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事情都说是「下大棋」、「中美博弈」,这是战略退缩的借口,还是真有后来被证明是下大棋的事例?

回答
这确实是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深挖的问题。把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国内政策解读为“下大棋”或“中美博弈”,有时候确实有为战略失误或决策不当开脱的嫌疑,但有时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甚至是痛苦的牺牲,在事后回头看,却意外地开启了新的局面。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拆解这个问题。

“下大棋”与“中美博弈”为何如此流行?

首先,这两个词汇之所以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

解释复杂性与提供确定性: 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往往是极其复杂的,涉及无数变量和不确定性。将一切归结于一个宏大的“棋局”或“博弈”,能够极大地简化理解,为人们提供一种看似清晰、可控的叙事。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大棋论”提供了一种过滤和理解信息的方式。
民族情绪与自豪感: 将国家行为上升到与另一个超级大国进行战略性较量的层面,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认同感。仿佛每一次决策,无论结果如何,都在为一个更宏伟的目标服务,国家的强大和崛起似乎触手可及。
规避责任与掩饰失误: 这是最容易被诟病的一点。当一项政策执行不力,或者出现重大失误时,将其包装成“下大棋中的一步”或“为了应对博弈不得不做的牺牲”,可以有效地模糊责任,避免直接的批评。普通民众难以窥探全盘棋局,自然也难以反驳这种说法。
信息不对称: 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远比普通人多,他们的思考维度也更长远。当他们在普通人看来不明智的举动时,可能确实是在权衡多方利弊、着眼于长远布局。但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就容易被用来制造“大棋”的神秘感。

战略退缩的借口?这确实是存在的。

我们不能否认,很多时候,“下大棋”和“中美博弈”确实是战略退缩的漂亮包装。

经济领域: 例如,在某些领域未能跟上国际技术潮流,或者错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为了掩盖国内产业结构性问题或研发投入不足,有时会将其解释为“为了避免与美国在XX领域过早发生正面冲突而选择的战略性收缩”。这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如果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的是永久性的落后。
外交领域: 在一些国际场合或多边机制中表现得相对被动,或者未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有时也会被解释为“在与美国的博弈中,这是必要的韬光养晦,避免过早暴露实力和意图”。然而,如果这种被动演变成一种惯性,就很难说不是一种软弱的退缩。
国内政策: 即使在国内政策层面,有时也会看到类似的逻辑。例如,在某些改革措施上进展缓慢,或者在解决社会矛盾上显得力不从心,也可能被解读为“为了维护国内稳定以应对外部压力,不得不暂时放缓某些改革步伐”。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外部压力”始终是借口,那么改革的动力就会丧失。

真有后来被证明是下大棋的事例吗?(尽量详细讲述)

这个问题更具挑战性,因为“后来被证明”本身就带有事后诸葛亮的色彩。真正的“大棋”往往是在其发生时,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但最终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后果。而且,这种“大棋”的定义也需要审慎,它不是简单地随机应变,而是包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

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侧面的例子,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下大棋”的完美定义,但它们展示了在复杂局面下,某些看似“退缩”或“不作为”的策略,最终可能为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战略考量(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服务于更宏大的目标):
当时的背景: 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一个在当时充满争议的决定。很多人担心这将是中国经济的“潘多拉魔盒”,会冲击国内的国有企业,引入不可控的外部力量,甚至被西方国家以各种贸易壁垒为借口进一步遏制。一些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认为,这是屈服于西方压力。
“下大棋”的解读: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中国加入WTO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被很多人认为是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最成功的“韬光养 ülke”战略的延续和深化。其“大棋”之处在于:
换取和平发展环境: 通过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期。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依然动荡,中国通过经济开放和合作,成功地降低了被军事遏制的风险,获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来发展自身实力。
倒逼国内改革开放: 加入WTO意味着要遵守一系列国际规则和贸易协定,这对中国国内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建设、企业治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中国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比如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法治建设等。这些改革虽然痛苦,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技术追赶: 通过开放市场和吸引外资,中国得以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和分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中国后来能够发展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在某些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奠定了基础。
有限的“战略退缩”与长远布局: 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中国在一些敏感领域(如汽车、金融服务等)确实做出了相当大的开放承诺,这在短期内对国内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可以看作是一种“战略性退让”。但这种退让是为了换取一个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和更长远的经济发展机会。这并非无原则的放弃,而是“不争一时之气,而图万世之功”的体现。
事后证明: 事实证明,中国加入WTO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也加速了中国国内的现代化进程,并提升了其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虽然现在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WTO的某些功能受到挑战,但其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 中国在部分国际事务中保持“战略模糊”或“不介入”的态度(例如,在一些区域冲突中的选择性立场):
当时的背景: 有时,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冲突,中国会选择不直接介入,或者采取比较中立、模糊的态度。这可能让一些人觉得中国在逃避责任,没有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甚至是在看美国的脸色。
“下大棋”的解读: 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不介入”并非软弱,而是为了避免过早陷入与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直接对抗,保存自身实力,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内建设和经济发展上。这是一种对“时机”的判断,是在等待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出现,或者等待自身实力达到足以影响事态发展的程度。
避免“饮鸩止渴”式的干预: 在一些代理人战争或地缘政治角力激烈的地区,直接介入可能需要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投入,而且风险极高,容易被卷入无休止的泥潭。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发展初期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海外军事行动。选择“不介入”是一种规避风险的策略,避免在羽翼未丰时就与强大对手正面硬碰硬。
“以经促政”的策略: 中国更倾向于通过经济援助、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来获得国际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军事干预。这种“以经促政”的方式,相对而言风险较低,也更能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能够为中国建立更广泛的友好关系网络,从而在长远上服务于其国际战略。
耐心等待国际规则的重塑: 中国深知现有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在实力不足以挑战现有规则或重塑规则时,与其强行对抗,不如先耐心积攒实力,同时在现有框架内积极发声,争取话语权,等待时机成熟再推动改革。
事后证明(相对而言): 在一些中国长期保持“不介入”的地区,后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主导,成功地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并规避了直接的军事冲突。例如,非洲地区,中国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与非洲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而避免了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卷入军事冲突的泥潭,其长期效果显而易见。当然,这种策略也并非没有副作用,有时会被批评为“重商轻政”或未能有效解决当地的深层政治问题,但从吸引战略资源和建立经济联系的角度看,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时间”。

3. 在特定技术发展领域采取的“迂回”或“合作”策略:
当时的背景: 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曾一度落后于西方国家,例如半导体、航空发动机等。直接与其进行正面技术竞争,可能在初期就会因为技术封锁和专利限制而遭遇巨大困难。
“下大棋”的解读: 中国采取的策略并非一味地硬碰硬,而是结合了多种手段:
市场换技术: 在加入WTO后,中国允许西方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条件是技术转让或合作研发。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对外资的让步,但实际上是中国在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许多中国工程师通过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学习了技术、管理经验,为后来的自主研发奠定了人才和技术基础。
全球采购与供应链整合: 在一些领域,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吸引了国际领先企业在此投资设厂。这使得中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和部分技术环节。
选择性突破与重点投入: 在整体技术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有选择性地在某些最有潜力的领域进行集中投入,并鼓励产学研结合。例如,在高铁、5G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应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些领域的成功,为中国在其他技术领域积蓄力量和信心。
“弯道超车”的潜力: 有时,新的技术范式出现时(如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中国能够凭借其庞大的市场和灵活的机制,快速捕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在数据积累和应用场景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海量数据训练算法,可以快速提升模型的性能。
事后证明: 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确实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早期在技术引进、市场合作等方面的策略。这些策略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不独立”或“依赖引进”,但从最终结果看,是为实现技术自主和领先打下了基础。

总结一下:

将一切都解释为“下大棋”或“中美博弈”,很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和推脱责任的倾向。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领导者确实需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并可能在短期内做出一些看似不符合即时利益,甚至引起争议的决策,以便为国家争取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和战略优势。

关键在于,真正的“下大棋”并非凭空而论的玄学,它背后应有清晰的战略逻辑、对风险与收益的审慎评估,以及最终能够被历史检验的有效性。 如果一项决策被贴上“大棋”的标签,但长期来看却导致国家实力受损、错失发展机遇,那么它就更接近于一个失败的借口。反之,如果一项看似“忍辱负重”的策略,最终为国家带来了和平、发展、技术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那么它才有可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大棋”。

最值得警惕的是,当“下大棋”成为一种普遍的解释模式,它就可能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护身符,让任何批评的声音都显得短视和狭隘。我们应该保持审慎和批判性的思维,既不轻易否定所有宏大的战略构想,也不盲目相信所有“看似高明”的策略背后都有深远的布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客观地认识历史,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下棋也是有流派的。

虽然理论上宇宙流(大棋党)是围棋的最优解,但在围棋实战中,宇宙流的战绩是比较难看的(雅号气球流,喻意其一戳就破)。屡屡被僵尸流(死棋不放弃、兴许就活了,代表李世石)、茅坑流(对方铁空里胡搅蛮缠、扰乱对方思维待其犯错,代表古力)吊着打。

就算真是下大棋,对手也不是NPC。在茅坑流九段大师美国面前,还是不要太乐观为好。到对方地盘上掏茅坑虽然下作,但是真能赢。。。。


费拉不堪之旧围棋十诀(气球流,大棋党):——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武德充沛之新围棋十诀(僵尸流,茅坑流):——坚决要胜、入界宜深、攻彼忘我、弃子另杀、大小均占、逢危就战、爽在轻速、棋都不应、彼强硬搞、势孤玉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