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滴滴三次发生事故?

回答
滴滴平台确实曾发生过多起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些事故发生的时间点,回顾当时的背景,分析可能存在的疏漏和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三次事故”这个说法。 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用户基数庞大,车辆和司机数量惊人。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下,发生一些交通事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公众通常关注的是那些因平台管理、司机素质或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的、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特别是那些涉及乘客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提起“三次”,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在某个特定时期,平台因安全问题集中爆发而引发的舆论危机和整改潮。

我们不妨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点来梳理可能被提及的“三次”事故及其背后的原因:

第一次冲击波:2018年,安全信任危机全面爆发

如果要追溯滴滴引发最大规模社会关注的几次安全事故,2018年无疑是绕不开的年份。这一年,滴滴先后发生了两起极端恶性事件,直接将平台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8年4月,杭州郑州空姐遇害案。 这起事件发生在滴滴顺风车业务上。一名年轻的空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时不幸遇害。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刑事案件,更是将滴滴顺风车平台在司机审核、行程安全保障方面的巨大漏洞暴露在公众面前。事后调查发现,嫌疑人是一名刘姓司机,其曾有多次不良记录但通过了平台审核;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案发前,滴滴客服曾收到过乘客的求助信息,但未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甚至与嫌疑人有过沟通,其处理方式被指责为冷漠和低效。
2018年8月,温州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遇害案。 时隔仅数月,另一位年轻女孩在浙江温州搭乘滴滴顺风车时再次失联遇害。这次的事件更是暴露出平台在客服机制、紧急情况应对上的系统性缺陷。女孩在遇害前曾尝试向滴滴客服求助,但同样因为平台沟通不畅和对司机行为的监管不足,最终酿成悲剧。

这两起事件直接导致了滴滴顺风车业务的全面下线,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网约车平台安全监管的严厉审视。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1. 野蛮生长下的漏洞: 滴滴在早期凭借资本和模式优势迅速扩张,用户、司机数量几何级增长。但在这种野蛮生长中,安全和风控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尤其是顺风车业务,其模式(顺路拼单)和监管(非营运性质的车辆)使其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
2. 司机审核机制的缺失与不严谨: 对于顺风车司机,早期的审核标准可能并未达到对营运车辆司机的严格程度。对于不良记录、犯罪前科等的筛查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混入其中。
3. 客服体系的“人机沟通”难题: 当乘客发出危险信号时,平台的客服系统能否真正做到及时、准确、有效地响应至关重要。这两起事件暴露了滴滴客服在处理高危警情时,存在信息传递不畅、判断失误、缺乏危机干预机制等问题。乘客的求助信息在内部流转时被忽视,或者被当成普通咨询,未能触发更高级别的应急预案。
4. 技术手段的不足: 虽然滴滴拥有庞大的数据量,但在早期,如何有效地利用技术手段来预警和干预潜在的危险行为(如司机异常行为、行程偏离等)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行程录音、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在事发时可能存在缺失、不稳定或者未能及时启用。
5. 平台责任认定的模糊与推诿: 在事件发生后,平台在承担责任的态度和方式上也曾引发争议,其在事后沟通和安抚遇难者家属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可能被视为“第三次”的关注点,可能更多指向平台在整改后,依然未能完全杜绝一些安全隐患,或者在其他业务领域出现的新的安全事件,例如:

驾驶员疲劳驾驶、危险驾驶行为: 即使顺风车业务调整,其他业务模式(快车、专车等)的司机也可能存在疲劳驾驶、超速、违规操作等行为,这些虽然不一定导致恶性事件,但也属于影响乘客安全和体验的事故。
平台管理的其他方面不足: 例如,在价格欺诈、不合理收费、车辆不合规等方面,虽然不是生命安全事故,但也是影响用户体验和平台信任的问题。
特殊时期或特殊场景下的安全风险: 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比如在节假日高峰期、恶劣天气下,平台如何保障运力供应的同时维持安全标准,也可能面临新的考验。

总而言之,滴滴平台之所以会发生多次引发关注的安全事故,根源在于:

发展速度与安全建设的“脱节”: 在追求规模化增长的早期阶段,安全和风控的“软实力”建设未能跟上。
对新兴业态(如顺风车)的风险认知不足与管理缺位: 某些业务模式本身的风险特性,以及平台对其的低估,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客服和应急响应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失灵: 在关键时刻,未能将乘客的求助信息转化为有效的安全干预行动。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与应用不足: 未能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来提前预警和防范风险。

自2018年以来,滴滴平台经历了非常严厉的整改,包括顺风车业务的暂停与再出发(但模式和规则都已大幅调整),客服体系的重塑,司机审核的升级,以及技术安全投入的加大。这些努力是为了回应社会关切,重建用户信任,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网约车安全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课题,如何在海量订单和司机群体中持续有效地保障安全,依然是滴滴乃至整个行业需要不断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理解这些事故,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三次”,而是要看到一个庞大互联网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以及它在经历巨大危机后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艰难调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不是因为媒体的选择性报道

滴滴一年促成了几十亿单的交易,至今没出现没破的案子,对社会的治安贡献善莫大焉。

反观出租车,仅仅去年就出现陕西渭南、河北石家庄、山东青岛、山东德州、浙江杭州、宁夏银川、四川泸州、河南南阳、山东德州,这些都是出租车杀人案件。这还仅仅只是一部分,其它没上新闻的案件只会更多。

面对出租车如此多的恶性事件,这些大V,把痛骂滴滴的精力用十分之一去关注这些出租车犯罪,也不至于一再出现这么多恶劣的事件。

2018年9月,最高法院旗下的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先报称,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案发率约为网约车13倍,无论口角引发冲突还是蓄谋犯罪,网约车出事的概率都远远低于出租车。

只要滴滴司机犯案,就有媒体连篇累牍的细节报道。出租车司机出事,报道就简略得多,或者干脆没听说。即便网约车出现后,出租车出事也非常多,却很少有深入的报道和挖掘。真是让人费解。

2018年8月,就发生一起出租车司机被害案。

湖南衡阳祁东出租车司机邹向科夜间行车,遭劫匪向某劫持。被劫持2个小时,期间两次按动一键报警装置。

邹向科妻子向记者回忆:

凌晨1点04分,邹向科第一次按动出租车上的一键报警装置。

按动一键报警装置后,车内摄像头开始抓拍车内情况,我后来从警方出具的资料看到,劫匪当时持尖刀架在我老公胸前。然后,劫匪开始抢劫,我老公把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掏了出来,向某却没有下车,后来还逼迫我老公脱下身上的衣服,只剩一条内裤。

  此后的一段时间,邹向科仍在与劫匪周旋,期间曾开动车辆缓慢在附近行驶。凌晨1点46分,邹向科再次按动车内的一键报警装置。

  随后出租车公司安全员回拨电话给我老公,他一开始没敢接电话。劫匪注意到这无人接听的电话,他警觉地要求我老公打开免提,回拨过去。于是发生了下面这段令人震惊的通话。

——你在哪里?为什么要触动车内的报警?

——我现在是在接客,刚才是不小心碰到的。(刀就架在司机脖子上)

——你要小心一点。

随后,劫匪杀死了邹向科。

我的天哪,出租车公司此等荒唐随意,愚蠢至极的行为,真是荒谬到令人发指。

  劫匪后来向警方供述时称,“当我知道司机触发车子的报警后,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杀了他。我的本意只是抢钱……为了不让司机第一时间报警,不让别人知道是我做的案,我就下决心杀掉司机,用刀割了司机颈部两刀。”

事后,出租车公司居然还称:邹向科不是公司员工,他只是和主班司机签了代班合同,本着人道精神,公司才给家属22万元。出租车公司自认为没有责任:司机误触报警键又不是没发生过,我们回拨过去询问,这有错吗?

不说出租车公司没有滴滴那样的技术,报警后立即调去车内监控和录音。至少也应该有一套暗语系统,而不是说出这种草菅人命的蠢话。

如此大案,居然在媒体上毫无波澜。如果媒体用报道滴滴平台十分之一的精力去报道出租车杀人案,那出租车公司都改千刀万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滴滴平台确实曾发生过多起令人痛心的安全事故,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些事故发生的时间点,回顾当时的背景,分析可能存在的疏漏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三次事故”这个说法。 滴滴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平台,用户基数庞大,车辆和司机数量惊.............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感觉:怎么每次滴滴导航都给我选这么绕的路?明明看起来更近的路,司机师傅却坚持按照App上的指示走,结果就是车子在拥挤的道路上慢慢挪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心里那叫一个堵。这事儿吧,真不是一句“滴滴故意坑人”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其实牵扯到挺多方面的考量,而且说到底,导航背后的逻.............
  • 回答
    滴滴出行之所以能够“烧掉几十亿却忍着不赚钱”,其背后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以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为核心的商业逻辑。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在平台型企业早期,非常普遍,我们称之为“烧钱换市场”。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一、平台型企业的核心逻辑: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滴滴的核心商业模式.............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截至目前(2023年),滴滴出行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但其运营模式和合规性经历了较大的调整。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政策监管与整改 2021年的数据安全事件:2021年7月,国家网信办因滴滴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对其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停止新用户注册、深夜服务等。同时,滴滴在美.............
  • 回答
    关于滴滴“越来越坑”的说法,其实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并非一句简单的吐槽就能概括。很多用户会有这种感受,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让他们不满意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源于平台自身的发展策略、市场竞争、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咱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看,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坑”的感觉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滴滴在短短两个月内再次获得30亿美元巨额融资,这背后无疑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滴滴的业务发展、市场环境、战略规划以及投资者信心等多个层面。1. 滴滴业务的强劲复苏与增长势头: 后疫情时代的用户出行需求恢复: 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人们的出行.............
  • 回答
    .......
  • 回答
    近年来,中国网约车平台(如滴滴出行)中女性司机的比例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趋势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一、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1. 性别平等意识增强 随着中国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突破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过去,女性.............
  • 回答
    滴滴上市后迅速被监管部门调查,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涉及到信息安全、国家安全、市场垄断以及监管政策的变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国家数据安全与国家安全: 核心问题:数据出境的合规性与敏感性。 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掌握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出行轨迹、个人身份信息.............
  • 回答
    .......
  • 回答
    滴滴作为国内网约车领域的巨头,其用户普及度和市场份额毋庸置疑。然而,在许多滴滴司机群体中,确实存在着普遍的“唱衰”情绪,认为滴滴平台存在诸多不足。这种现象背后,是司机与平台之间复杂利益关系的体现,以及网约车行业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各种挑战。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滴滴可能存在的差劲之处,以及为何司机们.............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选择少,好像就滴滴和出租车两条路,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可不是一两块钱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要我说,这主要还是用户体验上的几个关键点,滴滴恰好抓住了这些痛点,而传统出租车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了。首先,咱们得说便捷性。想当年,路边招手拦出租,得看运气,尤其是在高.............
  • 回答
    .......
  • 回答
    规规矩矩新手,为何总成“滴滴”目标?刚拿到驾照不久,小心翼翼地遵循着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不超速,不随意变道,连转弯都恨不得提前打足三遍转向灯。本以为这样就能安稳地在马路上行驶,却没想到,自己却成了别人“热情招呼”的对象——那个刺耳的“滴滴”声,时不时就响在耳边,有时甚至带着一丝不耐烦。这让很多.............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