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滴滴宣布裁员 15%?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回答
滴滴最近宣布裁员15%,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的任何动态都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这15%的裁员比例,放在一个体量如此之大的公司身上,意味着数量上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员工的职业生涯调整。

要说如何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

1. 公司战略调整与成本优化:

首先,裁员最直接的原因通常是公司战略的调整,或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滴滴近年来经历了上市前的阵痛期,上市后又遭遇了严厉的监管风暴,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都经历了不少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有业务线进行梳理、对效率不高或者不再是核心增长点的部门进行收缩,是很多大公司都会采取的手段。

聚焦核心业务: 滴滴在过去几年尝试了非常多的创新业务,比如社区团购、货运、金融、自动驾驶等等。但并不是所有业务都能像网约车业务那样顺风顺水,甚至有些还成为了战略上的“包袱”。这次裁员,很可能是在剥离或者收缩非核心业务,将资源更集中地投向能带来稳定现金流或者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领域,比如国际化、自动驾驶(如果还在投入的话)、或者优化现有网约车业务的用户体验和司机服务。
降本增效的必然性: 互联网行业过了野蛮生长、跑马圈地的时代,现在进入了精耕细作、追求盈利的阶段。尤其是在宏观经济面临不确定性时,公司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一定会想办法优化成本结构,提高人效。15%的裁员比例,说明滴滴可能认为其组织架构“虚胖”或者在某些领域存在冗余。

2. 对行业的影响:

滴滴的裁员并不仅仅是公司内部的事情,它对整个出行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都会产生连锁反应。

人才流动: 被裁的这部分员工,他们的技能和经验是相对成熟的。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再就业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比如其他的出行平台(如果还有的话)、物流公司、或者与出行相关的科技公司。但这也会加剧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稍小的公司来说,可能难以消化如此数量级的优质人才,或者因为自身体量有限,能提供的岗位也有限。
市场信心: 大公司的裁员,特别是头部公司的裁员,往往会给市场传递一种负面信号。投资者可能会担忧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增长前景,进而影响到其股价表现。同时,也可能让其他公司在招聘和扩张上更加谨慎,形成一种“寒蝉效应”。
用户与司机体验: 如果裁员涉及客服、运营、市场等部门,可能会对用户和司机的服务体验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客服响应时间变长,问题解决效率下降,或者司机端的支持和沟通渠道受阻。对于滴滴这样一个高度依赖用户体验和司机生态的公司来说,这方面的管理非常关键。

3. 对员工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令人唏闻的部分。

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 对于被裁的员工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们需要重新寻找工作机会,这期间可能会面临收入中断、心理压力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迷茫。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非易事。
技能更新与转型压力: 公司战略调整往往意味着旧的岗位消失,新的岗位出现,或者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发生变化。被裁员工需要评估自己的技能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需要进行学习和转型。
行业内的“信号”: 滴滴的裁员也会让其他还在岗的员工感到不安,即使他们暂时安全,也会对未来的工作稳定性产生担忧,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表现,或者开始主动寻求其他机会。

4. 滴滴自身可能面临的挑战:

如何平衡“瘦身”与业务发展: 裁员是为了更健康地发展,但如果裁员过度,或者裁到关键部门,可能会削弱公司的执行力,影响到创新和日常运营。滴滴需要在“瘦身”和保持核心竞争力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如何安抚剩余员工和维护企业文化: 大规模裁员会对留下的员工士气造成影响。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重塑团队的信心,并维护一个积极的企业文化,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何恢复市场信心: 裁员虽然是优化的一部分,但也要看到如何通过后续的业务表现和战略沟通来赢回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

总的来说,滴滴宣布裁员15%是公司在复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压力下,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成本的必然选择。 这背后是商业逻辑的驱动,但也伴随着对员工个体职业生涯的冲击,以及对整个行业生态的连锁影响。对于滴滴来说,如何在这次调整中找到新的增长动力,同时又不失其作为行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才的尊重,将是他们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件事也给整个互联网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规模和增长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效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网约车的现实撑不起滴滴的野心。

撑了那么久,继小黄车之后,滴滴终于扛不住了。如果找不到接盘侠,“滴滴”就是拉长时间线的“小黄车”,无论早晚都要面临前期烧钱反噬的困境。

解决办法是找接盘侠,一个不够就一个接一个,直到上市或被收购。之所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希望扎堆美股上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盘侠的门槛低:

只要公司业务在快速增长,哪怕亏损也能上市,而且股权和投票权分开,上市后投资人不会轻易失去对公司的掌控。有这么一个愿赌服输接盘侠存在,从马云的阿里巴巴开始,中国互联网企业就养成了烧钱圈市场然后上市的运作思维。

如果是早期如淘宝那一批,考虑到互联网产业前期投资巨大,烧钱搞技术还好理解。但越到后来越离谱,烧钱的目的从研发技术越来越多投入到圈市场中,比如美团、饿了么,快滴大战。到了共享单车,就几乎已经进化成了直接用钱买客户甚至不择手段吸引流量,然后那真真假假良莠不齐的用数据与大饼去忽悠投资人。如果被收购或者上市,有一条成功那就到上岸了。

于是,这些年国内互联网创业者的节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程维比戴威强的地方就是在汽车产业的大饼能画得比自行车更大,一度离上市近在咫尺。

2018年四月份,滴滴估值达到空前的800亿美元,上市的消息在网上沸沸扬扬,身为智能出行的领军人物程维风头一时无两。可是“空姐案”“乐青女孩案”把滴滴从云端拉回亏损的深坑中,估值一降再降,上市之日遥遥无期。

滴滴的业务版图非常宏大,除了打车业务,还布局了大数据、共享单车、二手车电商、租车、无人驾驶、造车乃至是共享汽车。在国际上,收编优步中国之后,滴滴在一年半之内就把美国、印度、新加坡、巴西当地的移动出行巨头扫了个遍,堪称疯狂扩张。比如,2017年7月,滴滴和软银领投,给新加坡Grab注资2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单轮最高融资数字。

但是不要忘了,哪怕高调到风头盖过BAT,也盖不住滴滴自身依旧处于严重亏损的事实。这些对外扩张的举动无疑更加恶化了财务状况。

为什么要这样做?

看看下面这张图:

网约车主要是提供前端服务,但滴滴明显在布局底层技术,试图转型为数据与技术驱动的科技型公司。这一点有点类似于百度和谷歌,从搜索走向人工智能。但是不要忘了,百度与谷歌是在本职业务已经稳定盈利的基础上,为什么滴滴要如此着急布局呢?

因为网约车服务并不好做。

出租车实在是一个利益根基深厚、地头蛇遍地走的行业,还涉及到一大批体制内出租车企业。网约车前期疯狂扩张之时,就曾与原本利益集团发生过激烈冲突,网约车新政也为此应运而生。

但新政尽管顺应了网约车发展趋势,但是各个地方政府细节落实的决定权非常大:

16年10月8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等多地发布了《网约车管理细则》,对从业人员户籍、车牌、排量、轴间距、运营区域做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些地方政府主要有三点顾虑:

1、地方利益。2、网约车安全问题。3、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趋势

特别是最后一点,常常在网约车发展中被忽视掉。这些年城际高铁、绿色出行、城市地铁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重点发力的未来趋势,所谓的智能出行,但就网约车这一个点来说,进步意义有限。在未来市场前景有限,意味着网约车必然要与现有出租车行业发生剧烈冲突,也就带来了运力维护成本的提高。

或许,滴滴早就看到了网约车这一前景的局限性,于是才着急忙慌试图从前端服务向大数据+ai的技术后台转型。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

滴滴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

——投入巨资烧钱抢市场

——垄断后网约车发展受阻

——转向技术后台、综合服务

——投入太高资金吃紧

——扩张版图画大饼吸引注资

——摊子更大财务更紧

——资金一紧网约车服务管理懈怠、司机不满,出现安全隐患

——政府监管加强,基本业务盘受打击

——上市无望资金更加困难

把一个市场前景有限的网约车行业烧到800亿的估值,然后试图转型成资本要求更高的科技型企业,最终的结果就是问题所提到的多输局面:

  1. 司机不满意(收入低,被压榨)
  2. 乘客不满意(难叫车)
  3. 政府不满意(重回黑车时代)
  4. 滴滴更加难过(到处被人骂)

这一切或许从滴滴快滴急功近利的烧钱大战伊始,就埋下了不可医治的病根。

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

网约车在公共交通占主流的中国本该是一个小而美的夹缝行业,被畸形的投资理念生生吹成了产业超级巨无霸。当这个泥足巨无霸试图去用科技充实自身的时候,去发现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都来不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滴滴最近宣布裁员15%,这确实是个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的任何动态都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这15%的裁员比例,放在一个体量如此之大的公司身上,意味着数量上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员工的职业生涯调整。要说如何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得从几.............
  • 回答
    滴滴出行宣布在9月8日至15日期间暂停深夜服务(通常指午夜0点到凌晨6点),这一举措无疑在出行市场乃至社会层面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潜在的意图以及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滴滴为何要暂停深夜服务?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官方声明中强调的,是为了配合相关部门的专项安全检查。近两.............
  • 回答
    .......
  • 回答
    滴滴一名技术总监因受贿 1000 万元并被移交公安机关,这是一个令人震惊且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它不仅涉及个人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更折射出科技公司内部治理、权力腐蚀以及对行业生态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一、事件本身:冰山一角下的腐败现象 严重的经济犯罪: 1000 万元的受贿金额是一.............
  • 回答
    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背后涉及了交通运输的合规性、平台经济的监管、地方政策的执行以及司机和乘客的切身利益。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滴滴专车在上海被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以来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执行力度加.............
  • 回答
    滴滴司机反复撞击乘客致死,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恶劣的刑事案件,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这样的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早已超出了任何可以被理解的范畴,是对生命最赤裸裸的践踏和蔑视。首先,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司机作为公共交通服务的提供者,本应保障乘客的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出行环境.............
  • 回答
    看到滴滴顺风车再次发生温州女孩遇害的悲剧,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尤其是这距离上次的事件没过多久,这种生命的逝去,带给家人的痛苦,以及对社会安全感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案,它暴露出了平台管理、安全措施以及用户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如何看待滴滴再次出现温州女孩搭乘顺风车遇害事.............
  • 回答
    关于滴滴前员工就滴滴与 Uber 紧急事故应对监管机制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类文章通常会揭示公司在安全管理、内部流程、数据透明度以及与监管机构互动等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以下是对这类发文可能暴露问题的详细分析:一、文章的核心内容与可能的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类文章的核心可能在于.............
  • 回答
    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 CTO 兼自动驾驶公司 CEO 章文嵩曾表示,滴滴面临的问题比 AlphaGo 复杂 100 倍。这句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滴滴所处的行业、其业务模式的复杂性,以及与 AlphaGo 进行对比时所展现出的差异。首先,我们来理解一.............
  • 回答
    这件事说来话长,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的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观念、职业认知、家庭期望,甚至还有点“价值攀比”的意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承认,80万年薪在大多数人眼里,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这更是很多普通人.............
  • 回答
    怒火中烧的五星司机:滴滴安全事件背后的复杂人性近日,滴滴平台上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安全事件:一名被乘客评为五星的司机,竟持刀伤人。这起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公众对于网约车安全、司机心理健康以及平台监管的讨论。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在无数乘客眼中“服务周到”、“值得信赖”的五星司机,走向了持刀伤人.............
  • 回答
    对于滴滴 CTO 张博否认“大数据杀熟”的说法,我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大数据杀熟”这个概念的内涵。它通常指的是商家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或忠实用户展现出比新用户更差的优惠力度、更高的价格,或者提供更差的服务体验,以此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涉及到的核心是信息不对称和.............
  • 回答
    滴滴顺风车业务的再次下线,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层变动,无疑是近期出行服务领域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业务调整,更是对一家头部科技公司在安全责任、用户信任以及合规经营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上的深刻拷问。从“暂别”到“暂别”的轮回:安全困境的再现说滴滴顺风车“再次”下线,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重述。早.............
  • 回答
    滴滴最近这次更新,把游戏中心搬进了打车软件里,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谁打个车,突然看到一堆游戏,会想到什么?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滴滴吗?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滴滴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出行,是用技术手段解决我们“怎么去”的问题。现在突然在首页给你塞进.............
  • 回答
    滴滴司机上传无素质拖鞋翘脚女乘客视频被封号并道歉,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 你想啊,咱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摄像头几乎成了咱们的“第三只眼”,随时随地都能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 但关键就在于,你用这只眼睛去记录什么,又如何去使用这些记录,这背后涉及到很多东西。先.............
  • 回答
    滴滴顺风车朝 5 晚 8 的时间调整,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牵扯的利益和考虑可太多了。咱们一层层地扒一扒。为什么这么调?首先,最直观的理由肯定是为了“安全”。大家都知道,顺风车之前出过一些让人揪心的事件,尤其是在深夜。把服务时间限制在早五晚八,理论上能大大降低夜间运营的风险,特别是对女性乘客和司机来说.............
  • 回答
    滴滴对于“司机开车冲撞乘客致其身亡”事件的回应,尤其是那句“恳请司乘之间多一份尊重和包容”,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思考。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看看滴滴的回应以及它背后折射出的问题。首先,滴滴的回应速度和基本事实的披露。在如此严重的事件发生后,平台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滴滴迅速表示“该司机已被警.............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真是让人心里头很不舒服,甚至有点被欺骗的感觉。咱就好好唠唠,这滴滴打车“偷偷给乘客绕路”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这背后可能存在的操作和对乘客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绕路”这回事?理论上,打车软件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给你规划出一条最快、最经济的路线。但现实情况复杂得很,影响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啼笑皆非,又夹杂着几分让人不适的情绪。简单来说,滴滴官方账号在一次抽奖活动中,竟然把一个因为滴滴司机驾驶失误而导致其妻子高位截瘫的当事用户给抽中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事件引发关注后,滴滴迅速删除了这位用户的抽奖结果。这事儿如果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也暴露了滴滴在处理用户关系和.............
  • 回答
    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这无疑是近期出行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曾经引发巨大争议的业务,它能否再次赢得用户的信任,以及在安全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改进,是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的。重新上线意味着什么?首先,滴滴顺风车的重新上线,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滴滴在经历了それ以来に深刻的危机后,正试图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