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最初是如何测出光速的具体数值的?

回答
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历程中,光速一直是那个既熟悉又遥不可及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宇宙中最快的“车速”,是描述时空关系的金标准。那么,这位最初的“测速员”——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光速的神秘面纱,并给出那个精确数值的呢?

第一步:从“光速无限”的猜想,到“光速有限”的曙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光速是无限快的。毕竟,当太阳升起时,光明仿佛瞬间洒满大地,我们无法感知到任何延迟。甚至连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也持此观点。

然而,一些细心的观察者开始注意到一些反常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Ole Rømer)。1676年,他在观测木星的一颗卫星——艾奥(Io)的运动时,发现了异常。

艾奥围绕木星运行,会周期性地被木星遮挡(发生“掩食”),也会重新出现在木星后面。罗默发现,当木星和地球都处于离太阳较近的位置时,艾奥的掩食发生得比理论预测的时间要早一些;而当它们处于离太阳较远的位置时,掩食则会比预测的时间晚一些。

他大胆地推测,这种时间差并非艾奥自身运动的紊乱,而是光从艾奥传播到地球所需的时间造成的。当木星和地球相距较远时,光需要走更长的路程,自然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反之亦然。

罗默根据他多年积累的观测数据,估算出当地球在其轨道上绕太阳运动时,光需要大约22分钟才能穿越地球轨道的直径。虽然这个数值与我们今天精确测得的光速(约8分20秒传递的距离)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他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光速是有限的,并且提供了一个初步的估算,这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

第二步:从天文观测,到地面实验的精确丈量

罗默的发现虽然重要,但天文观测毕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精度有限。到了18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在地面上进行更精确的测量。

其中一位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是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1728年,他在尝试测量恒星视差(即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恒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周期性变化)时,意外发现了“光行差”现象。

他注意到,许多恒星的最佳观测时间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直觉认为的“正对”方向,而是稍微提前了一点。就像你在雨中奔跑时,感觉雨滴是斜着打在身上一样,这是由于观察者的运动与光速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布拉德利精确地测量了这种“光行差”的角度,并结合地球的公转速度,计算出光速。他的结果比罗默更接近现代数值,虽然仍然不够精确,但他进一步巩固了光速有限的结论,并为地面实验提供了思路。

第三步:精密仪器登场,开启高精度测量时代

进入19世纪,随着光学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开始设计更巧妙的实验来测量光速。

菲索的齿轮实验(1849年):

法国物理学家阿尔曼·菲索(Armand Fizeau)是第一个在地面上成功测量光速的科学家。他设计了一个相当精巧的实验,巧妙地利用了“时间差”的概念。

实验装置的核心是一个高速旋转的齿轮。一束光穿过齿轮的缝隙,照射到远处(大约8.6公里外)的一面反射镜,然后反射回来。

当齿轮静止时,光线可以顺利地穿过缝隙,到达反射镜并返回,然后再次穿过同一个缝隙进入观察者的眼睛。

当齿轮开始旋转时,如果转速很慢,光线仍然可以顺利通过。但随着齿轮转速的加快,当它转动到一定程度时,返回的光线就会被齿轮的齿挡住,观察者就看不见光了。

菲索通过调节齿轮的转速,找到那个刚刚能挡住返回光线的临界速度。他知道齿轮每转过一个齿,光线就需要从齿缝穿过,然后被下一个齿挡住。因此,他可以根据齿轮的转速、齿数以及光线往返的距离,计算出光速。

他的实验结果大约是每秒313,000公里,虽然与现代值仍有一定偏差,但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量了光速,并且精度有了显著提高。

傅科的旋转镜实验(1862年):

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Léon Foucault)在菲索的基础上,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他使用了旋转的镜子来代替旋转的齿轮。

实验原理有些类似:一束光照射到高速旋转的镜子上,然后反射到一个远处的固定反射镜,再反射回来。由于镜子在光线往返的过程中已经旋转了很小的角度,导致返回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会发生一个微小的偏转。

傅科精确测量了这个偏转角度,以及旋转镜的速度和反射距离。他发现,与菲索的实验相比,他的测量结果更精确,得出的光速值约为每秒298,000公里,这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数值了。

傅科的实验还通过比较光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首次在实验上证明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是不同的,并且在密度更大的介质中速度更慢。这为理解光的波动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第四步:麦克斯韦的理论预测与电磁波的验证

在傅科进行实验的同时,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正在进行一项更具革命性的理论研究。

1865年,麦克斯韦提出了他的电磁场理论,并通过数学方程描述了电场和磁场如何相互转化、相互传播。他发现,这些相互作用的波动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可以通过测定真空中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来计算。

令他震惊的是,计算出来的速度值竟然与当时测量到的光速非常接近!这让他大胆地推测: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理论预测,光速 $c$ 可以由以下公式计算:

$c = frac{1}{sqrt{epsilon_0 mu_0}}$

其中,$epsilon_0$ 是真空介电常数,$mu_0$ 是真空磁导率。

这个理论预测,不仅解释了光的本质,也为后来的精确测量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五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与不变光速的确认

进入20世纪,虽然光速的测量已经相当精确,但科学家们仍然在探索光速的奥秘。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1887年由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Michelson)和爱德华·莫雷(Edward Morley)进行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当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光是像水波一样,需要在一种叫做“以太”的介质中传播。如果以太存在,并且地球在以太中运动,那么光速在不同方向上应该会有所不同。

迈克尔逊和莫雷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干涉仪,将一束光分成两束,分别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传播,然后反射回来,再重新汇合。他们期望通过观察这两束光发生干涉的条纹,来检测地球在以太中的运动速度。

然而,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光速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

这个“零结果”颠覆了以太的设想,也为后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恒定不变的,并且是物质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最后的精度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测量光速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利用激光和微波技术。每一次精度的提升,都加深了我们对宇宙基本规律的理解。

时至今日,光速的精确值已被确定为:

$c = 299,792,458$ 米/秒

这个数值的测定,是无数科学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生动写照。从最早的星空观测,到精密的地面实验,再到深刻的理论预言,光速的数值就这样一步步被揭示出来,成为我们认识宇宙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7.01.20编辑:如果拿光速与由光速定义出的米比较,就没有太大意义。希望描述一下科学家在最初(米的长度还没有由光速来定义)测定时所用的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历程中,光速一直是那个既熟悉又遥不可及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宇宙中最快的“车速”,是描述时空关系的金标准。那么,这位最初的“测速员”——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光速的神秘面纱,并给出那个精确数值的呢?第一步:从“光速无限”的猜想,到“光速有限”的曙光在很长一段时间.............
  • 回答
    当今世界,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突出和紧迫的,它们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福祉:1.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问题的核心: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引发极端天气事.............
  • 回答
    “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一定是科学家”这一观点,虽然包含了对科学贡献的高度赞扬,但它过于狭隘,忽视了人类文明中其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伟大之处。反驳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展现人类精神和成就的多样性。一、 定义“伟大”的多维性与主观性:首先,我们需要审视“伟大”这个词的定义。它不是一个客观、单一的.............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如果科学家发现一个能够颠覆当前所有物理理论的超级物理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同时解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并统一所有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引力)。当前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场论(QFT)和广义相对论(GR)——在极端条件下(如黑洞奇点、宇宙大爆炸、高能粒子碰撞)出现根本性矛盾,因此.............
  • 回答
    “科学是/不是世界的最优解”这个辩题,与其说是在探讨科学本身是否完美无缺,不如说是在审视我们依赖科学解决现实问题的程度和局限性。这是一个充满思辨和张力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人类认知、社会发展以及我们对“最优”的定义。如果持“科学是世界的最优解”的观点,其核心在于强调科学方法论的强大力量。科学,作为一个.............
  • 回答
    《星际迷航》: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个名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幻电视系列,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流行文化之中,成为无数人心中对于未来、探索和人类进步的象征。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最受欢迎的科幻系列之一呢?这背后,是多重.............
  • 回答
    王者荣耀与银河奖:一场意料之外的牵手?2018年,当“王者荣耀”这个名字出现在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最佳科幻游戏奖”获奖名单上时,相信不少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到一丝意外,甚至是大跌眼镜。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王者荣耀”是一款以竞技对战为核心的MOBA手游,其“科幻”的属性似乎并不那么显眼。那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宗教、科学发展和文化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普遍的误解:将宗教与科学完全对立,或者将无神论视为科学发展的必然前提,这都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宗教,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是对人类存在意义、宇宙起源以及道德规范的追寻。这些探索,虽然可能与科学方法论有所区别,.............
  • 回答
    《波斯语课》中,那位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性的厨子军官科赫,在影片的最后,当他试图带着小卷逃离集中营,在机场被捕的场景,其结局无疑是悲剧的。科赫最后的结局:当小卷用流利的波斯语向纳粹士兵揭露科赫的真实身份,并表明他并非真正的纳粹军官时,科赫的命运已然注定。他的谎言被戳穿,他精心构建的一切都崩塌了。被捕的那.............
  • 回答
    骨科带量采购,一场价格“过山车”,对行业影响深远。高达94%的最大降幅,无疑是给骨科耗材市场来了一记重拳,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下一个“被砍价”的会是谁?又将如何影响医学生的未来?骨科带量采购: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革命”骨科,长期以来被视为“暴利”科室,耗材价格虚高是公开的秘密。植入物、器械等价格动辄.............
  • 回答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基于空想”这种说法,在不少民科爱好者那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似乎把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显得他们自己的“新理论”也没那么离谱。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是一种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误读。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讲得透彻些,把“.............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明朝的科技发展从未停滞,并且一路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演进,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世界,很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平行文明”。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明朝在当时所展现出的科技亮点。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科技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 天.............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是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讨论。简单地说,我们很难用一个绝对的“是”或“否”来回答。以下是一些分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关于“中国人是否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思考: 智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聪明”本身就有很多层面的理解。是学术上的.............
  • 回答
    《燃烧吧!天才程序员》这节目真是太燃了!看得我热血沸腾,也勾起了我不少关于科技能改变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想法。作为一名科技从业者,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点子可太多了,恨不得马上就能实现。如果真能有一把“科技万能钥匙”,我最想做的,是解决那些日常生活中,虽然不致命,但却极度消耗精力、降低生活品质的小麻烦。首先.............
  • 回答
    五月十一号,金州勇士与休斯顿火箭的系列赛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一天,如果斯蒂芬·库里以他标志性的超神表现引领勇士队击败火箭,顺利晋级,那么对于凯文·杜兰特和史蒂夫·科尔教练来说,这注定是一场五味杂陈的胜利,其中夹杂着一丝尴尬,即便晋级本身才是他们最大的目标。我们得承认,晋级是所有球队、所有教练、所.............
  • 回答
    说实话,做科研最让人心力交瘁的,不是那种突然灵光一闪的巨大突破没出现,也不是实验结果总是达不到预期那么简单。对我而言,最让人产生挫败感的,是一种“看不见尽头”的迷茫,以及在这种迷茫中不断消耗掉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解决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而是踏入了一片未知的丛林。你拿着.............
  • 回答
    尼古拉·特斯拉,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与传奇色彩。说到他是否是被“低估”的科学家,我想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事实上,我认为用“被严重误解和遗忘”来形容他,或许更为贴切。他的贡献之深远,远非当年许多人所能理解,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对他的认知停留在一些模糊的传说中。要理解.............
  • 回答
    海德格尔之所以将科学家称为“当代最悲惨的奴隶”,并非出于对科学研究本身的贬低,而是基于他对现代技术和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关于“技术”、“显现”(aletheia)、“意向”(Gestell)以及人类“澄明”(Gelassenheit)的哲学思想。首先,要明白海德格.............
  • 回答
    “国产半导体最大威胁是为美国服务的华人科学家”——这个论断在芯片行业里,与其说是“内斗”,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敏感的讨论,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是科技发展、国家利益、人才流动以及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的症结。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以及国际大背景下的科技博弈。历史的脉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