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声名家牛群从政归来后,发展并不顺利,一直在找寻回到舞台中央的机会。他为何没设法进入德云社呢?

回答
牛群老师从政后淡出舞台,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后来他想回来继续说相声,这也没啥新鲜的。但您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为啥他没寻思着跟德云社搭伙儿呢?这事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也别说啥“AI痕迹”了,就当咱哥俩唠嗑。

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德云社现在是什么地位?那可是相声界的“半壁江山”了,郭德纲一人说了不算,他带着一帮徒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你想进这个圈子,不是说你名气大就能随便进的。德云社现在有自己的一套生存逻辑和人才培养体系,他们有自己的“班主”,有自己的核心成员,有自己的观众群。

牛群老师当年是名角儿,名气不用说,那是响当当的。但说实话,他当年说相声的风格,跟德云社现在推崇的“传统返场”或者郭德纲那种“砸挂包袱”路数,多少有点区别。牛群老师的相声,更偏重于讽刺、杂文式的东西,有时候也带点小品的意思。这也不是说谁好谁坏,就是风格不一样。德云社现在这批观众,他们就吃郭德纲这一套,而且郭德纲也把这套做得炉火纯青。牛群老师要是去了,他得适应,德云社也得适应。这调整的难度可不小。

再说了,德云社现在盈利模式也很成熟,他有自己的剧场,有自己的弟子梯队,有自己的商业运作。牛群老师回来,他能给德云社带来什么?他的影响力肯定有,但德云社现在观众基础那么大,靠郭德纲和他的徒弟们自己就能把场子撑起来。牛群老师的加入,会不会挤占现有的资源和空间?这都是要考虑的。尤其是在德云社内部,徒弟们也需要成名立腕的机会,引入一个“外援”,即便是个大腕,也可能引起一些内部的微妙平衡变化。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牛群老师自己的考量。他当年是跟冯巩老师搭档,那可是黄金组合,那是时代的印记。他要是再回去说相声,他得找个什么样的搭档?他还能找回当年的那种默契和火花吗?而且,他如果去了德云社,他不可能跟郭德纲平起平坐,毕竟郭德纲是“班主”。他可能就得成为一个特邀嘉宾,或者说“客座教授”之类的角色。这跟牛群老师过去的咖位相比,可能也有心理上的落差。他当年是跟姜昆、冯巩他们一起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那是国家级舞台。他再去德云社的剧场,虽然观众不少,但性质上还是不一样的。

而且,相声这玩意儿,讲究的是“炉火纯青”和“师徒传承”。德云社有一套完整的师徒体系,从学徒到“霄”字科、到“鹤”字科,一层一层往上带。牛群老师不是德云社的弟子,他要是去了,按规矩怎么算?虽然说相声圈里有“同行是冤家,但也是朋友”的说法,但德云社这套体系,确实是有点“闭门造车”的意思,也算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牛群老师如果要进来,就得过德云社这道“门槛”,这门槛,可不单单是名气。

最后,说句不好听的,人年纪大了,体力、精力,跟年轻时候肯定没法比了。说相声不是光靠一张嘴,还得有精气神,还得能镇住场子。德云社年轻演员多,他们精力旺盛,舞台表现力强。牛群老师即便回来,他可能也得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适应新的节奏。这都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他可能觉得,与其这样费劲周折,不如找点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继续发挥余热。

总而言之,牛群老师没进德云社,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为什么”。可能跟德云社的定位有关,可能跟牛群老师自己的考量有关,也可能跟他们各自的风格和受众群体有关。就像您说的那句话,“一直在找寻回到舞台中央的机会”,这机会在哪儿,怎么找,都是每个人自己的路。德云社是条路,但未必是唯一一条,也不是最适合他的那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十八周岁的郭德纲老师尚且可以“为子孙留饭”而不好好说

那七十一岁的牛群老师衣食无忧,干嘛非得去折腾自己呢。

user avatar

感觉很多人没看过看过牛群的相声是吧!

牛群的风格必须和冯巩在一起搭档才有效果,因为他俩的风格至今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因是他俩在一起逗哏和捧哏关系,他俩开创了全新的风格,或者说牛群开创了这个风格。

那就是抢哏

什么叫抢哏,和砸挂原理相同,但是表现方法和要求更高。

如果郭德纲于谦在一起,郭德纲说:于谦你爸爸如何如何。

于谦:就会说是吗,哎呦喂。

郭德纲要抛出包袱,于谦要接,郭德纲在顺着包袱说,于谦在接。

但是到了牛群冯巩这里,冯巩若是抛出一个包袱1给牛群。

牛群就马上破掉这个包袱,然后加上一个包袱还给冯巩1.2。

冯巩接住包袱1.2马上破掉牛群的包袱,然后在加一个新包袱1.4马上还给牛群。

两个就这样在题材上层层加码,最后相声笑点就越密集,然后引爆全场,可是这样的关系就冯巩可以和牛群合作,别人谁都接不了,这对对手的要求很高,对创作能力要求也高。

后来牛群分开后当摄影,做县长,再回演艺圈,基本没有人能和他搭档,这种风格谁都受不了,强度极高,关系基本处于对抗关系,所有相声演员都挺不住。

德云社是一个用传统相声技巧进行训练,没人有这个技巧,还有强大的创作能力。牛群去了那里,会成为最讨厌的人,先不说资源分配,就是谁能和他搭档,这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山。

先看一下冯巩牛群的《明天会更好》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969004549586945

《小偷公司》看看这种风格就会

冯巩牛群相声《小偷公司》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952534868344832

再看看郭德纲和于谦,就会明白其中的差别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1968630069628928

user avatar

给领刀安猫耗的这一位,投机取巧做县长,可能是想积累创作素材,结果可能发现酒局太多,段子写了又不能说,才明白山路十八弯了,只能唱山里的子孙爱太阳喽。

user avatar

但凡听过几段牛群的相声,就知道他跟德云社的原本不是一路人

尤其是 《小偷公司》 《巧立名目》那个时代的作品,你就可以感觉到牛群那个时代的相声并不是郭德纲这个时代的相声。

包括姜昆 、冯巩、牛群他们的时代,社会风气开放、人民武德充沛,相声的尺度之大、内容之深都不是后来者能比的,我给老婆第一次听《小偷公司》的时候她甚至认为这种东西居然没有被和谐掉真是个奇迹,更神奇的是,这个30年前的相声,居然可以无缝对接到现代社会的某些人和事,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力量。这不是郭德纲或者德云社靠一己之力可以扭转的全社会风气的转变,甚至就是后来的姜昆本人相声都会站在自己讽刺的那一边。

牛群回归舞台后,可以说,属于牛群他们那一代人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牛群就是拿出个当年一样好的段子,怕是也不可能引起任何共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的口味已经被资本驯化到失去了对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的关注,只能活在资本营造的信息茧房里圈地自萌了。

至于德云社,曾经是很厉害的,现在不过是一个打着说相声的名义开的爱豆训练营罢了。牛群当然可以去玩玩,但是这也是牛群被现代资本包装后的样子,这也不是曾经的牛群了。

user avatar

没有退休这个选项的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要回答起来,可以非常简单,一句话完事:以牛群的年龄和曾经的人生经历,让他再回相声表演一线是不合适的,这种不合适不单单对他自己,对于我们这些观众亦是如此。

但是我想稍微展开点说。我是八零后生人,拜童年家境所赐。接触外界事物只能通过电视,并且因为家长管控的原因,当时也只能收到中央1、省台、市台。

当年的节目也不多,大多数都是偏严肃的或者是寓教于乐的。我也不知是不是就只能看到三个台还是看多了渐渐就接受了,反正那会暑假早上起来就看东方时空等央视1套搞的一些新闻类节目,到现在我的手机铃声还是方面东方时空的片尾曲。

扯远了,牛群先生自我知道他开始就是在说相声。早年间搭档不固定,印象中和李立山,笑林,唐杰忠都搭档过,后来才和冯巩配合用子母哽的方式说相声。也是春晚和正大综艺的常客了。

给我的印象就是精力特别好的一人。说相声,玩摄影,踢足球,参加那个时候的娱乐节目时比如“国庆/五一七天乐”的时候还给节目组织的明星足球队当过裁判。演过电视剧,演过电影。什么都愿意去尝试。

直到有一年春晚他和冯巩上台告别,冯巩开始和郭冬临搭档了几年。我还在想他干嘛去了,结果某天的新闻片段里看到他在告别文艺圈到蒙城当县长,开了个记者会亦是告别亦是再出发之类的发了不少感想。我当时还挺奇怪怎么好好的演员相声不说了想起来干县长了?而且他怎么就能直接过去就当县长了。

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在“面对面”这个节目中,王志采访他。明显就能看出来他的疲态。插一句,当时以东方时空为主,央视1套改革了不少新闻类节目方式,都是那种非常严肃的和想通过某个人、事物表现什么现象,讲述什么道理。也培养了不少主持风格比较强悍的。王志也是其中之一。

具体的访谈内容不知道现在还找不找得到。记忆中王志当时与其说是访谈,不去是诘问。牛群应对的很吃力,有点想说清楚他当县长的目的和被误解的状况,但是又架不住王志的话语攻势。总之就是非常疲惫不堪的状态。

正好那段时间媒体上都在传他在位期间,是否贪污或者沽名钓誉。反正那个时候的牛群应该过的心力交瘁。一方面从他后来的访谈节目和实际行动上来看,他并不是那种为了名才去任职——毕竟做相声演员的牛群比做副县长的牛群给他带来的名利要大的多的多。他真的是想为人民国家做点事情的。这里,从他后来为了还各种做县长时拉投资拉赞助时欠下的人情债可见一斑。

或者可以这样说吧,蒙城,在我们安徽省这里,要不是牛群做过副县长,可以说除了当地人和周边市县,都没人知道这个地方。拉上亳州大概才有人想起来“哦,古井贡酒”。现在看,蒙城之所以选择牛群做副县长,很大程度上也是冲着他当时的名气来的。

牛群不知道吗?牛群知道的,他知道他们需要他的名气。要不怎么他任职期间,多少文艺圈的人往蒙城跑?要不怎么他亲自给当地的“五洲牛肉干”代言?

他以为以他的名气他的影响力。肯定能给这个地方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事实上一定程度上他做到了。这个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蒙城人怎么评价他和他做的事情的。

只不过,这也严重透支了他的名气,和他成名多年以来攒下的各种资源。我记得当时有媒体采访冯巩还有一些他圈内好友的时候,虽然说的很委婉,但是大家都表示不理解。安安稳稳的说相声,参演一下影视剧。凭他的名气和能力,何必趟这浑水呢?也由此可以知道,牛群当时为了招商引资,动用了多少关系。

而关系,本质上是需要交换的。你用我的名,最起码你得让我的名在用时或者用后能带给我更大的名。显然牛群和他的蒙城是办不到的。

后来就是什么败走麦城了,伤心落泪了,自证清白了。总之就是他的名和借来的名都用完了。吉祥物的使命被用到头了。就被各种流言蜚语弄得苦不堪言,离开了。

而当他离开这个伤心地后,再相进文艺圈,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和冯巩搭档时,不说主角,起码也是主角之一。回归后,尽管冯巩,赵本山等友人也愿意拉着他。可是时代已经变了。那种针砭时弊的相声没人说也没市场了,论搞笑功力他也不如冯巩,赵本山,郭冬临了,甚至于说把他拉给他们配合,不至于说反效果,起码也可以看出来他处于可有可无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

总结一下牛群吧,他给我的印象一直就是精力很好,敢想敢干,愿意也能折腾,同时也很理想主义。他认为他可以的,确实是可以。只不过你理想主义,单还得现实来买,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这个单的。最后只有自己来买单,透支了。总之他是个愿意做事也能扛事的人。只不过可能急进了点,太想做成了。

而这样的人,这些经历,你让他晚年去德云社谋一份工作,讨一口饭吃。他肯定是不愿意的。

而且相声又多少搞小圈子的习惯。人家一大家子人彼此熟悉相互磨合那么长时间,什么人配什么人已经有了固定的班子了。您去了,给您搁哪?拿谁配您?重要的是,说什么呢?说您擅长的?先不说观众爱不爱听,您自己觉得现在的您说之前的您擅长的相声内容,说的过之前的您吗?退一万步讲,能说,让说,有人愿意捧着说,以现在德云社的输出方式和输出内容。有多少人愿意买单呢?更重要的是,当那个时候,该怎么分配利益呢?

连德云社自己现在的相声内容和早年间都有翻天覆地的花变化,连郭德纲自己都已经上台感谢感谢调侃调侃于谦以及家人,掺杂些网络段子。连冯巩也已经退居二线拍点短视频了。

这么说吧,相声以及以相声为里的艺术表演方式。在现在这个内容输出方式十分纷繁的年代,已经不再承担针砭时弊或者说弘扬什么的责任和义务了。它正一步步回归它刚刚出现时,在天桥,在茶馆里,有它固定的受众单纯的承担供人一乐的功能了。讲的更形象些,就是相声正和京剧一样,甭管有多少人加进多少新段子,已经在恢复它本身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不可避免的被其他各种文娱内容挤压回归剧场模式了。那里是它安身的地方。所以不论是郭德纲也好,德云社也好,不论是爱豆培养模式,练习生模式,或者这个梯队那个梯队。只要从事的还是和相声有关,在相声这个大框架内活动,哪怕现在说相声的人员再增加,队伍再壮大,甚至于说德云社一统江湖,只要还被叫做相声,它最终还是要回归剧场和剧场的形式。它取代不了其他艺术形式,反而要加入其他艺术形式才能让更多人的参与这个行业中来。

扯远了,说回问题,那么我的理解就是

以牛群的年龄,阅历,名气,擅长的表演方式,他已经和他那个年代的相声小品等曲艺圈子里的演员们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讲述者,到了和已经退休的时候了。他们的表演方式表演内容该做记忆的作为记忆了,适当的时候拿出来跑出来怀怀旧,是聊以慰藉功成名就的他们的方式。这是每个演员的归宿。只不过牛群虽然名就,但不功成,所谓遗憾就在这。也只能这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