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的意思是“挪威的木头”,而不是流行的说法“挪威的森林”。
(一般)wood 单数指的是木材、木头,复数woods才是树林的意思,而且只是树林,不是森林。森林和树林的意思还是有差别的。(有评论说wood单数也有树林的意思,但是词典里面说了一般用复数。好吧,为了严谨,我加上"一般"两字。重要的是,应该翻译成"木头"而不是"森林"不是我说的。请看下面wikipedia的那段。)
下面是披头士歌词原文。翻译经过修正了。
Norwegian Wood
I once had a girl 我曾拥有一个女孩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或者说,她曾拥有我
She showed me her room 她给我看她的房间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还不错吧?挪威的木头。
She asked me to stay 她叫我留下来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让我随便坐
So I looked around 我环顾四周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未看到一张椅子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所以我在地毯上坐下来,打发时间
drinking her wine 喝着她的酒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我们一直聊到凌晨2点,她说
"it's time for bed" 是睡觉的时候了
She told me she worked 她跟我说她上午上班,然后就笑了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我告诉她我不用上班,然后就到浴室去趴着睡了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当我早上醒来的时候 房间里只有我一个人了
This bird had flown 鸟儿已经飞走了
So I lit a fire 我就一把火把房子烧了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还不错吧?挪威的木头。
这歌词的大意是一个男的约炮失败,感觉被耍了,就一把火把人家用挪威木头装修的房子给烧了。跟挪威的森林没毛线关系。
这个翻译的错误还是跨中日两国的。披头士的这首歌曲在日文里面就是翻译成“ノルウェイの森”,直译就是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日文也叫《ノルウェイの森》。小说里面不仅时不时地播放披头士的歌曲,而且森林在小说里面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意象,整个故事透着北欧森林的阴冷和主人公的迷茫。而且还制造出一个神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迷失的人会迷失,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错误的翻译的基础上的。
我们中文这边有样学样,成功复制了这个翻译错误。村上的小说自然只能将错就错的翻译成《挪威的森林》。披头士那首歌竟然也复制了错误翻译。伍佰同志还隆重推出了中文版的歌曲《挪威的森林》,传唱大江南北,迷惑少男少女无数。
这事闹得Wikipedia在介绍村上小说时候还专门来了段辟谣:
The original Japanese title, Noruwei no Mori (ノルウェイの森), is the standard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Beatles song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 written by John Lennon. This song is often described in the novel, and is the favorite song of the character Naoko. Mori in the Japanese title translates into English as wood in the sense of "forest", not the material "wood", even though the song lyrics clearly refer to the latter. Forest settings and imagery are significant in the novel.
维基百科还是非常严谨的。反观中文资源,都是将错就错的附会“森林”这个错误的翻译,找不到一个挑错或者澄清的。
事实上,对于挪威的木头,英美人也不知所云。有说真是指的装修房屋用的一种廉价木板,有说是作者的文字游戏,他真正想说的可能是 knowing she would,意思是“觉得她会同意(打炮)”,这样的话与整首歌的故事情节就说的通了。
有木有被骗的感觉?
(竟然还有专门开个回答喷我这个答案的。我也是醉了。欢迎都去围观! 有哪些翻译是原本错误的,但却最终成为了大众认可的主流? - runner time 的回答 - 知乎)
为啥所有回答都是关于游戏的……我讲一个学术的……
我们现在讲封建社会,指的是战国至清由地主阶级专政的社会。然而封建这个词,字面的意思是“封土建邦”,并不符合我朝地主阶级社会的制度。《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叫“封建”。到了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废井田,开阡陌”,这就不叫“封建”了。
对“封建”一词最早的记载出自《左传》:“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但“封建”这一概念应该可以追溯到夏朝。《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在这种“封土建邦”的制度下,国家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掌握土地的所有收益,并有向王室进贡的义务。
战国以前属于铜器时代,由于生产力低,所以耕作需要集体合作。《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通财货。”可见井田制需要几家人合作耕地。《诗》曰:“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说明春秋时期井田制虽然尚在,但已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随着战国时期逐渐进入铁器时代,当一家人可以自食其力之时,井田制便瓦解了,土地公有制转变为了土地私有制。
现代意义的“封建”一词翻译自英语单词feudal,指的是公元九世纪到十五世纪,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中世纪由领主、武士和农奴构成的制度。日本的幕藩体制在人身依附关系、土地制度、司法审判权等诸多方面与欧洲的封建制度基本相似,同时又与周朝的封建制度形似。日本学者在翻译外来词汇习惯很严谨地从先秦古籍中寻找意义相近的词汇。“feudal”一词因此就被日本学者翻译成了“封建”,用于形容日本的幕藩制度。
严复受日本翻译影响,最早将feudal一词翻译为“封建”。历史唯物主义中资本主义制度以前的经济制度称之为“封建制度”。西欧和日本都是由封建制度跨入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学者据此也就将中国持续了两千年的地主阶级社会的制度称之为封建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中国自然经济主导的社会虽然和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都是由地主阶级专政。但是中国由地主阶级专政社会却不存在类似西欧和日本的“封土建邦”。两千年的历史当中长期由中央集权王朝主导,封建割据才是反常的少数情况。反而上古夏商周三代才是“封土建邦”的制度。“封建”、“专制”两个词虽然经常连在一起用。但是“封建”是“封建”、“专制”是“专制”,根本不是一个时期的。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尚未能把握“封建”一词具体意思之时,一切旧社会留存下来的丑恶事物都被冠以封建的顶戴,成了保守落后的代名词。对“封建”一词的滥用扩大了“封建”的词义,奠定了现代意义的“封建”一词。结果我们现在讲的“封建”在说西欧和日本历史时指的是feudal system和幕藩制度,在我朝历史中则变成了持续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专制下的自然经济制度,“封建”原本的意思全丢了。中国学者继承斯大林和日丹诺夫的理论把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反而无视了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造成了极大的理论混乱。这一混乱甚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至今“集权”、“专制”、“分封”、“联邦”概念的混乱。这就叫削足适履,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你们这一代青年人可能已不会注意到,滥用“封建”这个词原来正是政治势力压倒“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结果。因为时下所说的“封建”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封建迷信”、“封建落后”、“封建反动”、“封建顽固”……等等并不合乎中国历史上“封建”的本义,不合乎从Feudal,Feudalism这样的西文字翻译过来的“封建主义”的本义,也不合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封建主义”的本义,它完全是中国近代政治中为宣传方便而无限扩大使用的一个政治术语。严守学术标准,不肯随声附和的史学家是决不如此滥用“封建”一词的。不信,你查一查一生“未尝曲学阿世”的陈寅恪先生的文集,决不会发现他会在任何地方把秦始皇已经“废封建、立郡县”以后的中国社会称作“封建社会”。
李慎之:《“封建”二字不可滥用》,见李慎之、何家栋《中国的道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08页
从莫斯科学成而归的中共秀才潘东周们叫阵,东瀛归来的郭沫若为主将,更有中共中央委员会为中国社会的形态、自己的革命方式拟草案、行决议,皆以马克思之说,特别是十月革命的故乡送来的列宁斯大林之法“规范”中国社会形态。于是我们就有了我们自己的史学大师,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史学体系,于是中国社会形态符合了革命的需要:古代社会重新分期,从秦始皇开始搞定了“封建”;眼前的社会也要正名,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了。既然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放之中国自然也是准的,终于,红红火火的革命就闹起来了。
……胡适先生干脆说自己是孤陋寡闻之人,不知道今日中国有什么封建阶级和封建势力,因为封建制度早已在二千年前崩坏了。今人盛赞“五四”的反帝反封建,反帝自然是好理解的,只是那反封建,令人好生糊涂,那时文化人的“封建”是周时的封土建国,与所反的帝制无干。陈独秀、李大钊在内,何曾有人作“反封建”一词?就是鲁迅,那会儿也没说会“吃人”的是“封建”。“五四”如何会举起了“反封建”之大旗,实在是一笔糊涂帐。
中国传统的“封建”是依政治制度考国家形态定位而名,现今所行的“封建”争的是生产方式与阶级关系,两下里搞拧了,这一“拧”初或为翻译者学识之误,正名则可,小事一桩,无劳伤神分心。岂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主义”间。一场论战的演出,为得天下者助力,遂天下一之,终无他说。有人以“约定俗成”论定今之“封建”一家之说的成因,大谬矣——五十年代初,尚可由着各家的“老九”们自行其说,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则由教育行政部门锁定教材与大纲:中国的封建制度,春秋时出现,至战国基本确立,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社会。郭沫若们的战国封建说谁也不能怀疑,谁也不能改变,因为,这有功之论是毛泽东钦定的。
罗建. 糊涂的"封建"[J]. 书屋, 2001(5):31-36.
参考资料:
陈永鑫. 对德语词汇feudal翻译引发的对“封建”一词应用的深思[J]. 教育学文摘, 2013(10).
山葵(わさび wasabi)被翻译成了芥末,这个错译现在已经错的深入人心了。
日本料理中配合寿司和刺身吃的绿色辣味调料是山葵(わさび wasabi)而非芥末,二者虽然味道相似,但是材料和形状都不一样。
前者是图左植物的根茎,后者是图右植物的种子;前者长在日本的河边上,后者种在中国的大田里;前者磨成绿色的黏着颗粒,后者磨成黄色的干燥粉末。
最早的翻译者估计是在日本吃到山葵后,觉得辛辣呛鼻的刺激味道和家乡的芥末相似,想当然地把日本的山葵酱翻译成了中国的芥菜末,以后也没有深谙植物学又了解日本文化的大牛强势纠错,这才遗错至今。
有的同学要问了「你说了那么多,那我们在国内日料店吃的绿色辣味剂到底是芥末还是山葵呢?」
很遗憾,国内除了少数高级日料店提供真正的日本山葵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吃的那个绿色辣味剂既不是芥末也不是山葵,而是二者的廉价替代物——原产于东欧的「辣根」,一种与白萝卜同科同属的生物。这东西原本是白色的,商家为了让它相信自己是wasabi,所以把他染成绿色。
为了区分良莠,日本这边管这类东西统称山葵(わさび wasahi),管真正的山葵叫本山葵(本わさび)
色素染的辣根↓
真正的山葵酱↓
对了,还记得2016年辽视春晚上,宋小宝吃的三碗辣根拌面么?对,就是那种染成绿色的管装辣味剂。
老铁,没毛病。
以下这些翻译不能说错吧,算有点小问题的
《哈利波特》中
1. Hermione翻译为“赫敏”。这个名字出自希腊神话中的Hermes(赫尔墨斯),按照音译翻成“赫梅尔妮”应该更合适。猜测一下,可能是翻译第一部《魔法石》的时候,译者把Hermione的发音搞错了(Her-mee-on?),后面的书又要以第一部为准,所以即使后来《火焰杯》里明确出现了对这个名字的发音解释(Her-my-oh-nee),也只能将错就错了。而广受吐槽的湾湾译法“妙丽”应该是取了Mione部分的发音,反倒贴近原文一些。
2. Sirius Black翻译为“小天狼星布莱克”。这里没有使用音译,应该译作“西里亚斯-布莱克”更合适。其实书中布莱克家族很多名字都是使用星座命名的,比如Draco Malfoy(德拉科-马尔福),Bellatrix Lestrange(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Regulus Black(雷古勒斯-布莱克),但并没有译作“天龙星马尔福”,“参宿五莱斯特兰奇”,“轩辕十四布莱克” (°_°) ……原因应该也是因为Sirius这个名字出现得早,译者最初翻译的时候可能认为是一个绰号,取了意译,到后面想改也来不及了。
3. Hippogriff “鹰头马身有翼兽”这个翻译我也觉得很emmmm, 因为Hippogriff是很早就有的神话生物,并非HP的原创,通常都翻译为“骏鹰”,言简意赅。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用七个字的译法(虽然也不能说错吧)。这就好像把Griffin翻译成“鹫头狮身有翼兽”而不用“狮鹫”一样。
4. Knuts翻译为“纳特”。这算是个无关紧要但好玩的点吧,因为所有人都以为“Knuts”像“know”一样有个不发音的k,然鹅巫师们却读它“ca-nuts”,所以翻译成“克纳特”会比较符合发音。
没人说这个么,福尔摩斯,英文是Holmes。可以翻译成霍姆斯,文雅点翻译成赫尔墨斯。
然后因为翻译是个胡建银……
抖个机灵别在意,不过在没规定翻译时福尔摩斯确实有许多译名,我之前还看到本不同译名的老书来着不过找不到了。
我在日本名字是怎么翻译成汉语的?为什么会有猪木、犬养这一类的姓? - 知乎中说过,翻译日本人名时,如果碰上那种只标假名的就会很头疼,相当于你只知道发音,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汉字,只能按照经验选择相对比较有可能的汉字,然后官方版一出来,就傻逼了。包括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韩国越南之类国家的人名都有这个问题。
例如城市猎人的主角「寒羽良」(冴羽獠)、SNK格斗游戏里的「坂崎良」(坂崎亮)都是这种情况。说到SNK,那几个韩国角色更坑爹——当年大家还傻兮兮地争过是金家潘还是金家藩,陈国汉还是陈可汗,蔡宝奇还是蔡宝健,结果官方名称(金甲喚、張巨漢、崔번개)一出来,还吵啥啊,哪个也不对,猪猴甚至连他妈姓都搞错了……
上面说的选错汉字的翻译错误毕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情有可原。有一些连拼音都没拼对的就比较诡异了,例如「古烈」(Guile)、「黄金梅利」(ゴーイングメリー)这种,可能是翻译现场灯光过于昏暗吧。
另一些低级错误是译者文化水平较低导致的。例如「能量补充」(Power Charge),实际上Charge一词在此是取「撞击」之意。再例如「拳皇」(The King of Fighters)这游戏本身的译名也有问题,众所周知王(king)和皇(emperor)明明是两个档次的头衔,不能混用,但戆人治港根本不管你那一套,怎么土嗨怎么来。就连和长者同岁的那位女王在香港也是被称为女皇的。
说到皇和王的区别,DotA里有一件装备被称做「黑皇杖」(Black King Bar)。先不论到底应该叫黑皇杖还是黑王杖,实际这装备和散华夜叉一样是PSO梗,日版原名叫做「蒼黒のニョイボウ」,美版叫「Black King Bar」。在PSO原作中,BKB是用「ニョイボウ」(如意棒,即MKB的原型)和「蒼黒石」合成的。那么到了DotA里,MKB翻译为金箍棒没有任何问题,而BKB按理应该叫「苍黑金箍棒」才对,「黑皇杖」的偏差实在有些大了。可能是日转英、英转汉的两道过程中失真叠加的缘故,或者是故意错译吧。
最后再说两个我个人一直耿耿于怀的错译。
一个是「渣和无用改革」(ムダヅモ無き改革)。
这部漫画的民间汉化似乎是 @往生已逝 做的,我稍微翻了翻作者履历,看上去应该是既懂日语也懂麻将,怎么弄出这么个奇葩译名呢……首先「渣和无用」根本都不是正常人能理解的中文。什么叫「渣和」?屁胡?——虽然「ツモ」通常指自摸胡牌,但「 無駄ヅモ」的真正意思可不是「屁胡」,而是指「摸到废牌」(对手牌进展没有帮助的闲张)。
所以「ムダヅモ無き改革」的字面意思就是「不进废牌的改革」,即有「高速进展」之意。说实话这个标题确实难翻译,我也不知道怎么能好听点,但译成「渣和无用改革」实在也太离谱了些。
(结果这个标题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重命名,解释见评论区)
另一个是这位曾经红极一时的老师:
这个更离谱。みひろ老师的艺名就是みひろ这三个字;真名不详,传言姓「山瀬」或「谷口」名「ひろみ」。光靠这点信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可能翻译成「朝美穗香」这几个汉字,除非是认错人……
等等,认错人?
说起来,业界真有那么一位艺术家名为「朝美ほのか」(ほのか=穂香)。两位老师年龄倒是差不多,路线也都是清纯派,但活跃的年代、活跃程度完全不同,而且最关键的是,长相也完全不像啊!
这是我们熟悉的小天使みひろ老师:
而下面这位是正牌的朝美ほのか老师,后又名「瑞穂このみ」:
只要不瞎,看rmvb画质也不可能把这两位认成同一个人吧!
但架不住有人是真他妈瞎。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把朝美穗香的名字安在みひろ片子上的(可能上传葫芦娃全集的也是他)……总之,热爱みひろ却苦于不会输入日文假名的中国影迷们好不容易看到个中文名,也不管对不对,大家瞬间就接受了。
而且,向来三套翻译各执一方的陆港台,这次竟惊人地实现了三地意见统一。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搞到后来连正主本人也懵逼了……反正是艺名你们爱叫啥叫啥吧……于是老师的官方推特变成了这样:
……你们真是太过分了啊……
宏碁电脑「ACER」。
很多人读作「hong ji 宏基」但实际上是「hong qi 宏碁」
曾经因为这个事情。我和三个朋友争论过。最后无果的情况下。我提议给宏碁公司客服打电话。电话接通后智能机器人客服上来就是一句「您好,欢迎致电宏基 ji 客服 吧啦吧啦一大堆」没等机器人说完。他们三位就哈哈大笑。脑补一下那个场面。很尴尬对吧?一气之下。我直接挂断了电话。
当时我内心很崩溃。我记得曾经看过施振荣在采访中自己亲口读作宏碁「qi」并且解释道是一盘很大很大。很宏伟的一盘棋。难道我记错了?
挂断电话被他们一通嘲笑后。除了尴尬当然是不服气了。于是我决定在打一次。我要问问他们人工客服。第二次接通后人工客服也是一口一个宏基一口一个宏基的。
我直入主题:您好。我找你们没别的事儿,我就是想问问你们这个牌子究竟叫什么。?
客服:不好意思先生。如果您是说正字的话是叫宏碁「qi」没错
我:那你们客服为什么管他叫宏基「ji」
客服:我们也没办法。老百姓都这么叫。如果突然改正过来。很多人就不认识了。会很陌生。觉得没听说这个牌子。还会以为打错了电话。所以客服也只能跟着错别字来念。
我:好!谢谢您。
我想这就是从众心理吧。。把宏碁公司都“纠正”了。。
题外话。跟我争论的三个朋友有一个是做电脑硬件的。当时还跟我说:肯定是叫宏基「ji」我弄了十几年电脑。我能不知道?
现在也不想管别人了。反正我一直管他叫宏碁。
注:「碁」同「棋」
我这个回答不完全针对于翻译。看到了题主的后半句。突然想到了这件事。想说说而已。并不止于翻译本身。只是想叙述一下这种现象。一种错误的事情被当做主流来对待。与题大同小异吧。
美国军舰 勇往号
USS Enterprise
Russian political jokes 被翻译成了苏联政治笑话。
而且还是在海内外中文圈子里都这么翻译,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有人想查阅西方怎么称呼这类笑话,比如英文,会发现这类笑话的英文前缀是Russian(俄国)的,并且被泛指从沙俄帝国到今天的俄联邦:
Russian political jokesare a part ofRussian humourand can be grouped into the major time periods:Imperial Russia,Soviet Unionand finallypost-SovietRussia.
为什么呢?因为确实很多广为流传的段子就是沙皇俄国的尼古拉二世那会就有了呀,比如“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吗?”这个被引用114514次梗(中文版就不放了防被吞:
A man was reported to have said: "Nikolayis a moron!" and was arrested by a policeman. "No, sir, I meant not our respected Emperor, but another Nikolay!" - "Don't try to trick me: if you say "moron", you are obviously referring to our tsar!"
要知道苏俄和苏联的分界线是1922年12月;苏联的解体是1991年。而尼古拉二世沙皇上台那可是19世纪末的事情了,那跟苏联登上历史舞台可隔了好几个政权,这都不挨着。
老牌杂志《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这里的economist其实来自杂志创立时的economism,后者理念近于今天的经济自由主义。
因此 The Economist 或许应该翻译成《经济自由主义者》?
无论如何,看过这本杂志(他们自称是报纸)的人都知道,经济学只占其报道的很小一部分,经济学人并不是准确的翻译。
人们经常批评 The Economist 偏激不中立,很大程度上,恐怕正是因为译名不准确。毕竟,谁也不会吐槽《共产主义者》杂志太左吧?
基。
粤语的“基”,发音和gay接近,所以称之为基佬。
但按照普通话发音来念 基ji 这个字,就脱离了原本音译的逻辑,八竿子打不着。
打个比方,就像普通话叫jordan乔丹,粤语叫佐敦,都没问题。但是,你用普通话念佐敦,并向别人解释这是乔丹的意思,那就十分令人费解了。
其实类似的现象很多,一系列 "英 —> 粤 —> 普" 音译的词汇,都是错误的而又广泛传播的。
比如巴士(bus,为什么不是巴斯?),派对(party,为什么不是爬梯?),貼士(tips,为什么不是提普斯?),等等,是不是觉得普通话发音和本来的英语发音离得有点远?如果把这几个字按照粤语(或吴语闽语,都是当年的通商口岸)念出来,就知道为什么要选这些字来表音了。
以上的例子,和佐敦那个并无本质区别,但只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和接受了,所以毫无违和感。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批判什么,毕竟现在已经根深蒂固了,而约定俗成的东西,错了也没必要改。
这个回答可能会得罪不少人甚至本问题里面的高赞答主 或者相互关注的知友, 但是俺坚持不匿名。
先说个笑话, 缓和一下气氛。
俺有个朋友是泌尿外科的, 他说了个笑话。
某天新收了患者,进修生在写病历。进修生以前是学电脑的, 不知道咋混进了医疗队伍。
俺朋友随口问了一句,
“Digital examination 做了没有?”
进修生好奇地问道:
“我才看完麻省理工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的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没想到写病历也数字化了。电脑还能做体格检查, 怎么做?”
俺朋友说:
“用手指。”
#####################################################################
有一个很小的错误翻译, 那就是对 “Official” 的翻译。
Official 的意思是 “正式的”, 当然也有 “官方的” 的意思。
但是, 大家在广告和网络媒体上经常看到完全没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发布“官方的” 产品或者东西。俺忍不住吐槽一下, 不就是 “正式的” 吗? 犯得着装 X 装成那样子?
#####################################################################
回答正文: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请多包涵。
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
包括某些知乎高赞答案/高赞文章都有这个问题。不用到处找,也许就在眼前。
本来觉得挺完美的文章,*格也很高,但是突然扎心的情况发生了:
竟然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了起来! 哎呀妈呀!
“咯噔” ,*格一下子就掉了一个数量级。
哦不, 太夸张了,也许没到一个数量级。
e.g.
e.g.
e.g.
e.g.
** 俺也是赞成杨振宁教授的看法的,别误会。
e.g.
e.g.
本来俺也不觉得问题严重, 但不少的文章和帖子是打着科普和教学的旗号。
中文系的、计算机系的可以耍赖说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讲过中英文混排的时候如何处理书名号。搞英语教学和英语科普的, 就没法耍赖了吧?英文里面是没有书名号的。
e.g.
针对超弦的目标“Theory of Everything”(万有理论),安德森写了一篇杀气腾腾的檄文《More is different》(多则异,量变引发质变)。
e.g.
** 忘记说了, 这是一个典型。“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e.g.
e.g.
。。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半沦陷)。
*** 看看这里: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这可能是最令人喷饭的错误, 可能绵延一辈子 。
惊动教育部了:
。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e.g.
因此俺写了一篇散文。
e.g.
"科普中国"竟然也把书名号用在英文著作名上,严重减分啊啊啊啊啊!!!
看完"科普中国"的文章,俺是绝望了……
《标点符号用法》是1995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该书是一部国家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该标准于1995年首次发布,现行标准是2011年发布的版本。
这些知识初中/高中都有教。英文没有书名号, 别再犯这种低级,十分低级的错误。
然而, 这个问题的广泛度和被忽略的程度被严重地低估了。
......
英文没有书名号,书名、报刊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
另外,英语中文章、诗歌、乐曲、电影、绘画等的名称和交通工具、航天器等的专有名词也常用斜体来表示.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书名、报刊名时不加书名号或双引号.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文章的篇名时用双引号标引;如果是期刊中的论文,用双引号标引论文的名称,用斜体字标示期刊的名称.
如:
他那篇“THIS NEW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 STINKS" 在 WIRED 上发表后,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名后面括注原英文书名时,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不加书名号。
如:《半导体物理器件》(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顺便说一句, 理科的教科书的句号一般用圆点 “.”!
例子:
“书籍(包括辞书、学术著作、小说、长诗、作品集等)、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名称和电影、绘画、雕塑的名称为同正文其他文字区别通常用斜体。
如: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Milton's Paradise Lost, 基德的剧作《西班牙悲剧》Kyd's Spanish Tragedy,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 Chaplin's Modern Times, 凡·高的绘画《向日葵》van Gogh's Sunflowers 以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Rodin's The Thinker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开头的冠词是书名的一部分,在文献著录时要保留;
在行文中使用不得体时可省略,如 the 20-volu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报纸的名称如果以冠词开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冠词不用斜体,也不大写。
如《纽约时报》全称为 The New York Times,
出现在“…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中The 改为 the,
这时的 the 是行文需要的冠词,不作为报纸名称的一部分看待。”
相关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CY/T 154-2017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老麦小时候也喜欢听杰克逊的歌曲, 特别是那首 Beat it.
这首歌的歌名曾经被错误地翻译, "Beat it!" 是俚语(也就是粗俗的话), 意思是“滚开!”的意思。 而不是 “打击”或者 “夯它”, 顺便说一下。
e.g.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沦陷)。
////////////////////////////////////////////////////////////////////////////////////////////////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 /*
老羊在河边散步,看见一只鸭子在河边饮水,便说:“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丢了。” 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鸭子大笑表示接受。但老羊一走开,鸭子就对身边的蚂蚱说:“依仗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娃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叼了吗?”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 //////////////////////////////////////////////////////////////////////
作者其他毁三观的散文:
补充一下(美)鸡蛋价格走势:
** 备注 USDA 是美国农业部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
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欢迎大家来踩踩俺的专栏 :
《变形金刚》啊。上海电影电影译制厂1988年引进动画片时,人名就就没几个翻译准确的(包括孩之宝官方提供的名字,从翻译的角度说,也得算是“错误”)。但和其他错误翻译不同的是,这都是有意为之,而且神奇地做到了不“信”却既“达”又“雅”,还充满了恶趣味……
OPTIMUS PRIME和擎天柱有什么关系吗?
把PRIME(首要的)翻译成“天”已经妙不可言——创意可能来自佛教典籍中就把各位“金刚”命名为“某某天”。而“擎天柱”三个字一出,一个让人感觉天塌下来也有他撑着的超级领袖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谁敢说武大郎也有这本事,就去试试擎天柱大哥那根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的、又黑又粗的大油管。
而他的继任者,Rodimus RRIME补天士,名字就年轻、瘦削了很多,气势也弱了很多,而剧情中,他正是一个在擎天柱意外战死后不得不补天之缺的角色,而且一直因为前任的光辉缺乏自信。
MEGATRON后来被宇宙大帝改造为GALVATRON,但是,就不如威震天、惊破天能看出关联的好。而且,在我们这个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里,“以威震服”的档次,可比“惊破人胆”的暴戾无度,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比起威震天对多次背叛的下属恩威并施,被改造后的惊破天,明显有脑残症迹象,发起脾气来连自己都打。
而且,正是因为天被“震”了,才需要顶梁柱去“擎”,正是因为天被“惊破”了,才需要有人去“补天”,针锋相对,大妙。
如果说这还是恪守了“不用音译”法则的产物,那把ULREA MAGNUS翻译成通天晓,starscream翻译成“红蜘蛛”就更是神来之笔了。
我们知道,天在第二字,往往是博派领袖的名字,而通天晓本来就是擎天柱临死时钦定的接班人,又可以说成因为长得特别像擎天柱的弟弟,所以名字相似,还很符合他“百事通晓”的新领袖资深助手身份。
而咋咋呼呼的“星星叫”,当然比不上危险狡猾、野心勃勃的“红蜘蛛”更贴切角色性格。蜘蛛,结网阴谋捕猎的生物也。
——副作用是,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同名电视剧时,都忍不住想:“一帮很省布料的女人,又不会变形,干嘛用这个名字……"
有些同学不要去搜了,只是海报露,内容不露…
还有一些恶趣味,博派的组合金刚Aerial bot,原意航空机器人,却被翻译成“飞行太保”——恩?为什么要把好人的名字翻译得和“盖世太保”这么相似?同样,“神风队”的法西斯坏人名字,也是给了博派。
如果你说“太保”也可以来自中国古典武侠小说,那看看“飞行太保”的主要对头,来源就基本确定了:MENASOR,愿意为胁迫者,被翻译成“飞虎队”——即使在80年代,我国也是承认“飞虎队”是美国派来帮我们抗日的啊……
上译厂秘密会议,组长环顾四周,严肃发话:“同志们,我们中间,出了一个汽车人特务!”
不过也有败笔,个人觉得,把MATRIX翻译成能源宝/领导模块,把VECTOR SIGMA翻译成魔力神球,倒不如按愿意翻译成矩阵、西格玛向量更有科幻味道。
再简单补一个:我的父辈,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俄罗斯歌曲有特别的情结,其中有一首著名的《三套车》,歌词如下: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让你这样的伤心,问他的是那乘车的人
你看吧这匹可怜的老马,它陪我走遍天涯
可恨那财主要将它买了去,今后苦难在等着它
确实很好听,而且带着俄罗斯特有的一种悲怆感,用老马来托物言志,也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但是,当懂中文的俄罗斯人听到这首歌的中文版,不禁大惊失色:
这首歌,写的是青年马车夫爱恋的姑娘,被恶霸财主抢占的故事啊!老马是哪里来的?
到底怎么回事呢?
就是翻译错了……好吧,也没人想改,更没人能改。
虽然中文版也很有意境,但各位不要学,把姑娘形容成“老马”,你会暴露自己是个老骑士的。
知乎玩的少了,公众号
https:// mp.weixin.qq.com/s/Z6kc R2wqomYSKRpaEkVkMA
————————
(1)用《我爱我家》当背景,回顾90年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拙作《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电子书已出版,谢谢关注 - 撕裂与抚摸——“我家”的二十年往事 - 知乎专栏,此为各渠道链接。
(2)下册预计四月末出版
(3)文章最终版收入专栏
(4)头条号&公众号:nk丢丢
Áo dài,越南的传统长袄,愣是被音译成了“奥黛”,我就想知道“黛”是怎么对译的音?是把d看成了đ,还是压根儿就不知道国语字里 d 念得是 /z/ ?你用“夷”或“曳”字都规整过“黛”呀。
总之是个对音很糟糕的音译词了。
阿加莎推理小说名作《Sparkling Cyanide》在国内的翻译为《闪光的氰化物》,连带同名电影也都采用这个翻译。
(其实也不止这个译名,还有《死的怀念》、《万灵节之死》、《魂縈舊恨》等译名,不过这几个译名不是根据Sparkling Cyanide这个词组翻译的,不在吐槽范围内。)
《Sparkling Cyanide》由于在国内最普遍的翻译为《闪光的氰化物》。
事实上,Sparkling在此处应做“冒泡的”释义,而不是“闪光的”,也就是说书名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冒泡的氰化物》。
《闪光的氰化物》书名乍一看,直接让人联想到装在闪光的小玻璃瓶里化学毒药,看起来也似乎是没毛病。但小说真的是在说“闪光的”氰化物吗?
通读全书会发现,这本书和“闪光”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氰化物始终没有闪光过。
那会读完书时候让我很疑惑,阿加莎不会给书名加上这种毫无意义的形容词的——别的作家可能会取个华而不实的书名,但阿加莎不会——阿加莎的书名常常是案件内容的关键信息或者对案件概括,怎么可能把一个毫无关联的词加到书名去?如果书名叫《闪光的氰化物》,那书里一定有“闪光”这个特征,如果没有的话直接叫做《氰化物谋杀案》不好吗?非得画蛇添足加上不存在的“闪光”?
除非......是翻译错误了?
这个疑惑让我开始寻找这个书名到底本意是什么。
先来看看各个版本封面:
这些不同版本的封面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高脚酒杯。
(接下来会涉及到一些剧透。)
高脚酒杯就是本案中装氰化物的容器,准确的说,是装有被下了氰化钾的香槟酒的容器。
这就是一杯置人于死地的毒酒。
这些封面都是在直接向读者剧透展示书中杀人凶器的模样,虽然读者还没读不知道,不过翻阅了以后就会明白了。
那么这个和翻译有什么关系?有的,其实这个是在展示书名的形容词部分——Sparkling。
Sparkling什么意思呢?
查阅《21世纪大英汉词典》可以知道Sparkling作为adj时候有以下释义:
1.发出火花的,迸出火星的
2.闪闪发光的,耀眼的,闪亮的
3.灿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
4.有才智的,才华横溢的
5.(酒等)气泡的
6.活泼的,欢快的,热烈的
可以发现,《闪光的氰化物》采用的是第二个释义。
我查字典时候发现,有一个释义和书的内容有关系, 或者更直接的说和毒药有关系。
那就是第五个释义。
先来看看,被投毒的香槟酒是什么。
对香槟酒大家都不陌生,就算没喝过也绝对看腻了,因为每次电影里轮船起航、开派对、赛车获胜都会有拿着一瓶香槟使劲摇晃然后猛地打开、释放气泡的场景。
很明显, 香槟是一种起泡酒。
起泡酒的英文是Sparkling Wine。
当氰化钾被投入到Sparkling Wine里,会出现的现象不是闪光的氰化物,而是冒泡的氰化物。
Sparkling只有做冒泡的、气泡的释义才符合书中场景。
闪光?别扯了,一点关系都没有。
英雄联盟中有个经典英雄——盲僧。
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表情台词——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就毫无意义。
这句话的翻译是错的,而且错的很离谱。
原文——Forc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skill.
我来帮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名词force做主语,意思为“力量”,可泛指一切自然中的力量,或人的力量。
动词is做连系动词,表示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大约可翻译为“是”。
形容词meaningless做主语补足语,意思为“无意义的,无谓的,没有价值的”。
介词短语without skill做状语,意思为“没有技巧,没有技术”。
这个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主系表结构,外加一个条件状语修饰句子的谓语部分。
这里介词短语without skill我理解为谓语部分的状语,而非force的后置定语。我们可以将这个部分单独拆出来转为这样的句子——Without skill, force is meaningless.
好了,我们先从字面上直译一下这句话,大概可以译为——如果没有技巧,力量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我们艺术加工润色一下,翻译为——不得其所的蛮力,等于无力。
(注:翻译灵感来自于台服暗黑破坏神3中的一句说明词,我稍微进行了修改。)
详解如下:
这个错误翻译的句子,比较显见的是把句子当中介词短语中的“skill”误当做“kill”来翻译了。但是,就算我们真的想要表达“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就毫无意义了”这个意思,也不太会用这样的一个句子。因为首先,暴力有更为贴切的词汇“violence”,而force通常用来泛指自然和人的天然力量,一般不用来指暴力。其次,介词短语“without kill”这个用法也会显得非常不地道。“kill”常见的词义是“杀死”,经常以一个及物动词的身份出现,在介词短语中,without后接的应是一个名词性的成分。“kill”虽然也有名词性词义,但一般表示“伤亡”,用在此句中词义不贴切。所以应使用“killing”或直接用表示杀戮的“massacre”这类词汇才对。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这个错误翻译明显已经口口相传,成为经典了,随手举个例子:
盲僧斗图表情包……
从背景故事上来看,盲僧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拯救他人,追求大道轮回的一个贤者。怎么可能是满脑子杀戮的战斗狂人呢?背景故事里盲僧的经典台词“一人之行可灭世,众人之勤可救世”也算是相当高的境界了。因此结合这一点来看,国服关于这句话的翻译也是有问题的。
评论区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建议翻译,大家可以去翻阅。
鉴于大家对英雄联盟热情较高,我更新一些内容。
--------------------------------------------------------------------------------------------------------------------------------------
英雄联盟里还有一个英雄——堕落天使 莫甘娜
这名英雄的台词里有两句台词的原文和国服翻译分别如下:
Feel my pain. 感受我的痛苦吧。
Share my torment. 享用我的折磨吧。
第一个句子 Feel my pain 的翻译很到位,没有问题。而第二个句子出现了问题,详解如下:
这两个句子的类别相同,都属于英语陈述句里的祈使语气。皆省略了逻辑的主语you。我们主要讲第二句。在Share my torment. 这个句子当中:
逻辑主语you被省略,此句为祈使语气。
动词share做谓语,有实义,可翻译为“分享,感同身受”。
名词torment做宾语,翻译为“遭受的折磨,经历的苦难”。
代词my做定语,此处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修饰宾语,翻译为“我的”。
那么这个句子应当翻译成——请你也来尝尝我所承受的折磨。 我们稍微润色一下,这个句子就变成——感受我的痛苦吧。
咦?好像和上面那个 Feel my pain. 的句子一样了?是的,这种修辞现象称为互文,也就是上下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互换动宾结构的内容,动词同时作用于两个句子的宾语,宾语也同时受到两个动词的作用。意思保持一致。 这里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感受我的痛苦,并不是感受我带给你的痛苦,而是感受我正在经历的那种痛苦。因为my是定语修饰pain,确定了痛苦的来源不是由我产生。这与莫甘娜的背景设定也更为相符。
国服翻译版的错误在于,没有抓住互文的修辞现象,而且把share这个单词的词义搞错了。share表示的是分享或感受别人的想法,也可以表示同时拥有的意思。比如英文中常见的 share the same view 表示两人的意见相同。而share一般不能表达“享受,享用”这个词义。我们可以用enjoy这类的词来表达。
------------------------------------------------------------------------------------------------------------------------------
那么说到英雄联盟的台词汉化,不得不提一下——德邦总管 赵信
国服翻译组好像特别偏爱赵信这个英雄,关于他的台词在汉化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夸张的艺术加工。比如下面这句:
Press the assault !
这个句子的字面翻译为:发动突袭吧!
国服翻译为: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这样的翻译虽然偏离句意比较远,但可以视为夸张的艺术加工润色,也可以理解。不过赵信的另一句台词就有些问题了:
Perish with honor. 国服翻译为:荣耀与毁灭同在。
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我先来分析一下原文句子:
首先,这个句子没有形式上的主语。一般来说,祈使句会省略掉主语,逻辑上的主语是you。但是结合赵信这个英雄的其他台词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句子的逻辑主语是“我”,也就是“I”。我们先不管主语是谁,继续分析。
动词perish做谓语,在这个句子中perish是不及物动词,因此没有宾语。意思为“死亡,毁灭”。
介词短语with honor做状语,修饰谓语perish。意思为“和荣耀在一起,带着荣誉”。
因此如果我们将句子的逻辑主语理解为“我”的话,那么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带着荣耀死去。
润色加工一下变成:我愿光荣地战死沙场。
国服的翻译为“荣耀与毁灭同在”,这个句子很明显是将荣耀和毁灭视为两个名词。而我们观察原文会发现,毁灭(其实是死亡)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而with honor是做方式状语来修饰死亡的状态。由于英雄联盟中的英雄台词可以视为士兵对长官的一种报告口吻,因此我们可以将许多祈使句的逻辑主语看做“我”。因此我给出的翻译校正结果是——我愿充满荣耀的死去。
------------------------------不定期更新,欢迎收藏阅读-------------------------------
狂野女猎手 奈德丽
We'll prey on the civilized. (国服翻译:我们会文明地捕食。)
这个翻译没有搞清楚状语的类别,或者说,忽视了介词的作用。首先we是主语,will prey是限定动词,时态为将来一般时,表示对未来行动的一种计划。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由于prey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不可以直接跟宾语,因此句子的核心结构到这里就结束了。关键问题是on the civilized这个介词短语,并不是做prey的方式状语,而是做目的状语。所以该句子的含义表达的并不是捕猎的方式,而是捕猎的目标(也就是猎物是谁)。我的建议翻译是——文明?你不过是我的猎物罢了!
奶大力才不会文明地捕食呢!她就是想用蛮荒的力量去撕碎文明。
曙光女神 蕾欧娜
Next time, try to leave a dent. (国服翻译:下次,记得留下些被打败的凹痕,以作纪念。)
这句话是蕾欧娜的嘲讽台词,但dent(凹痕)的所属目标没有翻译对。这里的dent应该是指蕾欧娜自己的盾牌上的凹痕,而并非对方被痛打的痕迹。也就是在说,对方的战斗太无力,连盾牌上都没能打出点痕迹。因此我给出的建议翻译是——你们能不能使点劲?要不我带个盾干什么?
暗夜猎手 薇恩 (应评论区要求)
这两句台词的翻译都是错的。这两个句子当中都使用了the+形容词表示具有该形容词特征的一类人的结构。the innocent译为“无辜的人”(而非无知的人),the dark译为“堕入黑暗的人、邪恶的人”。第一句中的cry out可译为“呼喊,请求援助”。因此第一句我的建议翻译是——听,无辜的受难者在哭喊。整个句子是hear和cry两个动词的级阶连用,而不能把cry译为名词“呼喊”。
第二个句子或许会有些存疑。dark是黑暗、黑夜,这看起来也没错啊。事实上,问题出在冠词the。如果这个句子的主语真的是黑暗本身,用darkness更好;如果是黑夜本身,用night、nighttime、nightfall都不错。再退一步讲,dark确实也有名词“黑暗”的词义,但前面不该加冠词,因为此处不可数名词不需要特指。再看后面的should,这个情态动词更暗示了主语应当是有主观倾向的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某客观自然现象。(当然,should句的主语也可以是物,但should的词义会变化)所以在此处the dark表示的是黑暗的、邪恶的一类人或邪物更为妥当。我给出的建议翻译是——畏惧我吧,黑暗中的孽物们。
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事情。暗黑元首 辛德拉 这个英雄的台词设定,感觉像是设计师在暗指万智牌。她的选择台词 So much untapped power! 国服翻译为“我的能量,无穷无尽。”明显是进行艺术加工了(或许是汉化组没有注意这个梗)。因为tapped指的是万智牌当中的牌处于横置状态,意即不可用状态。而untapped指的是未横置状态,也就是可用状态。而untapped用来表示潜在的、强大的这样的含义是非常不常见的,因此我主观上认定这是暗指万智牌术语。(或许设计师是个万智牌爱好者也说不定)另外,辛德拉还有句台词叫 by the force of will 国服翻译为“通过意念的力量”。看起来辛德拉有个技能叫“驱使念力”似乎翻译成意念的力量也没什么毛病呢。事实上,Force of will 是万智牌当中的一张经典牌,这张牌的年代久远(目前市价高于500RMB/张),当年连官方的中文翻译都没有。这张牌的效果是可以反击对手的咒语(俗称康,类似于炉石传说里的法术反制)。也是强大单卡的经典代表。
然后,稍微看几个LOL汉化中的精彩翻译吧(时间有限,随找随发,不定期更新),错误虽然有,我们也更该懂得欣赏优秀的翻译。一起来看:
说一个古文的例子吧。
《庄子·至乐》篇有一句话云:“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大意就是说支离叔和滑介叔游览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不知不觉中“柳生其左肘”,支离叔见了不禁心生厌恶。
这里“柳生其左肘”一句,清代以前人多按字面意思解释,也就是所谓“忽然间,他的左肘上生出一株柳树”,如唐人成玄英作疏时就曾说道:“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也。”
诗人王维在其《老将行》里,曾提到:“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
王安石所作 《即事》诗之四提到:“肘上柳生浑不管,眼前花发即欣然。”
白居易《病眼花》也提到:“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 ”
可见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典故,算得上是被大众所认可了。
而细细玩味“柳生其左肘”这句话,人的手肘上竟会不知不觉生出一株柳树,枝干挺拔,柔弱青翠的柳条在风中荡漾,而所承载着它的主人却已是须发皓白,垂垂老矣——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意象可谓相当之震撼。
然而,这翻译其实是错的。清人郭嵩焘曰:“《说文》:“瘤,肿也。”柳,瘤字,一声之转。” 这时人们才明白,所谓的“柳生其左肘”,其实意思就是说胳膊上长了个大瘤子……虽然更接近原意了,可是原来的意境也已经碎成了一地……
本拉登!!
学阿语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拉登的阿语名是:
拉丁转写后: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
英译后是: 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
阿拉伯语全名意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奥萨马”
难道不应该翻译Osama(奥萨马)嘛?!!
把人家太爷爷的名字揪出来,当成他的名字翻译是什么鬼!
———————————————————————————————————————
更新,感谢评论区 @Wang James提醒!
引用wikipedia:
Osama bin Laden's full name, 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 means "Osama, son of Mohammed, son of Awad, son of Laden". "Mohammed" refers to bin Laden's father Mohammed bin Laden; "Awad" refers to his grandfather, Awad bin Aboud bin Laden, a Kindite Hadhrami tribesman; "Laden" refers not to bin Laden's great-grandfather, who was named Aboud, but to Aboud's father, Laden Ali al-Qahtani.
The Arabic linguistic convention would be to refer to him as "Osama" or "Osama bin Laden", not "bin Laden" alone, as "bin Laden" is a patronymic, not a surname in the Western manner. According to bin Laden's son Omar bin Laden, the family's hereditary surname is "al-Qahtani" (Arabic: , āl-Qaḥṭānī), but bin Laden's father, Mohammed bin Laden, never officially registered the name.
白犀牛
白犀牛如果没翻译错的话应该叫宽吻犀,但一个半吊子翻译把荷兰语中的wijd(宽的,相当于英语的wide)翻译成了white(白的),然后白犀的名字就传遍了全球。
而非洲另一种犀牛尖吻犀,大概是为了和宽吻的白犀对映,被命名为黑犀。
你说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The Withcher在国内被翻译成了“巫师”。
可是我看了小说也玩了游戏,人家杰洛特除了和不少女术士保持着关系之外,自身和巫师没有一点关系。
正确的翻译应该叫“猎魔人”“狩魔猎人”。
不过这个错误的翻译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了,就连波兰的游戏制作团队接受采访的时候也用中文说了“巫师三”。
还有,Fallout英文直译为“辐射尘”。
但是这个游戏叫做辐射似乎并不合适,叫做“异尘余生”更加合适一些。
Total War这个翻译为“全面战争”也是错误的,直译应该为“总体战”。
当然叫做《全面战争》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Tomb Raider翻译为直译应该是“古墓入侵者”,当然翻译为“古墓丽影”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劳拉小姐姐深得不少人的喜爱。
如果想到了再补充。
貌似没人提玻尿酸?
hyaluronic acid 正确的翻译是透明质酸
一开始的错翻似乎是词根-uronic和尿酸uric acid相似的缘故
实际上,hyal-的意思是像玻璃一样的、光亮透明的,而uronic acid指的是糖醛酸,所以玻尿酸(透明质酸)与尿酸没有任何关系哦
("▔□▔)
让你们感受一下真正的直译是什么样的
LOL中瞎子的台词,“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就毫无意义。”
原版是"Forc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skill.",直译应该是“只有力量而无技巧毫无意义”
但是翻译组可能是在翻译的时候眼瞎了一下,把skill看成了kill,意思到十万八千里外去了【滑稽】
现在语音应该还没改过来,也逐渐被认可了
其实我觉得把Minecraft翻译成“我的世界”才是最迷的
你把Mine翻译成“我的”倒还情有可原
craft到底是怎么翻译成“世界”的啊喂(╯‵□′)╯︵┻━┻
再说了Minecraft里的Mine是挖矿,craft是制造,和“我的世界”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虽然“我的世界”这个名字比较贴近Minecraft本身的游戏性(毕竟吸引新人都是靠搭积木)
但是我是真的不喜欢这个名字(然而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叫)
感觉大家都讨论起Minecraft的翻译问题了啊……
好像有受到Warcraft的影响还是怎么
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因为存档名叫My World吧……
好久没玩都记不清具体的了
我也没说这个译名不好啥的……各位就不用强调了
个人不喜欢
几内亚
当初法国航海员来到这块地方,上岸后第一个遇到的是一名妇女。冒险家问她这是哪?
妇女当然听不懂法语。回了一句“几内亚”
几内亚在当地语中意思是妇女,她的意思是“我是女的,不知道”。
结果几内亚就成了这个国家的名字。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小时候看的《机器人大擂台》节目了!引进中国时中文化工作很不细心,参赛的队伍名几乎是瞎翻译+偶尔查字典+看外形说话
但是这依然是我们童年津津乐道的一大节目
什么,你说你有印象但是记不清楚谁是谁了?
他认不认识?中文翻译是利箭
几乎是机器人大擂台人气最高的机器人,第五届总冠军,职业生涯获奖无数
但是他的英文原名是Razer……大家应该知道Razer应该翻译为雷蛇(好吧只是开个玩笑,raze是摧毁的意思,razer其实该翻译为毁灭者更恰当)
也许是外形太突出了,翻译的人脑子一热起了个霸气侧漏的名字
不过利箭同学确实争气,人长的帅,战绩又好,以至于现在B站上回忆童年的同学们一提到机器人大擂台就会联想到利箭,就如一提到篮球就想到乔丹(虽然利箭的统治力远不如乔丹)
再来一个
他也很眼熟吧,未来战舰2,唯一的连续两届总冠军
第一个将对手掀出场外的弹射流王者
然而人家的名字写在脸上……直译就是混乱2
也许翻译觉得叫混乱有些不论不类,于是起了个自认为霸气的名字
(还好没有看外形起名,不然一个王牌机器人叫打印机2还是很悲催的)
接下来是更惨的
第二届总冠军,操作员是老司机出身,操作满分,中文名黄蜘蛛……光看图那里来的蜘蛛?
其实是他的初版在机体顶部有张蜘蛛的画
机体整体是黄色,所以翻译人员图省事直接叫黄蜘蛛了……
原名panic attack,恐慌症,一种心理疾病
比黄蜘蛛还是逼格高点吧……
接下来是属性都改变的……
图有点糊
霹雳贝贝,第一个被chaos2扔出场外的机器人,同时也是上面panic attack的死敌
多次进入四强,欠缺一点运气,没进过总决赛
英文名Firestorm,翻译为火焰风暴,其实名字也不错的
但是翻译肯定脑抽了,翻译为霹雳贝贝,好么,火系转为雷系了……
硬要说沾点边的,大概是他速度快,武器威力大,动如雷震(喂
也有勉强不错的
魔盘,机器人大擂台中期最具破坏力的转盘机器人之一
无冕之王,第三届杀入决赛,第四,五届四强,转盘转起来主场机器人都得纷纷让道
英文名hypno-disc,直译过来是催眠盘(辅助睡眠用的转盘
这么翻译似乎为他加上了一层高深莫测的魔法
原本他不被大家看好,但是成绩却不错
后来不知为何转盘威力大大下降,龙卷风也能和他刚正面
接下来是一些著名机器人,不一一列举了
伐木工,太极高手,利剑的死敌,也击败过魔盘,最好成绩是第四届总决赛惜败chaos2获得亚军
原名pussycat,是小猫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主人是希望他以灵巧取胜
翻译成伐木工总觉得有种一个大叔一边抽雪茄一遍砍树的错觉……
101,被翻译成长鼻象……不知翻译人员咋想的,打101三个字不比打三个汉字快点么
大块头,击败过chaos2,第五届半决赛神奇逆转魔盘,最后决赛被利剑切的欲仙欲死(喂
原名bigger brother,老大哥的意思,还曾经包装过一遍,改名little sister去参加了美国办的格斗机器人比赛博茨大战
不知博茨版大块头按中文翻译是不是得翻译为女汉子……
独臂小怪物,弹射器非常强悍,一发能把对手从半场弹到场外
英文名wheely big cheese,有轮子的大芝士,好吧,原名看着就饿了,很有迷惑性
中文名就完全暴露了他的可怕
分割线
看来主场机器人们的人气也很高呢,那就在接近400赞时更新一下吧
首先是几乎所有参赛选手的噩梦机器骑士
巨大的吨位使他可以轻易碾压选手们
手中的长枪和铁钳可以将战利品挑起绕场巡游
然后像丢垃圾一样把选手扔出去或者扔进坑里
其真名是Sir Killalot
Sir是尊称,可以理解为先生,或者是爵士爵位
Killalot是名字,明显是个kill a lot的组合词
所以直接翻译过来大概可以译为杀戮爵士,杀戮先生
接着是能用大钳子抓住对手,用圆锯撕碎一切的天蝎
看造型可以说是起了个非常传神的名字
原本的名字Dead Metal(死亡金属)反而不够形象,难道他是会演奏死亡金属乐的音乐家?(笑)
然后是主场机器人的萌物代表——橡皮虫,看上去真像虫子,武器是锯子和抬升器
这张图有印象的估计都记得
那是生存赛的决赛,利箭Vs冲击,打得正激烈之时橡皮虫控记不住自己上前掀翻了冲击
利箭和众主场机器人一脸懵逼,随后被抢人头的利箭怒了,于是对橡皮虫进行了惨无人道的……
随后比赛橡皮虫就只能以这种形象上镜了(笑)
橡皮虫原名Matilda
话说这是个女孩子的名字呢
利箭你这么对待一个女孩子真的好吗(连屁眼都插进去过………咳咳)
完全体的橡皮虫,放弃了电锯,使用了更加有威力的圆锯
看这下谁敢进攻她的屁股(喂
和机器骑士相爱相杀的火龙,除了钳子之外,主武器是喷火器
他是机器人大擂台里唯一有喷火权利的机器人,不过这个能力曾经坑过队友,将骑士的线路烧着了
其实假如没有喷火器,他应该是最弱的主场之一,没强大的攻击手段,没有强大的防具
也是除了橡皮虫之外大家最爱欺负的主场
原名Sergeant Bash
直译是烈焰军士(注意军衔标志)
然后是无差别杀人镐头———机器头
除了镐斧令人印象深刻,他还是相扑赛的擂主,
印象中某一届比赛只有黄蜘蛛以巧取胜
其余的最多是打平
真是上演了一出燕青打擂的好戏
镐斧由二氧化碳驱动,威力很大,可以凿穿魔盘的盘子
原名Shunt,分流器的意思
《龙珠》的人物翻译大致上有两套系统,一套是音译,一套是意译。比如说短笛大魔王就是意译,另一个名字比克大魔王就是音译。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乐平。他的日文名字读法是yamcha,意译过来是饮茶(粤语)。所以雅木茶是正确的翻译。但乐平这个名字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纯粹是当时的盗版商海南出版社瞎掰的……
“公安”译成Public Security就是一种错误的译法,但绝对成为了主流。
正确的译法应该是Public Safety:
为什么说Public Security这种译法是错误的呢?
这得先从英语里的Security和Safety这两个词的区别来说起:
Security和Safety的区别是前者强调对人为破坏和伤害的防范和应对,后者强调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的防范和应对。
Safety在英语语义中比Security的涵盖内容要广,比如商场防止顾客在扶梯上摔倒,这是对事故的预防,肯定叫safety measures,不能叫security measures。
但反过来,美国总统演讲,说此事关乎美国的安全,则既可以用Security,也可以用Safety,只是这种情况下用Security更好一些,因为这种场合下他所指的安全威胁一般是来自外国军事力量和恐怖主义组织之类的,这显然更强调人为性。
而Wikipedia上还专门指出Public Security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上面那个红框里的disambiguation就是消除歧义的意思,这是专门给public security这个词消除歧义的,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日本把公安译成public security,剩下的全叫public safety,这是在专门纠正这一错误译法。
当然,实际上越南等国也是把公安错误的译为了Public Security,只是Wikipedia没有留意到而已。
上面专门指出了“Public security may refer to public safety ”,意思是英语里本来就没有Public security这个自相矛盾的歧义词,因为既然都public了,那要应对的肯定不止是security问题,而是更广义上的safety问题。
既然是公安,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那就免不了要做一些应对灾害和事故的工作,所以归根结底都得叫Public Safety。
只有国家安全机关才能叫State Security,因为国家安全机关应对的全是间谍活动等人为破坏和伤害,不涉及灾难和事故。
而公安机关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必然要承担应对灾难和事故的职责,所以必须得叫Public Safety才符合英语里正确的语义。
以前消防就是归公安管的,而且正式的名字就叫公安消防部队。
而且即使是在现在,预防辖区火灾也是派出所的职责。
而且公安机关还有很多Safety领域的工作,比如1986年从交通机关转到公安交警的交通监理业务,本质上还是Safety的范畴。
更不用说中国公安机关的出警民警遇到落水群众要救,遇到小孩走丢要管,遇到洪灾要全面参与救援,这都是典型的Safety工作,Safety工作有时甚至占了民警们的大部分工作时间。
也就是说,中国公安机关负责的绝不仅仅是Security,而是范围更广的Safety。
而日本把公安译成Public Security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因为日语里的公安是国家安全的意思,公安调查厅也好,警察部门的公安警察也好,全是应对间谍活动等人为破坏和伤害的,不管灾难和事故。而且上面的Wikipedia的图片上还专门指出了日本的公安调查厅是“an intelligence agency of Japan”----日本的一个情报机关:
美国一些地方的警察机构(特别是州警察)的名字是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翻译过来也叫公安:
美国50个州里36个州的州警察局都叫Public Safety,地方上的Public Safety更是数不胜数: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警察,不管不同国家的警察的具体职责有什么不同,只要是出警的警察,就必然要应对除了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以外的大量safety工作,也只有用safety这个词才足以涵盖公安机关的广泛工作范围。
而且英语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Public Security”这个叫法。你到网上搜一搜,凡是有叫Public Security的,基本上都是母语不是英语的人翻译过来的,而真正的英语大国里全是叫Public Safety的:
游戏领域,半条命之类的老生常谈就不说了。
1. Fallout —— 辐射
这个翻译本质上跟“巫师”一样,你要说偏得离谱倒也未必,毕竟看中文字面也大概能知道游戏是什么题材,但看得出大陆的翻译没有去查字典。“fallout”这个词指的是核爆后的粉尘颗粒,而“辐射”是radiation,这两个概念一个是颗粒、一个是电磁波,大气中有辐射的沉积颗粒才叫做fallout,性质可是截然不同的。就算讲引申义,fallout指的是核爆后的一个泛指的状态,radiation则是这个状态中的一项参数,所以fallout shelter也不应该被译为“辐射避难所”,因为shelter的功能不是也不能是避免“辐射”。这个翻译造成的误解是,游戏内部中文界面中大量出现“辐射”一词,但这个词其实是radiation,这就与游戏中文名字产生了混淆。港台翻译“异尘余生”在这方面就做得比大陆翻译好。
2. Deus Ex —— 杀出重围
非常糟糕的翻译,不仅不知所云还给游戏的实际流程造成了严重的误导,多少玩家拿到这么一个名字,以为是要向DOOM或英雄萨姆似的大杀特杀,却发现这游戏鼓励的是全程不开一枪的潜入流。Deus Ex来自脍炙人口的希腊/拉丁谚语deus ex machina,deus是“神”,machina是“机器”,ex是表示原因、手段的介词,这个谚语在中文中翻译为“机械降神”,表示剧情走投无路时突然出现的超出设定的强大力量的解围。即便游戏只抽取了“deus ex”,那最起码“神”这个再明显不过的对应得译出来吧。“杀出重围”这个译名可能是来自游戏内的难度选项,因为系列游戏中“deus ex”是最高难度的名称,译者可能误以为这个词得表示一个大杀特杀的状态,于是自作主张地自己起了个名字。
3. Just Cause —— 正当防卫
也是一个译名把游戏性质都给改了,荼毒更深的是让人以为法律术语“正当防卫”在英文里真就叫“just cause”(其实就是defense或self-defense)。玩过这一系列游戏的都知道,这个游戏一向讲的是推翻某独裁政权的事,也就是从头到尾都是在“进攻”,加上游戏又以火爆的场面闻名,跟上面“杀出重围”把一个走潜入的游戏生生弄成无双一样,此处“防卫”又把一个爆燃的游戏给整成了塔防。Just cause是一个政治、军事中的术语,表示“正义的事业”,一般指向对方宣战的理由,比如“fight for a just cause”。就算直接从字面翻译成“正当的理由”,也比把一个业已存在的法律术语安在一个毫不相关的文艺作品上好。
4. The Evil Within —— 恶灵附身
这个译名只能怪起得太早,尽管名字还是恐怖游戏,但名字把游戏方向给带偏了。Within一词已经表明了“内部”,该作之前就有过另一款游戏使用了within一词——XCOM: The Enemy Within,而实际内容也表明这个游戏所讲的就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实验,游戏的整个过程以及所有的“evil”都是实验产生的幻象,所以这个标题讲的也就是很字面的“心中的恶灵”。这个游戏的日文名是“Psychobreak”,台译大概是根据这个起的“邪灵入侵”。然而大陆译名给添油加醋地安了个“附身”(possession),但游戏中既然一切皆为一个人头脑中幻象,所谓“附身”就不知从何而来。
上面这些算是比较明显有误的翻译,而08年以来大陆对欧美游戏的非官方译名有个习惯:完全抛弃原名然后自己取一个不相关但也能反映游戏内容的名称,除了臭名昭著的Sleeping Dogs/热血无赖这种比较荒唐的,类似Red Dead: Redemption/荒野大镖客:救赎、Alan Wake/心灵杀手、Call of Juaraz/狂野西部等倒还可以接受。现在国外原厂的中文官译也开始采用这个方式,比如育碧的Unity-大革命、Syndicate-枭雄、The Division-全境封锁,基本是重新起了名字。
很多外国历史名人的名字严格来说都是错误的翻译或不规范的翻译。
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了一部《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是翻译外国人名最权威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国家认可的规范译名,理论上来说正规出版物和新闻报道中的外国人名必须按这个来。但之前不是按这个标准翻译的好多人名已经广为流传,你总不能让人家改名字吧?于是只能想一个权宜办法,叫“约定俗成”,对于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的名人的译名将错就错,不必遵守此规范。
比如美国影星梦露(Monroe),标准译名应该是门罗,对,那个美国前总统,你要是说“性感女星门罗”,是不是一点也不性感了?
再比如,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湖畔诗人三杰,华兹华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骚塞(Southey),如果按标准译名来翻译,就是沃兹沃思、科尔里奇、索锡……是不是一点也不风骚了?你要是说你最喜欢科尔里奇的《老水手行》,是要被人笑话的。
有兴趣的可以翻翻《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里边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挺有意思的。
《七十士译本》全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