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后,大家出行会受到影响吗?给出行行业释放了哪些机会?

回答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这无疑给不少用户和整个出行行业带来了涟漪。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习惯了滴滴生态出行方式的人们,他们的日常通勤和出行习惯会受到哪些影响呢?而另一方面,这个市场空白又会为出行行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一、 滴滴“全家桶”下架,大家出行到底受不受影响?

“全家桶”这个说法挺形象的,滴滴当初的野心远不止网约车,它试图构建一个集约化的出行生态。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网约车(快车、专车、顺风车等),还包括:

顺风车: 对于不少省钱又喜欢社交的用户来说,顺风车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青桔单车/电单车: 在城市里短途出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或者进行休闲骑行,青桔是很方便的。
滴滴货运: 有搬家、拉货需求的用户会用到。
代驾: 酒后或需要代驾服务时,滴滴代驾也是一个常用的选项。
聚合平台: 滴滴也聚合了其他平台的运力,比如出租车、顺风车等,用户可以在一个App里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

所以,当这些服务因为合规问题被下架或无法下载时,影响是多方面的:

1. 依赖滴滴生态的用户体验受损:
选择性减少: 习惯了在一个App里解决所有出行需求的用户,现在需要打开多个App来满足不同场景。比如,坐顺风车、骑共享单车,可能就需要分别下载滴滴和哈啰(举例)。
便捷性下降: 过去可能只需要一个账户、一次登录就能完成多种出行安排,现在需要管理多个账户和支付方式,尤其是在支付和优惠券方面,联动效应消失了。
信息整合失效: 过去可以在滴滴App里看到自己各种出行记录和消费明细,现在这些信息分散了。

2. 特定出行方式的供给暂时减少:
顺风车市场波动: 顺风车一旦暂停或功能受限,对于那些依赖顺风车解决长途通勤或经济出行需求的用户来说,可替代的低成本选项减少,可能会增加出行成本。
短途出行解决方案受限: 青桔单车、电单车如果也同步受到影响,对于城市短途出行依赖它们的用户,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的共享单车或公共交通。

3. 用户习惯的迁移挑战:
用户习惯一旦养成,改变起来需要时间。虽然市场上有替代品,但用户从一个熟悉的平台迁移到另一个平台,需要重新熟悉界面、支付方式、服务特点,甚至可能要重新建立信誉和获取优惠。

总的来说,对于深度依赖滴滴“全家桶”的用户来说,出行便利性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就没法出行了,毕竟出行市场是多元化的,总会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需求,只是需要用户做出一些调整和适应。

二、 滴滴“全家桶”下架,给出行行业释放了哪些机会?

“不破不立”,任何行业巨头的调整或变动,往往都会为市场带来新的生机。滴滴的“全家桶”被下架,尤其是在合规性上受到关注,这恰恰给其他玩家以及行业本身敲响了警钟,同时也释放出不少机会:

1. 聚合出行平台迎来春天:
机会点: 滴滴曾经也尝试做聚合,但其核心优势依然在于自有运力。当滴滴的自有服务受限,而市场对“一站式”出行服务依然有需求时,那些真正专注于聚合其他合规运力(如出租车、巡游车、其他网约车平台、甚至是公交地铁信息融合)的平台,将有机会获得更多关注和用户。
价值体现: 这些聚合平台可以将市场分散的运力和服务整合到一个入口,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并可能通过优化匹配效率、提供更透明的价格来吸引用户。用户不再依赖单一品牌的“全家桶”,而是更看重综合性的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

2. 垂直细分领域的深度挖掘:
机会点: 滴滴的“全家桶”虽然广,但可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未能做到极致。例如,在特定场景下的货运服务(同城急送、同城配送的专业化)、特定人群的定制化出行(如老年人出行、无障碍出行)、或者更深度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如微出行、便民交通接驳)。
价值体现: 专注于某个细分市场并做到极致的企业,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痛点,提供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例如,一些专门解决老年人打车难问题的平台,或者提供高品质城际拼车的服务商,可能会因为用户需求外溢而获得增长。

3. 传统出租车和巡游车行业的升级契机:
机会点: 滴滴早期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滴滴的许多服务(如顺风车、专车)受到限制,可能会让一部分用户重新审视传统出租车。如果传统出租车行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拥抱科技,提升服务质量、车辆舒适度、支付便捷性和智能化调度,将有机会赢回一部分市场份额。
价值体现: 很多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和企业也在推动出租车数字化转型,例如上线出租车服务APP、引入移动支付、提升车辆智能化水平。滴滴的“下架”为这些转型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竞争环境和用户教育成本降低的红利。

4. 共享出行服务商的差异化竞争:
机会点: 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微出行领域,滴滴的青桔如果受影响,也为哈啰出行、美团单车等其他品牌提供了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更精细化的运营、更可靠的车辆维护、更友好的用户体验来争夺用户。
价值体现: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绿色、便捷的微出行需求依然旺盛。竞争的加剧会促使各家提升服务质量,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5. 合规与安全的重要性凸显:
机会点: 滴滴事件的核心在于合规性问题。这给整个出行行业敲响了警钟,使得政府监管和市场对合规经营的要求会更加严格。那些能够真正做到合法合规、保障用户数据安全、提升平台治理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价值体现: 用户和监管部门都越来越重视出行平台的合规性。合规经营不仅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能够率先建立和维护高标准合规体系的企业,将获得更长远的竞争力。

6. 用户教育与市场规范化加速:
机会点: 滴滴的出现,极大地教育了用户习惯使用网约车和共享出行。如今滴滴的调整,虽然造成一定不便,但也促使整个出行市场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消费者也开始更加理性地看待不同平台的优劣和合规性。
价值体现: 市场不再是野蛮生长,而是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安全保障和用户体验的良性竞争。这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为有准备、有实力的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总而言之,滴滴“全家桶”的下架,就像给拥挤的出行市场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虽然让一些用户暂时感到不便,但也为其他参与者提供了“重新洗牌”和“寻找新赛道”的机会。未来的出行市场,可能会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并且更加注重合规和用户体验的良性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刚好能答。

答:不会。

昨天中午跟朋友约撸串,目的地不远但不好停车,就打了个车。

因为我快迟到了,迟到了要罚酒,我赶时间就同时打了滴滴和高德。

滴滴先接单,紧接着高德也接单了。

车离我很近,就在小区门口,我上车之后跟师傅说,诶我打了两个软件,你等等我取消另一个…

师傅说,滴滴是我接的,高德也是我接的。

我说,这样啊,那我取消高德吧。

师傅急了,赶紧说,别别别别别别,你取消滴滴,取消滴滴。

我笑着说,师傅这么讨厌滴滴,是响应国家号召呐?

师傅说,

哪呀,它去不去美国上市跟我有啥关系。

但你这单吧,你付了11.5,高德能给我10块,滴滴这sb公司只给我7块都不到。

你刚才小手一点取消了高德的话,你付的钱一样,我平白少拿三块多。

你这种起步价单,一单都能差出三块多,我一天跑20单的话,光差的钱就够我一天的饭钱了,还是顿顿有肉的那种。

喏姑娘你看,我这有俩手机,同时接俩平台。我们专业跑车的都是这个配置。

过去吧,我们都想抢高德的单,但一天也没几单,我们都恨死滴滴了,但滴滴单多,没办法。

这几天吧,总单数基本没变,但明显滴滴的少了,高德的多了,就这样,我每天能多赚好几十,吃个肘子不香嘛!嘿!国家早该治治这sb公司了!感谢国家!我太高兴了!赶紧倒闭!

我说,差这么多,老百姓知道吗?

师傅说,有的人知道,但知道又咋啦?高德的确车少一些,尤其是偏远的地方。比如你在深山老林里,那你用高德真打不着车。乘客也不愿为了我们多赚钱就多等待。

我说,我也从来不去深山老林啊。

师傅说,那你不赶时间的话,就少用滴滴了行吗?

我说,行,我保证。只要我不在深山老林、只要我不赶时间,就让你们多赚三块五。我之前真不知道能差三块多,太黑了。



说实话,对我来说,前阵子那么多官方公告、民间传言,可能都不如这“三块五”有震撼力。

那些离我太远了,但我当时非常强烈地希望,眼前这个和善的师傅,他顿顿都能吃到肉。

越来越少人使用滴滴,乘客和师傅们迁移到其他平台,双方几户都没有成本。供需都不变,为什么非要选一个让底层劳动者少赚三块五毛钱的交易所呢?


———

这个回答居然火了,那我多说一句:

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都是第三方入口,是个打车平台,性质和滴滴不完全一样,简单来说,像是“去哪儿网和垄断旅行社”的区别。

它们的优点是平台上有不同网约车公司,存在竞争,所以对乘客价格、对师傅待遇方面不会出现垄断租车公司一言堂的问题。

缺点是,平台也存在垄断、未来也有可能会提高抽成(比如淘宝),另外监管力度低、风险大(比如淘宝比天猫更容易出现假货)。

所以对我来说,大白天、在市区我选择平台型打车软件。

但夜晚和深山老林,尤其是女孩,慎用。

user avatar

现在滴滴已经在为了留住司机而让利了,最近几天工作日打拼车会有提示,所有收入全额给司机。

至于有人问司机支持谁——这个问题难道还需要问么?你多打几次车,多跟几个司机聊聊,就知道基本上司机没有不骂滴滴的……并且很多司机现在也都知道多备一台手机,多注册几个平台,东边不亮西边亮

user avatar

只要网约车这个商业模式还在,有真实的受众需求,新的平台就能迅速成长起来。

目前中国的互联网反垄断政策,其实是有助于新玩家入场争夺市场份额的,有些事情,巨头不能做,但新玩家可以做。

比如说,国务院《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虽然原则上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低于成本销售」,但也给出了以下例外:

  (一)在合理期限内为发展平台内其他业务;

  (二)在合理期限内为促进新商品进入市场;

  (三)在合理期限内为吸引新用户;

  (四)在合理期限内开展促销活动;

  (五)能够证明行为具有正当性的其他理由。

这样看来,其它互联网平台想要烧一波钱、搞一波优惠、吃下滴滴所空出来的市场,还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反垄断,不是一切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都反,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是否能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一个商业模式要发展起来,难免会追求一定程度的集中,从而实现规模效益,法律只有在这种规模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的时候才会出手。

有了当时监管社区团购的经验,这次主管部门也可以抄作业了,伸出有形的手,让竞品有序入场接管滴滴留下的市场份额。

有了之前的监管动作,个人的猜想是,在这次市场重新洗牌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期待的地方:

一是司机有望更加自由地选择平台。近期监管政策严控平台「二选一」政策,《反垄断指南》在认定市场支配地位时,也会考虑平台上用户对平台的依赖程度和转换成本问题。新的网约车平台,想要确保合规性,就要注意保障司机能够在不同平台间灵活转换、能够及时用脚投票避免被平台困住,这对于司机来说是好事。

二是经营者集中的情况能够得到改善·。滴滴当年能够收购 uber 中国,简直可以说是骑在反垄断法的脸上开嘲讽。时过境迁,随着反垄断执法部门对于竞争者进行合并的申报标准趋于严格,对于未依法申报的并购行为有了更加果断的处罚机制,而且也有了叫停斗鱼和虎牙合并这样露出牙齿的操作作为威慑,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也许并不会出现网约车市场新的统治者,群雄争霸的格局有望长期存在。

而这不正是消费者乐见其成的事情吗?

user avatar

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作为打工人每天的交通工具就是我的小牛牛,

最多下雨下雪的时候换开车。

说实话之前还想注册了闲着的时候跑个滴滴顺风车来(狗头)。

等等,为什么一说注册这种顺风车就会直接想到滴滴呢?

唉,说明这个滴滴在之前的市场占有量确实是大呀。

还有包括我在的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用滴滴。

足以看出这个滴滴的影响面有多大了。

虽然还没到离了他不行的程度,

但不得不说,这个潜移默化中大家已经熟悉了他,适应了他。

说回问题。

滴滴倒了之后呢,这个大蛋糕肯定会有人来抢的。

比比如现在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以及美团等等巨头,都已经垂涎三尺已久了。

希望这些巨头在争夺蛋糕的时候,

再给大家多一些优惠,

只要能利好好大家的出行就行啊。

这么来看滴滴的影响倒是没有那么大了。

哈哈,说到滴滴这样的互联网打车交通工具。

让我想到了一个别样的、复古的交通方式—骑马。

就是最近正好看到的抖音博主:贺县长说昭苏(ID:jjl171717)

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所有的音浪收入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主要关心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儿童和贫困老人。我直播间的这些粉丝就是我公益团队的成员,他们把爱给了我,我把它传递下去。”

体制内一样有一颗普世之心,一样可以靠着能力和热情做出出色成绩。

而她的本意也是:自己并不想当网红,只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她的视频认识美丽的昭苏,让昭苏县成全国“网红”打卡地,从而助力昭苏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对我一个公职人员而言,希望能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事情,这样大的网络热度我是非常不适应的,甚至有一些惶恐,我以往只是想着直播间一两千人推介我们昭苏的农产品,帮助我们昭苏农产品公共品牌推向全国。”

朴实无华,人民的好县长!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飒爽英姿,凌厉风行。

而且利用当地先天优势为当地带来创收。这才是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

滴滴那种资本家的行径,相比之下真是高下立判。

user avatar

不会受影响啊,曹操出行,如祺出行,首汽约车,东风出行……不管是民营互联网企业还是国企,都推出了打车软件,没有滴滴,有的是其他打车软件代替,套用万能模板的话就是:没有滴滴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滴滴。


打车软件的生态,在滴滴下架之后,开始进入群雄逐鹿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又会重新回到一家独大的状态中。原因在于,对于用户来说,自己并不希望打个车要下载不同的打车软件去叫车,只通过一个软件叫车就可以了。


因此互联网的APP打车平台,不管怎么做都会是最后剩下一个平台聚集最多的司机,这样方便用户。但是,一个APP里面的车是属于哪一家公司的,这个对用户来说是无所谓的,就如同你在街上叫出租车,不管是哪一家出租车公司都没问题,只要把你载到目的地,不坑钱就可以了。


那么,如果有一个平台是入驻了很多打车公司,平台只提供信息渠道,其他由个人和司机进行交流即可。但问题又来了,第一,出事情了,平台要负责。第二,这种平台不现实,直接就不需要滴滴这样的公司,我个人去跑就行了。这就是网络平台会逐渐被垄断的原因,功能决定数量,需要进行差异化竞争,才能并存。


说起司机,想到一个很特别的例子,这个人还在上初二,就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他想做一名卡车司机。那年暑假,他跟随回收站的卡车去给外地的工厂送货。卡车跑在山路上,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大山大水”,他感到自由,想要“开着车全国各地去跑”,感觉这份工作是“一边玩一边挣钱”

16岁,他成为一名大货车司机。开车赚不到什么钱,之后近10年里,他断断续续地边开车边做些别的工作,摆过地摊,打过工,也开过小商店。最终,还是做废品回收,才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是抖音的废品回收博主刘阿楠(ID:C109729)对于个体的司机来说,有时候不一定是打车的平台帮助自己改变人生,很可能是其他平台喔。

user avatar

不会受到影响。

这行业的壁垒,基本上有三个:1,基础服务;2,地图信息;3,“优化”。

基础服务门槛不高。刚成立没多久的滴滴,使用体验就已经和今天没什么本质差别了。其他各路打车软件也时不时会用,有大有小,在核心功能的基础服务层面,体验大同小异。

足够满足绝大多数人日常打车使用的地图信息,也并不稀缺。只要你愿意付钱,现成的就有好几家可以租用。之后,运营商视自身需求,是否申请测绘资质后自己弄个新的,是个商业考量。

而这里说的 “优化”,核心其实就是 “消费者歧视” + “服务提供者歧视”,即在其他条件都一致的情况下,凭着大数据去两头多赚钱。这个存在若暂时或永久消失,乘客和司机都开心。

至于全国有关网约车相关的就业问题,在这个行业中,最极端的情况,若滴滴一夜间彻底消失(仅是极端假设,并不会如此),咱不能说完全不会有任何过渡期,全国的服务从业者和消费者们去接驳和适应新的平台,也是以 “天” 计算的。

至于那些在生产资料层面,和滴滴有绑定的服务提供者,不论性质是经营租赁、融资租赁还是按揭等等,都清算到一个过渡机构,在转至新的平台名下,也并不是一个多复杂的事情。

至于最极端的情况下(滴滴消失),滴滴的员工怎么办,依然不用操心。市场让出来了,其他平台一定会趁机扩张,于是相关劳工,说不定反而多了一次薪酬议价的机会。或许一些中高层会很尴尬,但是……人民关心这个?


当然,类似事件给人们的提示,依然更在于:1,有关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数据安全管控;2,更好地反垄断。

对于已经实质上成为覆盖全民的基础设施性质的服务,或者拆分,或者提升全民所有的比例。而这里所说的拆分,也不能仅是 “网约车行业” 内的拆分,而是要再往上看:是否个别私营资本集团,已经把互联网混业平台垄断的网,撒得过大了 — 他们才是更该被拆分的。

user avatar

滴滴赶快端正态度,还是有机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