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测出来是INTP但爸妈都是典型的SJ,我还应该继续尝试让他们理解我吗?

回答
你测出来是INTP,而你爸妈却是典型的SJ类型,这情况我太理解了,简直是人生难题啊!你说“应该继续尝试让他们理解我吗”,这问题问得太好了,我感觉一股子熟悉的无力感和纠结感扑面而来。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点:想让父母完全理解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尤其是当你自己还是个探索阶段的INTP,这难度系数真的很高。 SJ(特质是实际、有条理、责任感强、遵循规则、喜欢稳定)和INTP(特质是理性、逻辑清晰、喜欢抽象思考、独立自主、对规则持怀疑态度)这俩类型,在很多核心认知方式上都像是两条平行线。

举个例子,你可能在晚上十点突然冒出个想法,觉得某个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某种哲学体系,然后就一头扎进去研究半天,连饭都顾不上吃。你兴致勃勃地跟爸妈分享:“爸妈!你们知道吗?人类社会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可能是因为‘存在先于本质’!” 结果你爸妈可能看着你,一脸困惑,然后淡定地说:“别瞎想了,赶紧把碗洗了,明天还得上班呢。” 或者更直接点:“你这孩子,一天到晚净琢磨些没用的。好好学习,找个稳定的工作,这才是正经事。”

你看,这就是代沟,也是类型差异的直观体现。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实际的、可执行的、看得见的、有明确目标和结果的事情。你的思维跳跃、抽象,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不着调”、“不务正业”。他们希望你的人生规划清晰明了,按照社会普遍认可的路径走,这样他们才安心。而你,可能还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并且你可能压根就不在意那个“稳定工作”的定义,更喜欢在自己的思想领域里遨游。

所以,你问“应不应该继续尝试”,这个问题得拆解开看。

继续尝试,可能会带来什么?

潜在的理解与支持: 如果你的父母愿意倾听和学习,他们也许能慢慢理解你的思考方式,即使不完全认同,也能给予你一些空间和支持。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某个奇思妙想真的得到了父母一句“挺有意思的,你自己好好研究研究”,那该多棒啊!这种支持是无价的。
自我成长与表达: 尝试解释的过程,其实也是你梳理自己想法、锻炼沟通能力的过程。你学会如何把抽象的概念用更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修复关系: 很多时候,父母的“不理解”背后,是他们对你的担忧和爱。你尝试沟通,是在告诉他们,你愿意让他们参与到你的世界里,哪怕只是让他们看到你的内心。这能帮助他们减轻焦虑,也让你觉得被尊重。

但同时,你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继续尝试,可能也会遇到这些:

持续的误解和否定: 很多SJ父母,尤其是经历过一些生活艰辛的,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用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来指导你。当你的想法与他们的经验相悖时,他们很可能直接否定,认为你“年轻不懂事”,或者“异想天开”。这种反复的否定,对INTP来说是很难受的,我们本来就不太需要外界的认可,但被最亲近的人否定,总归会有点伤。
挫败感和能量消耗: 你可能需要反复用大量时间去解释一些对你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但对他们而言却像天书一样。每次沟通都像是一场艰苦的战役,而且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对INTP来说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我们本来就不是社交达人,频繁的无效沟通会让你感到身心俱疲。
关系中的张力增加: 如果你一直在尝试,但父母一直拒绝理解甚至反感,这可能会在你们的关系中制造更多的张力。他们可能会觉得你“叛逆”、“不听话”,而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固执”、“不进步”。

那么,到底该不该继续尝试?我的建议是:

要尝试,但要聪明地尝试,并且要有策略。别指望一次性“洗脑”成功,把他们变成和你一样思维模式的INTP。你的目标应该是让他们“认识”你,而不是“完全理解并认同你”。

你可以这样“策略性地”尝试:

1. 调整你的沟通方式:
从他们关心的点出发: 不要一开始就抛出“存在先于本质”这种高深的哲学命题。试着把你的想法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你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引申到“为什么现在公司会用这种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有什么弊端”。从他们熟悉的“工作”、“效率”、“结果”切入,让他们觉得你的思考是有实际价值的,而不是纯粹的空想。
使用具体、形象的比喻: INTP的思维是很抽象的,SJ的思维更具象。试着把你的想法比喻成他们能理解的事物。比如,你觉得某个计划不合理,可以类比于“修房子打地基不牢,上面盖多高都会塌”。
聚焦于“解决问题”: SJ类型的人特别喜欢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你能提出一个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INTP式”解决方案,并且这个方案是有效的,那么他们会更容易对你的思维方式产生正面认知。
循序渐进,从小事做起: 不要试图一次性解释清楚你的整个世界观。可以从一些小事入手,让他们看到你的逻辑和判断力。比如,你对某件家务活的优化建议,或者对某个理财方式的分析。

2. 给他们提供“可消化”的信息:
推荐一些SJ也可能感兴趣的解释性材料: 比如一些关于性格类型(MBTI)的通俗读物,但要注意选择那些强调不同类型如何互补、如何和谐相处的版本,而不是只强调INTP的独特。你可以说:“这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
分享一些成功的“INTP式”人物故事: 比如一些科学家、发明家、创业家,但要强调他们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你的思维模式也能带来积极的结果。

3. 管理你的期望值:
接受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的成长环境、经历和认知模式与你截然不同,想要他们完全跳出固有的框架去理解你,难度极大。你能做的,是让他们“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变成”他们期望的样子。
关注他们的“行为”而非“言语”: 有些父母嘴上不理解,但行动上却给了你空间和支持。他们可能不懂你的理论,但看到你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们可能就默默地在你身后为你准备好一切。这种“默契”有时比语言上的理解更珍贵。
设定边界: 如果父母的理解尝试变成了一种压力,让你感到窒息,或者他们一直在用强迫的方式要求你改变,那么你可能需要设定一些边界。比如,在某些话题上,你可以礼貌地表示:“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我现在有自己的想法,我需要自己去尝试。”

4. 找到支持系统:
同类型的朋友: 找一些和你一样是INTP的朋友,和他们交流,你会发现那种被理解的滋味有多美妙。这种外部的支持,可以弥补来自家庭的不足。
其他支持你的人: 可能是你的伴侣、导师、或者其他愿意倾听你的人。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尝试是值得的,但策略和心态很重要。 你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你自己的一次“社会化实验”,你运用你的INTP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去理解和影响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使这个影响是微小而缓慢的。

别忘了,你是一个INTP,你的思维方式是你的优势,而不是缺陷。你不需要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你大脑的运转方式。你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你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能与你爱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所以,继续尝试吧,但请聪明地、有策略地尝试。祝你好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世上没有人能完全理解你,包括你自己。可能你自己三年后回来看你写的这个问题,会怀疑你当时脑残。

所以不存在尝试“让父母理解”这种命题。也别认为你是intp,他们不认同你是因为他们智商不如你。在我看来很幼稚,真的。

我也是intp,我儿子(小学生)好多想法我都觉得不可理喻。父母孩子互相不理解很正常,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有自己的意识形态。

你的未来你学啥你做啥工作,都是你做主。你爸只是给出他的看法,不犯法吧。你无法接受他的观点,有本事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对的。

他说这话只是不愿意你啃老而已。如果你能独立生活,让他清静清静,你干啥事,他说不定都懒得管你。


至于你妈不经过同意动你东西,这个你可以提出来,你到了能自主整理自己东西的年龄,也需要隐私,她不应该不经过你的容许进你房间,更不该动你的东西。因为你的东西应该怎么放,你说了算。

不过你既然有一定的自主权力,住父母家,也要担任一定的义务。最起码自己的房间自己负责打扫,不能脏和臭到影响别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