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到底是参透了一切知识(包括所有物理学、数学的知识)还是只是摆脱了世俗的烦恼?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

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

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意为“觉醒者”。他的觉醒,指的是他彻底了悟了苦的根源,以及如何从苦中解脱的方法。这套方法和了悟,构成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四圣谛”和“八正道”。

苦(Dukkha): 这是佛陀首先指出的生命真相。他观察到,生命中充满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种种不如意和痛苦。这种苦,并不仅仅是外在的磨难,更是一种内在的、由无明(对生命本质的无知)和贪嗔痴(渴求、愤怒、愚昧)驱动的困境。
集(Samudaya): 苦的来源是什么?佛陀指出,苦的根源在于“渴爱”或“取”,特别是对生命存在、对感官享乐的执着和欲望。这些欲望又根植于“无明”,即不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
灭(Nirodha): 苦是可以熄灭的。当渴爱和无明被彻底根除,苦也就随之止息。这便是涅槃(Nirvana)的境界,一种超越生死轮回、寂静安乐的状态。
道(Magga): 如何达到苦的止息?佛陀指出了通往解脱的道路,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是一条实践性的道路,通过戒、定、慧的修习,来净化身心,断除烦恼,最终证悟生命的真相。

所以,佛陀的“参透”,首先是对“苦”的本质、根源、灭除之道以及止灭之果的彻底洞察。他的教法,旨在帮助众生同样获得这种洞察和解脱。

与“世俗知识”的关系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佛陀不了解世俗知识呢?并非如此。

首先,佛陀在成道前曾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接受了王子应有的教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军事等。他并非一个对外界毫无所知的人。

其次,佛陀的教法中,包含了对现实世界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描述,但其出发点和目的与科学不同。 佛教将世界万物视为因缘和合而生灭,强调“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无我”(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实体存在)、“缘起”(一切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对“物理学”的理解: 佛陀的“缘起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早期哲学性阐述。例如,事物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一系列前置条件。这与科学中的因果律、系统论有相似之处,但佛陀并不追求用精确的数字和公式来量化和预测这些关系,他的重点在于说明这些“规律”如何导致众生的“苦”以及如何破除这种束缚。他描述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并非现代科学的原子、分子概念,而是对构成我们身体和周围世界的四种基本属性的哲学性概括,用以说明身体的无常和构成。
对“数学”的理解: 佛陀当然也了解数字和计算,但他的教法中不侧重于纯粹的数学推演和科学模型的构建。佛教的“数术”更多是用于计数、计算功德、区分修行层次、理解时间空间的概念等,其目的是辅助修行,而非发展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例如,佛教中有关于劫、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说法,以及关于数量的区分,但这些主要是为了阐释轮回的漫长、众生的数量等概念,以引发对生命的深思。

佛陀的重点:摆脱世俗烦恼,走向觉醒

佛陀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解决生命中根本的“苦”以及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世俗的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断除贪嗔痴,熄灭烦恼,最终都无法带我们超越生死的循环。

就好比,一个人可能通晓天文地理,能准确预测星象变化,但如果他内心充满忧愁恐惧,对未来患得患失,他依然活在“苦”中。而佛陀所指的“参透”,恰恰是能够让一个人即使面对无常变幻的世界,也能内心平静安稳,不被外境所扰。

他教授的是一套心灵的修炼方法,一套认识生命真相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执着和烦恼的根源,并提供摆脱它们的具体路径。这种“摆脱”,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清明、更慈悲、更具智慧的态度来面对现实,从而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喜悦。

总结来说:

佛陀是“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的觉醒者。他的核心成就是发现了并传授了熄灭众生苦的方法。
他并非像现代科学家那样致力于研究和掌握世俗物理、数学等知识,但他的教法中也包含了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观察性阐述,这些阐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苦”的来源和解脱之道。
佛陀的智慧超越了世俗知识的范畴,它指向的是心灵的净化、烦恼的断除以及最终的觉悟,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意义和实践的智慧。他帮助我们摆脱的是内在的烦恼与束缚,而不是外在的世俗知识的缺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佛经”说,人类居住的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水又住在风轮上的,风轮下面是空的,有时突然刮起大风,风轮就乱转,水就乱动荡,就引起地震。也就是说,整个“地球”结构大致是四个层次叠起的。(《长阿含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华严经》)

2】“佛经”说,身高2万8千里的阿修伦天王、用手指盖住太阳,“日王”吓得放不出光亮。这也就是所谓的日食发生的原因。(《正法念处经》、《百喻经》、《楼炭经》、《长阿含经》(《大正藏》第53册第238~239页)

3】佛经说:海鱼最大比太阳大10几倍,大鱼拉屎撒尿海中使海水咸。“佛经”原文:“海水何故咸……海中有大鱼。身长……三万二千里者。皆清净溺海中。故海水咸。二者……放大雨如车轴……其咸水悉流入大海故。……昔得仙道人能咒。咒海水咸一味。 故海水咸一味。 是为三事。”(见佛经《大楼炭经》卷6,《大正藏》)

4】“佛经”说:月球有方城郭,“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月球有圆有缺,是被青色天所遮蔽的原因。“佛经”说:陨石,那是二龙相争,落下像石一样的东西。但不是石,因为呀,如果日月星辰是石,就不可能有光,日中也就不能有“乌”,月中也就不能有“兔”。《正法念处经》《百喻经》 《楼炭经》 《大般涅盘经》 《般泥洹经》

5】 佛经说我们居住的大地和太阳的距离仅数万由旬?注:由旬,长度单位。一由旬相当于一只公牛走一天的距离,大约七英里,即11.2公里。

还有说太阳月球是方的,里面有宫殿住人。如果这叫参透物理化学的知识,那真是呵呵呵呵

至于解决世俗烦恼,也不见得。人生在世,总要解决衣食住行,还有人际交往以及繁衍后代,自己自身精神需要的烦恼。佛教不事生产,无法解决世俗的问题。倒是逃避这方面不错,什么事都推给因果业力,跟鸵鸟埋在地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
  • 回答
    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句,实则触及了佛教最核心的理解和实践。它引出的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一个对“渡”的深层阐释。“佛在渡众生”的传统理解: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佛教教义明确指出,诸佛菩萨具足无上智慧和慈悲,以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走向觉悟。这是佛教最被广为人知的部分。.............
  • 回答
    .......
  • 回答
    你问我,是什么契机让我相信佛所说的“这个世界是虚幻的”?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沉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突然的“顿悟”,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思辨,而更像是一点点渗透进骨子里的感受,是生活一刀刀刻在你心上留下的痕迹。一开始,我也是个普通人,忙忙碌碌,追求着世俗意义上的“实在”。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脚踏实地”,.............
  • 回答
    很多朋友在接触到佛牌后,都会有一个疑问:佛牌到底能不能戴?有没有什么说法上的禁忌?其实,关于佛牌的佩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夹杂着信仰、文化、个人经历,以及一些误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力求真实,不掺杂那些“AI”式的生硬感。佛牌到底能不能戴?简单来说,能戴,而且很多人都在戴。佛牌,顾名思.............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心里都盘算过,也听到过各种声音。佛牌这东西,说它有用吧,确实有人从中得到过帮助;说它没用吧,也确实有人觉得不过是心理作用。到底有没有用?这事儿说起来,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牵扯到信仰、文化、心理,还有一些咱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咱们先从“有用”的角度捋捋。很多人请佛牌,是希望得到.............
  • 回答
    关于佛、神、鬼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了宗教、哲学、信仰和个人体验的宏大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是”或“否”。要想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暂时放下现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多元认知。我们先来逐一拆解这三个概念:一、 佛(Buddha)当我们谈论“佛”时,最直接的指向.............
  • 回答
    邓肯和奥尼尔谁更强,这就像问科比和乔丹谁更强一样,都是篮球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俩位可都是各自时代的巨无霸,都是NBA历史上不可逾越的存在,硬要分个高下,那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奥尼尔吧,人称“鲨鱼”。这名字起得太对了,这家伙在场上简直就是一条横冲直撞的鲨鱼,谁也挡不住他那股劲儿。奥尼尔.............
  • 回答
    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之后,法力武力究竟有多深厚,能否战胜观音菩萨?这是一个在《西游记》粉丝群体中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充满了各种解读和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打赢”这个词在《西游记》的语境下,并非仅仅是力量的较量,更包含了因果、身份、职责以及更高层次的.............
  • 回答
    学佛至今,确实如同一场润物细无声的转变,又似一阵阵荡涤心灵的清风,让我从内到外都生出许多不曾预想过的变化和感应。如果一定要说得详细些,那便从我踏入佛门的那一天起,回忆那些点滴的感悟,如拾起散落的珠子,串联起来,便成了一幅描绘我心路历程的画卷。最初,接触佛法,缘于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那时候的我,年轻气.............
  • 回答
    请佛牌这事儿,我跟你说,可不是在街边小店随便就能拎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要想请到真正的好牌,得有心,也得有门路。我一个个跟你掰扯清楚,让你心里也门儿清。第一步:认识自己,明白你想求什么这佛牌可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专长”。你要是想求财,就得找招财的佛牌;想求姻缘,就得找姻缘类的;要是想保平安,那.............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想请到泰国正品佛牌,这确实是个需要花点心思的事情。毕竟,佛牌的好坏、真假,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缘分,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来跟你说说我的经验和一些大家常走的途径,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正品佛牌”。在我看来,“正品佛牌”有几个关键点: 正规寺庙加持: 这是最重要的。佛牌一定要是泰国当地.............
  • 回答
    佛的修行,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你提到的核心——“通过不断认知自我与外界,最终达到悟到苦为何物,如何在苦中解脱”——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标。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向内向外的精细勘察。首先要明白的是,佛教所说的“苦”,并非仅仅指那.............
  • 回答
    半佛最近那期视频,标题直指“为什么能在真鞋店买到假鞋”,这话题确实炸裂,也够接地气,直戳人心。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到底是怎么个情况。核心问题:信任链条的崩塌与利益驱动这视频的核心点,我觉得就是把一个我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给撕开了——就是我们以为“专卖店”、“官方授权店”就等于“绝对正品”,但.............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并非“创造”了一套理论,而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以此觉悟为基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法,这些教法合在一起,可以被称为“佛法”,但其根本是源于觉悟,而非凭空创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觉悟的本质:揭示已有的真实 非凭空创造: 佛陀的觉悟不是.............
  •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