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说这代年轻人选择了佛系躺平,但实际上他们又千辛万苦地选择在大城市煎熬?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内心纠结。表面上看,“佛系”、“躺平”和“在大城市煎熬”似乎是南辕北辙的两种状态,但仔细琢磨,你会发现它们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种无奈的共存。

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佛系”和“躺平”这两个词。这两年特别火,感觉成了年轻人的一种“人设”标签。但它真的代表了一种完全放弃、得过且过的心态吗?我觉得不全是。很多时候,这种“佛系”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压力的缓冲和调适。

想想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小接受的信息是“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就能成功”。我们看着父母那一代人,靠着勤奋、靠着时代红利,一步步积累了财富和稳定的生活。但到了我们这一代,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房价高企,行业变化快得让人抓不住方向,内卷也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努力”和“奋斗”,似乎并不能保证我们一定能达到父辈那样的生活水平。反而,如果一味地去拼、去卷,可能会把自己的身心都压垮,最后还未必能换来想要的结果。

所以,“佛系”和“躺平”就成了很多人在信息爆炸、压力山大的环境里,给自己找的一种精神出口。它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说:

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再妄想一夜暴富,不再追求成为最顶尖的那一个。更务实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
接受“小确幸”: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生活中的小美好上,比如周末和朋友聚会,吃顿好吃的,追一部喜欢的剧,而不是把所有快乐都寄托在事业的成功上。
避免无谓的内卷: 对于那些看不见回报的无效竞争,选择性退出,不去凑那个热闹。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不是懒惰。
保持一点点距离感: 对工作和生活保持一种“尽力而为,但不必强求”的态度,不让它们完全吞噬自己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在这种“佛系”心态下,他们又会“千辛万苦地选择在大城市煎熬”呢?这其实就是现实与理想、个体需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体现。

1. 机会的虹吸效应: 大城市,尤其是那些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依然是机会最多、信息最密集的地方。无论是就业、创业、学习还是拓展人脉,大城市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是小城市无法比拟的。即使是“佛系”的年轻人,内心深处也渴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至少不被时代抛弃。这种对“向上流动”的潜在渴望,驱使他们来到了大城市。

2. “不甘心”的种子: 即使说了“躺平”,内心深处还是埋藏着一点“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才华被埋没,不甘心自己的人生就此平庸。大城市提供了与优秀人才碰撞的机会,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挑战更高的目标。即便过程很辛苦,但这种“看得到边”的奋斗,总比在小城市里一眼望到底的生活要来得有奔头。

3. 逃离与追寻的结合: 有些年轻人选择大城市,也可能是为了逃离家乡的某种束缚,比如来自家庭的压力,或者因为小地方缺乏足够的生活多样性和自由度。同时,他们又是在追寻一种更符合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更广阔的视野,以及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社群。大城市恰恰能提供这种可能性。

4. “煎熬”的代价与回报的权衡: 即便在大城市“煎熬”,很多人也清楚这是为了换取潜在的回报。这份回报可能不是 immediate (即时的),也不是 guaranteed (保证的),但它代表了一种可能性。这里的“煎熬”可能意味着长时间的工作、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甚至是精神上的压力。但与在小城市可能获得的稳定但相对有限的生活相比,他们选择了前者,认为这种“煎熬”是有意义的,是在为未来“投资”。

5. 社群和同伴效应: 大城市聚集了大量与他们相似的年轻人,大家都在经历类似的奋斗和迷茫。这种同伴效应很重要。在群体中,即使感到辛苦,也不会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可以相互鼓励,交流经验,甚至一起吐槽。这种归属感和共享的经历,也是一种支撑。

6. 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即使是延迟满足): 很多年轻人对于生活品质是有要求的,他们希望接触新鲜事物,体验多元文化,享受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大城市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虽然为了在大城市生活而不得不“煎熬”,但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在大城市安顿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质。

所以,你看,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矛盾。更像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和现实的妥协。

“佛系”是一种心态上的防御和调适,它让他们不至于被过度的期望和竞争压垮,保持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去面对生活。

而选择在大城市“煎熬”,则是他们基于对现实机遇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某种期待,选择了一条虽然辛苦,但更有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路径。

他们不是真的“躺平”,而是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弹性的方式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他们知道要付出努力,但也在努力中学会了如何与内卷共存,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小确幸”。这种状态,与其说是“佛系”,不如说是一种更成熟、更清醒的生存智慧。他们是在用“佛系”的心态,去消化和承受在大城市“煎熬”的现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心博弈,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正在经历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地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国内只有大城市才有充分的社会资源,发展下限相对高不少。中国的财富和比较体面的发展机会基本也都集中在大城市。

想跳出这个圈,去欧美和非洲淘金,不是家里有矿,也得有国家背书,自己也可能需要一技之长,一般人没有这种背景条件。去小城市投资创业也是一样,资金准入门槛也并不低,可小城市的市场还没有大城市大。

在小城市和乡村,基本没有多少书店、图书馆和博物馆,学校也没有多少优质的软硬件,剧场和影院基本只有一家,大病医院治不了,还得转院去大城市,弄不好转院路上就没命了,各种社会保障标准也都没有大城市高,覆盖也不全。更不用说在小城市里,职业的上限一目了然,收入通常更低,甚至网购买东西也得等一周左右才能到。

而到大城市,虽然不一定能享受到大城市里最高端的环境,但总归还是可以做做梦,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不是一点儿可能都没有。

同时,大城市日常的社会环境相对更“文明”一些,优质公共设施日常可以分享(坐高铁、去游乐园、参与各种大城市限定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终归还是可以享受到一些相对高端的现代文明的。

user avatar

这本质上是就业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上世纪进城过上好日子思想残余的结果。


有本事的人早就通过自己的方式赚钱做自由职业,当个体户,摆脱大城市漩涡了,找不到门路的,只能在大城市煎熬。


有一样东西,学校是不会教的,就是赚钱。学校教给学生的是啥?除了做题,就是把做题和人生的成功与否划上等号的价值观。学生们做题很厉害,没错。但是,这种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合格听话的打工人。


是不是很多人除了做题不会别的?也没有想过除了做题有没有别的方法?好好做题,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是大多数年轻人所知道的道路。


就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你不去,在老家找不到工作,或者在老家不知道能做什么,或者老家工作不体面之类的。


在没有找到第二条路之前,许多年轻人只能选择在大城市煎熬。而且,网上的主流观点也是今后大城市会继续人口流入,小地方会逐渐衰败。


嗯哼,然而国家的政策是要扶持地方发展搞乡村振兴的。中国不可能只靠北上广深撑起就业,这种模式只会扩大地方之间的差距,而大城市目前也到了很饱和的阶段,人越多,生活就越不方便,吃个饭排队,看医生排队,到处堵车。


这不是年轻人自己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在深房理被爆出来的今天,仍然还有人拿着上个世纪的思想来说事,永远吹捧一线大城市,怕没人接盘。更是拿什么“你现在逃离大城市,以后你的小孩仍然会不得不来大城市就业”“在大城市扎根之后,你的起点比其他人高了”,高个67。你在小地方是底层,在大城市也是底层,你小孩在小地方考重点大学难,在大城市就容易了?(北京上海另外说)关键是,读重点大学又如何?分房子还是封为贵族?最终还不是打工?难不成你考上重本就可以当房东收租?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要骗自己了,如果你具有比较好的赚钱能力,可以积累财富,你的小孩才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否则也只是农村放羊,城市打工的无限循环罢了。


另外,求求你们看一下十四五规划吧。除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国家还在发展其他城市圈,那些地方也是可以去的,看问题要加上时间线,不要看瞬间,被点名发展的地方离家近的就去,来的早,发展起来有得躺。来晚了,就只能做夹层之间的孤魂野鬼。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没想通,也没见过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和鱼去年一块在郑姆斯特丹进修,但不在一个医院,

鱼是第一次进修,每天下班都在给我讲她的新见闻。


一开始,天啊,他们这护士一个月都能挣一万多!收入太高了,我也想来这。


后来,她理论培训结束开始上台,每天六点起来上班,回家都八点了,

而已经第二次来的我,已深谙摸鱼精髓,四点下班,八点都已经在知乎水三个回答五个想法了。


她说:哎,这里好也不好,太累了,眼睛一睁就开始上班,回家就想眼睛一闭直接睡觉……

月底了,她还花呗那一刻,突然做了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


我问,怎么了?


她说:我特么今天终于知道你的躺学和老杨叔 @弗兰克扬 的干电池理论精髓在哪了。你看哦,假设我在郑姆斯特丹当护士,一个月挣一万,

每天交通30,吃饭100,住房把水电物业费算上100,周末吃点好的买件衣服,又得1000。

这么算下来,我特么一个月累的要死要活,全特么养活房东外卖衣品店之类实体经济了,自己除了累的全身疼一分钱也没落下?




其实何止呢,一个月一万的工作,在郑姆斯特丹又能有几个呢?放在北京上海虽然更高,但房租更贵,通勤时间更久,人更疲乏。

这已经算是比较低的生活标准了,如果中间穿插结婚、买房、生孩子、家人生病需要照顾,又有多少的可持续性呢?


很多人坚持留在大城市,是没见过小城市的好,

他们只知道用支某宝坐地铁可以立省20%,

却不知道雅马哈的油箱只需要20块就能加满,一个月四十就能覆盖所有交通。

他们只知道CBD餐厅琳琅满目,

却不知道小饭店的家常菜口味也不赖,价钱却只有西贝的三分之一。


他们只知道一二线收入高,

却不知道整个城市充满着这样那样的消费陷阱,时刻准备收割你的钱包,更不知道深圳挣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道理。


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大城市房价高企,不可触及,

却不知道小城市一套首付只需要20w,一个月还2000,夫妻一起用公积金还能抵一千多。




他们煎熬,是既没有能力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更不想压低自己的欲望。


什么时候想通了,

才可能回家吧。

user avatar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