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爸妈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会生出白黄混血宝宝?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扯到一些关于遗传和基因的有趣知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白黄混血”的说法,在生物学意义上,并不是指孩子同时拥有“白色”和“黄色”皮肤。 这里的“白色”和“黄色”更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带有文化色彩的描述,通常指的是欧洲裔(常被称为“白人”)和东亚裔(常被称为“黄种人”)之间的通俗称呼。

那么,为什么一对中国父母(通常被认为是东亚裔,肤色偏黄)会生出看起来肤色更接近欧洲人(肤色更白)的孩子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基因的“隐藏”与“显现”:

基因是配对工作的: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都来自于父母,每个特征(比如肤色、发色、眼睛颜色等)都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一个基因来自爸爸,一个来自妈妈。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在决定某些特征时,有一种基因叫“显性基因”,它会压倒另一种基因(“隐性基因”)的影响。只有当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隐性基因才会表现出来。
肤色的基因复杂性: 肤色的遗传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不像某些单一特征那样由一对基因就能完全决定。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基因控制着皮肤中黑色素(melanin)的生成、分布和类型。黑色素越多,皮肤越深;黑色素越少,皮肤越浅。
“白色”和“黄色”的基因基础: 严格来说,我们谈论的“肤色”实际上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日照强度而形成的一种保护机制。欧洲人在日照较弱的地区进化,体内黑色素含量较低,肤色更浅,以便更好地吸收紫外线合成维生素D。而东亚人在日照较强的地区进化,体内黑色素含量较高,肤色更深,以防止紫外线损伤。
混血儿的基因组合: 当一对中国父母,虽然他们整体上是东亚裔,但他们的基因库中可能已经携带了不同程度的“浅肤色”基因。这可能是因为在遥远的祖先中,基因交流(基因流动)就已经发生过。换句话说,即使你的父母都长成我们通常认为的“中国人的样子”,他们的基因组合中也可能隐藏着一些让肤色变浅的“隐性”基因。
显性与隐性的叠加: 孩子的肤色是父母双方提供基因的随机组合。如果孩子从父母双方都继承了更多“浅肤色”的基因,或者这些基因的组合方式使得浅肤色特征更容易显现,那么孩子的肤色就可能比父母更浅,看起来更接近欧洲人的肤色。

2. 远古祖先的基因“遗产”:

人类起源于非洲: 所有现代人类都起源于非洲,而非洲以外的人类群体,在迁徙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中,基因才逐渐分化。
基因流动是持续的: 人类历史上有无数次的迁徙和交流,甚至在非常遥远的过去,东亚人群的祖先也可能与分布在更西边、肤色更浅的族群有过基因交流。这些基因片段可能以“隐性”的方式,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直到某个时刻,因为特殊的基因组合,才被“激活”并显现出来。
“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划分并非绝对: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类的基因差异非常小,所谓的“种族”划分更多是基于表型的宏观分类,而非基因上的绝对界限。我们常常认为的“白人”和“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异,也可能比想象中要模糊。

3. 基因突变和随机性:

基因突变是常态: 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偶尔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就是基因突变。虽然大部分突变是中性的,有些则会影响表型。
基因组合的随机性: 即使父母双方的基因都很“典型”,但他们传递给孩子的基因组合是完全随机的。这就像掷骰子一样,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组合。在这种随机组合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些罕见的、导致肤色变浅的基因组合。

4. 疾病或其他遗传因素(可能性极低,但不能完全排除):

白化病: 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因为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皮肤、头发和眼睛颜色非常浅。但这种情况非常明显,并且伴随其他特征,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混血”差异很大。
其他罕见基因病: 极少数情况下,某些罕见的基因疾病也可能影响色素沉着。但这些情况在生育健康宝宝的中国家庭中,几率微乎其微。

总结来说,一对中国父母生出看起来肤色更白的宝宝,并不是因为孩子是“白黄混血”的直接体现,而是因为:

肤色由多个基因控制,且存在显隐性关系。
父母双方基因库中可能隐藏着导致肤色变浅的基因。
孩子随机继承的基因组合,恰好使得浅肤色特征更易于显现。
人类的基因流动和祖先历史,也可能为这种现象埋下伏笔。

这更像是一种 “显现”,而不是“融合”。孩子虽然是中国父母所生,但他的基因组合,在肤色这个维度上,偶然地更倾向于了人类基因库中那些浅肤色的特征。这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变异的神奇之处,也是个体与父母之间,基因上既有联系又可能存在差异的生动体现。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白黄混血”,不如说是 “基因的惊喜组合” 或是 “父母基因中潜在浅色特征的意外显现”,会更贴切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同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肤色、发色、眼睛颜色都有差异的原因。 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是一次独特的基因彩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是个好问题,人家题主问的是“科学的解释”,可惜下面一堆人只会刷原谅梗。

科学的解释就是:可能是白化病的 眼-皮肤亚型。

白化病是与酪氨酸酶合成代谢有关的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病,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眼型、眼-皮肤型及白化病相关综合征等几大类,根据变异基因不同可以分为十几种亚型。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完全可能出现父母为变异基因携带者不发病,而子代同时接受了父母双方的变异基因而为疾病表型的情况。患者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黄白色(即所谓的长得像混血宝宝)。

根据国内调查,白化病平均患病率在十万分之五到十万分之六之间[1-2],也就是说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能有数十名患者,加上患者外貌比较显眼,所以不算一个很罕见的现象。我一个远房亲戚的姐姐就是这样,从小就经常被别人开玩笑是外国人,年轻的时候确实很好看。

一想到一群XX自己不懂还在背后议论人家父亲被绿了我就犯恶心。

参考文献:

[1]罗桐秀,周琴,彭忠禄,刘晶,许名宗,张贵平,秦赛,.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8).

[2]袁萍,李卓,夏涛,李洪义,. 中国白化病群体调查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2).

user avatar

如下:

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去做健康检查。

检查途中,老人不断向医师炫耀,他新婚的妻子多好又多好。 「她才二十五岁!」老人叫道。 「我们结婚四个月,你知道她对我有多忠贞?

她无时不刻需要我,黏我黏到我都感到厌烦了!」 「而且,」老人又说:「告诉你, 她最近还怀孕了!」 医师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怎样?」老人得意洋洋地说。「不错罢!」

医师抬起头,看他一眼。「这让我想到一位失散多年的朋友。」医师缓缓开口。「他跟我说过一个故事,是他在非洲狩猎时遇上的故事。」 「当时,他在草原,遇到一头狮子。他立刻从背上抓下枪来瞄准。然而,他立刻发现他错了,他拿到的是雨伞,不是枪。」 「这时已经太迟,狮子正站在他面前,就要扑过来。他没办法,只好把雨伞扛上肩,使尽吃奶的力量 『砰!砰!砰!』大叫三声。奇迹发生了,那狮子竟然倒下来,死掉了。」

「狗屎!这怎么可能?」老人大叫。「那一> 定>是别人干的!」

「我也这么觉得。」医师说....

user avatar

我正好有一个这样的学生。

爸妈都是中国人,她却是栗色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不是黄种人的那种白,而是白种人的那种白里透红的肤色。

简直像个洋娃娃一样!

两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父母带她去检查,发现她没有耳涡,搞不好就是个聋哑人了。

幸运的是父母没有放弃治疗,找了个北京的专家给她看,专家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就是基因突变啊!

不但找到了原因,还给她装了个人工耳涡,那玩意儿挺贵的,二十万一副还得每年校正,有效期好像只有五六年。到六年级的时候,她的人工耳涡已经老化了,但是一副二十万还不是最好的,父母只是普通工薪阶层,能用就将就着用了。她的妈妈暑假跟我说准备换,怕她上了初中听不清楚。

我为了她能听清楚一直坚持戴扩音器上课——小学高年级本来可以不必戴扩音器上课的,那玩意儿戴久了耳朵疼,但我愿意为了她去忍受,因为她真的是非常刻苦的一个小姑娘。画画得好,字也写得好,还会拉二胡。

这是她五年级的字,六年级的更漂亮。

拍反了,你们把手机倒过来看吧!

现在她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了,初中老师上课是不戴扩音器的,真怕她听不清楚。

希望她平安长大、感情顺遂,一生不会遇到渣男!

(话说评论区的某些人还真是够了,我说希望她一辈子别遇上渣男也有人来杠!!!

渣男吃你家米了?

我被杠得无言以对。

也许我忘了某乎也是渣男的某乎?

好吧我换一个说法:她都那么惨了,渣男就不要去招惹她了吧!

求放过!

拜托!)


一早醒来看到一则评论:“建议名字打码!”

一脸懵逼。

莫不是有人以为我的学生叫“汪竹柏”?

哪有女生叫汪竹柏的???



感谢评论区的提醒,我本来一直不知道这种病其实有专门的名称。

瓦登伯革氏症候群( Waardenburg Syndrome)简称瓦氏症候群,是2号染色体的畸变。

受不了评论区里老是有人自作聪明说什么老王,甚至还有说可能父母心里知道达成共识……

知道什么就知道?

我们小地方没这种乱七八糟的事,人家生个孩子养到两岁还不会说话,全国各地去求医问药,最后才找到北京的专家装好人工耳涡,问题是那孩子两岁多开始学说话,每发一个音都无比艰难,孩子的妈妈费了很大的劲才让她勉强能正常说话……其间的艰难根本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

去你的隔壁老王!


其实我最初只是顺手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评论区的一些评论,让我发现我学生的这个病,并不是个例。有的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而变成了终身缺陷,对此我深表遗憾。有的仍在寻医问药之中,我很高兴他们从我的这个回答里看见了孩子的希望。

我记得以前看奇葩说,有一集张泉灵讲她在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有一个活动是给需要安装人工耳涡的孩子提供赞助,发现有很多一贫如洗的人有这个需要,但是赞助商最终把赞助给了经济条件尚可、父母有一定文化甚至有稳定收入的家庭。因为安装人工耳涡只是治疗的第一步,后面还需要非常多的陪伴治疗,教这样的孩子说话需要非常耐心、非常有方法、非常有时间……这些条件,是那些一贫如洗的家庭所不能提供的。而没有后续的陪伴治疗,即使安装了人工耳涡,这个孩子还是有很大概率陷入无声的世界。

所以只能说,我那个学生还是非常幸运的。

评论区有人提到我的学生听障居然还能拉二胡,这的确是不容易的,孩子的家里有人会,愿意非常耐心地教,孩子也非常努力地学,所以她就会了。

她其实一直想学舞蹈,也去了学,但是老师说她跟不上拍子,所以就没学下去。

评论区有人曾讲到我这个学生的名字,已经删除,我并不怕被人认出来,但我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希望认出来的朋友不要再去评论区公布。对于广大天南地北的网友来说,这个名字毫无意义,但对于那个学生来说,意义很大。

拜托大家!



有知友评论,说是的确有这么一个帮扶计划,我找了一下,大致是这样:

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使贫困聋儿享有康复服务,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实施中低收入家庭聋儿(人工耳蜗)康复救助项目。为保证救助项目顺利实施,根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一、任务目标
——2011年—2015年为16865名聋儿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完成一年术后康复训练任务。
二、资助条件
——年龄:1-6岁(不满7周岁)。
满足以上年龄段聋儿康复需求的基础上,可对7-17岁(不满18周岁),经听力语言康复后,已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语前聋患者及18岁以内的语后聋患者予以资助;资助数量:不超过总数的15%;资助条件:经专家组评估符合人工耳蜗植入条件。
——听力损失为重度聋以上,配戴助听器康复效果不佳,医学检查无手术禁忌症,双侧耳蜗及内听道结构正常、无蜗后病变,精神、智力及行为发育正常。
——家长对人工耳蜗有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家庭有能力配合并保证受助人在定点康复机构至少接受一年的康复训练。
——同等条件下,优先救助贫困家庭聋儿。
三、资助标准
(一)人工耳蜗产品
由中央财政提供人工耳蜗产品采购资金,免费为每名受助残疾儿童提供人工耳蜗产品1套。
(二)手术费用
手术及调机费:由中央财政按每人12000元标准给予补助,包括术前检查(复筛)、手术及术后5次调机(含开机)。
(三)康复训练费用
由中央财政按每人14000元标准对术后一学年(10个月)的康复训练给予补助。康复训练补助项目包括:术后康复训练、康复评估、家长培训、康复教材、食宿等。


我找到的这个是2015年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年龄是七周岁以内,有需要的家庭可以详细了解下!

user avatar

在回答一下吧,一、头上青青草原。二、中国人也可以白种人。三、隔代遗传。四、变异

user avatar

白皮浅色头发浅色眼睛就是混血宝宝?题主你大概是对混血宝宝有什么误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