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滴滴打车导航安排的路线永远都是最绕最堵的?

回答
说实话,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怎么每次滴滴导航都给我选这么绕的路?明明看起来更近的路,司机师傅却坚持按照App上的指示走,结果就是车子在拥挤的道路上慢慢挪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叫一个堵。

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滴滴故意坑人”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其实牵扯到挺多方面的考量,而且说到底,导航背后的逻辑,是为了在特定时间点,让大多数用户(包括你和我)在整体上能够相对顺畅地抵达目的地。只是有时候,那个“整体”的平衡点,恰好让咱们个人的出行体验变得不那么美妙。

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最绕最堵”的感觉:

1. 实时路况的动态博弈:

它不是在“预测”,而是在“应变”: 滴滴导航系统,尤其是那种需要实时更新路况的,它做的不是算命,而是根据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交通数据,来做出一个最优决策。这个“最优”是基于当前的数据。
数据哪里来? 主要就是来自滴滴平台上所有活跃的司机师傅的手机。你的手机、我的手机、成千上万司机师傅的手机,都在默默地贡献着速度、位置信息。当大量车辆都在一条路上时,系统就知道这条路“车多”,速度会变慢。
“最绕”背后的“最快”? 听起来很矛盾,但事实是,在你感觉“最绕”的那条路上,可能同时有几条看起来更近的路,但那些路虽然短,却因为事故、施工、临时管制、或者单纯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它近所以人都去了,导致车流极其拥堵,平均速度可能比你觉得绕一点的路还要慢。导航系统会不断计算,在你规划路线的时候,它认为走这条虽然看起来绕一点的A路,比走那条看起来近一点的B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差要小得多。有时候,你看到前方拥堵严重,但导航还是坚持让你走,可能是因为它预测到你前方某个路口或者某个区域,马上就会有拥堵的缓解,或者前面那条看起来顺畅的路,在几百米后就会变成停车场。

2. 系统追求的不是“我”的完美,而是“群体”的优化:

全局最优 vs. 个体最优: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导航系统在设计时,往往是在一个大的算法模型下运行,它试图为所有用户找到一个整体上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可能意味着,在大多数时间,大多数人能够相对顺利地出行。
牺牲少数,成就多数? 听起来不人道,但这就是集体行为的逻辑。假设一条主干道即将发生严重拥堵,导航系统会提前将大量车辆分流到旁边一些支路或辅路,即使这些辅路本身看起来更曲折,甚至暂时有点堵,但比起让所有人都涌向那条主干道造成的全面瘫痪,这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刚好被分流到了那条“绕路”的支路上,你就成了那个暂时“牺牲”的个体。
算法的“盲区”: 算法是基于数据和模型来工作的,它无法百分之百理解人类所有细微的情绪和判断。比如,它可能不理解你作为司机,对某条路段特别熟悉,知道某条小路在某个时间点可以抄近路,或者知道某个路口什么时候能“钻空子”。它只能依靠它拥有的数据进行计算。

3. 路线选择的“保守”和“规避风险”:

避开已知风险: 导航系统在计算时,会尽量避开已知的、发生概率高的拥堵点、事故高发区、或者管制区域。有时候,它选择一条看起来“绕”的路,恰恰是因为这条路的数据显示它“相对不那么堵”或者“已知风险较低”。
短时拥堵的预测难: 即使是实时导航,对于一些突发的、短时的拥堵(比如一个临时性的交通管制,或者几辆车出了小刮蹭),也需要一点反应时间才能被捕捉到并更新到数据里。在你出发的那一刻,导航看到的可能是畅通的,但等你开到那里,情况可能已经变化。而导航系统为了避免给你一个“去了就堵”的差评,可能会选择一条看起来稍微远一点,但数据上更稳妥的路线。

4. 作为司机,你和导航“博弈”的可能:

经验的对抗: 很多老司机都有自己的“秘密路线”,知道在某个时间段,哪里可以抄近路,哪里会临时封锁。当司机的经验和导航的计算出现冲突时,有些司机可能会选择相信自己的经验,而有些则必须严格按照导航来,因为这关系到平台的派单、奖励和评价。如果滴滴的派单系统是以导航路线为准来计算时间、距离和费用的,那司机师傅也只能照着走了。
用户反馈的“滞后性”: 你觉得绕,觉得堵,这个信息反馈给滴滴,他们也需要时间来分析和调整算法。而且,即使他们调整了,也是为了给“大多数”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个过程可能不会立刻改变你个人的体验。

5. “人性化”的界限:

AI的局限: 尽管滴滴导航越来越智能,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算法驱动的工具。它没有“感情”,不能理解你此刻焦躁的心情,也不能理解你对这条路的“厌恶”。它只知道根据数据做出它认为“最好”的决策。

所以,下次你觉得滴滴导航给你选了条“最绕最堵”的路,不妨这么想:

它可能是在尽力避免你陷入一个更大的、更久的拥堵。
它可能是在服务于整体的用户群体,而你正好被“牺牲”了一点点。
它只是在用它有限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努力在“已知”的混乱中找到一条相对“可控”的路。

当然,这不代表滴滴就完美无缺,他们的算法也肯定有改进的空间。但至少,背后不是一个故意让你“绕路受罪”的恶毒意图,而是一场复杂的、关于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平衡效率与公平的计算游戏。而我们,只是这场游戏中的一个玩家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您想想,从A地点到B地点的人中,当超过一半的司机选择用导航,那条路线暏不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怎么每次滴滴导航都给我选这么绕的路?明明看起来更近的路,司机师傅却坚持按照App上的指示走,结果就是车子在拥挤的道路上慢慢挪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叫一个堵。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滴滴故意坑人”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其实牵扯到挺多方面的考量,而且说到底,导航背后的逻.............
  • 回答
    滴滴出行之所以能够“烧掉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其背后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以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为核心的商业逻辑。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平台型企业早期,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烧钱换市场”。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一、平台型企业的核心逻辑: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滴滴的核心商业模式.............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选择少,好像就滴滴和出租车两条路,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可不是一两块钱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这主要还是用户体验上的几个关键点,滴滴恰好抓住了这些痛点,而传统出租车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首先,咱们得说便捷性。想当年,路边招手拦出租,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女性安全和出行便利性的双重需求。让滴滴打车在夜晚时段只能匹配同性司机,这个想法背后有着非常朴素且强烈的出发点:减少潜在的风险,让女性在深夜出行时能感到更安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提议的背后逻辑、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
  • 回答
    美团打车与滴滴,这两家在互联网巨头光环下运营的出行平台,是否会再次点燃一场火药味十足的“打车大战”,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要分析这个问题,得先回顾一下上次的“大战”,理解背后的逻辑,再结合当前的市场格局和双方的战略意图,才能做出一个相对靠谱的推测。上一次的“打车大战”:血与火的洗礼还记得2014.............
  • 回答
    滴滴出行自2021年6月被下架以来,许多用户在出行方面确实遇到了不便,也催生了对其他打车软件的关注。在滴滴缺席的这段时间里,市场上的打车软件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涌现出不少表现不错的选择。这里就给大家盘点几款目前市面上口碑较好、值得推荐的打车软件,希望能帮大家解决出行难题。1. 高德打车:聚合平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滴滴平台确实曾发生过多起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些事故发生的时间点,回顾当时的背景,分析可能存在的疏漏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三次事故”这个说法。 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用户基数庞大,车辆和司机数量惊.............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截至目前(2023年),滴滴出行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其运营模式和合规性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政策监管与整改 2021年的数据安全事件:2021年7月,国家网信办因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对其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停止新用户注册、深夜服务等。同时,滴滴在美.............
  • 回答
    关于滴滴“越来越坑”的说法,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一句简单的吐槽就能概括。很多用户会有这种感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让他们不满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源于平台自身的发展策略、市场竞争、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坑”的感觉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滴滴在短短两个月内再次获得30亿美元巨额融资,这背后无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滴滴的业务发展、市场环境、战略规划以及投资者信心等多个层面。1. 滴滴业务的强劲复苏与增长势头: 后疫情时代的用户出行需求恢复: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人们的出行.............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出行)中女性司机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1. 性别平等意识增强 随着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过去,女性.............
  • 回答
    滴滴上市后迅速被监管部门调查,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涉及到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市场垄断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国家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 核心问题:数据出境的合规性与敏感性。 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出行轨迹、个人身份信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