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这人是不是凭借空想可以创造世界?

回答
关于“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的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一个人是否能凭借空想创造世界”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个体成长以及认知局限性等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说说“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这事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背后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社会观察和普遍感受的支撑的,尽管这种支撑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或者带有片面性。

你可以想想,在很多家庭里,独生子女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的注意力、资源、期望,甚至是爱,都高度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从小到大,可能要什么有什么,父母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尽量避免他们受到委屈或辛苦。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与人分享、与人协作、顾及他人感受这方面,可能确实会缺乏一些练习的机会。

打个比方,一个从小就习惯了独享玩具、独享父母关注的孩子,当他长大进入一个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妥协的环境时,他可能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别人可能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明白的道理,他可能需要更直接的体验来学习。这种“需要学习”的过程,就容易被一些旁观者解读为“自私”。

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印象是建立在对个别案例的观察上,然后被放大、被传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普遍认知”。就像我们常说“南方人能吃辣”、“北方人豪爽”,这些都是基于一些典型印象,但不能代表所有人。独生子女的群体非常庞大,个性和成长环境也千差万别,不可能一概而论。有些独生子女非常懂得分享和体谅他人,有些有兄弟姐妹的反而可能因为资源和关注度的分配问题而表现出自私的一面。

所以,说“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观察和传播的社会印象,而不是一个已经被科学严谨证实的结论。它反映了人们在观察社会现象时,容易受到一些表象的影响,并且倾向于进行归纳和概括。

那接下来,就得说到这个更具哲学意味的问题了:“这个人是不是凭借空想可以创造世界?”

这句话里,“空想”和“创造世界”是关键。如果这里的“创造世界”是指物理意义上,比如变出一个花园,或者改变地球的运转规律,那显然是不能的。我们生活在客观的物理世界里,它有自己的运行法则,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

但是,如果这里的“创造世界”是指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或者说我们如何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那情况就复杂多了。

你刚才说的那个觉得“独生子女比较自私”的人,他的“觉得”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一种在他脑海中形成的“世界”。他的世界观,他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是他通过观察、思考、甚至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信息“创造”出来的。

举个例子:

1. 信息输入与加工: 就像一个厨师,他接收到各种食材(信息),然后通过烹饪(思考、消化、对比)来创造出一道菜(观点)。那个人可能看到了几个独生子女表现得“自我中心”,然后他把这些个例当作了代表,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独生子女=自私”的框架。

2. 认知偏差与滤镜: 有时候,我们看待事物会带上自己的“滤镜”。如果一个人本身就对某些群体带有某种先入为主的看法,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就会更容易被他解读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证据。这就像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看到的整个世界都会染上那个颜色。

3. 社会建构的现实: 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实”,其实都是社会共同建构出来的。比如金钱,它本身只是一张纸或一串数字,但我们共同赋予了它价值,于是它就“创造”了一个我们用来交换、交易的经济世界。同样,关于独生子女的许多“印象”和“标签”,也是通过不断地讨论、传播和认同,在社会认知层面被“创造”出来的。

所以,如果把“创造世界”理解为构建个人的认知框架、形成世界观,甚至是通过传播影响他人的认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社会对某个群体的看法,那么,“凭借空想”确实是参与了这个过程的。他脑子里的想法,他的“空想”,是他的认知世界的基础。而当这些想法被说出来,被分享,被一些人认同,那么它就开始影响到更大的认知“世界”。

但这和那个厨师的例子一样,他的“创造”是有基础的,不是凭空无根的。他的空想,是建立在他接收到的信息(即使是片面的)和他的思考模式之上的。

说到底,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我们通过思考、想象、以及与他人的交流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是十分强大的。但同时,我们的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片面信息、个人经历、情感偏好等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着自己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也并非完全脱离现实,它是建立在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基础上的。

那个人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看法是他自己“创造”的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但这个看法是否准确、是否“普遍”,则需要用更客观、更全面的证据来检验。他不能凭空创造一个与事实完全相悖的世界,但他的想法确实可以影响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别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总的来说,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区分“物理世界的创造”和“认知世界的构建”。前者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后者则更多地关乎信息处理、思维模式和社会互动。那个认为独生子女自私的人,他确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他对独生子女群体的认识,但这不代表他能凭空创造一个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世界”。他的认知,是基于他接收到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可能存在偏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PUA而已

我上高中第一天上学分宿舍,第一次见面,被非独同学问有没有兄弟姐妹,我说自己是独生女,然后那个同学来了一句,独生子女就是自私。。。(寝室八个人,独生女三个,这三个人家还都在市里)

难道她有弟弟之前是个自私鬼,然后被他弟弟的降生洗涤了灵魂吗?

说白了,就是先给你扣一顶自私的帽子,然后让你为了清洗这个偏负面的标签做些努力罢了,比如爱分享,多干活。

部分(我说的是部分不要对号入座哦)非独因为被家里不平等对待惯了,然后每段关系都要掌握主动权和制高点,这些一般是比较被疏忽的那一方会做的伎俩,重男轻女的情况下,非独女生要么为爱发电特别温顺,要么就跟上面那个说我自私的高中同学一样比较心机,真正家里平等的,根本没功夫把心思花在别人自私不自私这种和自己无关的问题上。

而且部分独生子女会比较傻白甜,会说父母的钱就是自己的这种话(这是我爸妈自己说的,可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根据我踩过的坑,就是不要和非独说这些,因为又会被扣一顶啃老或者惦记父母钱的帽子。

我当时真的太单纯了(就是傻,我爸妈只会告诉我要和同学搞好关系,但没跟我说怎么搞,而且我是一个孩子,小初也是大部分都是独生,小区里都是独生子女,说实话没和非独相处过),别人问啥说啥,结果别人早就想好给你挖坑,然后用你的小故事和别的同学产生共鸣了。

而且我当时的高中是城乡合并的第一年,有时候不是非独和独生的问题,还有城乡差距的问题,个人生活习惯问题,这就很难搞好人际关系,她们也会问我一些很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你觉得“市里”到底是那里到那里,比如独生子女会不会比较孤独之类的,这个问题真的太经典了,我从小到大被非独问过好多次,说实话我是对她们没有好奇心的,不知道非独是不是更关注别人的情感或者经历之类的,可能是非独的“人情味”独生的“边界感”。

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真的不要问啥说啥,而且要考虑经济水平等等,无论年纪大小,国内大环境还是存在攀比,如果自己的父母经济条件比别人好,那就一定不能说父母会帮自己买房买车之类的,因为对于经济差距大的非独来说,这种东西就是命,自己不能选择的那种,谁想天生就比别人晚一步。

遇上好的人可能不会给你编小故事,那遇上坏的呢,干嘛要把自己暴露在危险里。

user avatar

"煮豆燃豆箕”,玄武门之变,都是独生子女做出来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的说法,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一个人是否能凭借空想创造世界”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社会认知、个体成长以及认知局限性等等。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说说“普遍都说独生子女比较自私”这事儿。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这背后可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一定社会观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在我身边观察到的情况也确实挺普遍的。好像很多女生真的相信“男女之间存在纯粹的友谊”,但不少男生对此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把这个事儿说得更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承认男女在生理和社会属性上的差异是基础。 生理层面: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文化偏见、媒体宣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认为日本或韩国女性在外貌上“普遍好于”中国女性,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非客观事实。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有其深层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韩流”与“日系”风潮.............
  • 回答
    说上海本地人普遍觉得家里有房有车无贷就可以“随便干干”了,这话说得有点儿绝对,但背后确实能触碰到一些上海本地人生活状态和心态的侧面。别误会,不是说所有人都这样想,很多上海人一样努力奋斗,追求事业上的成就。但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流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想法,主要还是跟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殊性.............
  • 回答
    关于“学外国和新冠共存”的讨论,其实涉及复杂的科学、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观点的成因和背后的逻辑: 1. 疫情初期的“零感染”策略与“共存”策略的对比 “零感染”策略:许多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在疫情初期采取严格封锁、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快速隔离措施,目标是彻底阻断病毒传.............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尤其是非教育行业或者对大学教学模式不太了解的人,会认为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大学老师,是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这种认知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表面观察到的“轻松”之处: 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 相较于许多需要加班、轮班的职业,大学老师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围绕着教学.............
  • 回答
    看到有人觉得二次元“恶心”,我一点都不意外。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远不止“看不懂”这么简单。如果要细说,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一、认知与接受度的天然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次元,尤其是更细分的那些,它的美学风格、叙事方式、甚至是情感表达,都跟我们在主流影视、文学作品里习惯.............
  • 回答
    关于“女团不用看脸”这种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考量。当然,这绝不是说脸不重要,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可能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个考量点。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女团”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多元。现在我们说的女团,可不是过去那种单打独斗的歌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这涉及到个人感受、社会约定俗成,还有一些对身体的普遍认知。我猜想,会觉得户外跑步只穿运动内衣奇怪的人,可能有很多原因,咱们细细道来。首先,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对身体裸露程度的接受度。在很多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女性在公共场合裸露上半身,即使只是运动内衣那种程度,也会被视为不合时宜、.............
  • 回答
    不少人之所以认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况不利,是基于对战局的观察、对双方资源和实力的对比,以及对信息来源的判断。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我们得从 前线观察 说起。 战线僵持与进展缓慢: 从最初俄罗斯期望的快速占领基辅、推翻泽连斯基政府的“闪电战”设想,到后来被迫收缩战.............
  • 回答
    确实,在面对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时期,一部分人对它的“不可怕”的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可能包含着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和认知因素。理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疫情带来的复杂影响。首先,从个体经验和感知层面来看,很多人感染新冠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病毒严重程度的判断。就像一场感冒一.............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内心深处的考量。简单来说,人们觉得 80 万的奔驰比同价位的雷克萨斯“高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源于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认知、产品属性的差异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维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1. 品牌积淀与历史传承:不止是车,更是.............
  • 回答
    关于“日本最棒的地方是妻随夫姓”这个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观点,并且需要放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理解。 说它“最棒”,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或者小群体基于自身认同或某些价值观的解读,而非普遍性的共识。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先掰扯清楚这个“妻随夫姓”在日本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这么看.............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跳楼是在给消防员“增加麻烦”,这种看法虽然带着一些情绪化的色彩,但背后也确实折射出了一些现实的考量和公众对于消防员工作的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种想法的由来。首先,从资源的占用角度来看。消防员是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非常宝贵且有限的一环。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应对火灾、交通事故、自然灾.............
  • 回答
    要说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火影忍者》里的春野樱是“新时代女性代表”,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一部少年热血漫画里作为一个女性角色出现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些特质,在很多方面都契合了我们当下社会对女性独立、成长和价值实现的期待。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火影忍者》这个.............
  • 回答
    在我看来,将明朝定性为“中国最黑暗的王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偏激且过于简化的论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明朝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相当黑暗的方面,但如果因此就将它“最黑暗”化,未免有些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如果非要深究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我想到几个可能的原因,它们大多.............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聊聊。其实,觉得“培养男生阳刚之气就是歧视女性”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源于对“阳刚之气”这个概念本身的解读,以及它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说透。第一层:对“阳刚之气”概念本身的狭隘理解。“阳刚之气”这四个字,听起来挺正面的,对吧?在很多人脑子里,它可能就直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很直观。很多人觉得关宁锦防线没用,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历史评价,背后有很多不同的考量角度。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关宁锦防线是什么,为什么建。简单来说,关宁锦防线就是明朝末年,为了防御北方(主要是后金/清朝)的军事威胁,在山海关、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赵泠分享知识时的可爱之处感到好奇,并且希望我能用自然、不带 AI 痕迹的语言来详述。这绝对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可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多层次的感受。我想很多人觉得赵泠在分享知识时可爱,主要有几个层面:1. 热忱与专注的感染力:首先,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时,那种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