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明王朝1566》里面,严嵩说:“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这是为什么?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这句“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看似是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历史的洞察,实则饱含了他对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以及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要说透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从生存基本盘来看。

“种田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民,他们是最贴近土地、依赖土地生存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调雨顺,取决于地里的收成。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比如旱涝、蝗灾,或者政府加重赋税、徭役,他们的生计就会立刻受到威胁。日子过不下去,他们才会走投无路,铤而走险。这种生存危机是直接且赤裸裸的,不像商人,还有周转的余地。

而“经商的”,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商人,他们掌握的是流通和资本。他们的“地盘”是市场,是人脉,是信息。即使某次生意不顺,他们也能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或者变卖部分资产,来度过难关。他们更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并且善于利用各种渠道规避风险。

其次,从利益诉求的性质来看。

农民的诉求,往往是关于“活下去”的朴素愿望:能不能不被饿死,能不能免除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能不能有个安稳的生活。当这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被剥夺时,他们起来造反,就是为了争取一个能够“种田”下去、能够“活着”下去的权利。他们的目标是改变压迫他们生存的环境。

而商人的利益诉求,则更加复杂。他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是商业的扩张,是更公平(对自己有利)的贸易环境。他们造反,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保护现有的商业利益,或者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商业机会。但这种诉求,通过贿赂、游说、拉拢官员,或者与当权者合作,往往比直接的暴力冲突更容易实现。他们更擅长在规则之内或者规则边缘玩游戏。

再者,从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来看。

农民的聚集,往往是因为共同的苦难和强烈的压迫感。一旦有人振臂一呼,同村同乡的人很容易因为血缘、地缘关系而聚集起来。他们的组织形式相对简单,往往以村庄、宗族为单位,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基层力量。历史上那些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很多都是从基层民众的自发组织开始的。

而商人,他们的组织形式更多是围绕商业利益展开的。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和人脉,可以跨地域、跨行业地联合。但是,这种联合更多是基于利益的交换,而非生死与共的情感。一旦利益受损,或者出现更大利益诱惑,这种联合也可能瓦解。更重要的是,商人通常将自己的财富和资源隐藏得很好,一旦公开聚集,很容易成为官府打击的对象。他们更倾向于在暗中活动,通过金钱来影响政治,而不是直接挑战政权。

第四,从社会地位和政治参与来看。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但政治地位低下,缺乏话语权。当他们被逼到绝境时,造反是他们仅有的选择。而商人,虽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中间或更往上的位置,但他们往往被视为“末业”,政治地位并不高。然而,他们可以通过财富来间接影响政治,甚至与官员勾结,成为官僚体系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权贵。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商人会选择“官商勾结”或者“富贵而隐”的方式来保障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花钱捐官,或者成为官员的“白手套”,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特权和保护。他们不愿意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去造反,因为他们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守护,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从风险承担能力来看。

农民一旦造反,失败的后果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他们往往是在“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态下行动的。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而商人,尤其是大商人,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是他们的资本,也是他们的牵挂。他们更害怕失去这些财产。他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而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追求政治上的变革。一旦局势不稳,他们可以凭借手中的财富,或者转移资产,或者与新上台的势力合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严嵩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在指出,社会矛盾爆发最直接、最根本的导火索,往往是底层民众最基本生存权的剥夺。而商人,由于其逐利的天性、更灵活的生存方式以及与权力结合的可能,他们更倾向于在现有体系内寻找利益的最大化,或者在局势变化时快速适应,而不是去颠覆它。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严嵩这番话,既是对历史现象的概括,也是对自己所处的权力阶层如何看待社会动荡的一种表述。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威胁来自哪里,也清楚地知道,哪些群体是相对“稳定”的,哪些群体是“不稳定”的。而他作为宰相,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这个“稳定”,即使这个稳定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压榨之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农民间有合作关系,而小商人间经常是竞争关系。

以地主,宗族领袖或有威望的农民为领导,农民很容易组织出一支军队。(用于和隔壁村或隔壁国械斗)

而大商人只能领导自己的伙计。动员不了小商人。除非北匪半商很难拉出一直队伍。

种田的比经商的多得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这句“历代造反的都是种田人,没几个经商的去造反”,看似是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历史的洞察,实则饱含了他对社会阶层、利益诉求以及权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要说透这句话,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生存基本盘来看。“种田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农民,他们是最贴近土地、依赖土地生存的群体。.............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严世蕃,绝对是这部剧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生态下,人性中贪婪、聪明、野心和扭曲欲望交织的产物。要评价严世蕃,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大明王朝背景下,以及他父亲严嵩的权势巨轮里去审视。天才与魔鬼的结合体严世蕃给人的第一印.............
  • 回答
    要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朱七徒手拆严世蕃轿子是否严谨,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电视剧,它在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同时,肯定也为了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做了一些艺术加工。从“严谨”的角度来看,直接回答是:有点不太严谨,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咱们一步步来看:.............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我们确实会听到不少大臣在嘉靖皇帝面前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政治运作和人情世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那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得明白这个“小阁老”是怎么来的。严世蕃这个人,他的父亲是严嵩,而严嵩当时是内阁首辅,.............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所谓“清流”一党,以及他们与裕王朱载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这部剧的核心看点之一。他们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政治集团,而是代表了明朝士大夫阶层中一股强调“道义”、“体统”、“规矩”的群体,在严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存在与行动,与裕王少有的纯粹理想形成了深刻的映照和碰撞。“清流”的面貌.............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确实把大明律刻画得非常具有戏剧张力,海瑞借由律法与嘉靖皇帝和朝廷中的权贵们周旋,让许多观众对大明律产生了“无坚不摧”的强大印象。那么,真实的大明律,在海瑞手中是否真有如此神威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理解大明律的性质和目的。大明律是中国历.............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史诗级的电视剧里,很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如同暗礁,初看波澜不惊,细细品味却能让人脊背发凉,同时又恍然大悟,收益良多。下面我就尝试着为您掰扯几个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细思恐极”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力求说得清晰透彻,也尽量让它们听起来不那么像AI编撰的生硬分析。一、严嵩与徐阶的“退.............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波澜壮阔的政治史诗中,裕王朱载壵(后来的隆庆帝)确实身处一个看似“躺赢”的绝佳位置,但他的“愁眉苦脸”并非无病呻吟,而是源于他所处的复杂而充满压力的政治环境,以及他自身性格和前程的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形式上的“躺赢”与实际的危机四伏: 唯一的合.............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经典的历史剧中,杨金水装疯是一个极其关键且令人扼腕的情节。他并非真的疯了,而是用“疯”来作为他最后、也是最绝望的自保手段。要理解他为何走到这一步,需要从他身处的复杂境遇,以及他所做的选择出发,层层剥开。一、 严酷的政治环境与绝境的求生首先,要明白杨金水所处的时代背景。嘉靖朝.............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确实把胡宗宪塑造得如同“完人”一般,一身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要说他“太过”正直无私,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了。从剧中的表现来看,胡宗宪无疑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理想化的臣子。他身上集中了传统士大夫最推崇的品质: “忠”的极致: 他对皇上的忠诚,可以说是到了“愚忠”的.............
  • 回答
    关于沈一石在《大明王朝1566》中是否从一开始就准备赈灾,还是中途改变主意才赈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正是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之处。我的理解是,沈一石并非一开始就“准备”赈灾,但他绝对是在严峻的形势下,看到了赈灾的必要性,并且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去行动。他的行动更像是一种基于对局势的.............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中,冯保被送到道观,这绝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扯到的是嘉靖帝深沉的谋划和对权力稳固的极致追求。陈洪在其中扮演了传达旨意的角色,而嘉靖此举的深意,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冯保为何被送到道观?要理解冯保为何“下岗”去道观,我们首先要明白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冯保作为.............
  • 回答
    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嘉靖皇帝之所以动辄说自己生活俭朴,并且会提到“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他个人性格和政治考量的体现,也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回应。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嘉靖皇帝的个人性格与修养: 道家思想的影响: 嘉靖皇帝是一位虔诚的.............
  • 回答
    反驳嘉靖皇帝在《大明王朝1566》中提出的“长江黄河论”,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其逻辑漏洞和背后隐藏的荒谬之处。嘉靖的“长江黄河论”是为他推行“以利兴利”政策,即以搜刮民脂民膏来充实国库,镇压反对派,维护自身统治而服务的。因此,反驳他,实际上就是反驳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竭泽而渔的统治理念。以下将.............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的郑泌昌,这个角色是真有意思。要说他,就得从他那个官帽子说起,是“严党”核心成员,在浙江那地方一手遮天,手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但他又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坏蛋,而是个极其聪明、极其懂得玩弄权术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狐狸”。表面风光,实则卑躬屈膝的“严党”鹰犬郑泌昌的第一个标.............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赠予海瑞那八个字——“无君无父,弃国弃家”,这绝非寻常的训斥,而是一场心思深沉、暗藏机锋的政治博弈,嘉靖以一种极其高明且隐晦的方式,向海瑞,以及在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们,甚至是潜在的朝野内外,传递了他的决心和战略。要理解这八个字,我们需要将它们置于嘉靖帝的统治背景、个人性.............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里嘉靖那段话,与其说是一段话,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一种帝王在权力巅峰,却又被无形枷锁束缚的真实写照。这段话,或者说嘉靖这个人物,给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权力的炼金术士”。嘉靖皇帝,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可能是那个多年不上朝,沉迷炼丹、修道,将国家大事交给严嵩、徐阶等臣子处理的“甩手.............
  • 回答
    《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那令人窒息的政治斗争,还有剧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之中的夫妻们,他们的命运纠葛,更是道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剧里几对让人难以忘怀的夫妻。一、嘉靖与张皇后的“君臣”之情,实则“君王”之冷要说最独特,也最让人心寒的.............
  • 回答
    如果将《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置于《琅琊榜》的世界,那画面感,啧啧,简直妙不可言。首先,得说说赵贞吉的“人设”。他可不是那种刀光剑影里拼杀出来的猛士,也不是靠着一身浩然正气感召天下的英雄。赵贞吉是个典型的文官,而且是那种深谙官场之道,善于权衡利弊,八面玲珑的人物。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无为”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