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旋转门能不能走通吧。
其实就滴滴的状况,以它目前的这个股价来讲想要安稳地从美国退市必定是要挨一刀狠的了,或者说点实在的就是以滴滴目前的财务状况来看光拿出这个现金基本就能要了它的命。
滴滴不是要在港股寻求上市,而是在港股上市不成它就玩完了。
但其实你换个角度来看滴滴这个事,退市的时候它是肯定是要把美国投资者给喂饱的,要不然美国那边的集体诉讼就能把滴滴给弄崩盘,它在香港上市的目的是为了干什么呢?
拿香港上市融来的钱去补美国投资人的亏空。
换成易于理解的话就是拿中国居民的钱拿去补美股投资者的损失,这波“满门忠烈”还真是有那么实锤了的意思。
当然你抛开这层来看滴滴的核心资产又有哪些呢?
在捏住滴滴注册新用户后,似乎滴滴这个行业龙头的地位也没什么真垄断的感觉,照这个趋势下去网约车们慢慢地就能赶超过来了。
果然还是钝刀子磨人最疼。
但对滴滴来讲,现在的当务之急根本不是寻求退市和上市,而是尽快消除它身上的处罚。
消除了处罚,就代表拿到了谅解,消不了处罚,就代表这事还不算完....
只要背着这个处罚,滴滴上港股融资的可能性就不大,就算上了估值也会被打到地板上。
换句话,现在留给滴滴的时间不多了。
生死面看,要看这个处罚如何了解。
资金面上,要看退市的代价和上市的进度到底走到那一步。
一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增量都挖的差不多了,国内近似垄断地位已经形成,就只剩下挖掘存量了,还要出让股权获得融资干啥?
开拓海外市场?估计很难,这类企业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可复制性很强,主要是靠竞争期间拼谁的家底厚,国内人脉广,资本火并中熬死对方,形成近似垄断地位开始吃存量,存量供需双方一般又形成了惯性,乘客和司机的议价权都在下降,这时候还出让股权引入融资,拿什么来维持资本收益呢?要么吃司机和乘客,要么吃投资者,股权变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上市都是大张旗鼓,而滴滴在美的上市却生怕人知道,时间也非常敏感,金融资产抄的是预期,你从美国上市又退市本身就有成本,关键是投资者信心也受到了冲击,在香港上市还能不能做到想要的估值和融来相应的钱要打一个问号。
谢邀。
就是肉要烂在一个锅里。
相比之下美团在香港上市,省去多少麻烦。
七月初滴滴被审查,依据的是《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办法》规定30个工作日内出审查结论,最长45个工作日。
滴滴的审查结论到今天都没出来。
但是在十一月中,坊间突然传闻滴滴审查要结束了:
然后在上个月底,同步有传闻滴滴将回港股。
今天消息确认。
虽然肯定又要再被骂一轮,但我的观点还是没有变:
滴滴这事,不是反垄断。
七月份群情激愤时我就这么说,今天还一样。
具体业务整改意见也没有,把数据交上去了,数据安全的审核意见也没有。所有反馈期限都超出了规定时长,
这些事情只是个由头。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
瑞幸那摊子诈骗破事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速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FCAA法案),即外国在美上市企业必须遵循美方的审计标准,否则可能被退市或终止交易。
这个“遵循美方审计标准”包括披露外国在美上市企业里有无外国政府股东。
90%的中概股没有遵循这个标准进行披露。
HFCAA的最终确定是今年12月2号,对,不到24小时前。
然后滴滴就宣布了回归港股。
接下来大概是又一轮的中概股回归潮,因为这个导向已经非常明显了。
VIE结构恐怕很难再热起来,最多是走SPAC;
国内互联网及科技企业的美刀融资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香港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但国内的金融市场有没有足够成熟的机制来支持,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
总之,小脱钩,摁着头回家。
(怎么感觉像Steam的清理阿根廷人...)
都是为了战争。
中美一战,早晚的事。
大家都做最坏的准备。但是,先忍忍。
所以,吃好点吧。
1、今天滴滴开盘价7.8美元,而退市的要约价至少和ipo会持平也就是14美元,这个显然是要大出血了;
2、这个结果从7月就开始盛传、现在终于落地。看来,在数据安全方面真的出了问题、有可能会泄漏,才会有这么大的处罚和要求;
3、对于滴滴来说,只要活着就是最好的结果,哪怕现在禁止注册新用户,这半年里他仍然是打车届的老大;
4、从大局来说,安全和合规会是今后互联网行业运营最重要的方面了。
公知们又要急了
居然有人幻想会以IPO开盘价回购⋯
那你现在还不赶紧卖房抄底?就几天可以100%回报哦。
这事就意味着以后中国公司想都别想在美国上市,现存中概股也别想扑腾出什么水花,识相的就赶紧卷铺盖。这是这次折腾之后中美两国监管机构以及市场的共识。
先败济南,还想着退守徐州,
兄弟们早点弃暗投明吧,再晚就来不及了。
意味着全世界投资者都需要搞明白一个问题,对于中概股而言,最大的风险其实就是政策风险……
BEIJING--(BUSINESS WIRE)-- DiDi Global Inc. (the “Company”) (NYSE: DIDI), the world’s leading mobility technology platform, today announced that its board of directors (the “Board”) has authorized and supports the Company to undertake the necessary procedures and file the relevant application(s) for the delisting of the Company’s ADSs from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while ensuring that ADSs will be convertible into freely tradable shares of the Company on another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tock exchange at the election of ADS holders. The Company will organize a shareholders meeting to vote on the above matter at an appropriate time in the future, following necessary procedures. The Board has also authorized the Company to pursue a listing of its class A ordinary shares on the Main Board of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上面是滴滴的退市声明原文,老实说,看完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逼,尤其是那句
while ensuring that ADSs will be convertible into freely tradable shares of the Company on another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stock exchange at the election of ADS holders
这在我过去的经历中还是第一次看到,一般来说,从美国市场退市都会进行私有化价格邀约,而私有化价格一般都是过去N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格溢价,然后还有大小股东协商,最后达成股东大会同意,监管批准。总的来说,私有化邀约是中概股退市非常常见的一个举动,完美世界、奇虎360都是这么回来的。
但是,滴滴这个确实有点让我看不太懂了,按照我对这份声明的理解,这里面有3个关键信息,1、我们会从美国市场退市。2、 美国市场的ADS股票大概率会转成香港市场的股票(可能没有私有化邀约?)3、这事儿股东大会还没有通过,但是公司已经发声明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后续我们再讨论细节吧。
滴滴的这份声明,真是太有滴滴味了,充斥着一股先斩后奏的味道,上市的时候这样,退市的时候还是这样,戏剧性三个字,都不能用来形容滴滴的整个上市事件。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复杂纠葛局面,真是让人不得而知,在传出退市消息后不久,又有媒体爆出,滴滴旗下部分APP在中国应用商店“恢复上架”,包括滴滴加油和英文版的DIDI-RIDER。
恢复上架,看起来好像是监管层放松了对滴滴的态度,但是有人又指出这两款应用本来就不在之前的下架名单,看起来不过是有人蓄意误导?
从最低调的独角兽上市,到莫名其妙的转板退市,扑朔迷离是我对滴滴事件最大的感受,分不清哪个是真相,哪个是误导,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滴滴依然面临着无比巨大的监管压力,同时,应该还有来自股东机构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分割。
退一万步说,假如滴滴这个方案能够通过股东大会,那么这里面的难度是什么呢。
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点就是,滴滴此前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去港股市场IPO的,但是滴滴没有通过港股市场的合规审核,因为港交所的IPO申请里面,对于网约车有个重要的监管意见,就是滴滴每一个网约车运行城市,都必须要有网约车运营牌照。(SEC好像不管这个,只需要做RISK FACTOR的风险披露?)
这对于滴滴来说,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问了下网约车行业的朋友,每个地级城市的网约车牌照都需要申请,而每个地级城市针对网约车又有不同的监管细则。网上搜了一下滴滴的牌照数量,媒体披露滴滴2019年拥有129张牌照,但是中国有293个地级市,我猜测,即便到今天,滴滴或许还有一半左右的城市并没有完全获得网约车运营牌照,那么如果滴滴要去香港上市,那么滴滴是要砍掉这一部分不合规的业务吗,这无疑对滴滴的资产估值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了来自交易所上市的风险问题,似乎股东问题也是滴滴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滴滴作为出行行业的龙头,拥有大量的地理和出行数据,高度敏感。但是滴滴的最大股东却是外资软银集团,股东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有潜在的冲突可能性。而最近SEC又通过了一个修正法案
简单的来说,就是SEC对于不满足PCAOB审计要求的上市公司,拥有停止交易和勒令退市的权利,而PCAOB曾经要求中方提供审计底稿和穿透披露政府股东,这一举措以前似乎都遭到了拒绝。
合规问题、利益冲突、甚至去香港上市,机构投资者能否忍受香港的低估值(香港市场的平均估值似乎一直都在全球主流交易所里面最低那一档里),这些都是在摆在滴滴这家公司面前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在香港上市,又似乎是在协调各个利益方中,最能达成某种平衡的妥协解决方案,这也难怪在滴滴退市去香港上市后,港交所一天能涨4%,显然市场认为博弈的最后,会大概率便宜了港交所。
“数据安全”"共同富裕"“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些问题似乎在滴滴身上都会有所体现,我甚至有种感觉,监管、股东和滴滴管理层最终的博弈结果,似乎都在给中国在管理中概股IPO市场上打一个标准样板,填补这一块过去的空缺,相较于遥远彼岸的美国市场,香港市场赋予了中国对中概股管理的更多实际权力,在中概股IPO这场盛宴上,不敢说音乐停止,但是至少,会有一个DJ告诉大家,应该跳什么舞,唱什么歌,充分的给与足够的Guidance。
显然,整个中概股市场似乎都处在一个范式转移情况当中,投资的难度和复杂性陡然上升,套用一句时髦的政治语言,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
-
写到最后,一手中概加互联网股票的我,真是留下了男默女泪的伤感...股票亏的钱,只能靠工资对冲了。
滴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当天市值超过了800亿美元,如今只有376亿美元的市值,已经腰斩;
但上市容易,退市难。
想天真的用不到原来一半的代价,实现私有化,狠狠地割洋人一把韭菜,这不太现实。不知道具体的私有化退市方案如何,没有一定的溢价,美国人是不会轻易同意滴滴退市的。
滴滴启动在香港上市的工作,无非是柳青想回柳传志、柳谷书资本运作的老巢,收割国内股民,然后用钱填补退市的亏空。
很多人都关注滴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时候,注册用户信息与我国道路信息,是否已经泄露给美国。从美国纽交所上市政策来看,滴滴如果没有提交这部分数据,之前是无法上市的。因此数据的泄漏是大概率的事情。
滴滴的溃败,意味着骑墙派买办资本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上,不少大家族都多方下注。比如三国时期,诸葛家族三兄弟分别在三个不同阵营。长兄诸葛瑾是吴国的大将军,领豫州牧,册封为宛陵侯;弟诸葛亮是蜀国丞相,领益州牧,册封为武乡侯;另有族弟诸葛诞曾任扬州刺史,后是魏国的征东大将军,任司空,册封为高平侯。
为什么历史还是给了诸葛亮千古名相的极高评价呢?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三兄弟各自效忠其主,没有二心且都被高度认可,位极人臣。
但滴滴背后所牵扯到的柳氏家族与柳氏商业帝国显然不是这样的。柳氏家族的三代人,做的都是勾结国际资本,掠夺国内财富,从中获益。这一切要从柳传志的父亲柳谷书谈起。
柳谷书是中国第二位拥有律师证书的人,退休后他在香港成立律师事务所。
1、帮维他奶拿到了内地的商标权和经营权。
2、帮助过IBM起诉六家有专利纠纷的中国公司。实际上这些技术都是这六家中国公司先研发出来的,由于不懂知识产权,没有申请专利保护。这是柳氏家族搭上国际资本的开端。
3、口令支付核心技术,福建E时代比谷歌的图形密码验证技术还要早出四年发明。在柳谷书的操作下福建E时代的专利两次被判无效。
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PCD),国内民众以为这是中国企业的高光时刻。
他们不知道,这实际上国际资本侵入了联想公司这个生存机器,勾结买办资本控制了联想。
这个并购案完成以后,IBM持有联想集团18.5%的股份。
滴滴收购Uber中国,也是柳传志联合国际资本完成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结果也出奇的一致。
滴滴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了上市(IPO)招股书显示,Uber持股12.8%
更值得关注的是,柳传志并不是联想的创始人,柳青也不是滴滴的创始人。经过柳传志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柳传志在联想控股直接持有3.12%的股份,另外通过间接持股的方式,持有大约25%的股份。而柳青持有滴滴1.7%股份。
诸葛家族各自效忠其主,没有二心,最终青史留名。
柳氏家族勾结国际资本,吸取国内人民血汗,危害国家安全,终将身败名裂。
昨天东南亚打车软件公司 Grab 在纳斯达克上市,而今天滴滴宣布要启动从纽交所退市,唏嘘。
但美股退市,然后到香港上市,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滴滴 6 月 30 日上市,融资 46 亿美金,到 12 月 30 日所有的股东会解禁,进入自由流通。所以,选择在这个时点之前宣布考虑退市,可能也有一些考虑。
假定按照发行价退市,要付出的代价不止融来的 46 亿美金,因为滴滴有那么多的 Pre-IPO 股东,他们不是每一个都愿意继续陪着滴滴,退市不能只把钱还给新股东,老股东一样有权要钱走人。这里就涉及到跟所有老股东的各种安排了,毕竟滴滴有上百个大小老股东。当然也可能有一些铁哥们,愿意不拿钱,跟滴滴一起退市,接受不确定性,未来到香港上市再说。但退市的融资安排,对滴滴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不用说这么久的调查,大概率还是要依法罚款的,都是巨大的负担。
去香港上市相对于美国上市,从合规方面,对滴滴的商业模式的挑战更大。滴滴去美国上市之前,也不是没有评估过香港。赴港上市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滴滴这样的处理,先发声明但没有方案,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一切的少见都是有原因的。
与滴滴事件几乎同时发生的,昨晚 SEC 通过了一个修正案,最终确定了《控股外国公司责任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HFCAA)的实施规则,如果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其审计师不按照美国监管机构的要求提供信息,可能会从 22 年底开始,被要求启动摘牌。
整整20年前的今天(2001年12月2日),安然造假破产,接着审计师安达信因此倒闭,接着美国通过萨班斯法案,建立 PCAOB,开始要求审查审计师的工作底稿。要求所有在美上市的公司,提交审计底稿,是当下导致中概股面临退市风险的导火索,当年谁能想到中概股退市和安然破产的关系。
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
应该是一个解决方案。
滴滴回到港股,管理层终结对滴滴的调查。
更新:
【知情人士称滴滴2022年3月提交香港IPO招股书】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知情人士称,滴滴出行的目标是在明年3月左右在香港提交IPO招股书。(凤凰网科技)
————————————————————
得差不多按照IPO价格退吧,不然打官司得赔到姥姥家,还真以为美国韭菜那么好割呢。
滴滴目前肯定是掏不出那么多钱的,转港股估计能融点。
但是一来先得借钱退市,然后才港股上市,中间得借钱。二来,港股上市是按照现在的市价IPO,远低于当时美股IPO的价格,融也融不到那么多钱。
要么就是直接转港股,这个目前看是最划算的,其实没什么区别,除了披露要求降低之外。
但是,但是,前提是给你时间缓冲。滴滴跟前面美股退市的中概不一样,人家港股早就上市了,直接转就行。滴滴港股没上市呢,得从头来。
港股上市容易,也不是说上就上的。按照火箭速度,怎么也得一个月吧?
这就要看上面等不等的了了,到时候看。
如果上面等不了,就让你年底之前搞定,你去哪换港股?
而且说实话,滴滴在这个领域没有明显的护城河,这么七搞八搞的,搞不好港股上市也没用,经营堪忧。
你先搞清楚什么是护城河再来杠,出行这门生意,不管是司机还是用户,迁移成本都不高,所以没什么明显的护城河。还杠的话,你赢。
美国那边也不省心,昨天也祭出大招,将来中概大概率都要回HK。
问一句,现在大家都用什么打车?
1、滴滴死不了,大家的预存款大可放心。
4、最后也说明,中美脱钩不是闹着玩的。
大家在不重要的地方还在交流,贸易往来还在迅速增加,但在科技和金融领域,在涉及安全的领域,则毫不含糊。
其他…见已删除部分…
从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被强制启动纽交所退市,意味着前阵子国家入驻滴滴监管确实发现了问题,而且肯定还不是一般的问题。
这两天B站那边有视频解读,说滴滴实质上是在上演“田氏代齐”,通过资本入局的方式将手伸向政府职能领域,掌握原本只有政府才应该拥有的数据信息,危险非常大。
即便不从这种角度想太多,但如果说一家企业掌握了市场上绝大部分(记得不低于90%)的网约车出行数据,并且还都是“实名制”的话,那这玩意确实细思极恐。
但另一方面,既然国家还允许滴滴回到国内,去香港上市,也就证明没有打算彻底掐死这家公司。
具体原因是啥,也许是担心整个网约车市场波动(毕竟滴滴承载着当前市场绝大多数的网约车岗位资源),也许是不想弄得太过于满城风雨,也许是接下来会有国家资本参与,直接介入到滴滴的运营工作当中……
其真实原因,短期内可能不是普通人能了解的。
但在滴滴启动香港上市方案的同时,我们倒也可以关注下这家公司在管理层方面是否存在人员变动,比如说总裁会不会换人?
几年前,总裁的地位应该不动如山,但通过最近这段时间一系列的舆论造势,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滴滴赴港成功,考虑会买上点股票。 (当然目前只是想法阶段,不构成投资建议。)
理由有两点:
1、滴滴商业模式还行,做“人和车的连接生意”,平台做大了,能躺着收租,变现能力是强的。
2、这一波退市对滴滴很伤,恐怕还得背上巨额负债,港股哪怕重新上市,情绪面受挫,估值不会高。但只要不影响到国内业务基本盘,未来就还能恢复元气。
所以总结下就是:
一家商业模式不错的企业,因为短期事件影响,给了投资人一个很便宜的价格,等事件过去,经营回上正轨,依旧能稳定赚钱。
说白了,这不就是打折促销买股票的机会么?搞不好还是个戴维斯双击。(几年后业绩、估值双增长的机会。)
当然如果因为这个事件,滴滴直接破产了,那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这个概率很小,一是腾讯还是滴滴大股东,关键时刻还是能支援下的;二是只要能回港上市,融上资还是能解决短期危机的。三是既然同意赴港上市,那就表明国家只是要整顿,而非关停处理。
1以后肯定优先在香港上市。就算在美国上市,滴滴就是下场。
2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都有极大的可能,从美国退市。然后在香港上市。
3以后中美竞争只能加剧,双方能达成共识的点没有多少。这就是大趋势。
意味着司马南敲打联想是有效果了。
某传志一门忠烈,五大安全里的信息安全,他是一路顶着来。大有一副舍我其谁,混不吝的样子。
结果司马南拿着公开数据,做了几期视频,联想至今未正面回应,同时又是女秘书又是270多家媒体立体围剿司马南。
色厉内荏,这四个字从来没有这么鲜活过。
结果就是滴滴怎么出去的,现在就怎么回来。不让你吃的你偏要吃,威胁到国民安全了,那一定让你吃不着。
由于境外上市可以方便资本外流,相当多的国内企业都更倾向于拿美元基金的投资,公司发展壮大后在美国上市。
1.美国:2020年底出台旨在强化中概股的信息披露义务和PCAOB审计底稿查询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中国企业提供审计底稿。
在这样的趋势下,北京时间7月30日晚,美国证监会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受理中国企业赴美IPO注册申请,直到美方出台新的指导政策,以向投资者告知风险。
2021年周四(12月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是否为政府实体所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的证据。[1]
该规则可能导致 200 多家中国公司从美国退市,并可能降低一些中国公司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中国:依据2020年6月1日施行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赴美上市企业有收集和使用境内用户个人信息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度性、国家数据安全的维护以及反垄断考量等多方面要求。[2]
7月10日,网信办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六条规定,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3]
IPO渠道受阻后,会影响到美元基金的退出渠道。退出渠道不畅通将限制新基金的募集。
新基金募集不畅后,会减少美元基金在大陆的投资。
2021年1~9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595.1亿元人民币(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同比增长19.6%;折合129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2%。引资规模在去年逆势增长6.2%的基础上,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而我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关键点在于基础设施完善、大多数国土的生产不受疫情影响。只要搞好防疫,我国就能维持国际供应链的主导地位。
各国其实是在绕过第三方国家,各自建立被中国工业品支撑的生产体系,病毒继续迭代变异下去,这个特性会更明显。这件事情要想明白其实很简单:不论自己的疫情如何严重,其他国家的疫情都是负外部性,如果有哪个国家刻意绕开几乎不受疫情影响的第一工业国,只跟别的疫情国玩,那它不是资本主义,是情怀党。[4]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中国公司必须披露其是否为政府实体所有或控制,并提供审计检查的证据。而我国必然限制企业提供上述“证据”,所以会有更多的企业退市。
两国领导人视频会晤,能讨论的共同利益基本只剩下气候变化和防疫,说明两国共同利益已经不多了,短期内关系难有大的好转,解决经济合作矛盾的可能性不大。
实质上中美在实现某种“有计划的切割”。
金融资本(包括芯片等产业的实业资本)站美国,全球实业资本站中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1月7日,普华永道中国上海政府事务主管合伙人秦洁在进博会期间表示:将近80%的美国企业预计2021年是盈利的,他们对于中国非常看好,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希望在中国保持或者是增加投资。
此外,秦洁还谈到了供应链的变化,过去外企留在中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低廉的成本,而现在,成熟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士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他们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5]
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899个,同比增长56.6%。广东惠州埃克森美孚化工、江苏盐城SK新能源、湖南长沙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上海开市客超市等一批标志性大项目纷纷落地或增资。
今天(12月3日)是中老铁路通车的日子,铁路通车促进了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了我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整合。
我们的一代一路内涵是:贷款给发展中国家启动基建→聘请中国企业+购买中国设备→基建为发展中国家创造需求→出口中国商品满足需求,实现两国产业链的整合。
“一带一路”和我国改革开发初期融入国际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已经有根本性区别。
短期内两国合作的空间不大,无论哪边占优,“骑墙派”都没什么发展空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