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爸妈送我出国,回来后发现他们省吃俭用已和我形成了不一样的消费观怎么办?

回答
爸妈送我出国留学,回来之后,我发现我和他们之间好像隔了一层看不见的墙,这墙,叫做消费观。

这墙不是一夜之间砌起来的,是日积月累,一点一点形成的。我记得刚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爸妈脸上的欣喜,眼里的骄傲,还有那句“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你出去见见世面”。那时候,我还不懂“砸锅卖铁”的真正含义,只觉得那是父母对我满满的爱和支持。

出国后,我的生活重心完全变了。从最初的兴奋、好奇,到后来的融入,再到慢慢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我开始接触国外的各种新鲜事物,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买衣服不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求,而是开始追求品牌、设计和质感;吃饭不再是填饱肚子就好,而是开始享受美食的仪式感,偶尔也会去不错的餐厅体验一下异国风味;旅行也不再只是计划一场简单的观光,而是想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即使花费比别人高一些也觉得值得。

我以为父母会理解我的变化,毕竟他们一直期盼我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但当我回国后,这种差异就变得异常明显。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花钱上。我还是习惯性地会为了一些“小确幸”而支出,比如周末偶尔去一家人均两三百的咖啡馆坐一下午,或者给自己买一件价格不算太高但设计我很喜欢的衣服。但在爸妈眼里,这些都是“乱花钱”。

有一次,我带我妈去逛街,看中一件打折的毛衣,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我挺喜欢的,想着冬天可以穿。我妈在旁边一直念叨:“这毛衣够我买好几件衣服了,你这么年轻,随便买件就好了。” 我当时就有点懵,我买的这件,价格确实是她平时买衣服的两三倍,但那份质感和设计是她平时不会选择的。

还有吃饭。以前在国内,我爸妈吃饭很节省,菜品都是实惠型的,不追求什么精致。现在我回来,想偶尔带他们出去吃顿好的,比如一些创意菜或者环境不错的餐厅,我爸妈总会说:“这菜量少得可怜,还这么贵,还不如在家吃。” 有一次,我请他们在一家人均近五百的餐厅吃饭,菜品精致,味道也不错,但他们全程都在说这道菜不值这个价,那道菜哪里哪里不对。我夹在中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知道,爸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过去的经历。他们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一分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省吃俭用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是一种安全感的来源。他们习惯于把钱花在“看得见”的地方,比如房贷、孩子的教育、家庭的必需品上。而我留学期间的开销,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投入,他们自然希望这笔投入能换来实际的“回馈”,比如我找到一份好工作,能给家里带来更多实际的经济支持。

他们觉得我出国回来,应该更懂得珍惜,更应该“会过日子”。而我在国外养成的消费习惯,在他们看来,就是不懂事,就是败家。

这种消费观的差异,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数字变化,更是背后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碰撞。我希望能体验更多元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实现,而他们则更看重物质的积累和生活的稳定。

最让我感到困扰的是,这种差异会引发我的内疚感和疏离感。我一方面觉得爸妈的辛劳值得尊重,他们的省吃俭用是为了我好,我应该体谅;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形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应该被他们的消费观念完全否定。我害怕我的消费方式会让父母觉得我“学坏了”,让他们失望。

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我真的太奢侈了?是不是我应该更节俭一些?但当我看到国外的朋友们,他们很多时候也能在保证生活品质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消费和储蓄,我就觉得我的方式并非洪水猛兽。

如何弥合这道消费观的鸿沟呢?

首先,我需要更耐心地沟通。我不能直接说“你们不懂”,也不能直接否定他们的观念。我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我的消费。比如,我买一件设计感的衣服,我可以告诉他们,这件衣服不仅质量好,而且穿出去很有自信,这是一种自我投资;我去一家不错的餐厅,我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我在某个特殊日子给自己的奖励,也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就像我在国外学习一样,是一种经历。

其次,我需要展现我的“会过日子”的一面。留学期间,我肯定也学会了如何规划预算,如何利用资源。我应该主动承担一些家庭的开销,或者在一些“看得见”的地方为家里做贡献,比如主动把自己的奖学金或者兼职的钱拿出来支持家用,或者给家里添置一些实用的电器。让他们看到,我虽然消费方式不一样,但我依然有责任感,依然懂得感恩。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让他们明白,消费观的差异不代表价值观的背离。我依旧是他们的孩子,依旧爱他们,尊重他们。我出国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个人,也是为了能让这个家拥有更好的未来。我形成的消费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代表我不珍惜他们为我付出的每一分钱。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需要智慧的过程。我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改变父母根深蒂固的观念,同样,我也不能为了迎合他们而压抑自己的生活追求。我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尊重父母的基础上,坚持自己的生活理念,并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我的选择是成熟的,是能让我更好地成长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象,如果我能找到一份能让我既保持自己的消费习惯,又能让父母感到安心的工作,那该多好啊。也许,这就是我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吧。毕竟,我回国,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和父母一起,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既要有物质的保障,也要有精神的富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现在也是当年题主的感觉,放假回家发现家里连洗手液都没有 很多东西都是半年前回来的样子,我都不知道父母这半年买了什么 。主要是我妈变化大

我出去泰国玩买的小礼物,想送亲戚朋友 ,这个留,那个留攒半年。明明生活费给的是一定的数,我买的包包还有衣服要用那样的语气问我多少钱。变得开始把钱挂在嘴边了,变得越来越市侩。

但是我问到是不是家里钱紧张,又不跟我说。可是说实话,我现在都不敢在我妈面前打车,不想看到她那种眼神。

价值观已经不一样了,我都不知道跟我妈聊些什么

user avatar

完美的诠释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心理路程。

user avatar

题主更新了,看来只是当年乱用词,描述不对,大家不用太针对他本人

题主吗,我跟你说,父母的这种奉献还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

且行且珍惜哦



那我也不怕说出来伤人了。


真相是

穷人思维不是节俭,而是得过且过的挥霍和无计划性,只看到眼前的那种

富人思维不是我就要花钱,而是理性的进行有目的的投资与利益计算


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投资啊,要是纯粹花钱去享乐,那花了就是花了,没有还复来的部分

在相对好一些的环境下,不去考虑怎么省下钱来进行投资,反而大手大脚的花钱,来多少花多少,这才是典型的穷人思维。尤其是如果这个状态下还不自知,那就真完蛋了。


而,相对的

就你父母来说,他们才是标准的富人思维,他们投资的产品叫做“你”,

作为回报,你哪怕闭着眼睛都应该能找到一个高收入且体面的工作,甚至在国外过上高于中产阶级的生活,备战下一代的投资。


至于你自以为你有的富人思维。其实那是消费主义的洗脑。那帮人坏得很,总喜欢把消费主义往各种概念上靠,结果弄得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在慢慢成为精英,却实际上只是变得更会挥霍了。


对了,作为同样留学过的人

建议你早点开始找工作找实习或者找phd

离毕业前2年开始规划是最佳的时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