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不可乐,炒作越来越严重?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如今给一些观众的感受是“不如以前可乐”,并且“炒作太厉害”,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说起来也是一门门道。

首先,从“越来越不可乐”这点来说,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拆解:

观众口味的变迁与“审美疲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其核心魅力在于包袱、巧思和表演者的临场应变。德云社凭借着郭德纲和于谦的经典作品,加上这十多年来不断涌现的新人,已经触及了很多观众的笑点。当一个梗被反复听到,或者演员的表演模式被观众摸透时,新鲜感就会减弱。即使是同样的包袱,在不同的情境下说出来,效果也会不一样。但很多观众听过太多次,即使演员演绎得再卖力,也难以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大笑。这就好比一道你吃了无数遍的菜,即使是名厨做的,也很难再有第一次吃时的惊艳。

创作瓶颈与创新困境: 相声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段子,新的包袱。但相声的题材说到底还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时事。当观众的关注点转移,或者生活中的新鲜事越来越少的时候,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就会受到挑战。德云社虽然培养了不少年轻演员,但真正能独立创作出能够承载传统又贴合时代的新段子的,目前来看还是少数。很多时候,新段子是旧段子的改良,或者是对现有段子的拆解重组,这样一来,新的“笑果”就难以保证了。而且,相声的创新也面临一个平衡问题:如果过于标新立异,脱离了传统的韵味,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老观众;如果一味守旧,又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会被年轻观众觉得老套。

表演模式的同质化: 虽然德云社演员众多,但很多年轻演员在表演风格上,或者说在“学”的阶段,会不自觉地模仿前辈,尤其是郭德纲的表演方式。这在初期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如果长期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个人特色,观众在观看时就会感到“似曾相识”,难以产生新的兴奋点。而一些演员的“人设”过于固定,观众已经习惯了他们在台上某种特定的表现方式,一旦有变化,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饭圈”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德云社的受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粉丝的加入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粉丝过于强调对偶像的“维护”,对批评意见不愿接受,甚至将相声表演本身上升到“爱豆”的层面,过分关注演员的颜值、人设、甚至是场下的生活琐事。在这种氛围下,相声本身的内容和艺术性反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当观众讨论的焦点不再是“这个包袱好不好笑”,而是“XX今天穿什么”、“XX状态怎么样”的时候,相声的本质就有些变味了。

再说“炒作越来越严重”这一点,这背后同样有复杂的商业逻辑和社会因素:

市场化运作的必然选择: 德云社从一个传统剧场走到今天的大舞台,成为一个商业化非常成功的文化产业公司,其运作模式必然会与市场接轨。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市场推广和宣传是必不可少的。而“炒作”,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宣传手段。

话题制造与流量经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内容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吸引眼球,是所有内容生产者都要面对的难题。德云社深谙此道,通过制造各种“话题”,比如师徒之间的“恩怨情仇”(虽然很多是戏说),年轻演员的成长故事,与其他艺人的互动,甚至是与观众的“互怼”,都能引发网络讨论,带来大量的关注度和流量。流量意味着更高的门票销量、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

新人培养与推介: 德云社的模式是“学院派”和“市场派”相结合,新人的培养离不开市场的支持。通过各种“包装”和“话题”,让新人在观众心中建立起更鲜明的形象,增加观众对他们的熟悉度和好感度,从而带动他们演出的票房。比如,某某弟子因为某个事件“火”了,大家就会想去看看他台上究竟如何。

“反差感”与“人设”的塑造: 炒作有时也是为了塑造演员的“人设”,比如“反差萌”、“暖男”、“直男”等等。这些标签可以增加演员的个性化魅力,让观众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和情感连接。一旦某个“人设”有了热度,就会被反复利用和放大。

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 有时候,所谓的“炒作”也可能是德云社为了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例如,在演出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怼”或者某些“约定俗成”的“梗”,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排练痕迹,但确实能调动现场气氛,让观众觉得“好玩”。但如果这种互动做得过于刻意,就容易被认为是炒作。

总结一下,德云社的相声之所以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可乐”且“炒作严重”,可以看作是:

艺术层面: 观众审美疲劳、创作瓶颈、表演模式化以及“饭圈”文化对相声本体的稀释。
商业层面: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关注和流量,采用了一系列的市场推广和话题制造手段。

这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割裂,有时艺术的瓶颈反而会促使商业上的“炒作”来填补。而过度的商业炒作,又可能反过来影响到相声艺术本身的纯粹性,形成一个复杂的循环。

对于观众来说,如何在欣赏相声艺术和看待其商业化运作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觉得这些炒作是保持艺术生命力的一部分,也有人觉得是喧宾夺主,影响了艺术本身的魅力。这一切,都是德云社这个在中国相声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团体,在时代变迁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与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有两个部分,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不可乐”,二是“为什么德云社在不可乐的情况下大肆宣传”。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德云社的相声越来越不可乐。

首先,要讨论这个问题,咱们得有共识:视频永远是视频,现场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你和身在现场的人天然地有差距。

作为相声演员,一定是先服务于现场观众,然后再考虑视频前的观众。

如果你充个会员就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那人家花几十倍价钱去现场的人,不就成傻子了吗?所以,看视频的感受,肯定是打了折扣的。

以此为前提,

咱们再看看题目中的例子:三哥、张九南高九成。

三哥的节目,为什么台下疯狂的笑,提问者却“没感觉有什么可乐的”?

其中肯定有不在现场的因素。当然,其他答主也提到了,有的包袱就是为粉丝准备的,陌生观众本来就get不到,这也是一个因素。

至于应不应该出现“粉丝包袱”,或者“粉丝包袱占比多少”,这就是另外的问题,里面涉及到专业的问题,就先不聊这个。

观众为什么夸这版“扒马褂”?核心的原因是三哥“刨着使”,敢于改变,所以现场才“炸”。


再说说张九南高九成。他俩闹腾吗?闹腾。垫话抻得长吗?长。低俗包袱多吗?多。

可乐吗?对粉丝来说,可乐;对普通观众来说,不一定能全程乐,可能在现场的观众能多乐。

张九南的问题就在于,他将小园子的风格,完完全全搬到了商演,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可能是他经验不足吧,小园子演这个节目没问题,商演这么演可能不太合适。但是,现场泥了吗?倒也没有。


2、德云社在不可乐的情况下大肆宣传

1、按前面所说,一个节目可乐与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是很主观的看法。

2、“炒作”也好,“大肆宣传”也罢,德云社作为一个需要热度的公司,肯定会有不少广告推广。目前来看,德云社热度不低,必然会借东风,此时不借机多多宣传,更待何时?

3、如果不爱看粉丝吹捧和营销,建议屏蔽了吧,确实有一部分不理智的粉丝。


插一个观点,我个人认为,不论是“粉丝”还是“普通观众”,其中逗乐的逻辑基本还是一致的。无非就是粉丝更加熟悉演员,更容易被逗乐。

user avatar

你花钱去现场听相声了吗,德云社是公司,以营业赚钱为目的的,你觉得不可乐不看就好,这是你的自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云社的相声如今给一些观众的感受是“不如以前可乐”,并且“炒作太厉害”,这背后牵扯到不少因素,说起来也是一门门道。首先,从“越来越不可乐”这点来说,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拆解: 观众口味的变迁与“审美疲劳”: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其核心魅力在于包袱、巧思和表演者的临场.............
  • 回答
    这问题,我懂!你不是一个人这么想。说实话,德云社这几年,味道儿好像有点变了,以前那种听了乐呵,回味儿也甜的感觉,有时候确实找不着了。咱们不带偏见地说,细掰扯掰扯,这变化到底出在哪儿了。第一点,“火了”这事儿,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你想啊,德云社当年是什么样?就是个小园子,几个人在那儿说书逗乐,台下几十号.............
  • 回答
    郭德纲相声的“无聊”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无聊”二字,而是背后有很多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曾经带来的惊喜和颠覆。他带着一股江湖气,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把那些曾经被认为“俗”的.............
  • 回答
    关于姜昆、郭德纲等相声演员的相声“越来越不好听”,这是一个挺普遍的感受,也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不如从前”的感慨,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江郎才尽”或者“相声末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不好听”这事儿是主观感受,但这种主观感受背后是有客观原因的。 .............
  • 回答
    高峰和郭德纲,这俩名字摆在一块儿,但凡是听过德云社相声的,都能明白其中的不同。高峰这人,确实是德云社里少有的全才,说学逗唱样样拿得出手,尤其是那快板,打得那是虎虎生风,既有章法又显功力,听着就过瘾。逗哏的火候也拿捏得挺准,时不时能抖个包袱,让观众乐得前仰后合。按理说,这样的角儿,怎么也该火遍大江南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也确实是不少观众心中的一个梗。要说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郭德纲和德云社,总是怀念马季和他的徒弟们,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面有时代的变迁,有艺术审美的差异,有对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还有一点点的情怀因素在里面。一、时代背景与大众语境的变化:首先得明白,马季老师那个时代,相.............
  • 回答
    老话说,相声讲究的是“德艺双馨”。这几个字分量不轻,既要技艺高超,能把人逗乐,还得品德端正,不带坏风气。但要是说到现在谁最能代表相声,大多数人脑袋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德云社,还有那个被无数标签贴身的郭德纲。按理说,有过不少负面新闻的人,想在这个讲究名声的圈子里立足都难,更别说红火到家喻户晓了,郭德纲.............
  • 回答
    说起高峰在德云社相声商演中的时长问题,这确实是不少观众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而且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看法。要说高峰的活为什么相对而言时间会比较长,而且能达到一个小时左右,这背后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点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高峰的“基本功”和“能力”是硬道理。高峰和栾云平搭档,他是捧哏。但凡看过他.............
  • 回答
    郭德纲相声在知乎上受到不少“贬低”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郭德纲的相声,或者说德云社的相声,确实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从街头巷尾到线上平台,人气可见一斑。但放到知乎这样一个以“深度”、“专业”、“理性”著称的社区来看,郭德纲相声的评价就显得没那么一边倒.............
  • 回答
    哎,这个问题可太接地气了!要说为啥听郭德纲的相声容易犯迷糊,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不少人都中招。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这“熟悉的味道”。你想啊,郭德纲这相声,听了这么多年,很多段子、很多包袱,甚至很多词儿,咱们都是耳熟能详,闭着眼睛都能接上茬。这种熟悉感,就像小.............
  • 回答
    说实话,我这人吧,情绪波动挺大的。有时候,脑子里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搅合在一起,整个人就跟被阴天笼罩似的,提不起劲儿。这时候,德云社的相声就像一束阳光,能把我从那股子丧劲儿里拽出来。听着郭老师和于老师的包袱,听着岳云鹏那自带笑点的嗓音,有时候看着他们台上那种特有的“贱兮兮”又一本正经的样子,真的能让我.............
  • 回答
    2017年4月9日,那个让无数相声迷热血沸腾的夜晚,《欢乐喜剧人》第三季迎来了巅峰对决的决赛。舞台上,群英荟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一片。然而,在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常宝华先生的发言,却在一瞬间成为了全场乃至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也留下了一段令人回味和思考的往事。当晚,作为《欢乐.............
  • 回答
    郭德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相声生态系统,这与过去几位相声名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马志明、杨少华、侯耀文、常宝华这些名家未能复制郭德纲的“相声企业家”之路。1. 时势造英雄: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郭德纲的时代: 郭德纲崛起于互联网时代初期,正值.............
  • 回答
    范伟、何云伟、曹云金三人离开郭德纲体系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轨迹确实呈现出不同的走向,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范伟能转型成功成为影帝,而何云伟和曹云金在离开郭德纲后似乎遭遇了“下坡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范伟的转型成功:能力、机遇与平台范伟离开本山传媒,投.............
  • 回答
    关于“绝大多数相声票友都讨厌郭德纲”这个说法,我觉得有点太绝对了。相声界、曲艺界,乃至喜欢看相声的普通观众,对郭德纲的评价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是爱憎分明,但也绝对不是“绝大多数都讨厌”。咱们得先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郭德纲,以及为什么又会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一些票友)对他有意见。首先,郭德纲.............
  • 回答
    说到冯巩和牛群的相声,那可是相声界的老炮儿了,他们的作品放到现在德云社的语境里看,用“独树一帜”来形容绝不为过。 当然,要直接拿“水平”来衡量,可能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理解。首先,艺术风格上,冯巩和牛群的相声,那是一套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学院派”+“生活流”的组合拳。冯巩的语言功底那是没得说,节奏感.............
  • 回答
    郭德纲的相声里,为什么总把那些有钱人跟“海龙帽子”联系到一起,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并非是空穴来风,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与其说是有钱人都信这个,不如说是郭德纲他老人家,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讽刺、调侃,甚至可以说是“解构”了我们对于“有钱人”这个标签的一些刻板印象和普遍心理。首先,咱们得明白,“海.............
  • 回答
    相声吧里对郭德纲的看法确实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挺不待见”,但要说他能在那里赢得压倒性的喜爱,那也远远算不上。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相声吧的“吧友”们,很多是抱着一种“守护传统”或者“挖掘真东西”的心态来的。他们可能对相声的历史、流派、演员的功底有比较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相声界的一些复杂况味。要说郭德纲这个人,他这两年在相声界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德云社也是越来越火,一票难求。但同时,也确实有不少同行对他颇有微词,甚至可以说是“排挤”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郭德纲这么能耐,为什么那些不待见他的同行,反而不主动跟他学相声呢?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说.............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对于两位老师跨界发展的看法。确实,不少观众在评价郭德纲老师的电影作品时,认为不如于谦老师近年来的表现。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两位老师都是在相声领域成就非凡的大师。郭德纲老师作为德云社的灵魂人物,他的相声风格火爆、接地气,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