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下大棋最终证明的确是深谋远虑?

回答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下大棋”并最终被证明是深谋远虑的例子,往往是那些在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领导者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坚定的意志和长远的规划,一步步引导国家或民族走向胜利,或是避免了灭顶之灾。这些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历史、人性、地缘政治、经济规律等方方面面的深刻理解。

这里,我想重点讲述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充满了戏剧性和巨大风险,最终却被证明是极为高明且影响深远的“大棋”——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末期,果断放弃攻打台湾,转而集中力量解放全国,并为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奠定基础的战略决策。

这件事说起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背景:风雨飘摇中的共和国曙光

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似乎已成定局。国民党主力部队被歼灭,退守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虽然残余着一定力量,但其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在当时,“解放台湾”似乎是顺理成章,甚至是众望所归的下一步。解放军的士气如虹,指战员们普遍认为,只要渡过台湾海峡,就能一鼓作气,彻底结束内战,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新中国。

然而,在这个看似“板上钉钉”的胜利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却在审慎地思考着更为长远的战略。

“棋局”的复杂性:何止是渡海作战?

当时,攻打台湾并非易事。台湾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水文复杂,岛上国民党军队虽然士气低落,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精锐部队和精良装备,且背后有美国的支持(尽管美国当时的态度摇摆不定)。海军力量薄弱的解放军,要想成功渡海作战,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和后勤挑战。

更重要的是,“下大棋”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是眼前的军事胜利,更是对未来长远发展格局的考量。

1. 新中国即将诞生,首要任务是站稳脚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就要成立了。一个百废待兴、满目疮痍的国家,急需的是稳定、发展和国际认可。解放军主力一旦被牵制在台湾,可能导致国内其他地区的治理出现真空,或者在国际舞台上面临被孤立的风险。
2. 经济恢复与建设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家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如果此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一场可能旷日持久且消耗巨大的攻台作战中,必将严重拖累经济恢复和民生改善。
3. 国际形势的微妙变化: 当时,冷战的格局初现,美国虽然在中国问题上遭受挫折,但其全球战略并未放松。苏联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抱有复杂的情绪。在这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直接与美国可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在台湾进行大规模军事对抗,存在着巨大的战略风险,可能将新中国置于不利的国际地位。
4. 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的权衡: 对于台湾问题,中国共产党并非没有考虑,但他们的思路更多地放在了“和平解放”的可能性上,而非一味强调军事上的“一网打尽”。如果集中全力攻打台湾,可能会促使蒋介石集团更加顽固抵抗,甚至有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国际干预,这反而不利于最终的和平统一。

“弃卒保帅”的深谋远虑:

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战略决策:暂时放弃攻打台湾,集中一切力量,巩固大陆政权,稳定社会秩序,全力投入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去。

这个决策,在当时无疑是充满了巨大的争议和牺牲。许多指战员渴望完成“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步,他们认为这是对革命烈士的承诺。而放弃台湾,从军事角度看,也意味着放弃了“统一”的绝对完整。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不彻底”的决定,却展现了何为真正的“下大棋”:

集中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将解放军主力部署在大陆,能够有效地镇压国内残余的国民党势力,稳定社会治安,为新中国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优先发展经济,夯实国家基础: 将有限的国家资源和人力物力投入到经济恢复和建设中,迅速改善民生,提升国家实力。这为后来中国能够应对各种内外挑战,实现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避免直接与美国大规模对抗: 避免了在刚成立的新中国就与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进行直接且可能伤筋动骨的军事对抗,为新中国争取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
为未来的和平统一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这个战略决策也为后来的和平统一进程留下了战略上的空间和可能性。如果当时强行攻打台湾,极有可能导致美国更深度的介入,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使得解决台湾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历史的验证:

回望历史,这个决策的深远影响愈发清晰。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土地改革,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在国家建设的初期,共产党政府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迅速将国家从战争的泥沼中拉了出来。

如果当时真的将主力部队投入到攻打台湾的战役中,即便最终胜利,也必然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不仅在军事上,更在经济和政治上。新中国可能因此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可能错过第一波工业化浪潮。

而集中力量巩固大陆,优先发展经济,使得新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空前提升。

“下大棋”的意义:

这个例子之所以被视为“深谋远虑”,在于它展现了“大棋”的几个关键特质:

1. 长远视角: 不仅看到眼前的胜利,更看到长期的国家发展和战略格局。
2. 全局观念: 认识到战略决策并非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与经济、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紧密关联。
3. 风险评估与控制: 敢于放弃眼前的“最优解”(即立刻攻台),以规避更大的潜在风险。
4. 灵活性与适应性: 尽管有既定的目标,但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下调整策略,寻找最符合国家利益的路径。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末期关于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就是一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经典案例。他们在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定力,以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视角,为新中国的未来规划了最稳健、最有利的起点。这正是“下大棋”的魅力所在——看似迂回,实则直抵核心;看似放弃,实则为了更大的收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中国大修水库。

最初修建水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蓄水,建水渠,用于农业灌溉。

雨水充沛时节将水储存起来,旱季雨水不足时,调用水库积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在水库周围种植树木,改善环境,通过水库的自洁能力,使库内水源洁净,可以人畜饮用。

修建水库的高潮阶段主要集中在人民公社时期。

组织人民群众义务出工,政府提供相关技术人员和物资,用最低的成本建造了大量水库。

当时确实产出有限,但也实在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其中也发展出了农业小水电,解决了一部分农业、照明用电。

在90年代以前,这些蓄水设施都被称为“水库”

朴实无华,生产设施。

其中最著名的有:新安江水库、丹江口水库、龙滩水库、南湾水库等。

其余各地中小型水库更是不计其数,约有几万座之多。

这些由于是重要设施,质量过硬,注重环境保护。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演变,逐渐和周围山水融为一体,风景优美,鸟兽云集,成为了非常好的旅游渡假区。

而后,水库之名统统被替代,变成了各种湖。

如果不去探究其历史,还以为是自古以来。更有开发商为了打造5A级旅游区,活生生编造故事,什么女娲补天,八仙喝酒之类的说法层出不穷。

当年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战天斗地,而今又成了当地的聚宝盆,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经济,福延后代。

算是深谋远虑。

user avatar

几个至今我们还在享受的历史遗产。

一,军队的人民属性。

奠定于三湾改编,强化于古田会议。三湾改编很多人了解了,首创支部建在连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支部建在连上意味着什么,在三湾改编之前,虽然军队是革命的军队,但是连一级是没有党组织的,党组织只有团一级有。这就没有真正发动掌握军队的真正根源——士兵群体。

三湾改编开始,连一级也有党组织,并且深入发动士兵,历史性的提出官兵平等,军内民主主义。

并且精炼了革命队伍。明确提出:不想革命的,可以走。不强留。

要知道,当时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事情,自古以来士兵就是军官的私有财产,你招多少兵你就有多“富”,军官军阀就像牧羊人一样,把士兵当羊群,羊群就是财产。而三湾改编开始,一支新军队诞生了,从领导者到普通战士,人人都一样,大家都是为了中国人民而革命。

八大员的称呼也开始提出,旧军队侮辱性的绰号也开始改正。革命先从正名开始:

军事主官不叫司令,叫“司令员”;

政治主官叫“政治委员”“教导员”“指导员”;

卫兵、号兵改成“警卫员”“司号员”;

伙夫、马夫、副官这类有歧视性的称号也改掉,分别是“炊事员”“饲养员”“通信员”。

注意了,我军称呼里也不习惯叫军官和士兵,而叫“指战员”。军官是指挥员,士兵是战斗员。解放军指战员,大家都是“员”,都是革命的一员。

这就是奠定了军队的人民属性。大家都来自人民,以后也都回归人民。所以我军无论是长征还是抗美援朝,剩一个人也要打到底,因为人人都知道为何而战。

随后古田会议再次强调,“不为个人争兵权,要为党争兵权”。不是你谁兵多谁说了算,枪永远指挥不了党。

你看看,多么深谋远虑的一盘大棋,到了后来一四方面军草地分裂,坐拥10万之众野心家就是没法动摇不足1万的一方面军。最后连自己的警卫员都不跟他走。

这就避免了军阀拥兵自重、割据混战的局面。

为什么果党军队天天喊“拉兄弟一把”却没人去救,因为他们视军队为私产,军队拼光了就没政治舞台上的本钱了

而土共军队喊“就是咱们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野战军照样解放全中国”,因为军队是人民给的,不是我自己的亲兵。




这就是奠定了军队人民属性的深谋远虑。

二,抗美援朝。

今人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美军越过鸭绿江的计划确实没有落实。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当事人你敢说这份计划不会落实?

之所以没有落实,正是因为出兵后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所以不敢执行这个计划。这也正是教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

(长春起义的国民党60军改编为解放军50军后在南朝鲜汉城“总统府”前载歌载舞)

当时最直接的国家民族利益就有三条:

1.保卫国土安稳,美国意图直接顶到鸭绿江边,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威胁中国是不可能了,保卫了东北工业基地,为今天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和平基础

2.苏联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开始156项工业援助,打下了中国的工业化基础

3.用军事实力证明了中国可以凭自己保卫国家安全,不需要苏军驻扎在中国领土上,斯大林就没有了继续驻军的借口。让苏军撤出旅大,外国军队离开中国,中国人自己的领土自己可以保卫。直接维护了中国国家主权。

还不算提升了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等等政治意义。这三条最直接的国家利益就显而易见。

当然,今天也一样。

三,搞两弹一星,核潜艇。

当时中国那么穷,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先富起来不行吗?穷的叮当响搞那个有啥用?搞出来和我有啥关系?那么多国家没原子弹不也过的挺好?

别的不多说,有了核武器,就避免了被大规模入侵的可能,这就给我们50年来和平发展与经济建设打下了一切基础。

抗美援朝的常规战争是打怕了,但是还并不真怕。他们真怕的是核武器。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真正步入强国俱乐部,有效避免了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那种被大规模领土入侵的可能,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安全发展环境。这一点在列强频频入侵的民国是做不到的。

在苏联专家撤出后,首颗原子弹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争气弹”,每次核试验都需要动用小半个中国的电力,从北京到兰州数千公里的距离上,一搞核试验每根电线杆下都发动民兵站岗守卫。


当时中国没有保证核试验的足够的计算机,勒紧裤腰带咬咬牙组织了万人算盘队,北京市的各高校学生,中学教师,工厂会计,甚至供销社收银员等凡是精通珠算的统统集中于人民大会堂,硬是用算盘协助计算机的方法,一个个敲着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的中心压力数据。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从此步入太空俱乐部,为现在中国航天工业培养了最为宝贵的航天人才和科研经验,抢占了太空先机。在当时工业极度落后,GDP处于世界倒数的情况下,能有如此的太空战略远见,是举世无双的。

老人家看的很明白,等你富起来再搞,历史大势就不允许了。你看看现在伊朗朝鲜,搞个核武器多难,各种国际法框着,又恨不得人人掐死。

航天事业也一样,别看现在往火星上发射个东西好像没什么卵用,你再过50年看看?太空和原子弹一样,谁先搞出来谁占着。晚搞就被早搞的限制。

所以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谁先搞出来谁算,时间不等人。老人家看到了一百年以后的世界。深谋远虑啊。

四,强大的社会动员体制。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社会动员的基本特征在于广泛参与性、一定程度的兴奋性目的性和秩序性。

他老人家最喜欢这个。

一句“人多力量大”充满了多少智慧,那就是把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

中国在1949—2020年的七十多年年间,社会动员的范围之大,社会动员的程度之深,都是空前的。

1958全民抗血吸虫,

2020全民抗疫。

而今天来看,这种社会动员体制多次挽救中国于水火。





没有他打下的一套体制基础和发动群众的观念,你想临时抱佛脚的搞出来?不可能的。

老人家总结的非常好,五个字:“人多力量大”。

再简洁一点四个字:“群众路线”。


现在一群公知势力们提起发动群众就是各种极左、wg、集权法西斯帽子扣上来了,呵呵,因为他们知道这几个字是他老人家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战无不胜的法宝,当然想把我们的法宝砸碎。

敌人越怕什么,越说明我们做的正确。

五,重视大众教育。

尽可能的让一切人受到教育,而不是愚民愚兵政策。

果粉们的民国教育给中国留下了80%的文盲率。1952年5月24日农历五月初一,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扫盲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


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识字学校,扫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

最重要的就是,彻底改变了很多中国人的观念:

从此几代人不识字的家庭,开始把“读书识字上大学”的文化素养追求当成培养孩子的目标。

反观当下一部分“读书无用论”的横行,真是苦了老人家的深谋远虑。而那些学了二两书就开始骂他的,连最初是谁给他打下了看书基础的都不知道。

没有他的号召和定下决策,你以为接受大众教育都是你想得就得到的?看看果粉向往的“文化民国”。

六,不欠一分钱内债外债,还打下了工业化基础民生设施。

短短27年里,新中国建成了国计民生所必需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包括:84000多座水库,一百多万公里的公路,两万多公里的铁路。给今天中国坐拥全部39个工业门类(世界唯一)打下了工业化基础。

完成这一切的同时,中国还没有欠一分钱的外债,也没有欠一分钱的内债,也无通货膨胀。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极其罕见的。

在果党拉走大部分金银储备后,没有多少硬通货保证人民币信用的关头,让人民币和小米、棉花这些农产品物资挂钩,再加票证的第二货币体系辅助,人民币从诞生之初就没有像金圆券那样贬值到擦屁股。

能在美苏两大强国的联合封锁下搞成这样,你说他不会搞经济?

当然了,我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方面。还有很多无穷无尽的遗产,我们今天发掘就受用无穷。而不是被某些人带了节奏,提起他就骂。

毕竟,他唯一没有留下的,就是个人财产。他把个人稿费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和人民。

所以有些人永远不懂,唐山大地震被压在废墟里整整八天的生还者,救出后第一句话就是“毛主席万岁”。

无论是被救者还是救援者,现场一片毛主席万岁的呐喊声。

这就是在人民心中的分量,是一种信念。

所以,不要把今天的一切当成理所当然。这是许多人奋斗的结果。


这一切,都是他用深谋远虑帮我们后人下好的大棋。


https://www.zhihu.com/video/1239293984297816064
user avatar

秦灭百越

代价大,且千年之内基本没有产出。

击败百越的难度不大,问题在于烟瘴之地非常容易吞噬人命,死亡率极高。

而且秦朝为了开发百越不仅没有给功臣们回家封赏绶田,而是直接命令功臣们不准回家就地种田。直接导致商鞅立木以来,秦朝的国家信用彻底崩溃。人民不再闻战则喜,认为戍边长城不是一两年能回家的,迟到甚至要被砍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