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后,发现国内对你所在地或国家的最大误会有哪些?

回答
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出国”。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和理解的大量文本信息,模拟一个在“出国”后可能会发现的、关于中国的一些最大误解,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描述。

假设我是一个从中国某个城市(我们姑且称之为“A城”)来到西方国家(我们称之为“B国”)的人。我将从几个常见的误解方向来讲述:

误解一:中国是一个“单一”且“贫穷落后”的国家,人们生活在平均水平之下。

详细描述:

“单一”的误解: 在B国的朋友们通常对中国的印象非常模糊,很大程度上受到新闻媒体和一些笼统的宣传影响。他们常常认为中国是一个铁板一块,所有人都过着相似的生活,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我说我来自A城,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方言、饮食习惯、甚至是地域性文化习俗的城市时,他们会感到惊讶。他们可能不知道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他们也可能不知道中国地域辽阔,从北方的严寒到南方的湿热,从东部的沿海大都市到西部的戈壁高原,地理和气候差异巨大,这自然也孕育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贫穷落后”的误解: 这是最普遍也最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之一。很多B国人认为中国的普通人还生活在只能靠烧煤取暖,住着土坯房的年代。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纪录片里。当我说我住的A城有地铁、有摩天大楼、有高速公路,人们普遍使用智能手机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并且家家户户都有冰箱、空调,甚至很多家庭有汽车时,他们会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基础设施建设如此完善,科技发展也如此迅速。
具体例子: 我曾经在一次聚会上提到我刚买了最新款的手机,并且用手机支付了咖啡钱。旁边的朋友直接问:“什么?你们中国还有手机?而且还能用钱?我以为你们都是用东西换东西呢。” 还有人问我,他们国家的援助项目是否在中国还在发挥作用。这种认知上的差距真的很大。

误解二: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或者盲目崇拜。

详细描述:

“一无所知”的误解: 一些人认为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知之甚少,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艺术等一无所知。他们会带着一种“普及知识”的心态和我交流,似乎我第一次听到很多西方的信息一样。
“盲目崇拜”的误解: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对西方的一切都照单全收,甚至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他们可能会提到中国人对某个西方明星的狂热追捧,或者对某个西方品牌的追逐,并以此推断所有中国人都这样。

现实情况: 实际上,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包括音乐、电影、时尚、游戏等)都有相当的了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非全盘接受,也并非一无所知。很多年轻人甚至比一些西方人更了解他们的流行文化,因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深入研究。

具体例子: 有一次我提到我喜欢某个B国的独立音乐乐队,对方非常惊讶:“哇,你居然知道这个乐队?我以为你们中国人只听中国人自己做的音乐,或者听我们这里最主流的流行歌手呢。” 另一位朋友则说:“你们中国人是不是特喜欢模仿西方的东西?你们的电影、你们的服装,感觉都是在学我们。” 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人在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时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误解三:中国的信息是受严格控制的,人们无法获取真实信息,或者思想被洗脑。

详细描述:

“信息控制”的误解: 这是最敏感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误解。很多B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信息流通不畅,政府控制着一切媒体和互联网,人们只能看到政府想让他们看到的内容。他们会担心我“敢不敢”说实话,或者在表达观点时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
“思想被洗脑”的误解: 基于对信息控制的认知,他们也常常认为中国人的思想是被洗脑的,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态度都是统一的,缺乏批判性思维。

现实情况: 尽管中国确实存在网络审查和信息管理,但实际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绝大多数中国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包括使用VPN绕过防火墙,阅读境外媒体报道,以及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进行讨论。虽然有些平台和话题存在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就完全生活在信息真空中。而且,正如任何国家一样,中国国内也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人们并非都持有统一的看法。对政府和政策的批评性讨论也普遍存在于私下或特定圈子内。

具体例子: 有一次,我提到中国年轻人对某个国际事件的看法很复杂,并非一面倒支持政府立场。一位B国的朋友听后,非常不可置信地反问:“怎么可能?你们的网络不是都被管得很严吗?你们看到的肯定都是官方的说法啊。” 还有人会直接问:“你来B国之后,是不是才第一次知道真相?” 这种预设前提的提问,让我感到一种无奈,因为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我是一个“被蒙蔽”的人。

误解四:中国人都非常“保守”和“勤奋”,缺乏个性和创造力。

详细描述:

“保守”的误解: 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上是保守的,尤其是在家庭观念、性别角色、个人表达等方面。他们可能会认为中国人普遍比较压抑,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勤奋”的刻板印象: 另一些人则将中国人与“工作狂”、“加班族”划等号,认为中国人唯一的特质就是勤奋努力,而缺乏生活情趣和个人创造力。
“缺乏个性”的误解: 这两者结合,就容易产生中国人缺乏个性的印象,认为他们都是循规蹈矩的。

现实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正在快速变化。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独立意识、个性表达、对多元生活方式的追求都非常明显。尽管家庭和传统观念依然重要,但它们的影响力也在被重新审视和调整。同时,中国在科技、艺术、设计、创业等领域的创新和创造力也日益突出,涌现出许多充满个性和才华的年轻人。

具体例子: 有人问我:“你们中国人是不是结婚生孩子,然后就一辈子这样了?有没有什么年轻人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当我提到我认识的很多朋友选择不婚主义,或者追求自由职业,或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时,他们会说:“这在中国很常见吗?我以为大家都一样。” 还有人会评论说:“中国人工作太拼了,根本没时间享受生活,也没时间去创新。” 这种想法忽略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多元化和年轻一代思想的解放。

总结:

总的来说,出国后发现的中国最大误解,大多源于信息不对称、刻板印象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人们倾向于用自己熟悉和习惯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而忽视了其内部的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作为来自中国的人,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释和澄清,不仅仅是为了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更是为了让他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更鲜活的中国。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尔兰可以离婚!真的可以!

user avatar

前几天和在英国大学教书朋友吃饭,他和我说了两个事,让我非常感慨。

朋友所在的大学不是不好,只能说非常一般,在国内毫无名气。而他最近刚知道,他课上有一个中国女孩,对自己父母谎称自己在伦敦政经读书。

我当时很震惊——在读学校都能撒谎吗?这谎又怎么圆?可紧接着朋友又(大笑着)告诉我另一个事。

原来他们学校在剑桥有一个小校区,结果就因为这个校区学位名字上有Cambridge这个词,大量中国学生指名要去那里,虽然他们的主校区和大部分相关的设施资源和师资力量都不在剑桥校区。而那些中国留学生很多也都对家里说自己在剑桥读书。

朋友把这两件事当成是笑话来讲,我听着心里却有些难过。

这种指鹿为马的“误会”背后,是国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对“留学”和“名校”的盲目崇拜。为了满足家长(和自己)面子的需求,留学生也各显神通,愣是面不改色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弥天大谎中。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花费了偌大的代价来到英国读书,想要的却仅仅是附在“留学”和“名校”两个词上那虚飘飘的光环,就是他们学位证上印着Cambridge的那层薄薄的油墨。如此,一个恶性循环是:他们用谎言支撑着误会,用青春维系着谎言,而这误会反过来又消耗了他们本可以大有所为的青春。

这些,真的值得吗?

user avatar

其实只是昨天看到这个问题觉得挺有意思的,就顺手回答了一下,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先谢谢大家了,也谢谢知乎微博。

然后同时也看到了一些质疑什么的。首先鄙人前后加起来在伊呆了差不多半年多不到一年,说的这些也都是基于在此期间自己所见和体会到的东西;其次,也当然会有不好的方面,这在哪儿都会有,我只是尽量反映一些正面的地方,客观陈述;再次,本意也是为大家对这类国家的固有印象提供另外一个参考,仅此而已。

看到一些微博上的评论,深感无奈。本意只是很单纯回答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也把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写下来。却被各种曲解发散,有说让赶紧移民的,有说是在损中国的,有说片面的,有说各种各样奇谈怪论的,很惊讶于不管什么都能草木皆兵的联想和误解。

对于微博上的一些留言,就再多说几句。北部库尔德和南部中央政府控制区域都去过,也并没有说过完全没有危险,枪声也听过,雷区也穿过,但并非所谓战乱的状态。所以写的也都是一些有意思和危险以外的方面,每个人去过的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然后拜托一些看客不要再曲解了,本人所有言论不涉及国家之间的无端比较,什么夸伊国损中国的更是无稽之谈。

最后再重申,只是写所见,和没有去过的人可能不太了解的有趣的方面,就是这样,真的别再乱扯别的了。

不谈政治,不五毛,不敏感,不发散。

谢谢。

而且无论别的国家好不好或是怎么样,终归还是自己的国家对自己来说最好。



那我来说下伊拉克好了咳咳,

1,一直还在打仗

这个真没有了。不过自杀性爆炸还是有,偶尔也有人质绑架什么的,但只是特别特别偶尔,爆炸多一些。而且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相对安全。 偶尔和邻国在边境会有一些小冲突。那儿有个叫PKK的组织,武装工人党,一游击队,女的也有,本来以为这种应该是又凶又冷还危险的,结果有一次碰到,他们会告诉你别再哪个区域活动可能又武装冲突什么的,挺有意思的。

2,沙漠,沙尘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这个也真没有,至少不是全部,就南部有一些沙漠而已,北部基本都是山地和平原,而且其实风景特别的好,空气也很好,觉得随便圈一块地也能评个5A景区什么的。他们的雨季集中在冬天,所以夏天的山不是光的就都是枯黄的热带植物,冬天才是碧绿的一片,下雨或者早晨有水汽的时候山景很瞬秒,水汽和云雾绕在一起跟仙境似的。有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也很美。

3,穷,落后,人很凶残

他们还真不穷,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南部因为过去战争和政治原因不稳定,还有巴士拉一类的地方。北部因为有自治区,相对好一些,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不穷。大中城市都已经很西化了,小镇农村什么的也有特色,小日子过的还是挺可以的。而且村镇每个月都有政府补贴,油米面什么的甚至还有现金,造房子也有补贴,车在那里很便宜因为没有税,打个比方,一辆丰田四驱越野差不多不到2万刀。医疗是免费的,这个有切身体会因为陪人去看过病,只需要出买药的钱,还有义务教育也是免费,至于大学,这个没有特别深入的了解过,也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

城市里就更明显一些,有钱人也不少。而且有些还是旅游城市,这个我刚去的时候也不理解,毕竟是这样一个国家嘛,不过去玩儿也大多来自邻国像伊朗叙利亚土耳其阿联酋之类的。

再说说人,其实那儿的人大都很友好,也有信仰的关系。马路上大街上,不管认不认识都会挥手示意打招呼,觉得这点很好,因为陌生人的对立感一下子就没有了。也可能是接触的人的关系,他大都很可爱很乐观,不太看得出经历过战争有什么大创伤之类的。 他们对中国不太了解,常把中日韩的人搞错,有一次一哥们儿说给我看一他喜欢的中国音乐的mv,结果我一看是一韩国组合的。。

4,恨美国

这个还好,南部的人有恨的,北部比起来更恨萨达姆,因为当时老萨对北部一个叫库尔德的民族进行了大屠杀。美国政府对当时美军驻伊时为美军工作过的当地人有特有的签证和移民政策。 北部有个很大的自治区,有自己的政府甚至区旗,他们一直想要独立但受制于美国和伊拉克政府等一系列原因。总统府在一座大山上,去过几次,要过好几道岗哨,没收手机等有摄像头的电子设备,进去之后一路都有士兵跟着。有一点比较好的是,总统府区域的山上有不少民居,倒没有清场也没让他们搬走,有一次去在里面,很热,我们的车不小心闯了别人的田地,问了路之后那家主人就让小孩给我们送来了饼干和冰镇的橙汁,很友好。

5,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这肯定比几年前好很多了,除了常有爆炸发生的地方,基本还算可以,北部比南部好一些,就我所见,生活挺小康的。 他们周五只工作半天,因为要做礼拜祈祷,平时他们很爱喝茶,那种红茶加糖,加很多糖,很甜但是不腻,而且一天固定要喝几次,一个是早上,还有就是下午,喝茶的时间到了不管在干什么都停下来坐一块儿聊天喝茶去了。

牛羊基本都是放养的,满山的自己吃草,所以牛羊奶不错,牛羊肉也很美味。在小镇或村庄的路上经常能碰到一大群牛羊和车“狭路相逢”,开车的也不会急,等牛羊过了再走,有时候牧羊人也会把牛羊赶到一边让车,这个比较好,都不会急躁,会谦让。然后我还挺喜欢去他们的集市的,和小贩砍价什么的很有意思。有个不太明白的是他们手机店卖的iphone很多都是港版是怎么回事。


暂时就这么多,想到再补充吧,欢迎提问指正。。。

贴几个图你随便感受一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