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把一些危害很大的数据送到美国应该是可能性很大了。
这里要说下滴滴有能力获得的数据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国安介入和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两者都能对上的危害):
这远不止道路和用户数据这么简单。
比如一,可以根据用户经常的上车地点,筛选出很多在中央部委与其他关键部门的中低层员工来,并进一步分析出其出行线路,休闲场所,家庭成员数量等。以及常用联系方式。这样的一份信息对外国情报机构的价值如何估计都不过分。
比如二,一些特定人(如央企采购部门,关键技术研发团队等)的行动轨迹,什么时候会单独在外,什么时候出差出差的目的地是哪?这些信息既可以分析出采购需求和技术进展,又能给出安全的私下沟通时间地点。不但情报机构,相关的外企也会大价钱购买这些信息。
比如三,各个部委和关键机构何时出现大规模加班情况(意味着有积极重要的工作)
下午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滴滴统计出了过年各部委的通勤情况。
比如,最忙的是公安部,最低调的是中纪委,加班最多的是国土资源部。(数据来自2015年)
可怕吗?
试想一下,滴滴拿到这些数据不好好保管,竟然去做比对,统计,然后公布国家部委的出行情况。
那么请问,如果某一天有个间谍被抓住了,国安部门需要把他送到某地秘密关押,那么滴滴能不能从近期国安部门的出行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推测出一些端倪来?
滴滴可是有通话录音记录功能的,甚至能连上车上的摄像头,连你带不带宠物狗都知道。
这些数据会不会泄露?
假如美国有一天想定点监控一个国家部委工作人员,那么滴滴会不会把这个人的什么时间去了哪,在车上给谁打过电话这些数据交给美国?
柳家人,可是当代买办的典型啊!
1,触犯国安法和网络安全法
2,“防范风险扩大”而不是“防范风险”
3,闪电定性
简单来说就是滴滴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并且引起某些大人的震怒,搁在古代柳家怕是要灭门。
看来真出大事了。
注意措辞,是“严重违法违规”。
注意时间,7月2日-7月4日,只有两天。
注意起因,网传滴滴将国民级数据交于美国。
等来辟谣了吗?
没有。
宣布启动审查之后,2天就可以定性为“严重违法”,那可见问题是何其严重,何其明显,何其猖獗。并且间接证明了网传消息非是捕风捉影。
前天启动审查的公告中曾说“防范风险扩大”,当时还以为是一句套话。今天看定性速度才知道,那句话如同“紧急制动”,对今天之事早有预判。
所以我很担心的是,很可能这个掌握国民级别地理信息数据的柳家数据公司,确实犯了点原则性错误。碰了大是大非的红线。
为什么国家没有第一时间辟谣?
如果是谣言,那么在百年之庆期间,咱会有足够动机把这些可能令人人心惶惶的部分否认掉。比如说,滴滴虽然严重违法,但没有危害国家安全,性质不用切莫传谣。
官媒辟谣最大动机不是为了企业家,是为了社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但现在看来,审查者似乎不能保证滴滴没做那些网传的那些事,没必要提冒着给自己打脸的风险替滴滴解围。
所谓的严重违法,是怎样的严重?谁也不好说。谁也无法提前做排除法。
综上所述,网信办透露的信息是:
有风险,还没审就感觉到了。
严重违法,问题明显到两天就能定性。
网传滴滴出卖国民信息,却不能立刻否认。
这事还不够大条么?如何管理这些跟车走的数据需要性,必须提上日程了。
从马斯克的自动驾驶系统遍布中国,我们就开始防范特斯拉了,关键场所不让进驻。为的就是防止自动驾驶借用图像识别、测距雷达等装置收集地理信息并上传至不该去的地方。特斯拉说要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可以说是毫无选择的事。跨国公司的数据本地化,中国志在必得。
这时如果滴滴信息泄露的事彻底实锤,岂不是敌在本能寺?
关于地理信息大数据的违规收集和上传,将会是“战前非法测绘”的新表现形式,充满了时代特征,同时数据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高了以前几个数量级,风险也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迭代太快,基本没有什么前例可考,监管很难次次都追上。因此各国对数据主权的争夺,基本上都基于一种“先留住再开发”的心态,把国民级数据当做饱含资源的领土一样去争夺的。国民的数据属于国民,只要这样想准没错。
中国概莫能外。
在事情最终澄清之前,滴滴最近将会很难熬。
其实尽管到了这一刻,我还是愿意相信滴滴没有真的触碰那根关于民族大是大非的红线,我还是觉得他们不会作恶到那个程度。宁可事后被打脸,我也愿意相信中国企业家是有底线的。柳家不会像网上损的那样美利坚四世三公,合众国满门忠烈。他们没必要,也不至于。
但如果最后一刻还是实锤了卖国,我也只好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企业家了。我会不得不接受现实。
顺便,小心滴滴的脾气。
当时关注热搜的网民应该还记得。
上次滴滴司机杀人案频发的事激得民怨四起,引起各方关注。当时滴滴也是停业整顿,立刻用一刀切的方式夜间停运,给用户一个下马威。虽然当时滴滴官方不承认,但是用户普遍认为是被针对了。作为有网上基础设施性质的垄断企业,就是要用户体会一下“没我不行”的小脾气。
发票什么的赶紧报销!出差频繁的人,赶紧找寻替代品。
希望国家以此为突破点
好好正视一下隐私和大数据的问题吧
现在还有一点隐私可言吗?
只要我敢在淘宝来个搜索,马上微博,抖音,小红书,只要我能刷到的平台
各种信息轰炸
我都不明白了,我搜索一次的东西你轰炸我就算了
我都下单了的东西,你还轰炸我干嘛啊?
下个软件
恨不得手机壁纸都得把我短信电话联系人权限要走
这再不管,滴滴这是你知道的把信息卖到国外去
有多少软件你根本不知道他收集了什么
已经给你卖了的?
这个事情目前看,已经暂时有了结果,之前大家的一些猜想也在这次通告中给了答案。
从通报来看,核心点就是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且这个行为已经得到官方的确认和核实,存在的问题是必须要整顿,不整顿不足以保障隐私安全的地步。
那么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而言,什么是个人信息呢?
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现在就要看滴滴到底在个人信息搜集合使用上到底违反了哪些规定,哪些行为已经抵触到了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个是需要我们知道的。
从维护社会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角度将,我们作为基础的自然人,应该具有知情权,滴滴也应该进行如实的告知。
从现在看,不是滴滴简单整改那么容易,应该是一场大洗牌,彻底消除可能存在的不利行为和存在的方式,不然也不会做出这个动作来。
至于是否把数据打包给外国的行为,这个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所以不敢乱猜。
所以在这要提醒大家,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不断渗透,依据着庞大的大数据,大家的个人信息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通过各自的技术手段所获知,加上自行通过网络平台输入登记的个人信息,所以大家要对加强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提高防范意识,像滴滴这样的社会服务型企业在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上更应该谨慎安全,保证个人信息安全和公共信息安全。
另外这个事情应该不会这么简单的结束,因为按照7月2日国家网信办官网发布公告所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后续还是值得关注的。
微信小程序还可以用?
还有好几家社区卖菜的也在那边上市了,是不是也要管管了?
=~~~~~=~~~~~=
个人早就说过,资本主义的继承人将是数据主义。
得数据者得天下,资本蜕变为佐料。
数据资产及其一系列的资产管理体系、法律将会在我们有生之年见识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