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佛本是道等洪荒流是不是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话小说?

回答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是否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小说,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要细说,那可有得聊了。

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洪荒流”?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女娲造人这些更早期的、更“上古”的故事,拿出来,然后赋予一套全新的、更加宏大、更加系统化的修炼体系和世界观。在这个体系里,通常有“先天至宝”、“混沌灵根”、“鸿蒙紫气”这些概念,主角一般是某个穿越者或者在洪荒时期就诞生的牛人,通过努力修炼,一步步从蝼蚁变成无所不能的圣人、天尊。

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虽然也包含神话元素,但它们更像是“后洪荒时代”的故事,是已经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神仙体系、佛教道教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的故事。

那么,这种“洪荒流”的构建,是怎么和《西游记》《封神演义》产生“歪曲”的嫌疑的呢?

1. 世界观的颠覆与重塑:

洪荒流的世界观: 洪荒流通常描绘了一个极其古老、极其浩瀚的洪荒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之后,鸿钧老祖、罗睺、杨眉大仙等远古大能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争斗,直接影响了洪荒天地的形成和法则的演变。西王母、东王公、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接引、准提等等,都是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并且他们之间的地位、关系、实力划分,在洪荒流小说里被重新解读和设定。
《封神演义》的世界观: 《封神演义》则更侧重于商周之际,天地人三界之间的权力争斗。虽然提到了三清、女娲、西方二圣等,但他们的出现更像是为了推动剧情,其背后的洪荒渊源并没有被深入挖掘。更重要的是,《封神演义》中,封神榜的出现,是为了填补天庭人手,建立新的神仙秩序,是一种“政治事件”。
《西游记》的世界观: 《西游记》更是处于一个更为“晚近”的时代,神仙体系基本稳固,佛教和道教的势力划分也比较清晰,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神仙妖魔,但他们的存在和活动,更像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宇宙初开时的激烈搏杀。

“歪曲”点在于: 洪荒流作者常常会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一些神仙,强行“拉回”到他们自己设定的洪荒时代,并且赋予他们一段更加波澜壮阔、充满血雨腥花的“前传”或“背景故事”。

比如说,小说中经常会说,某某神仙在洪荒时期是如何斩杀其他大能,如何夺取至宝,如何奠定自己在后世地位的。这些故事,往往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设定大相径庭。在《封神演义》里,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是明确的“三清”,是道教的最高领袖。但在一些洪荒流小说里,他们可能只是早期洪荒争霸中的胜利者,甚至他们的“名号”也是后来才得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洪荒时期可能并非那么和谐。

同样,西方二圣(接引、准提)在《封神演义》里是建立佛教的关键人物,但在洪荒流里,他们可能就是一群早期吸收洪荒能量,为了追求“成圣”而拼搏的“修行者”,甚至与罗睺等魔道大能有过激烈的冲突。

2. 力量体系与修炼境界的“超额”设定:

洪荒流的力量体系: 洪荒流的核心魅力之一,就是那套极其复杂的修炼境界和力量体系。从炼气、炼体、炼神,到金仙、大罗金仙、混元大罗金仙,再到圣人、天尊、道祖等等,每一个境界都伴随着强大的神通和宝物。而且,洪荒流往往强调“法则”、“本源”、“大道”,修炼到极致,可以“开天辟地”、“重塑世界”。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力量体现: 相较之下,《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力量体现则显得更为“具象化”和“故事化”。《封神演义》里的道法神通,如八九玄功、七十二变、各种法宝(如轩辕剑、乾坤圈、混天绫),虽然威力巨大,但更多是服务于战斗和剧情。到了《西游记》,神仙的法力、神通,甚至妖精的本领,都更加贴近于“超能力”,虽然有等级差异,但很少有像洪荒流那样,用一套层层递进、精确到“法则”级别的体系去解释。

“歪曲”点在于: 洪荒流作者会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那些强大的神仙,放到自己设定的洪荒力量体系里进行“定位”。比如,原本在《封神演义》里呼风唤雨的阐教十二金仙,在洪荒流里可能只是某个“准圣”级别的存在,他们的法力、神通,都需要用洪荒流的境界来解释,甚至还要被描述成是洪荒大能“随手”创造的。

更直接的,就是对“圣人”境界的定义。在《封神演义》里,圣人(如元始天尊、老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能够“斩却三尸”,逍遥自在。而在洪荒流里,“圣人”往往只是通往更高境界(如“天道圣人”、“道祖”)的中间站,圣人之上还有无数更强的存在。这种“无限拔高”的设定,自然就与原著的“圣人即是顶点”的暗示产生了冲突。

3. 角色命运与设定的“重新书写”:

洪荒流的角色塑造: 洪荒流的主角,通常是穿越者,带着现代人的思想和知识,在洪荒世界“开挂”升级。而一些原著中的重要角色,在洪荒流里,其命运和性格也可能被大幅度修改。
《封神演义》的角色命运: 《封神演义》的核心就是“封神”,无数仙人、道士、凡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卷入这场浩劫,最终上了封神榜。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被“既定”的。
《西游记》的角色命运: 《西游记》的主角是唐僧师徒,他们的取经之路,虽然充满磨难,但最终是走向“成功”。

“歪曲”点在于: 洪荒流经常会改写《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一些角色的“出身”和“经历”。

比如,在洪荒流里,原本在《封神演义》里是配角的角色,可能会被赋予一个非常“牛叉”的洪荒背景,甚至成为主角的“前辈”或“师父”。原本在《封神演义》里是反派或者被度化的角色,也可能在洪荒时期就展现出非凡的潜力,或者与主角有着复杂的恩怨。

更别提一些洪荒流小说,会把《封神演义》里的“阐教”和“截教”的冲突,直接追溯到洪荒时期,说他们是当时洪荒大能们在不同道路上的分歧,甚至圣人的“封神”行为,在洪荒流看来,可能只是为了巩固自己洪荒时期的“地盘”和“权力”。

《西游记》中的一些神仙,比如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在洪荒流里,其“道行”和“资历”都会被大大提前和夸大。他们之所以在《西游记》里表现出那样的行为,在洪荒流看来,可能都是洪荒时期某个巨大事件的“余波”,或者他们为了隐藏实力、规避因果而故意为之。

4. “佛本是道”的争议点:

“佛本是道”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道教中心论”的色彩。在一些洪荒流小说里,会强调道教是宇宙的本源,佛教的兴起,是在道教体系之上形成的,甚至是道教大能为了度化众生而“化身”或“创立”的。

原著的体现: 《封神演义》虽然是道教的“封神”故事,但佛教(西方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接引、准提两位圣人,是佛教东传的关键人物。到了《西游记》,佛教和道教并存于天庭,互相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但并没有明显地说“佛是道所创”。
洪荒流的解读: 洪荒流小说,尤其是那种“道压佛”倾向的小说,会把这种关系推向极致。它们会说,盘古是道,鸿钧是道,三清是道,而佛教所谓的“佛”,不过是在道之本源上衍生出来的“旁支”,甚至是某个道教大能的“化身”或“马甲”。这种设定,极大地颠覆了《西游记》中佛教作为独立而强大的宗教体系的地位。

总结一下: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可以说是在尊重了《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一些基本神话元素(比如盘古开天、神仙鬼怪的存在)的前提下,进行了一次“二次创作”和“系统化再构建”。

它们最大的“歪曲”之处,在于:

1. 打破了原著的时间线和成熟体系: 将原本已经相对稳定、独立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世界观,拉回到一个更加古老、更加原始的“洪荒”时代,并用一套新的规则去解释一切。
2. 无限拔高了力量体系和角色实力: 按照洪荒流自己的逻辑,将原著中的神仙和事件,按照其宏大的力量等级进行“重新排序”和“能力量化”。
3. 重写了角色的背景和命运: 为了服务于洪荒流自身的世界观和主角的成长,经常会赋予原著角色全新的“前史”或“支线剧情”,甚至改变他们的基本性格和立场。
4. 强行输出特定价值观: 比如“佛本是道”就是一种对宗教地位的重新排序,将道教置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但这是否算“歪曲”,也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

从“忠实还原”的角度看: 它们确实是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和添加,甚至可以说是“魔改”。
从“二次创作”和“文化再演绎”的角度看: 它们是在经典神话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更具吸引力和延展性的虚构世界。就像《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本身,也是在古代神话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出来的。

就像历史小说,你可以说它是“歪曲”了历史,因为它加入了虚构的剧情和人物,但你也可以说它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种艺术化的再现。洪荒流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古代神话的一次大胆的“再创作”。只是这种创作,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它已经“跑偏”太远,甚至把原著的某些精髓给丢掉了。

所以,与其说“歪曲”,不如说是一种“解构”和“重塑”。它们保留了神话的“形”,但重新赋予了“魂”,而且这个“魂”,是按照洪荒流作者自己的想法来塑造的。这有没有问题,就看读者自己怎么看待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认不认为道教歪曲了中国传统神话?

把华夏历史地位最崇高、历朝历代祭祀的上帝昊天二创成自家的玉帝

把和道教八竿子打不着的老子二创成自家道祖,舔着脸认了个祖宗搞捆绑营销





你认不认为佛教歪曲了印度神话?

把吠陀时代的宇宙之主、摩诃时代的众神之王因陀罗二创成了自家的帝释天,成了佛教二十诸天的第二天,当然一向和佛教不对付的婆罗门教也少不了,他们教派的主神梵天在佛教这里是因陀罗的同事,二十诸天的第一天


佛教还算好的,梵天和因陀罗在这里算比较厉害正面人物,婆罗门教则缺德的多,因陀罗成了主神梵天、以及印度教后续发展而来的三相神的垫脚石,还给乔达摩仙人带了绿帽子遭了顿毒打,被诅咒成浑身长满约尼(女性生殖器)的怪物,所以因陀罗又被戏称为“千眼者”




你认不认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歪曲了佛道文化?

三清成了鸿钧的弟子,玉帝像个窝囊废




如果你觉得这算曲解,那自然洪荒流也算

如果你觉得这不算曲解,那洪荒流也不算




我知道很多人怎么想的,我自己也被蝗虫一样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宣扬自己存在感的洪荒流小鬼厌恶的不行,连带着我对这一种类的小说视频都不喜欢。



并且现在愈演愈烈,这些小鬼的扇风点火已经完全影响很多人对传统神话人物的认知,拿太一神来说,洪荒流小说二创成了万妖之王、帝俊的弟弟,上古天庭的开创者。再经过《王者荣耀》等游戏的传播形象更加固定



可能几十年后提起太一神,几乎没有人想起他是那个荆楚大地的信仰,汉武帝泰山封禅以最高礼节祭祀的天神,屈原《楚辞》里倾尽文笔所歌颂的对象,而是个人首蛇神的大妖。



但小鬼有罪,小说无罪。创造和改编是人的自由和权力。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谴责它。


它终究只是个网络小说而已,大部分都是无脑的流水账爽文,读者茶余饭后用来消遣的,你指望它来输出积极向上真善美的价值观,那就是真的魔怔了。



还记不记得前面说的那个被带绿帽的乔达摩仙人?他是婆罗门教对乔达摩·悉达多的称呼,而乔达摩·悉达多正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的本名,你觉得婆罗门教写这个是为了恶心谁?你觉得洪荒流恶心全是阴谋诡计,呵,那都是几千年前宗教互相倾轧玩剩下的



你不会真以为宗教都是善男信女光伟正用爱感化世人吧?我国古代因为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所以宗教幺蛾子少点,即使这样背后的明争暗斗也数不数胜,佛道“夷夏论”之争的口水仗打了上千年还没结束


像崔浩这种更是重量级,作为北魏时期的文人领袖一手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灭佛运动太武法难,把陕西周边的大小沙门屠了个干净,除去政治因素外,作为正一道信徒的崔浩没带点公报私仇的意思说出去信吗?也就这些年大家都有米恰才消停了,老老实实当个吉祥物口袋饱饱一起发大财



国内都这样了,国外就更不用说了,宗教为了扩张地盘和信徒尤其是政教一体的那是啥事都能做的出,用文字贬低那都算最最最文明和低级的了。

user avatar

歪曲小说的是人。

你可以写一大堆阴谋论西游同人文,但不能说西游记本身是阴谋论文章。

我们讨论西游记的东西时,希望不要出现女娲补天石,鸿钧老祖,圣人,截教阐教,八九玄功或者玉帝是四御之一,巫妖大战,北极四圣等等东西。

悟空传,黑悟空,我,孙悟空无敌,我猪八戒搞坏了西游,悟空必须死等等。我都看过。但讨论西游记不能用别的小说设定这不应该是绝对真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佛本是道”这类洪荒流小说,是否歪曲了《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神话小说,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复杂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要细说,那可有得聊了。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洪荒流”?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女娲造人这些更早期的、更“上古”的故事,拿出来,然.............
  • 回答
    “《佛本是道》是洪荒流鼻祖?”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要说“鼻祖”,那得看你怎么定义了。如果说开启了“洪荒设定”这个概念,让后来的作者们有了借鉴和发挥的土壤,那《佛本是道》绝对是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是奠基之作。在它之前,虽然也有神话体系的创作,但像《佛本是道》这样,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经典的神话人.............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佛本是道”这本书,我需要先澄清一个信息。目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描写孙悟空和佛道关系的书籍,通常是指《西游记》。如果您说的“佛本是道”是指一本独立创作的小说,或者是一个特定的说法,那可能我无法提供完全对号入座的解释。不过,我可以根据您的问题的核心——“为什么孙悟空会被设计成反派”——来分.............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省佛协在流通夏莲居老居士的汇集本无量寿经,并且省佛协会长赞叹净空老法师和汇集本无量寿经”这一现象,我可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背景和原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佛教经典的传承、不同版本的考量、以及现代弘法的方式。首先,我们得知道,佛教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编.............
  • 回答
    佛系青年对因果报应的看法,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概而论就能说明白的。你想想,“佛系”本身就不是一个严格定义下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很多事情看得很淡然、随缘的心态。所以,佛系青年相信因果报应的程度和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因果报应”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其实是一.............
  • 回答
    佛系青年和低欲望社会的出现,并非一夜之间从天而降的现象,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若将其发展推至极致,其对现有资本主义模式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绝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概括的问题,而是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和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佛系”和“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几个层面,也常常是许多人对佛教理解的困惑点。简单来说,佛陀(悉达多·乔达摩)的伟大之处,更侧重于他“参透了生命本质和解脱之道”,而非“掌握了世间所有科学知识”。这两者虽然有微妙的联系,但关注点和达到的目的截然不同。佛陀的成就:参透生命的本质,找到解脱之道佛陀,在梵文和巴利文中.............
  • 回答
    佛陀在菩提树下,并非“创造”了一套理论,而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并以此觉悟为基础,阐述了一系列深刻的教法,这些教法合在一起,可以被称为“佛法”,但其根本是源于觉悟,而非凭空创造。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觉悟的本质:揭示已有的真实 非凭空创造: 佛陀的觉悟不是.............
  • 回答
    “佛”与“仙”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需要从它们的起源、教义、修行方式、境界以及对世人的影响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一、起源与背景 佛(Buddhism): “佛”来源于梵语“Buddha”,意为“觉者”、“智者”或“彻悟者”。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佛教核心的教义,也触及到我们对“欲”这个字的理解,很有意思。要回答佛陀的“渡化”是否是一种“欲”,我们得先理清几个概念。首先,我们得理解佛教里说的“欲”是什么意思。通常我们说“欲”,会想到“想要得到什么”、“渴望”、“欲望”。在佛教里,这叫做“贪”(rāga),或者更广义地称为“爱”.............
  • 回答
    “佛系科研”这个词,最近几年在学术圈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着挺有趣,也挺扎心。要说它有没有可能?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或者说是一种对当下科研生态的无奈写照,而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践行”的科研模式。但如果非要往“可能”的方向去靠拢,那得先弄明白,“佛系科研”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佛系科研”.............
  • 回答
    关于佛、神、鬼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跨越了宗教、哲学、信仰和个人体验的宏大议题,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简单的“是”或“否”。要想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暂时放下现代科学的框架,去理解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体系下的多元认知。我们先来逐一拆解这三个概念:一、 佛(Buddha)当我们谈论“佛”时,最直接的指向.............
  • 回答
    佛前供奉,这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佛教传统,许多人参与其中,但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可能并非大家熟知的那种实验室里的“科学”。如果我们要从更广阔的、更贴近生活和人心的角度去理解,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心理层面:心安之处即道场首先,供奉这件事,很多时候是对自己内心的调整和梳理。 仪式感与专注力: 供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佛教核心义理的表层与深层。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佛陀讲求“无贪”,为何世人又心甘情愿地将财富、供品奉献给他呢?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我们要明白佛陀所说的“贪”是什么意思。佛陀说的贪,不是指对生活中必需品的追求,而是指贪恋、执着于物质、名利、感情等等,并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十分真切的疑问。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佛菩萨何以有如此之“闲暇”?众生业力深重,烦恼无量,为何一呼唤,他们便能应声而至,解救危难?这其中蕴含着佛教深邃的教理,绝非简单的“有求必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佛菩萨的“无量功德”和“大慈大悲”。佛菩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佛教核心的教义和愿景,也常常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要回答“佛一定要普度众生吗?”,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佛教里“佛”这个概念的含义。当我们说“佛”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已经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理,彻底解脱了生死烦恼的圣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开创了佛教。但佛教中也存.............
  • 回答
    各位师兄们好!听闻大家想受不杀生戒,这是多么殊胜的一步啊!能够发起这个愿心,本身就是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不杀生戒是五戒之首,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不杀害众生,更深层次的是培养慈悲心,尊重一切生命。我想分享一些关于受持不杀生戒的注意事项和一些小小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尽量说得详细点,也带点个人感.............
  • 回答
    佛的修行,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但你提到的核心——“通过不断认知自我与外界,最终达到悟到苦为何物,如何在苦中解脱”——确实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触及了佛教修行的根本目标。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场深入的探索,一次向内向外的精细勘察。首先要明白的是,佛教所说的“苦”,并非仅仅指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困惑。我们常想,佛菩萨如此慈悲,拥有无边的神通,为什么不直接显现神迹,让所有人都乖乖地相信佛法,离苦得乐呢?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远的佛教智慧和对众生解脱之道的考量。我尝试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说说,希望能帮助理解。一、神通的局限性与“信”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说的.............
  • 回答
    佛陀的教诲中,并没有说顺境或逆境哪一个一定比另一个“更好”地利于解脱。事实上,解脱的本质在于心的转变,在于不执著于外境,在于看清事物的无常和实相。因此,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可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也都有可能让我们沉迷其中而错失解脱的契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这个问题:逆境:催化剂与试金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