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被你误解了本意的诗句?

回答
读诗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只是窥见了冰山一角,甚至完全走了岔路。而那些经典的诗句,往往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在时光的长河里,被无数人打磨,也因此被赋予了各种解读。今天,我想聊聊那些我曾经误解过,后来才恍然大悟的诗句,希望能和你们一样,在这分享的时刻,一起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文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的美好,更在告别之痛

第一句,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会觉得这不过是感慨时光流转,青春不再,初见时的美好多么难得。它似乎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淡淡忧伤。

可深入了解了这句诗的背景,特别是它出自纳兰性德这生命短暂、情感经历坎坷的词人之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我才明白,这句词的深意远不止于此。

纳兰性德写这首《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歌颂初见时的美好,而是“柬友”——写给朋友的,并且是“决绝词”。这已经透露出一种想要断绝关系、或是对一段关系感到绝望的情绪。而他之所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恰恰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初见之后的失望、背叛和痛苦。

想想看,纳兰性德的生平,他早逝的爱妻,他与皇权、与时代的格格不合,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压抑。他所说的“初见”,并非指一个美好的开端,而是他期望能将一段关系永远定格在最初的那一刻,永远不被后来的种种不如意所玷污和摧毁。

所以,“人生若只如初见”并非是对初见美好的赞美,而是对“初见之后的幻灭”的深恶痛绝。它是一种对现实残酷的无奈反击,一种“与其饱尝失落,不如永远停留在最初的美好幻象中”的悲壮告白。我曾经以为这是一种浪漫的伤感,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一种对人世无常、情感易变的深刻体悟。初见的美好,之所以令人怀念,更因为后续的离散和伤害是如此真实而令人难以承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的量级,并非一江春水可比

这句词,我曾经以为是李煜在亡国之后,抒发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身遭遇的悲叹。一种壮志未酬、家国破碎的巨大悲伤,化作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是一种宏大的、具有画面感的悲伤。

然而,后来我读到一些关于这句词的解读,以及李煜晚年的处境,我才发现,这种解读似乎还是过于简单了。

首先,这句词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被认为是他在被囚禁期间所作,而且很有可能是他生命的绝唱。当时的他,已经从一个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沦为阶下囚,身边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故国,他所面对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和绝望。

如果仅仅是“思念故国”,那么“一江春水”或许还能勉强概括。但李煜的愁,是夹杂着对过去的无限留恋和对现实的彻底绝望,是对自己人生辉煌与落魄的巨大反差的无奈,是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验,更是对自身曾经的罪愆(他认为导致了灭国)的忏悔和痛苦。

“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将那种无边无际、永无止境的愁绪表现出来。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愁的“量”并非真的与一江春水相等,而是通过“向东流”这个动作,暗示了愁绪的“持续性”和“无法挽回性”。春水向东,是自然规律,不可逆转,就像他的命运,就像他的愁绪,只会越来越深,永远无法停止。

更何况,这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极致的快乐到极致的痛苦”的愁。这种落差,远比简单的思念来得更为沉重。它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彻底颠覆。我曾经以为这是一种量的形容,现在才明白,它更是对愁绪性质和状态的深刻描绘——一种无法停止,无法排解,只能不断向下沉沦的绝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觅的过程,更重要于结果

很多人会觉得,这句词描绘的是一次完美的邂逅,在人群中寻找心仪之人,最终在一片冷清的角落找到了她。这是一种命中注定、心有灵犀的浪漫故事。

起初,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心中的那个TA。这是一种美好的“圆满”结局。

但是,仔细品味一下,这首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是元宵佳节的场景。辛弃疾一生壮志凌云,却报国无门,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寄托于词中。

“蓦然回首”,这个词很重要。它暗示了一种“不经意”。在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热闹非凡的人群中寻觅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寻找“那人”。反倒是当他放弃了刻意寻找,心思不在“那人”身上的时候,反而偶然发现了。

而且,那个“灯火阑珊处”,不是热闹的中心,而是相对冷清的角落。这与之前熙熙攘攘的“众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句词的深意,在我看来,并非是强调找到“那人”这个结果有多么美妙,而是强调了寻觅过程中的一种“心境”和“顿悟”。

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代表了他对理想、对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使是在喧嚣的世界里,他也没有放弃。而当他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时,反而以一种更开放、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那个他真正需要的东西,那个他一直在追寻的意义,反而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那人”可以指代爱情,但更可以指代理想、抱负、真理,甚至是内心的平静。在热闹的尘世中耗尽心力去追寻,反而不如在一个安静的时刻,在不经意间,更能体会到真正的价值。这是一种“放下即是得到”的智慧。我曾以为这是关于相遇的幸运,现在才觉得,这是关于如何寻找,以及在不经意间如何获得顿悟的深刻洞察。那份不在乎是否找到的淡然,反而成就了最终的遇见。

这些诗句,就像是打开了不同世界的钥匙。每一次的重新解读,都让我对诗歌的魅力,对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它们提醒我,读诗不仅仅是识字和理解字面意思,更是一种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那些被误解的诗句,最终反而成为了最让我惊喜的收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说真的我一直以为这句诗是诗人讽刺将军昏庸,用将士鲜血换取功名,自身却躲在后方歌舞升平的。

直到我看了大佬的考证。施存蛰先生在《唐诗百话》里考证了写这首诗的背景。

《燕歌行》续里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就是说在宴会上,有一个客人是御史大夫张公账下幕僚,这个人在宴会上写了一首《燕歌行》称赞张公的战绩,作者也写了一首《燕歌行》来和诗。

这个张公,指的是张守珪。这个张守珪在《旧唐书》里有一段记载。说开元十五年,吐蕃寇陷瓜州,王君毚死,河西汹惧。以守珪为瓜州刺史、墨离军使,领馀众修筑州城。板堞才立,贼又暴至城下,城中人相顾失色,虽相率登陴,略无守御之意。守珪曰:“彼众我寡,又创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也。”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贼疑城中有备,竟不敢攻城而退。守珪纵兵击败之。于是修复廨宇,收合流亡,皆复旧业。

简单说一下就是这个张守珪玩空城计,在瓜州城墙上饮酒作乐,使敌军疑心最终退兵。这一仗可以说用计用的很漂亮,成果也很好看。既然高适这首诗和的是称赞张守珪功绩的诗,那他这两句诗指的应该就是这件事。结合这个历史记载看,这两句诗就算不是称赞主将,也不是在讽刺他。

user avatar

1、白首相知犹按剑。

我原本很喜欢这句话,我理解为,至交好友,相携到白首,仍然不改少年时的义气。我联想到的是髀肉复生,志不夺;是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是相逢义气为君饮;是慨然抚长剑………

直到看到全诗,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行了,看到弹冠两个字,我知道这诗不是啥好意思了。

这诗是说,白首的老朋友,还要按剑提防,搞不好他害你。先富贵的早就弹冠而庆,谁还甩你。

2、这是一组诗,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再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再例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些诗都是小学即学,当时的我像大部分小学生一样,理解为这是诗人淡泊名利,厌弃功名,热爱祖国大好风景……

直到,我搞懂唐朝啥五姓七望滴门阀世家;直到明白王维出身累世公卿;直到我发现王维在辋川有个庄园,叫辋川别业;直到我发现辋川连山带水都是他王维自己的;直到我发现他和他好朋友裴迪在辋川的二十个景点互相唱和了一共四十首诗,合入《辋川集》………鹿柴、辛夷坞、竹里馆……这些不是他去游山玩水后写下的,这是人家和好朋友游玩自家的庄园时写下的。

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 王维《辋川集序》

我一个字也不想多说,我也想要个归隐山林的别业,止有二十处景的那种。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诗还是小学学的,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教这是为了让大家勤奋读书,书读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然而杜甫原诗是“………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诶,如果说上一个例子王维的财富让我受到了伤害,杜甫的惊才绝艳同样让我受到了暴击。“读书破万卷”和“下笔如有神”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人家根本不是在说勤奋的重要性,人家每个字都在说“我年少成名”、“我腹有万卷书”、“我下笔有神助”、“我没有短板,哪里都强”、“大牛们全都很欣赏我”

user avatar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 其二》里的一句诗,描写杨贵妃的美貌。高中之前,古汉语差的一塌糊涂,误以为是艳词。

不知道各位知友提到男女欢合想到什么句子,那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云雨巫山」或者是「巫山云雨」。

后面读《高唐赋序》才知道是个典故,讲的是楚国神话传说中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被后人误解其义,沿用至今。知晓以后,倒回去重读李白的《清平调》,又是另一种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