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网约车的现实撑不起滴滴的野心。
撑了那么久,继小黄车之后,滴滴终于扛不住了。如果找不到接盘侠,“滴滴”就是拉长时间线的“小黄车”,无论早晚都要面临前期烧钱反噬的困境。
解决办法是找接盘侠,一个不够就一个接一个,直到上市或被收购。之所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希望扎堆美股上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盘侠的门槛低:
只要公司业务在快速增长,哪怕亏损也能上市,而且股权和投票权分开,上市后投资人不会轻易失去对公司的掌控。有这么一个愿赌服输接盘侠存在,从马云的阿里巴巴开始,中国互联网企业就养成了烧钱圈市场然后上市的运作思维。
如果是早期如淘宝那一批,考虑到互联网产业前期投资巨大,烧钱搞技术还好理解。但越到后来越离谱,烧钱的目的从研发技术越来越多投入到圈市场中,比如美团、饿了么,快滴大战。到了共享单车,就几乎已经进化成了直接用钱买客户甚至不择手段吸引流量,然后那真真假假良莠不齐的用数据与大饼去忽悠投资人。如果被收购或者上市,有一条成功那就到上岸了。
于是,这些年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节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程维比戴威强的地方就是在汽车产业的大饼能画得比自行车更大,一度离上市近在咫尺。
2018年四月份,滴滴估值达到空前的800亿美元,上市的消息在网上沸沸扬扬,身为智能出行的领军人物程维风头一时无两。可是“空姐案”“乐青女孩案”把滴滴从云端拉回亏损的深坑中,估值一降再降,上市之日遥遥无期。
滴滴的业务版图非常宏大,除了打车业务,还布局了大数据、共享单车、二手车电商、租车、无人驾驶、造车乃至是共享汽车。在国际上,收编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在一年半之内就把美国、印度、新加坡、巴西当地的移动出行巨头扫了个遍,堪称疯狂扩张。比如,2017年7月,滴滴和软银领投,给新加坡Grab注资2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单轮最高融资数字。
但是不要忘了,哪怕高调到风头盖过BAT,也盖不住滴滴自身依旧处于严重亏损的事实。这些对外扩张的举动无疑更加恶化了财务状况。
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看下面这张图:
网约车主要是提供前端服务,但滴滴明显在布局底层技术,试图转型为数据与技术驱动的科技型公司。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百度和谷歌,从搜索走向人工智能。但是不要忘了,百度与谷歌是在本职业务已经稳定盈利的基础上,为什么滴滴要如此着急布局呢?
因为网约车服务并不好做。
出租车实在是一个利益根基深厚、地头蛇遍地走的行业,还涉及到一大批体制内出租车企业。网约车前期疯狂扩张之时,就曾与原本利益集团发生过激烈冲突,网约车新政也为此应运而生。
但新政尽管顺应了网约车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地方政府细节落实的决定权非常大:
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等多地发布了《网约车管理细则》,对从业人员户籍、车牌、排量、轴间距、运营区域做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些地方政府主要有三点顾虑:
1、地方利益。2、网约车安全问题。3、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趋势
特别是最后一点,常常在网约车发展中被忽视掉。这些年城际高铁、绿色出行、城市地铁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发力的未来趋势,所谓的智能出行,但就网约车这一个点来说,进步意义有限。在未来市场前景有限,意味着网约车必然要与现有出租车行业发生剧烈冲突,也就带来了运力维护成本的提高。
或许,滴滴早就看到了网约车这一前景的局限性,于是才着急忙慌试图从前端服务向大数据+ai的技术后台转型。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滴滴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投入巨资烧钱抢市场
——垄断后网约车发展受阻
——转向技术后台、综合服务
——投入太高资金吃紧
——扩张版图画大饼吸引注资
——摊子更大财务更紧
——资金一紧网约车服务管理懈怠、司机不满,出现安全隐患
——政府监管加强,基本业务盘受打击
——上市无望资金更加困难
把一个市场前景有限的网约车行业烧到800亿的估值,然后试图转型成资本要求更高的科技型企业,最终的结果就是问题所提到的多输局面:
这一切或许从滴滴快滴急功近利的烧钱大战伊始,就埋下了不可医治的病根。
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
网约车在公共交通占主流的中国本该是一个小而美的夹缝行业,被畸形的投资理念生生吹成了产业超级巨无霸。当这个泥足巨无霸试图去用科技充实自身的时候,去发现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都来不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