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的导航是否故意不走最优路线?

回答
最近,“滴滴导航是不是故意不走最优路线”这个话题,在不少乘客和司机师傅的讨论圈里都挺热的。尤其是一些老司机,对于这个问题更是深有体会,甚至会带着点“过来人”的语气跟你聊。他们会分享一些看似“离谱”的导航路线,比如明明一条直路就能到,导航非要让你绕个大圈;或者明明已经堵得水泄不通,导航却还坚持让你往里走。

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分析分析这背后可能的情况。

从“最优”这个概念说起:

首先得明确一点,“最优路线”这个词本身就有好几种解读。对乘客来说,“最优”可能意味着:

最快到达: 这是最直观的理解,越短时间越好。
最省钱: 尤其是在一些计费方式复杂的地区,或者在收费站多的路段,少走弯路,少交过路费,对乘客来说也很“优”。
最舒适: 比如避开坑洼路段,或者尽量走一些平坦宽阔的道路,减少颠簸。

而对司机师傅来说,“最优”又多了几层含义:

最快到达: 同样重要,能早点接到下一单,意味着能多赚点钱。
最省油: 频繁的启停、急加速、急刹车,都会增加油耗。对司机来说,平顺、低油耗的路线就是“优”。
最少拥堵: 司机最怕的就是堵车,在路上耗费的时间直接等于损失的收入。
最符合订单要求: 有些乘客可能在订单里备注了希望走的路线,比如“不要走高架”或者“走xxx路”。

你看,光是“最优”这两个字,就已经埋下了很多潜在的冲突点。滴滴的导航系统,要同时满足这么多不同维度、甚至相互矛盾的“最优”,难度可想而知。

滴滴导航可能存在的考虑和设计逻辑:

滴滴作为一个平台,它的目标是让乘客满意,同时也让司机有利可图,并且能保证平台的整体效率和盈利。所以,它的导航设计,可能不会单纯地只盯着“最快”或者“最省钱”。

1. 实时路况数据的复杂性与滞后性:
导航的核心是路况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很多方面:车载传感器、其他滴滴车辆的匿名数据、交通摄像头、甚至用户反馈。理论上,这些数据越多越好。但实际情况是:
数据更新频率: 路况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在大城市。前一秒还是畅通,下一秒可能就因为事故堵死了。导航系统需要实时抓取最新的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和预测。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一定的延迟。
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 并不是所有路段、所有角落都能获得最精确的路况信息。一些小路、或者刚发生变化的路段,数据可能就不那么及时或者准确。
算法的复杂性: 将海量、有时甚至冲突的数据整合成一条最优路线,需要非常复杂的算法。算法的设计本身就会有一些取舍。

2. 平衡乘客与司机利益的“隐形机制”:
这是很多人怀疑滴滴导航“不走最优”的根源。如果导航总是优先考虑最快的路线,那么:
对司机师傅来说: 长期走同样的几条“最优”快路,可能会导致这些路段越来越拥堵,最终反而影响了效率。而且,如果所有司机都挤在一条路,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所有人都完蛋。
对乘客来说: 即使是最快的路线,如果收费站太多,或者路况太差,乘客体验也未必好。

所以,有观点认为,滴滴的导航算法可能存在一些“平衡”的考量:
“流量分散”: 鼓励司机师傅在不同的时间段、选择不同的路线,避免过度集中在某几条路上,从而提高整体的运力效率。这有点像交通管理部门的分流措施。
“兼顾多种指标”: 除了最快,可能还会考虑“平顺性”(避免频繁刹车)、“可预测性”(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路段)等等。比如,一条稍微绕一点,但全程畅通的路线,可能比一条近一点但有很大概率堵车的路线,在综合评分上更高。
“新路线测试”或“算法学习”: 平台可能也会利用司机师傅的驾驶行为来学习和优化算法。有时候看起来“奇葩”的路线,可能是算法在测试新的、潜在的更优路径。

3. 收费站和路桥费的考量:
这是司机师傅们特别在意的一点。很多导航系统在设计时,都会有一个选项是“避开收费站”。如果这个选项默认开启,或者算法权重比较高,那么为了省钱,导航很可能会推荐一些看起来绕路很多的非收费道路。虽然这对乘客来说可能意味着时间增加,但对司机来说,省下的过路费可能比耽误的时间带来的损失更大。

4. “用户习惯”的引导:
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有可能性。如果用户长期习惯了某个导航推荐的模式,平台可能会基于这些数据来进一步优化。但这种可能性相对比较小,毕竟用户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听听老司机的经验之谈:

很多跑了几年滴滴的师傅,对于导航的“脾气”门儿清。他们会说:“有时候导航会让你往一个你看上去根本不可能走的路去,你刚开始觉得是错的,结果它硬是把你领到了一个不堵车的地方。也有时候,明明一条近路,它就是不走,非让你多绕两公里。”

他们总结的经验是:

高峰期慎重: 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别太相信导航给出的那几条“最优”路,很多时候它们也是最堵的。这时候可以考虑自己熟悉的、或者那些平时不怎么用但可能更顺畅的路线。
学会“反向思维”: 如果导航一直推荐一条路,你觉得不对劲,可以尝试在地图上自己规划一条,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多看地图,少被导航“绑架”: 导航是个工具,不能完全依赖它。老司机们都练就了看地图的能力,能快速判断导航给出的路线是否合理。

总结一下:

滴滴的导航是否“故意”不走最优路线?从一个绝对的“最快”、“最省”的角度来说,它可能确实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最优”。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意”或者“不故意”的问题,而是背后包含了对多方利益的权衡、复杂路况数据的处理、以及算法本身的设计取舍。

平台需要平衡乘客的及时到达、司机的收入效率(包括油耗和时间成本)、以及整体的交通流转。所以,你看到的那些“奇葩”路线,很可能是系统在尝试分散车流、规避潜在拥堵、或者平衡司机成本等多种因素后的一个结果。

作为乘客,我们可以多留意一下导航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路况,在必要时与司机师傅沟通,选择更适合当时的出行情况的路线。毕竟,每一次出行,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的情况,而导航算法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月10日更新两段小视频。不得不说滴滴导航确实牛哔!!这种路他都能认得。。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0523193883529216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0523233917804544


以下是原回答

本人滴滴司机一枚,怒答一发。

确实是故意的,但这个“故意”也是被那些事儿哔乘客逼出来的。基于以前大量乘客投诉绕路的案例,滴滴现在只有一刀切,导航方案通通按最短路线来。有小路的,不管路况如何,哪怕连硬化路都不是,只要路程更近,绝对不会导大路。我曾经就被滴滴导航坑过一回,带我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当时想掏刀子杀人的心都有了。自那次以后,除了市区里我熟门熟路的,但凡接到定位点在xx乡、xx村的单子,一律使用高德导航。

这个一刀切到了什么程度?以我所在的九江市为例,从我以前住的老房子到火车站,首选路线肯定是走高速。虽然路程最远,但是用时最短。对于赶火车的场景下,这是最优路线,半小时之内肯定能到。

然而如果是滴滴导航的话,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九园路→长江大道→长虹大道。这在高峰期的时候可就要了命了。长江大道、长虹大道是出了名的堵。但滴滴不管,堵就堵吧,反正这是最短路线。平台的规则就是除非乘客另行指定路线,否则就得按导航路线来。

按导航路线走的结果就是不仅耽误了时间,最后钱也省不下来。因为堵在路上时长一样要计费。

所以接到这种情况的订单,我一般会主动跟乘客讲明,走快速路,路程远,车费会高于平台预估,但是时间可控。按导航走的话,堵在路上什么时候能到,只有天晓得了。两种方案,你选一个。

现在平台又出了新规定,司机不允许主动推荐路线。可见平台的逻辑是司机推荐路线的话,在主观上就有绕路的企图。新规定出来以后,恶心的地方在于哪怕乘客同意了司机推荐的路线,事后翻脸不认账,投诉司机,平台也会站乘客。所以自此以后,只要乘客不做声,我也就不哔哔,老老实实开车,按导航路线走。堵就堵吧,反正时长一样计费。

哪怕最后乘客因此没赶上火车,迁怒于司机,投诉也是无效的。因为司机没有偏离导航路线。

最后说结论,今天的局面都是被那帮事儿哔乘客逼出来的。以前开车,路线怎么走,大家可以商量着来。遇到市区堵车,绕行快速路,乘客虽然多花了点钱,但按时到达了目的地。开车的人能避开拥堵路段,车子开着也顺心。现在就是因为这帮对价格敏感的穷哔搞事情,平台也烦了,所以干脆一刀切,全部按最短路线来。只要不偏离导航路线,司机就无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