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所有被生活所困的吊丝、宅系、佛系摆脱现有的束缚,去荒地构建成一个空想社会,可行吗?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勾起不少人心里的那点儿叛逆劲儿。说白了,就是一群被现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活得没滋没味儿的人,突然有个念头,不如咱们撂挑子不干了,去一个没人管的破地方,自己搭个伙,过我们想要的日子的想法。

这事儿,你说可行吧?往大了说,历史上从来不缺这种“乌托邦”式的尝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些人,觉得现有的规则太束缚,现有的生活太压抑,所以会想着“逃离”出去,去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早期的宗教社群,到后来的各种公社、理想国,这种“去往荒地构建新社会”的冲动,其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公平的一种渴望的体现。

那具体到你说的这群人——“吊丝”、“宅系”、“佛系”——他们能行吗?

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理解这群人身上的特质,以及他们“被生活所困”的原因。

“吊丝”: 很多时候,这个词带着点自嘲,也带着点无奈。他们可能感觉自己在社会阶层上比较底层,工作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显眼,上升通道似乎被堵死了。他们可能渴望改变,但又缺乏足够的资源、机会和信心。生活中的压力,比如房贷、车贷、养家糊口,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
“宅系”: 这类人通常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和归属感。他们可能在现实社交中感到不适,或者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复杂难处。他们可能在游戏、动漫、网络社区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价值,但同时,也可能因为过度沉浸在虚拟世界而疏远了现实,缺乏实际的生存技能和社交经验。
“佛系”: 这部分人可能看淡了世俗的功名利禄,对激烈的竞争和所谓的“成功学”感到疲惫。他们可能追求内心的平静,不争不抢,顺其自然。但这种“佛系”有时也可能演变成一种消极的逃避,缺乏行动力,遇到困难容易选择放弃。

所以,他们“被生活所困”的根本,往往是感觉在现有的社会体制下,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容纳,或者仅仅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太大,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那么,他们去荒地构建空想社会,可行性到底在哪里?

第一,他们确实可能拥有某种“共同的驱动力”——那就是对“逃离”和“重塑”的渴望。 这种强烈的愿望,是推动他们走出舒适区(或者说“不舒适区”)的第一步。当现实生活中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他们能找到一个“共同的敌人”(比如现有社会体制的不公,或者仅仅是“压迫感”),这种共同的驱动力就能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第二,他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积累了某些“潜在的技能”或“组织经验”。 很多“宅系”玩家在游戏中可能擅长策略、团队协作、资源管理。他们在网络社区里也可能懂得如何建立社群、如何传播信息、如何进行线上动员。这些技能,虽然是在虚拟世界中磨练出来的,但经过转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

第三,一旦到达“荒地”,摆脱了现有的社会规则,他们确实有机会“从零开始”,构建一套新的社会运作模式。 这正是“空想社会”的魅力所在。他们可以试验自己理想中的管理方式、生产关系、分配制度,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分配劳动,创造自己想要的文化氛围。

但是,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可行性在哪里,风险就从哪里冒出来。

1. 从“逃离”到“生存”的巨大鸿沟:

生存技能的匮乏: 他们的“被生活所困”很多时候是精神层面的,但也可能意味着他们在现实世界的生存技能有所欠缺。荒地可不是网络游戏,没有预设好的地图、NPC和游戏机制。他们需要面对食物、水源、住所、医疗、防御等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需要懂得耕种、狩猎、建造、医药知识,这些是“吊丝”、“宅系”、“佛系”的人群普遍不太擅长的。
资源的获取与分配: 荒地虽然“空”,但并非“空无一物”。如何合法或不合法地获取土地、工具、种子、材料,以及如何在社群内部公平有效地分配这些稀缺资源,这是个大问题。没有了现有的经济和法律体系,他们需要自己建立一套规则,这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2. 理想的碰撞与现实的磨合:

“空想”与“现实”的冲突: 他们所谓的“空想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投射。但当这些人真正走到一起,各自心中那个“理想社会”的模样可能完全不一样。有人可能想要完全自由散漫,有人可能想要严格的规则;有人可能追求技术驱动,有人可能崇尚自然纯粹。当这些不同的“空想”碰撞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强大且被广泛接受的领导者或共识,很容易陷入内斗。
人性的考验: 荒地是一个检验人性的地方。没有了外部的约束,人性的光明面和阴暗面都会被放大。贪婪、嫉妒、权力斗争、懒惰、背叛,这些都会浮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压抑住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在新的环境中爆发。当初那个“佛系”的人,在面临饥饿和资源短缺时,还会那么“佛系”吗?

3. 外部世界的潜在影响:

合法性与主权问题: 他们选择的“荒地”很可能在现有的国家领土范围内。这意味着他们需要面对国家主权、土地所有权、非法移民等一系列法律和政治问题。一旦被发现,很可能被驱散,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生存资源的竞争: 如果他们的“空想社会”发展壮大,并且拥有某种他们所看重的资源(比如特殊的矿产,或者优良的地理位置),他们就有可能面临来自外部世界(其他国家、公司、甚至其他“逃离者”群体)的觊觎和竞争。

那么,要让这件事“稍微”有点可行性,他们需要具备什么?

强大的领导者和清晰的愿景: 需要有人能够整合这些分散的力量,提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并有一套明确的行动计划。这个领导者需要有实际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并且能够平衡各方利益。
多样化的技能组合: 光有“吊丝”、“宅系”、“佛系”的心境还不够,还需要有具备实际生存技能的人,比如懂得农业、建筑、医疗、机械、甚至基础法律和管理的人。需要有人会“打地基”,有人会“种粮食”,有人会“治病”,有人会“管理”。
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即使是“空想社会”,也需要基本的组织和纪律来保证社群的运作。如何在鼓励自由的同时,又能维持秩序,避免混乱,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审慎的选择和充分的准备: “荒地”并非随处可见,并且不同地区的“荒地”条件差异巨大。需要进行详尽的调查研究,了解目标区域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源、潜在风险等,并做好充足的物资和技术准备。
逐步推进的模式: 直接一窝蜂地跑到荒地去“从零开始”,风险太高。更可行的方式可能是先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社区,逐步发展壮大,积累经验和资源,再考虑向更广阔的“荒地”扩展。

总结一下:

这件事,从“想法”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一种对压抑现实的抗争,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它有其浪漫和鼓舞人心的成分。

但是,从“可行性”的层面来看,非常非常艰难。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和逃离的愿望,更需要强大的实际生存能力、高度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面对人性和现实残酷挑战的勇气和智慧。

与其说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尝试”。 历史上的许多“乌托邦”尝试,最终都因为内部矛盾、外部压力或者资源匮乏而失败。但即便如此,这种尝试本身也具有某种意义,它反映了人类社会不断探索和反思的动力。

所以,如果非要问“可行吗?”我只能说,理论上,在特定条件下,某种程度的“构建”是可能的,但要真正实现一个稳定、繁荣、符合最初“空想”的社会,可能性非常渺茫,其难度和风险,可能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它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将现实压力暂时抛之脑后的集体幻想,但当幻想褪去,饥饿和现实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少了不行。

人多了政府肯定去干预。

地都是国家的。

你弄不到地。

中国没有荒地说,再荒都是国家的。

荒着也不能动,环境保护法了解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