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的这个城市藏的太深。我国三大城市群,掌管华北的帝都与穷邻居里面北京人口2151万。掌管华东长三角里面上海2415万。华南的珠三角呢?广州1292万,深圳1069万。为什么唯独华南珠三角没有诞生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级都市,而是诞生广深港3个千万规模的城市呢?
先大家看一张图。
同一个地方,一张地块图,一张卫星图。
多少人可以分清这张图里面2个接近千万人口的城市?普通人能看了一般都会以为是一座城市吧?
那就给大家看下大图。
没错,这两座城市就是奇葩。我是不知道行政划分的点是在哪?不过这就是大华南地区唯一一个人口规模超2000万级的城市了,它就是广佛。
两市政府18公里不到,就是浦东到闵行的距离,比天安门到通州还近,天津到滨海新区还是40公里呢!!!大概的空间关系如下面几张图。交界的地方已经被住宅商业覆盖。
说到佛山可能会想到黄飞鸿,舞狮,可是佛山其实还是中国工业的第五城,工业产值比广州还要高。上海作为中国工业中心不用多说,苏州的外资,天津的国家大项目,深圳的电子科技,佛山的民营,从古代四大制造名镇到现在,工业就是佛山的家底。而广州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好的工业,拿得出手就是汽车。而广州三产比例是仅次于北京的,退二进三的时候,其实工业并不强,比不过上海,深圳天津,苏州。深圳广州工业产值虽然低于天津苏州,可是广州有商贸,深圳有金融,而天津苏州佛山则只是工业独大。支撑起广州服务业的就是佛山,东莞这些工业城市。
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加法。
首先看人口。
北京2151万
上海2415
广佛2011
深圳1062
天津1516
广佛勉强上了2千万级别,可还是位列第三。从这里,北上广佛人口就是一个量级了。
北京21330
上海23560
广佛24309
深圳16001
天津15722
广佛经济总量毫无疑问反超京沪。二产靠佛山,三产靠广州,只有这两座城市能做到,他们产业交错发展,避免同质化,文化又同根同源。
人均
北京9.91
上海9.76
广佛12.08
深圳15.06
天津10.37
广佛能做到人口体量如此大的情况下人均还高于京沪。深圳是中国经济质量最好,固定资产投资最少的城市。人均也最高。
这是一座人口超过2千万,经济总量问鼎,人均经济立压京沪的城市。二产三产均无劣势,后劲十足。商贸之都,岭南文化,粤语独立自信,科教医疗也不弱,第三世界首都。。。而且不是直辖市,当然金融是短板这个我也不回避。不过这些条件聚在一起,低估不低估自有分寸。
大家都说北上广中广州与京沪不是一个等级的城市,这没错,单独就广州一个城市来说无论人口,经济跟京沪有很大差距,可是忽略旁边离着如此近的佛山,来评价广州,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最近很火的广州第二机场的选址,暂定的位置也可以看出这两座城市的关系,这尼玛是广州第二机场啊,都要出佛山了。同理广州南站的布局也是一样,位于广佛中间。这样看来,还能狭隘地只看单独一座城市来评价吗?广州不是直辖市,而是广东的大哥啊。
18公里的距离,很多东西是切不断的,多少人每天在佛山广州两头跑,他们共享同样的区位交通,同样的文化语言,共同布局产业。我们也不能一刀切地把他们作为2个城市看待。或许分成两个城市别有用意。可是我们却不能简单地切开他们的唇亡齿寒的关系来看待这座2000万人口,经济体量全国第一的城市。这才是一个能与京沪同等级的城市。
这是一个被藏起来的怪兽。
合并应该是不可能的。虽然两地民众的交流不断,但行政体制下很多东西打不破的,不过自古南蛮之地,看看就好。认真就输了。
=_==_==_==_==_==_==_==_==_==_=
更新。
首先本人弗兰人,瑶族,然后在山东上学,现在在北京实习,广东只是小时候跑的比较勤快。比如冰灾几家人拉帮结伙跑广州避难啊…去看望在中山的叔叔啊,在东莞打工的阿姨啊,之类的。虽说是弗兰,长沙对我们那地方辐射很小。珠三角不只是广东的珠三角,他辐射到湖南,贵州,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虽然这几个也是穷邻居。没长三角的邻居厉害。
人口是多少,我只是用的官方公布的数据=_=
而且经济规模都是做的简单的一个加法,我只是给出一个直观的印象。
至于说其他城市不能像广佛一样,可以看看下面三张图。深圳东莞中心城区其实是隔着比较远的。而松山湖周围已经是连成一片了。深圳没地可用了,这几天深圳滑坡事故大家也看了,能用的地没多少。向东莞惠州靠近是必然,当然能跨界香港就好了。而广佛不同的是两个中心城区如此近。随着时间的发展,连接两地的地铁开通得越来越多,基础设施逐步成熟,中间最后的间隔也会消失。我觉得这是不可逆的。
珠三角东边是面,西侧是点。与其他不同的是,珠三角是群山环绕,可以说他的聚集是由于地理因素决定的。
而长三角可以清楚看出每座城市的位置是点线关系。是由于广阔的平原,与长江,沿水系分布的。
京津冀雾霾一体化不错。西侧山脉,东部广阔平原,也最适合这种摊大饼。可是人的很多规划设计都是反自然的,后果都是自己买单的,比如南水北调的费用。我觉得这里的环境承载不了这样的城市群。北京人均就100的水资源还要灌溉北京65000多公顷的人工绿地。就算是帝都,那也会遭自然报应的。
把天津与滨海分开标并不是在黑=_=
======================================================================
关于科技教育,不可否认的是,广佛的教育不敌京沪,不只是广佛,整个珠三角,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华南地区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加起来都比不过京沪直辖市。所以这东西只能抢啊。那些高等人才啊,如果你有一天忍受不了雾霾了,欢迎来环境优美的南方。
先吐个槽:
看了某高票答案真是忍俊不禁。别的不说,谁跟你说重庆经济数据是靠固投基建劳动密集来刷的?自己去搜搜渝新欧,对比其他x新欧看看运量。再去搜搜离岸金融,结算。再说工业一直都是重庆的强项,更别提汽车摩托机器配件这种重庆传统强势产业,实体经济才是支持金融的基石。除了北上深,其他哪一个城市都没底气说自己金融比重庆强,包括广州。德勤之类的跨国金融企业会把西部总部,全球交付中心设在被高估的地方?你以为他们的市场调查就是上城坛看看撕逼贴呢?
竟然市容市貌无法再进一步改善都来了,重庆部分地方确实脏乱差,但哪一个城市没有? 十八梯,白象街之类的地方现在再开发不是正在改善中?
我都不想说重庆运营里程比深圳还长,在建线路也数一数二长的轨道交通了。被高估,经济差,政府没收入,你给的钱修地铁啊?
--------------分割线--------------
其实重庆才是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因为往往大部分人都觉得重庆总量好看是因为面积大,人多,人均惨淡。但是我要说的是,就像中国的不均衡,重庆也是不均衡的。重庆是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分析重庆的经济不像分析别的城市那么简单。重庆就像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国,有发达地区也有贫困地区(比如渝中区人均超过13万,最低的远郊区县人均不到两万),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很多新政策都会率先在重庆做试验,然后再推向全国。没去重庆呆过的人,对于重庆的看法都是比较片面的。狭义上的重庆指的是重庆主城区,其发展程度在二线城市中是领先的。但重庆主城区的数据并未单独核算,而97年回复直辖的时候并入了川东数个原本不属于老重庆的贫困县,所以全域重庆的人均数据很吃亏。
引用一下维基上关于重庆奇特的人口流动现象的说法:
重庆市的外来、外出人口流动数量大。重庆主城区内外地来渝工作获得暂住证的人口在2009年达到524万,是一个实际已经容纳了900万外来流动人口的特大型人口净流入城市,其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占重庆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的一半,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深圳,是全国第四大流动人口居留城市,其自身即存在外来务工人员问题;而另一方面重庆市郊县农村居民如原涪陵、万州和其原所辖县等等地区离开居住地外出务工人口却有437万。
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实际上较发达的重庆主城区与直辖时并入的地区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经济学上所谓的“地区墙”,相对发达的重庆主城区本身人口密度在近几十年接纳了众多外来人口后已经达到峰值,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社会保障已经无法容纳更多务工人员,由于市区激烈的竞争使得众多遥远区县的农村人口在当地反而无法谋生,被迫外出务工。而且重庆郊区农民工在外地的常住率和户籍迁移率高,甚至在浙江省达到了17%,大量户籍迁出甚至直接导致重庆郊区户籍人口的下降,一方面这些郊区人口通过打工购房或子女就读就业后成为重庆市区里的户籍人口,一方面则通过迁徙外地务工就业购房后获得其他地区的户籍。鉴于此问题,重庆在全国首先实行了户籍改革政策。
而在中国政治地位高的城市永远不会被高估。就拿重庆的兴衰史来举例好了。
从1895年开埠开始,重庆开始发展工商业。民国时期重庆先是战时首都,接着是永久陪都。所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累积了很多发展成果。
但是之后的1954年,因为某些原因,重庆被撤销直辖市,连降N级,成为地级市被划给四川。众多机构等也随即迁往成都,重庆进入了之后几十年的发展停滞期。坊间传闻是太祖个人很讨厌重庆,而邓公当时也还是想把重庆再弄起来,但在太祖的反对下也一直没成功。但1997年时借助三峡工程的东风,以及四川人口过多等理由,重庆终于恢复直辖。
虽然经过三线建设,但是重庆从并入四川时,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皆为省会成都的四倍,到97年恢复直辖市却险些被成都超过,而这还是在并入了川东大量区县的情况下,而狭义的重庆主城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被成都超过,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川那几十年重庆发展完全是在开倒车。而重庆恢复直辖后的发展速度和势头就不用我说了吧?
当今中国,城市兴衰的命运完全可以说是跟政治捆绑在一起的。54年--97年,重庆失去政治光环,经济发展也随之一泻千里。所以京沪才是中国大陆遥遥领先的一线城市,广深距与京沪的距离都还很遥远。
被高估和低估的城市很多
严重高估的是西部双子星:重庆和成都
重庆以一省之域在城市GDP排名上傲娇一时,这个数据短期看来势头依然不错。
但重庆的市容市貌,基本没有什么大幅度改良的可能性了,经济数据主要也是靠固投刷基建,承接电子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经济发展没有什么内生性,势头一弱就不好了。
成都天府之国,但其实实际的市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并不很大。成都在西部地区出类拔萃,但是其实际发展水平和东部地区差异还是比较显著的。
成都常住人口1440万,市区人口大概只有总人口的40%,适宜(当地人)生活,但是发展势头已经开始减弱。(很多所谓奢侈品店被迫关门,反映当地消费水平达不到之前的预期)
被严重低估的是西安和南京
南京不说了,吃了辖区面积小的亏,其实市区硬件实力说全国前六也没有问题。
西安的硬件水平很好,潜力非常大,就看当地政府怎么规划发展了。西安的经济总量应该在全国排15-20才合理,现在太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