭杀何进,董卓遂以京城大变为由率兵进京,尽杀宦官,演义不幸流失,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十分无语,乃送演义与董卓,董卓看到时候貂蝉之事,立杀王允,又召吕布,吕布见董卓已起杀心,先下手为强,率兵攻打眉乌,杀掉董卓,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只是想改变历史啊!

题主将三国演义送给官渡之战前的袁绍,袁绍斩杀许攸,继续与曹操相持,袁绍看到日后袁谭袁尚争立之事,乃废袁尚,袁尚心怀不满,起兵造反,袁绍与袁谭攻打袁尚,袁氏内战,为曹操趁机击败,曹操遂统一北方,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送在赤壁之战前将三国演义送与曹操,曹操依计,不用木板铁链链接船只,时北兵水土不服,又因船只摇晃,多有晕船者,军中大疫,伤亡大半,曹操遂败走,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的内心是崩溃的,将三国演义送给夷陵之战前的刘备,刘备目睹日后陆逊火攻之计后,大为震惊,遂不令兵马入山林,依旧在平原下寨,会江南夏日酷热,蜀军兵马水土不服,又兼取水困难,蜀军人困马乏,精疲力竭,被陆逊抓住时机,一举击败,刘备于白帝城败死。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再接再厉,将三国演义送给合肥大战前的孙权,孙权知自己此战必败,遂撤军,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尝试剑走偏锋,将三国演义送给刘表,刘表知自己身后曹操下荆襄,送书与曹操议和,曹操不允,刘表忧惧不已,病死,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将演义送给刘璋,刘璋立斩法正张松,不请刘备入川。哪知张鲁日日进逼,刘璋败死。刘备打着为同宗讨逆的旗号收取四川,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将演义送给袁术,袁术知道自己不能称帝,遂全力攻打曹操,不想被曹操击败,临死前想起演义的内容,于是说:要寻麦皮吃,手下军需官说,军中无此物,只有蜂蜜三十壶,袁术气死,三国演义,开始。

题主将演义送给襄樊之战前的关羽,关羽遂不攻打襄樊,专防东吴,结果曹操令曹仁徐晃以三十万众北来,孙权令吕蒙陆逊以三十万众东来,关羽抵挡不住,败死,三国演义,开始。

有道是,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user avatar

汉光和年间,大将军何进入山狩猎,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进至一洞中,以天书一百二十卷授之,曰:“此名《三国演义》,汝得之,当代天宣化,重振汉室。”进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湖海散人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

进得此书,挑灯夜读,读完三卷,暗思:“乱天下者,一黄巾、二宦竖、三董卓,吾当尽早除之。”遂暗自调兵,星夜赴巨鹿,擒拿张角三兄弟,斩之。又欲入宫诛十常侍,张让等得知风声,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将军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何太后乃降诏,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外忽止步,暗召弓箭手望门内一阵乱射,张让等皆死于乱箭之下。宦竖既灭,又欲诛董卓,谁知麾下一人乃董卓乡人,连夜偷出城去,密告董卓。董卓惶恐,决定先发制人,聚众十余万,杀奔洛阳。何进引军迎战,兵败身死。董卓遂入据洛阳,《演义》落入董卓之手。

袁绍、曹操等逃出洛阳,纠集十八路诸侯,共同讨董。董卓令人摘抄《演义》中刘岱攻杀乔瑁、曹操血洗徐州、火烧易京、官渡之战、马腾族灭等章节传散各地,联军内讧,不战自溃。董卓相继召见丁管、伍孚、周毖、伍琼等人,皆杀之。又召义子吕布,布惊恐,遂反。布引并州兵马与董卓相攻,洛阳大乱,流血漂橹。吕布骁勇无比,董卓兵败被执,押往市曹处斩。临刑前,吕布令董卓交出《演义》,卓冷笑道:

“想要我的演义吗? 想要的话就给你好了,去找吧! ”

天下自此大乱,民间盛传“得演义者得天下。”

吕布遍寻洛阳城,仅搜得十卷,观卷上所书,皆“孔明”“仲达”字样,不知所云,又读诸葛妆神、禳星章节,怒言:“此妖书也,留之何用!”,遂令宋宪烧之。宋宪另造伪卷烧之,暗自将真卷搬回自家,藏于柴薪之间。宋宪妻不知,烧之做饭。宋宪出了军营,回家欲取《演义》十卷看习,只见书已在炉火之中,宋宪大惊,连忙抢夺,九卷已被烧毁,只剩得一卷,乃木牛流马章节。宋宪嗟叹而止,遂按书中之法,造木牛流马,用于行军作战、搬运粮草,时人皆称赞,将宋宪此法呼为“宪法”。吕布兵败后,宋宪投曹操,从征赤壁,为吴人所获。东吴遂将“宪法”奉为圭臬,史称“吴宗宪”。

袁绍亦获十卷,记述姜维北伐、三分一统之事,绍令陈琳读之,须臾离席如厕。归来时听见陈琳读“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遂召将军马延,杀之。延,山西人也,本姓施,随母姓马。

刘备回平原后,令关羽巡境,一人鬼鬼祟祟,被军士捉住。羽盘问得知乃董卓旧将,身上搜出十卷演义。羽将书带回,刘备外出未归,羽将书置于案上。简雍入府办事,良久乃出,遂改字“孔明”。张飞亦欲入府禀事,见书已被翻开,上云:玄德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成皋民吕伯奢偶得第四卷,暗思:“若曹操至,吾当先下手为强,以免全家遭祸。”数日后,曹操果与陈宫至此。吕伯奢佯装款待,退入厨房,欲下蒙汗药于饭菜中,长子问道:“缚而杀之,何如?”不料被曹操听见,操遂与陈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吕伯奢卒,临死前流下悔恨的泪水。

董卓旧将张济分得数卷,济读至“操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不觉大怒,殴打邹氏。邹氏怀恨在心。三年后,张济为流矢所中而死。曹操入据南阳,邹氏毅然前往曹军帐中。张济坟上草木愈发郁郁葱葱。

孙策以玉玺换得第十五卷,令人传抄数份,张贴于江东各郡城门,上方注明:“若不早降,下场如下。”刘繇、严白虎、王朗等遂降,策兵不血刃坐收江东。

刘备跃马檀溪,行至南漳,遇水镜先生,水镜交予玄德一个锦囊,道:“大汉运数皆在此锦囊中,君日后若至白帝城方可打开。”刘备拜辞,路上好奇,遂偷偷开启锦囊,上书刘禅亡国、乐不思蜀之事。后刘备长坂大败,故意弃阿斗而走。行五十余里,见追兵未至,备遂与众人于憩于树下,忽赵云飞马而至,双手递上阿斗,道:“云七进七出,幸保公子无恙。”刘备接过,掷之于地,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却暗暗祝告:“若天佑我大汉,摔死汝这孺子。”谁料赵云眼尖,慌忙接住,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仍为翊军将军。

刘备攻占四郡,得演义数卷,上言孙权背弃盟约、偷袭关羽之事,备不禁大怒。正此时,人报东吴差吕范前来求亲。孔明笑曰:“亮已有良策,主公只需如此云云”与备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刘备遂随吕范前往南徐。甘露寺饮宴后,刘备、孙权二人并辔骑马,驰骤上山,立马于山坡之上,俯瞰江山之景。刘备忽道:“今日备已与令妹相见,甚是相投,至于令妹嫁与不嫁,还应取决吴侯。”孙权道:“既是某差人求亲,玄德此言又是何故?嫁!”话音刚落,那马一跃而起,孙权卒。

user avatar

公元156年秋,中常侍曹嵩得异书《三国演义》,令继子曹腾从豫州谯国把孙子曹操带来,又令渎亭候刘苌把儿子刘弘带来,趁乱把曹操换刘宏。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驾崩。曹操继位,破旧立新,开创永康盛世。

user avatar

曹操得奇书三国演义,然不通其文字。召钟繇解之,繇亦不甚解。回家潜心研究,最终为隶书发展为简体字作出了贡献。

user avatar

正在成都处理政务的刘备拿起书对大喝:这写的什么鬼玩意,罗贯中是谁,写的什么鬼玩意,这老罗到底是何许人也!

成都籍的史官在旁记下:是夜蜀帝刘备看书后发癫大喊,老罗是谁,写的什么锤子,这是个什么锤子,老罗,锤子,老罗,锤子。

user avatar

张角翻开《三国演义》,见上面书道: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三国演义》,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启之。其书云: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三国演义》,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启之。其书云: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三国演义》,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启之。其书云: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三国演义》,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启之。其书云: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

user avatar

当年,几位老帅看着《毛主席上井冈山》这幅作品中紧随主席的林副统帅时,都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很有意思的画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