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是怎么写出《山海经》的?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

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

《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最主流的说法):
背景: 传说中,大禹在治理洪水时,巡视四方,勘测山川地理,收集各地风土人情、奇珍异兽、神话传说等信息。
过程推测: 禹的治水团队可能包括许多官员、巫师、方士、以及各地部落的向导和祭司。他们将收集到的信息,以口头、图画或简短文字记录的方式汇集起来。
《山海经》与治水的关联: 《山海经》中详细记载了大量的山川河流、地理方位,这与大禹治水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例如,其中记载了许多水系、流沙、沼泽等,为治水提供了地理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祭祀活动,这对于安抚民心、统一管理各地也非常重要。
“经”的含义: “经”字在这里可能意味着“典籍”、“测量”、“脉络”等,暗示了其作为地理记录和经典文献的性质。
证据: 司马迁在《史记·大禹本纪》中提到:“禹治水,载其山川,而纪其山名。其所言之山,天下皆有;其所言之川,天下皆有。” 这被认为是《山海经》成书与大禹有关的重要依据。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最初可能是大禹治水时期的官方地理记录和神话传说汇编。

战国至汉代说:
背景: 另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的最后定型可能是在战国至汉代,在此之前的内容可能经过了多次的增补、整理和改写。
原因: 《山海经》中包含了一些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说以及对某些地理区域的描述,这些内容不太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例如,书中提到了一些汉代才开始为人所知或有大规模活动的地区。
作者构成: 这个时期,可能有很多学者、方士、道士、游侠等,他们对神秘事物、神话传说、异域风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古老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民间传说与巫术宗教的汇集:
背景: 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着关于神灵、妖怪、奇兽、异国的各种故事。
过程推测: 《山海经》可能是在收集整理这些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神话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汇集、整理而成的。其中的许多内容,尤其是关于神怪、异物的描述,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和巫术色彩。

二、 材料的来源:从何而来?

《山海经》的素材来源极其广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实地考察与地理测量 (早期部分):
大禹治水时期: 如前所述,大禹及其团队对中国大地的山川河流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和测量。他们可能利用当时的技术手段(如绳索、测量尺等)来记录地理信息。
官员和贡士的报告: 各地官员和向朝廷进贡的使者,也会将当地的地理、物产、风俗等信息带到中央,成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口头传说与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包括关于创世神、自然神、英雄神、祖先神的传说,以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地方史料和传说: 各地的地方志、族谱、以及民间流传的关于当地名山大川、奇闻异事的故事。
歌谣、谚语: 一些关于地理位置、物产特点的歌谣和谚语也可能被纳入其中。

巫术、方术与神仙道教文献:
祭祀活动: 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常有关于山神、河神、祖先的沟通,这些活动中的描述和仪式也可能包含重要的信息。
方士与巫师的知识: 那些掌握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的方士和巫师,拥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可能对《山海经》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书中关于神灵、精怪、咒语等内容,与这些领域密切相关。
早期道教的萌芽: 一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一些内容,如关于神仙居所、修炼方法等,可能与道教思想的早期形成有关。

异域见闻与传说:
游牧民族的交流: 古代中国与周边游牧民族、西域地区等存在交流,一些关于这些地区的见闻和传说也可能被记录下来。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些与西方或北方民族相关的描述。
对外贸易与交通: 随着交通的发展,人们对更远地区的了解也逐渐增加。

三、 创作与记录的方式:古人如何写?

在没有现代印刷术和纸张普及的年代,古人的记录方式与今天大不相同:

竹简与木牍: 这是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人们将文字刻写在削好的竹片(竹简)或木片(木牍)上,然后用绳子或皮条将它们编连起来,形成“册”。《山海经》的原始文本很可能就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的。
帛书: 在更早期的阶段,丝帛(缣帛)也是重要的书写材料,价格昂贵,通常用于记录重要的文献或帝王诏令。《山海经》是否存在过帛书版本,尚无确凿证据。
口头传授与记忆: 在文字记录不那么发达的时代,口头传授和依靠记忆是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通过口头方式流传的,直到后来才被记录下来。
图画记录: 《山海经》被认为与古老的“山海图”有着密切的渊源。早期可能存在以图画为主的地理记录和神怪图鉴,文字是对这些图像的补充说明或解释。书中大量的“XXX之山,其上多XXX,其状如XXX”的描述,就带有很强的图画性语言特征。
官方抄写与整理: 在不同朝代,当《山海经》被纳入官方收藏或学术研究时,可能会有专门的官员或学者负责对其进行抄写、整理和校勘。这个过程也可能伴随着增删和改写。

四、 《山海经》的特点与成书逻辑:

理解《山海经》的成书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如何写出这部书:

地域性与分区域性: 《山海经》并非按照统一的逻辑顺序编写,而是以地理区域划分,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部分。《山经》主要以地理方位为线索,记录各地山脉、河流及其沿途的物产、怪兽、神话人物等。《海经》则侧重于描述海外的奇异国家和人物。这种分区域的记录方式,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也是从熟悉到陌生的过程。
信息汇集与叠加: 《山海经》的内容并非完全统一,而是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来源信息的叠加。早期记录可能更侧重于地理事实,后期则逐渐融入了神话、传说、宗教观念等。这种叠加和融合,使得《山海经》呈现出一种复杂而丰富的面貌。
重神话而非实证: 与现代地理学强调实证和科学不同,《山海经》更关注神话、象征和神秘主义。它记录的是古人对世界的想象和理解,是原始宗教、巫术、神话观念的体现。因此,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苛求其地理准确性。
融合性的文化产物: 《山海经》是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体,它既是地理学的雏形,也是神话学的宝库,还是古代宗教、民俗和思想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性也使得其作者和成书过程更加难以追溯。

总结来说,古人写出《山海经》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多方参与的过程。 它可能始于大禹治水时期对地理信息的初步勘测和记录,然后经过历代文人、方士、巫师、民间说书人的不断增补、整理、加工和再创作。原材料可能来自于实地考察、口头传说、民间故事、巫术文献以及异域见闻。记录方式则从最初的口头相传,到竹简、木牍的刻写,再到图画的辅助。

《山海经》与其说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古代中国人民集体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早期在地理认知、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等多个维度上的重要体现。它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奇书,至今仍在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

各位如果对《山海经》有着极大的兴趣并愿意试着对其深入的了解再通过一个点而"多方位辐射"…我推荐大家去看看我的专栏文章,谢谢各位!


11.5补充:

没想到过1k赞了…多谢各位的捧场!

这里补充几个问题…

很多朋友都说《山海经》其实就是古代先民创作的奇幻小说、志怪杂谈、民俗口传、寓言故事,更有甚者将其称为无稽之谈…

要知道,在咱们中国古代,能称之为“经”的东西,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能称之为“经”的,那是一件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像《德道经》《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五经》《六经》(包含易经),中西方宗教里的《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圣经》(要知道西方可是把类似圣经的史诗、神话、传说等等当做“历史”来看待的)等等等等超多的书籍、经卷。

所以,当你真正看过“山海经”时就能体会到,古人写山海经时的严谨态度与重视程度。



第二个关于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里的“狗国”

普及一下

利玛窦一个老外,不可能对中国地理了如指掌。

中国地理的部分则主要由李之藻完成。李之藻三十岁时就曾自己绘制过一幅全国地图。

当年他的这幅全国地图,一定也是根据前人甚至更古老的地图绘本、书籍文献等基础上完成。

《坤舆万国全图》完成后,利玛窦为新地图作序,还绘制了很多小图,作为大图的辅助说明。

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临摹后,原本在国内渐渐失传。直到1922年,这幅图的临摹版出现在北平的古董市场上。

虽然是明朝的产物。但是由此可见与“山海经”时期一样,古人是相当擅长利用比喻来描述事物和人物的。这里不提及阴阳怪气、别有用心之言论。



在大明版图的东北方向,接近白令海峡的地方赫然写着“狗国”两个字。作为进献给皇帝的官方文件,“狗国”两个字当然不是为了戏谑或玩笑,那可是要杀头的。那么就说明在当时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国家”。

从位置上看,狗国比女真还要靠北,基本上隔白令海峡与美洲对望。

《新五代史》记载:又北,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手搏猛兽,语为犬嗥,其妻皆人,能汉语,生男为狗,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像不像《山海经》里对“国”对“人”的描述。这就是所谓“传承”。)

《异域志》记载:弩耳干,在女真之东北,与狗国相近。其地极寒,雪深丈余。衣狗皮,食狗肉,养狗如中国人养羊。不种田,捕鱼为生,其年鱼多,谓之好收。

并且还有史料描述“狗国”的男人长的凶煞,身体强壮,衣不遮体,说话像动物嚎叫;女人则像中国人,能说汉语,也能自由通婚…

狗国去哪了?

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这里就不称呼其爱斯基摩人啦,这是印第安人对其的蔑称。)

狗国人“衣狗皮,食狗肉,养狗如中国人养羊。不种田,善捕鱼,其年鱼多,谓之好收。”从这些习性来看,与因纽特人如出一辙,而“狗国”的标注地点恰恰也是因纽特人的活动范围。


因纽特人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加拿大和格陵兰,如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族群已不需要像他们的祖先那般终生与茫茫冰雪斗争了,但仍有一部分人坚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养雪橇狗、猎北极熊、住冰块屋。

明朝时期因纽特人被称为“狗国人”,那是因为狗在因纽特人的生活中确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这里的人用狗捕猎、拉雪橇、拉纤,有的甚至直接食用,称为“狗国”不无道理。而关于因纽特人吃生肉的传闻也是真实存在的,你能想象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没有吃过果蔬,反而顿顿吃肉,并且吃的还是生肉吗?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死敌印第安人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了。“爱斯基摩”这个称呼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所以就是“吃生肉的人”。




第三个,补充《大明混一图》






以下原回答(创作于10.22):


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其中在辛追夫人的儿子利豨墓中(也就是三号墓)出土的众多古籍其中之二《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法国科学家让·马克·博奈经过研究发现这简直是一本穿越的天文书。而后根据这两本古籍编撰了自己的《4000年中国天文史》...

如今马王堆出土的40多本古籍都被一起编写成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五星占》中详细的记载了木金火土水五颗行星的运行规律,和今天的数据对比,580天只差0.43天;《天文气象杂占》中详细记载了高达29颗彗星的名称、周期甚至是它们的样子。用现代的方法来观察这些彗星,至少需要600年,古人是怎么观察到的?并且记录下来的?

我们现在所知道彗星的样子,是根据现代天文学家等科学家利用天文望远镜才观察到的。和帛书上对比,你看要是我们也拿手画,是否高度一致。一颗移动的“星星”拖着一条尾巴。每个星星后面的尾巴或许颜色和弧度都有些许的不一样。大吃一惊的让·马克合上帛书,说了句“中国人的历史绝不止5000年”。

这是简单的介绍。姑且我们就先把这本书看成古人通过六百年的时间一代一代人不停的观察、研究、测算、记录下来的。

把这种方法同样运用在撰写《山海经》上,是否试用呢?要知道山海经最早不叫“山海经”,而是一副“山海图”。后来慢慢由商周、战国时期的后人“看图写字”,也就是根据图中的“画”来进行文字编撰。这才有了“经”。

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可能只是想给这幅“无字山海图”里面的各种山川地理、深山大泽、奇珍异兽、本草药材、帝王对话、英雄事迹等等进行文字注解。而后,有人就产生了想把整幅山海图以文字的形式编写下来并希望能得到后世的流传。古人们也知道,区区一幅图,百年之后,脱色、腐蚀,甚至是浸水、丢失,种种原因都无法使其更长久的保存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大禹制九鼎,将山海图刻在上面。即使是这样,九鼎最后也因战乱而丢失。于是,几千年来不断有形形色色的贤士学者、各路人士试图将地图还原在龟壳、皮卷、石壁、木头、竹简、纸张上…

很幸运,山海经就是以此流传下来的,即使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早已丢失了原貌,失传了章节。当然,问题是古人是如何写出山海经的,而不是山海经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年代太过于久远,太久远...(继续往下看)

现在就有各种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山海经里面字里行间的句子对话,发现山海经是由不同时期的不同人写的。后又不知道被谁一起整理到一起了。就像刚才说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0多本古籍如今被整理成七大本书。

所以,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现在的价格。能读到山海经这部远古巨作已经是相当赚到了。



(行了,别扯没用的了,说说到底古人是怎么写出山海经的吧)

以下是假想…


如果你能真正理解我们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家国天下”的概念以及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包容性”。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终极的“世界整体性”帝国主义了。

全世界以中原为圆心,称为天下。天下只有一个,范围延伸到无穷远。而天下的主人也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称之为“帝”的那个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示全世界土地都属于皇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表示全世界的人都是皇帝的子民。只有得到核心区承认的才算做帝,其他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争夺帝位,称之为诸侯,这个过程不允许退出,必须自相残杀到只剩一个为止,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或者退步承认自己是臣民,放弃独立地位。

不承认此体系的怎么办?近的就打,打到承认为止。远的就去忽悠,促使其表演“朝贡”的套路,通过“赏赐”这种经济互惠,诱使其承认这一体系。实在太远或者头太铁的怎么办?假装不知道就行了。


所以你大概明白了,山海经里面描述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原或中国地区。而是以现中国甚至更大的一块区域无限往东西南北(甚至是上下)六面延伸,不要脸的说,就是整个地球…

郭璞不都告诉你们了嘛?郭老先生当年一看完山海图吓得一身冷汗并说了句“形似如牛”…哪儿?地球的板块哪里有像牛的地方?

图只是参考,但别信。虽然你能通过图中的板块、和深浅海颜色的对比以及那该死的马里亚纳海沟的“分界线”看出点什么…

所以你就能想象到,当年人们所说的“九州”疆域到底有多么大了。

别看大,如果想画一幅“山海图”还是不难的。我们姑且认定上个时代的科技没有我们现在这一时代发达,所以,仅仅依靠行走以及航海是有可能画出一幅地图的。



《大明混一图》

《大明混一图》,现今所存最早的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彩绘绢本。作者与年代不详。依据图上两个关键地名“广元县”和“龙洲”,推定此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仔细看图中全是满文。因为在清朝时大明混一图作为皇室地图,清满族人看不懂汉文,所以将上面的标签换做满文。在之前则是中文。)

你看,八八同志那个年代可以把地图画到这个水平。那一条条清晰的河流,山脉,黄河、长江、山东半岛、渤海、黄海...


再来一副

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

这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图,该图于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舆万国全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时,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并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线向左移动170度从而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这样,中国就自然而然位于该图的中心。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之前,利玛窦第一次尝试画的世界地图

不过话说,这下面的南极洲些许令人恐惧啊~

这幅《坤舆万国全图》基本就是一幅标准的世界地图了。你看,那时候的人们没有任何航天设施,没有任何地面数字测图,仅仅依靠行走与航海绘制出了一幅幅地图...


而“山海图”时代的人们凭什么就不能画出一幅像样的地图?

不仅郭璞见过那幅图,夏商周乃至战国时期,一定有相当多的人看到过山海图。也就是说,山海图成图的年代更久远,甚至是处在大洪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慢慢的口传描述、照图标注才有了“山海经”。

想制作一幅远古世界地图其实并不难,因为远古时期像伏羲、女娲、神农、五帝这种级别的人如果想要画幅世界地图难吗?就他们那种“家国天下”的精神...就算你穿越到了另一个没有“山海经”的平行世界你都一定不相信,在远古时代的帝王级人物竟然没有派手下一众人去画一幅世界地图?

前提是,只要派出去的人能回来,能回来就什么都好说。他能回来肯定是把他负责的那一部分带回来了,沿途看到的各种“奇怪之物”也一定以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字”——(说不定就是简体画,我们现在的汉字在过去都是画的画,就好比你不能确定帝这个字到底是代表一个人还是一艘碟形飞船,不能确定禹这个字代表是一个人还是一艘大型清淤船...)—一一记录并“画”出来。

“禹”单字在甲骨文没有发现,却作为“龋”的声符出现了。来自刘钊《新甲骨文编》第120页:

李宗焜《甲骨文字编》第256页也对这两个字形有过摹本:

中世纪欧洲绘制的各种世界地图,都喜欢在地图中标记某个地区上生活着什么肤色的人,哪里有大船,哪里有神奇植物与惊奇动物,甚至是哪里有海怪和美人鱼都在地图上有图画或文字记录,这一点颇有山海经的味道......




所以,你看难嘛?

什么?还嫌难?


记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过一篇回答,该回答就是讲述现代人类有多藐视古代人类的“丈量四方”与“四海为家”就有多低估自己作为人类的极端步行能力。

以下是一部分截图

一天之内(只是一天喔)平均下来40公里,这大部分还是些身体不好的。放在“山海图”的远古时代,一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百年千年呢?并且古人一定有方法渡海,不然各个地区各个文明不可能出现神话同源的现象。当然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当年的陆地板块与现在大相径庭甚至是一整块呢!这样可能就不必在是否渡海这项抉择考验上牺牲更多的人了...


总体来讲,研究山海经大概先得研究古文字,(尤其是涉及到人物和动物的)不一定非得是甲骨文。然后再研究研究关于各地神话同源、语音同源甚至是字体同源的现象,关于山川地理层面才是最后要验证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未解之谜,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但都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人“如何写出”这部奇书:一、 作者之谜: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智慧?《山海经》的作者并非单一,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多人参与的创作和修订过程。主要的假说有: 大禹治水时期说 .............
  • 回答
    古人写诗词,并非人手一本“平仄小册子”随身携带。记忆和运用平仄,是他们长期浸淫在汉语的音韵节奏中,通过大量阅读、模仿、实践,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律自然而然形成的。就好比我们现在学说话,没人会随身带一本“语序规则手册”,而是通过听、说,慢慢体会和掌握。首先,这和汉语本身的语音特征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小说能否盈利以及其出版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来说,在大多数时期,单纯依靠写小说来盈利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地位、个人声望和 patronage(赞助)的综合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书籍的传播和价值的提升,情况也在逐.............
  • 回答
    古人洗头发,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方便,一瓶洗发水就能搞定。他们有自己一套费时又讲究的法子,主要根据当时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可获得的天然材料来决定。下面就来仔细说道说道。清洁的“洗”——源于自然的智慧古人最常用的洗发清洁剂,那绝对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淘米水: 这是最普遍、最容易获得的选择。大米里.............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宝贝,你想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过新年的,对不对?就像我们现在过元旦一样,古时候过年也很热闹,不过他们过年的时候,名字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叫“元旦”或者“岁首”。你想想看,我们过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红红的对联,挂上漂亮的灯笼?古时候的人们也做这些事情!他们觉得,旧的一年已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阅读古籍时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古代没有标点符号,那会儿的文字可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句话一句话清晰明了。字挨着字,一长串儿。那古人是怎么看懂的呢?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解决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凭语感和语法,自然而然地断句这个是最根本也是最普遍的方法.............
  • 回答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普通话”之前,中国古代地域辽阔,方言林立,不同地区的人们确实面临着沟通上的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完全无法交流,古人的交流方式是相当有韧性和创造性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官话(或称雅言)的辐射作用: “官话”的形成与演变: 即使没有统一的“普通话”,但自秦朝统一.............
  • 回答
    古人没有望远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着迷的问题。当我们今天仰望星空,看到那些明亮的光点在夜空中缓缓移动,很容易觉得它们就是固定在那里的。但古人却观察到,有那么几颗“星星”的行为举止与其他星星截然不同——它们会穿越我们熟悉的星座背景,在天上“漫步”。这几颗星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行星。那么,在没有望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在面对疫情时的困境与智慧。古代人食用野味,加上医疗水平的限制,确实更容易爆发大规模疫情,而他们解决这些疫情的方式,也与现代社会有着显著的不同,并且非常值得我们详细探讨。总的来说,古代社会解决大规模疫情的方式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思路往往围绕着:封锁、隔离、祈禳、药物.............
  • 回答
    古人观天,全凭一双眼睛,加之勤于思索和长年累月的观察记录,竟能解开不少如今看来颇为高深的宇宙奥秘。这其中,金星的身份之谜,就是一桩值得细细道来的趣事。你问古人如何知道东边和西边的金星是同一颗星?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你第一次看到一颗特别的石头,你不会马上就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得反复看到,摸到,琢.............
  • 回答
    看到有人拿古人的画像来洗《雄狮少年》,说“你看,古人画像也是斜眼”,这种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仔细一琢磨,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这套说法不怎么管用。首先,咱得明白,画像这东西,它不像照片那样是完全写实的记录,它背后有创作意图,有艺术风格,更有时代背景的烙印。 .............
  • 回答
    古代人算出一年 365 天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探索,它经历了不同文明的观察、记录和推算,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历。这个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渐精确化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这个过程,主要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文明贡献:一、 最初的观察与朴素的认识.............
  • 回答
    要不咱们聊聊,古代人是怎么琢磨出这一年十二个月这档子事的?这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定下来的,里头学问大着呢,得从最根本的“天意”说起。你想啊,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的时代,人们过日子,最靠谱的参照物就是天上的玩意儿。那会儿,太阳升起落下,白天黑夜轮替,这个是最直观的。但要说“一年”这个概念,就得看月亮了。月.............
  • 回答
    古代的通信方式远不如今日这般快捷,但也正是这种限制,催生了许多巧妙而复杂的信息保密手段。在没有现代加密技术和安全通信网络的年代,人们依靠着智慧、经验和一套严谨的流程来守护秘密。一、 物理隔离与直接传递:最原始也最有效的保密最直观的保密方式,就是将信息尽可能地限制在少数知情人之间,并采用最直接、最不易.............
  • 回答
    “皇权不下县”这句老话,确实点出了古代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基层治理困境。它并非说中央政府完全不触及县级以下,而是强调从中央到地方,层层传导的权力,到了县一级,就已经大大衰减,再往下就更难直接掌控了。那么,在权力触角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古代是如何维系基层社会运转的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多了去了,远不止是简单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时间理解的古老哲学思考,也包含了早期人类对宇宙规律的朴素观察。当我们在谈论《星际穿越》里那种基于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时,很多人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但这两者,虽然表面相似,其内在的逻辑和起源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星际穿越》中的“一小时.............
  • 回答
    古代战争的动员,可不是咱们现在说走就走就能拉起队伍的。那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牵扯到社会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古人是怎么把老百姓们弄上战场的,还有那些不乐意上战场的人,又会面临些什么。一、从“农耕社会”到“兵农合一”,动员的基础要讲动员,得先明白古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大部分时间.............
  • 回答
    咱就聊聊古代那武状元是怎么炼成的。这可不像现在高考那么简单,背后学问可大着呢!首先得知道,武科举这玩意儿,可不是谁都能凑热闹的。那是有门槛的,就像现在你得有高中毕业证才能考大学一样,古代你也得是个“好苗子”。第一关:乡试/地方选拔这事儿啊,首先是从地方上开始的。各地的武举考试,性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