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培养男生阳刚之气就是歧视女性?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值得聊聊。其实,觉得“培养男生阳刚之气就是歧视女性”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源于对“阳刚之气”这个概念本身的解读,以及它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说透。

第一层:对“阳刚之气”概念本身的狭隘理解。

“阳刚之气”这四个字,听起来挺正面的,对吧?在很多人脑子里,它可能就直接等同于“强壮”、“勇敢”、“不哭”、“顶天立地”、“男子汉的责任”之类的标签。这些标签本身并没有错,但问题出在,当我们在“培养男生阳刚之气”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标签给“绝对化”和“排他化”了。

“强壮” vs. “柔弱”: 如果“阳刚”就意味着必须强壮,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柔弱、细腻、敏感就被视作“女性化”,从而被男生排斥,甚至是嘲笑。这实际上是在给男生设限,告诉他们只有一种“被认可”的男性形象。而女性呢?在这种二元对立下,柔弱、感性就成了她们的“标签”,一旦女性展现出“阳刚”的特质,比如果断、坚毅,就可能被贴上“不像个女人”的标签。这不就是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吗?
“勇敢” vs. “胆小”: 男生被要求“勇敢”,不能“哭鼻子”。这似乎是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可人生在世,谁能不经历脆弱和恐惧?当男生因为害怕或者伤心而流泪时,如果被指责“不像个男人”,这对男生本身就是一种压抑。更何况,这种“勇敢”的定义,常常是基于一种“对抗性”的勇敢,比如面对危险时的匹夫之勇,而忽略了另一种勇气——温和的坚持,或者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同时,这也隐含着对女性“应该”是胆小、需要保护的刻板印象。
“不表达情绪” vs. “情绪化”: 很多所谓的“阳刚”文化,鼓励男生隐藏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认为“男人流血不流泪”。但这会导致情感压抑,甚至影响心理健康。而当女性表达情绪时,却常常被贴上“情绪化”、“小题大做”的标签。这种对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化对待,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歧视。

第二层:当“阳刚之气”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来源时。

当“阳刚之气”不仅仅是一种特质,而是成为一种判断男性价值、甚至“高于”女性价值的标杆时,问题就更严重了。

“男性特权”的合理化: 如果社会认为男性天生就该“阳刚”,而这种“阳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力量、更高的社会地位,那么这种不平等就很容易被合理化。好像男性之所以能掌握更多资源、处于领导地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比女人更适合”。
对女性能力的贬低: 相反,当女性缺乏那种被定义为“阳刚”的特质时,她们的能力就容易被质疑。比如,在一些需要魄力和决断力的岗位上,女性可能因为被认为“不够阳刚”而被排除在外,即使她们在其他方面做得同样出色,甚至更出色。
“男权”叙事的包装: 有时候,“培养阳刚之气”会被包装成一种“为了男人好”的口号,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维护传统男权结构的意图。这种观念会强化一种“男主女配”的社会分工,让女性的价值被限定在家庭、依附于男性,而男性的价值则体现在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上。

第三层:社会现实中的“阳刚”与“性别刻板印象”的绑定。

更现实的是,“培养男生阳刚之气”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对女性的贬低和对女性特征的否定。

“像个男人”的羞辱: 在很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当男孩表现出一些被认为是“女性化”的行为时,比如玩洋娃娃、哭泣、表现出胆小,他们可能会被父母或同伴嘲笑“不像个男人”、“娘娘腔”。这种羞辱,实际上是在给男生灌输一个观念:成为男人,就意味着要远离一切“女性”的特质。
对女性角色的固化: 这种对“阳刚”的强调,往往也伴随着对女性角色的固化。好像男性就该是“主动的”、“开拓的”、“负责养家的”,而女性就该是“被动的”、“贤淑的”、“顾家的”。这限制了男性和女性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
体育、游戏中的性别偏见: 看看体育界、游戏界,多少时候,女运动员、女玩家被要求“不像个女孩”,要“爷们儿”,要“有男人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女性的压力,也反过来强化了“男性化”特质的优越感。

为什么会有这种声音?

所以,那些觉得“培养男生阳刚之气就是歧视女性”的人,并不是空穴来风,他们看到的,是“阳刚之气”在现实社会中,往往被理解成了一种与“女性气质”对立、甚至优越于“女性气质”的概念,并且在教育和文化中,这种对立和优越感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下一代。

他们担忧的是,这种狭隘的“阳刚”定义,不仅压抑了男性多元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在无形中贬低了女性,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为性别不平等提供了土壤。

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就要否定男性气质中积极的、健康的部分,比如勇气、责任、担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定义“阳刚之气”。如果它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可以与温柔、细腻、同理心并存的特质,而不是一种排他性的、用来划分高下的标签,那自然就不会被认为是歧视。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阳刚”本身,而在于“如何理解和实践阳刚”。当实践中,它导向了对女性的压制和对男性自身的限制时,这种担忧就是非常合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的,女性气质安在男性头上不对味,OK,那对等的,男性气质安在女性头上,应该也不对味,对吧?

我知道确实有人这么说:“没错啊,我们一直推崇男人有男人样儿,女人有女人样儿,谁也不要不男不女啊。”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同等颜值外貌条件之下,女性有男性气质,其实一直都被视为有魅力,有气质,比普通女人更胜一筹的女人 ,受到广大男性热烈追捧。

比如女兵,穿上男人的硬朗风格军服,被视为英姿飒爽,一直就是广大老司机们争相开车的对象。


比如游戏里,不乏像男人一样披盔穿甲的女战士,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魅力人物



再比如各种影视剧集形象中的“男装丽人”,魅力更是男女通吃

请问:

这些算不算是“没个女人样儿”“带着男人气质的女人?”


再比如,说起穿“男装”,早在可可香奈儿时期,女人就开始穿男装了。

裤装本来是男人的专利,现在女人穿个裤子,没人会大惊小怪,觉得她不男不女吧?


衬衫同理,女性穿个男款衬衫,没什么违和感吧。

西装也一样,过去是男装范畴,现在女人穿个西装,再摆个特别man的pose,没准又收获一大堆男人女人的尖叫。



这个社会,即使是那些嘴上最爱说“女人该有女人样”的人,也未必觉得男装丽人,军装丽人是个问题。

就比如刘慈欣写的书,大刘一直被粉丝形容为钢铁直男,女性形象大多十分单薄,但偏偏有几个女性形象却十分鲜活地夹在其中,其中一个就是从娃娃时代就开始摸枪,突突突起来比男人还猛的军装丽人林云。

当他们见到一个美女穿男装的时候,最要紧的是血脉喷张,赶紧冲,才不会想到说教,提到“没个女人样”的问题。

这些都说明什么?说明女人“像个男人”,从来不是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女人像个男人,早就不是问题的世界里,男人像女人,却还是个问题呢?


一个解释就是:女人像男人,那是在向“好的方面学习”。

既:男人的气质是更优等的,因此女人学习了这种更好的气质,女人就变成了更好的女人。


但男人像女人,是在“向差的方向学习”

既:女人的气质是更劣等的,男人学了这种更劣等的气质,就变成了更差的男人。

这就是波伏娃说的男性为“第一性”,女性只是“第二性”的含义。

这里的第一第二,和考试,赛跑中的第一第二意思是一样的。既性别之间,潜意识里已经被人分出了优劣,分出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要是两个旗鼓相当的学霸,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下,那肯定是没问题的。一个差生,向一个优等生学习,那肯定也是没问题的,只有当优等生向差生看齐的时候,才是个问题。


只有这个理论,才能解释“为何女人像男人不是问题,而男人像女人却是个问题”的现象。

问题是,差生和优等生也许确实有个好坏问题。但男性和女性,本来只是人类的两个性别,生理不同,外观上不同,但实在谈不上有优劣之分吧?

所以当你强调:男人必须有阳刚之气,不要有阴柔之气的时候,多少是带着歧视阴柔之气的调调。

不然,如果你认为阴柔之气并不比阳刚之气更坏,至少两边一样,那你绝不会对“男人像女人”和“女人像男人”这两件事,如此双标。也不会看到男人像女人了,就如此紧张,即使放卫星炮,也要收拾这些“娘炮”。


有人说,因为男人扮女人,通常很难看。

但我们甚至现在都没有讨论男扮女装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在于,仅仅是一些不那么硬朗,强壮,身量尚不足的小少年,也受到了“娘炮”的抨击。

你以为你抨击的“娘炮”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但其实,他们只是这样的:

那么上面这几位,肯定说不上难看吧 。咱们要比,就拿长得比较好看的女人和长得比较好看的男人比,而不是拿美女比丑男,或者美男比丑女,这样才比较客观。如果你说我前面用的男装丽人照片都是美人,是女人中的翘楚,那这几位在男生中的水平也还可以吧,怎么看都是个正常的干净男生吧。

这几个人,先放下他们其他方面,咱们单谈论扮相,他们有什么相对于“男性”这个身份来说很过分的打扮吗?他们一没穿女装,二没画女人的妆容,三也没留女人的发型,从头到脚仍然是男人的行头,就因为人家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笑容可掬,就被抓出来做了“娘炮”的典型。

这是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硬汉”?


这不是说穿女装的男人就理所应当被歧视。而是想向你展示一个诡异的现象。那就是:

现在这个世界,女人哪怕直接学男人披盔戴甲,也不是个问题。

而男人哪怕只是多捯饬了一下自己,多笑了笑,根本用不着发展到穿女人衣服的境地,就已经让人不能容忍了。


这又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这确实是对男性的恶意,社会舆论把“男性气质”圈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一定要五大三粗,瓮声瓮气,不修边幅,才叫男人。稍微长得柔和一点,穿点柔和的衣服,露出一点柔和的笑容,就是“阴柔气质”了。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女人的恶意,因为女人学男人不成问题,而男人稍微有那么一点不像“男人”,就 被说成像女人=娘炮=阴柔之气,然后引来批判。这种批判确实不是直接针对女人的,但其实是间接对女性和女性气质进行了贬低。

如果一点都不觉得女性和女性气质有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害怕男人像个女人的同时,却不害怕女人像个男人呢?

你琢磨琢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