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人是如何炼铁的?

回答
古人炼铁,那可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艺,它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像我们现在有了精密的仪器和成熟的理论,古人的炼铁更多的是靠经验、摸索和一点点“运气”。

一、 寻矿:源头活水来

首先,得找到“铁矿石”。这可不是随便在地里刨刨就能找到的。古人是怎么找的呢?

看地貌: 经验丰富的老猎人、老农民,或者专门的“矿师”,会通过观察地貌来判断。比如,一些富含铁的矿石在露天环境下,会因为氧化而呈现出红褐色、黄褐色,或者黑色的斑块。有些地方的植被生长情况也可能暗示着地下有矿藏。
循迹而行: 他们会跟着河流走。有时候,河水会冲刷、搬运矿石,所以在河岸边、河床里,也可能找到一些散落的矿石。尤其是在一些山区,矿石的碎块可能会被雨水冲到下游。
动物的指引: 有一种说法,某些动物在饮水时,会选择含有特定矿物质的水源,而这些水源附近可能就伴生着矿藏。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经验总结的可能性。
试探性开采: 找到疑似的地点后,会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挖掘,看看有没有比较集中的矿石。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打探井”,只不过是原始版本。

找到的矿石多种多样,有的是赤铁矿(Fe2O3),有的是磁铁矿(Fe3O4),还有的是褐铁矿(Fe2O3·nH2O)。这些都得经过初步的挑选和处理。

二、 选矿与制备:打磨璞玉

挖出来的矿石不能直接扔进炉子里。得“洗洗脸,理理发”。

剔除杂质: 古人会手工拣选,把夹杂在矿石里的石头、泥土、植物根系等杂质尽量去除。这需要耐心和细致。
破碎与筛选: 比较大的矿石块会被用石头砸碎,然后用筛子(可能是用兽皮打孔或者编织的简易筛子)来筛选出大小相对均匀的颗粒。这有利于矿石在炉内均匀受热和还原。
水选(早期可能没有,但后期技术进步了): 如果有条件,可能会用水流冲洗,利用矿石和杂质的密度差异来分离。密度大的矿石颗粒会沉在下面,更容易被收集。

三、 炼铁炉的建造:火的熔炉

这是整个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古人炼铁的炉子叫做“炉”。种类很多,但核心原理是相似的。

场地选择: 一般会选择地势较高、避风且靠近水源和燃料的地方。
炉体结构:
炉基: 通常是夯实的泥土或者石块打底。
炉壁: 主要材料是耐火的土,也就是粘土,和一些耐火的砂石混合。这些材料要经过充分的揉捏和捣实,然后一层一层地垒砌起来。为了增加强度和耐火性,有时也会加入稻草、麦秆之类的有机物,经过燃烧后形成炭黑,增加耐火性。
炉膛: 是一个锥形或圆柱形的筒状空间,底部会收窄。这个空间是矿石和燃料混合物进行还原反应的核心区域。
进料口: 在炉子的上半部分,用来添加矿石和燃料。
风箱(鼓风装置): 这是至关重要的!古人发明了各种形式的鼓风装置来提供持续的高温空气。最早可能是用嘴吹,后来发展成用脚踏的皮囊风箱(牛皮制成),再后来就是大型的轮式鼓风装置,通过人力或畜力驱动,效率大大提高。风箱的出现,是炼铁技术飞跃的标志。
出渣口/出铁口: 在炉子底部或者侧下方,用来排出熔化的炉渣和铁水。
炉型演变:
地炉: 最原始的形式,可能只是在地上挖个坑,四周堆石头,上面用土封住一部分。
鼓风炼铁炉: 随着鼓风技术的进步,炉体逐渐增高,结构也更复杂。比如,汉代的竖炉,炉身长而窄,呈圆柱形,但底部有鼓风口,并设有专门的出铁口。

四、 冶炼过程:温度与化学的艺术

炉子建好,就开始“烧火”了。

装料: 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处理好的矿石、木炭(燃料和还原剂)、以及一些助熔剂(比如石灰石,用来降低炉渣的熔点)一层一层地装入炉中。矿石和木炭的比例是经验的结晶,多了还原不充分,少了温度不够。
升温与鼓风: 点燃木炭,开始鼓风。风量和风速要逐渐加大,让炉温快速升高。炉内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C以上,甚至更高。
还原反应: 在高温和缺氧(但有持续的空气补充)的条件下,木炭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CO)。这个一氧化碳是主要的还原剂,它会与矿石中的氧化铁发生化学反应,夺取氧原子,将氧化铁还原成生铁。
以赤铁矿为例:Fe2O3 + 3CO → 2Fe + 3CO2
木炭本身(C)在高温下也能直接还原氧化铁:Fe2O3 + 3C → 2Fe + 3CO
熔化与分离: 随着温度升高,还原出来的铁会熔化成铁水。同时,矿石中的杂质(如二氧化硅)和燃料中的灰分会与加入的助熔剂反应,形成低熔点的炉渣,浮在铁水之上。
出铁: 当炉子底部积累了一定量的铁水和炉渣时,就会打开出铁口,让铁水流出。炉渣通常比铁水密度小,会先被清除,或者通过专门的炉渣口排出。

五、 铸造与锻造:让铁变得有用

从炉子里出来的铁水,根据炉子和工艺的不同,可能是生铁(含碳量高,硬但脆)或者铸铁。如果想要得到熟铁(含碳量低,韧性好,可锻打)或钢(介于两者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处理。

铸造: 将熔化的铁水倒入预先制作好的模具中,冷却后形成各种器具,如农具、兵器、炊具等。这是最直接的利用方式。
锻造:
脱碳与渗碳: 对于生铁,可以通过反复加热和锻打,让一部分碳逐渐氧化脱去,变成熟铁。这个过程也叫做“炒钢”或者“灌钢”。
渗碳: 有时候,为了让熟铁的硬度提高,会将其在含有碳的物质(如木炭粉)中加热渗碳,使其变成钢。
反复锻打: 熟铁或者钢在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用锤子反复敲打,去除杂质,使金属组织更加均匀致密,提高其强度和韧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锤百炼”。
淬火与回火: 为了进一步提升钢的性能,还会进行淬火(将加热后的钢迅速冷却,使其变硬)和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再次加热到较低温度并冷却,消除内应力,调整硬度和韧性)。

六、 炉渣的再利用(有时)

有时候,炉渣经过处理,也可以作为一些建筑材料的添加剂,或者用于其他用途。

古人炼铁的特点和意义:

经验至上: 许多工艺参数(如矿石与燃料的比例、风力大小、炉温控制)都是通过一代代人的经验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土法上马: 利用最原始的材料和工具,就地取材,因陋就简。
技术是秘密: 炼铁技术在古代往往是家族或作坊的绝密,外人很难学到真传。
巨大进步: 尽管看起来原始,但古人炼铁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鼓风技术的出现和炉灶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农业、军事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而言之,古人炼铁是一个集采矿、选矿、炉灶建造、火焰控制、化学反应理解和金属加工于一体的复杂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满着摸索、试错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件古老的铁器,都凝聚着古人的心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

1.古代炼铁无论在冶金还是在机械都非常冷门,所以要了解的比较正确和系统最好还是到知网或博物馆去找,一般的百度,贴吧,微博的可信度堪忧。

2.为了让行外人看懂这篇答案,我删去了很多公式和原理性的东西,但也列出了引用文献。

3.对于穿越者来说,学习古代炼铁不能让您荣华富贵,还有可能让您丢了小命,古代炼丹学才是您平步青云的利器。

4.本人专业炼丹,招学徒工



炼铁技术的的成熟

人类使用铁器首先是从陨铁开始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类已开始使用陨铁.古埃及人把铁称为“来自天上的铜”,而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则称之为“天上的金属”.我国在商代(公元前14世纪)开始使用陨铁.在出土文物中有用陨铁制成的兵器.这说明公元前14世纪前后,商代的先民对铁的性质有了认识,并掌握了锻打嵌铸技术.但是,尚不知如何炼铁。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得到使用,但不普遍.

战国中期, 建基于“藕耕俱耘”共耕制之上的奴隶制经济基础发生动摇,井田制瓦解, 我们有理由相信是铁器作为一种新的大规模应用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灌溉和交通等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从而导致该时期的主流生产方式崩溃。铁制生产工具在生产上已占据主导地位说明战国时期的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冶铁工业。

两种冶铁工艺

世界上其他地区冶铁的发展史都是从块炼铁开始。块炼铁的原料大致是用铁矿石(含铁量较高的富矿)和木炭。木炭燃烧形成高温,井生成具有还原性的一氧化碳气体,使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成金属铁。理论上这种冶铁要求的温度并不高,但实际上要达到一定的反应速度和使还原出的铁颗粒聚结,冶炼温度当在1000℃左右或稍高一些。原始的炼铁可能利用自然通风或皮囊做的鼓风器。产品是没有熔化的铁块,矿石中其他未还原的氧化物和杂质不能除去,以能趁热锻打挤出一部或大部,仍然有较多的大块夹杂物留在铁里(最高赞的答案说的就是这种冶铁方式)。

而中国的铁矿由于其低品位与高磷就促使我们走上了另一条路,当时的中国古人们在块炼铁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产量,就要强化鼓风和加高炉身,炉子逐渐从地坑式向竖炉发展。炉身加高以后,炉内上升的煤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提高。鼓风强化有两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是使鼓风压力加大,穿透炉内料层的能力增强,因而允许增加炉身高度。另一方面是燃烧强度提高,直接提高了炉内温度,这些都促使产量提高。可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温度高了,往铁里渗碳的速度也加快了。本来块炼铁含碳量极低,接近于纯铁,质地柔软易于锻造,渗碳超过2%以后,就引起了质变,得到了另外一种产品—生铁。铁的熔点随着它的含碳量变化而变化生铁熔点比含碳很低的块炼铁低得多,最低达1150℃,原料中其它一些元素被还原进入铁中,使生铁的熔点进一步降低,因而容易获得液体产品,并且可以铸造铁器。

矿石上一点点的差别就导致西方各国都是长期使用产量低,费工多,劳动强度大块炼铁,一直到十四世纪才有生铁,欧洲由块炼铁发展到生铁用了二千多年。我国古代钢铁冶金技术带着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风格,带着我们的苦难带着我们的贫瘠走着与世界各国不同的块炼铁和生铁同时发展的道路。在这条康庄大道上铁器直接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让中华民族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傲视群雄,用战争,用异族的鲜血写就了一个个帝国的历史。

古代的炼铁炉

古代的炼铁炉大致可分为三种:块炼炉、柑塌炉和竖炉。

块炼炉由于结构简单,随拆随建,因此早期的块炼炉是很难保留遗迹的。从较晚期的块炼炉残迹来看,有的依山靠坡,有的就地为穴,用当地的泥石砌筑较矮的炉墙,炉口敞开,便于装料和排出炉气,下部有孔道供风和清渣出铁。炼好一炉,要间断操作,待炉温降低后将铁块取出,然后修炉再装料冶炼。燃料一般用木炭,后来也用煤。随着燃料和矿石资源的变化,块炼炉群的位置不断变迁。炉子可以自然通风,也可鼓风。

增塌炼铁的使用一直延续到近代农村,山西的柑场铁直到解放初期犹存。钳涡用耐火泥、粘土、炭粉打结而成,内装铁矿石和炭末,外面加热冶炼。增涡炼铁设备简单,操作技术易于掌握,产品质量较好,成本不算很高,适于小规模的生产,所以在历史上能长期保留下来(这个没找到古代的图,但估计应该是和大跃进时期的土炉子比较像)。

我国历史上主要的炼铁方法是鼓风竖炉





古代炼铁竖炉可能是从炼铜炉演变来的,大致在春秋末战国初或更早就产生了,秦汉以后竖炉炼铁得到迅速发展,一直延续到近代的土高炉,仍然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我国炼铁竖炉炉型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适当变小的辩证过程。现已发掘的十几个汉代冶炼遗址表明,当时的竖炉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截面。炉子截面砌筑成椭圆形的原因,可能是认识到在当时鼓风设备简陋的条件下,椭圆形截面可使鼓风和煤气流更易达到炉缸中心,有利于提高炉缸中心温度,避免炉子冻结。郑州市博物馆最近在古荣镇发掘的汉代河南郡官营第一冶铁作坊遗址,出土两座规模相同的炼铁竖炉。炉缸呈椭圆形,长短轴分别为月米和2.7米,炉璧厚约1米,外面还残留有黄土支护层,最厚处为6米。炉缸用耐火泥夯打而成,呈深灰色,是原来在还原气氛下工作的特征。沪底下面是炉基,是具有一定耐火性能的夯土层,厚约3米。在炉前土中埋有许多巨大铁块,重达二十余吨的有三块,其中一块上面有扁圆形向外倾斜的铁柱,粗0.6米,高2,2米。铁块的主要部分形状、尺寸和炉底基本相当,底面还粘有耐火材料。炉壁从底向上向外倾斜,炉底约8.5平方米,高按6米计算,炉子容积约五十立方米。关于汉代的炼铁炉,截至目前,只有《汉书》中有过在公元前91年及27年高炉悬料发生爆炸事故的记载。爆炸前炉前操作的铁工十三人惊走,爆炸后回来发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说明炉子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引用文献



[1]刘培峰,李延祥,潜伟.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焦炭炼铁[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35(01):41-48.

[2]沈吕宁. 中国古代的炼铁工业[A]. 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上海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2006:3.

[3].中国古代高炉的起源和演变[J].钢铁,1978(04):96.

[4]李飏,李祖德.中国古代块炼铁技术[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01):1-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人炼铁,那可真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技艺,它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像我们现在有了精密的仪器和成熟的理论,古人的炼铁更多的是靠经验、摸索和一点点“运气”。一、 寻矿:源头活水来首先,得找到“铁矿石”。这可不是随便在地里刨刨就能找到的。古人是怎么找的呢? 看地貌: 经.............
  • 回答
    话说这古人“装逼”,那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绝非我等凡人三言两语能道尽。细想来,他们那份“逼”得高级、得自然、得令人心悦诚服,如今想模仿也未必能得其神髓。首先,这“装逼”的根基,在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可不是随便背几首唐诗宋词就能达到的。人家那是从小耳濡目染,日日苦读,从咿呀学语起,就接触的是经.............
  • 回答
    古代能在湖中修建亭子,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里头有不少门道和智慧。简单说来,这事儿得靠“打地基、搭架子、稳固结构、装饰美化”这么一个流程来完成。不过,这几个步骤里的具体做法,那可就精妙了。一、选址定乾坤:看风水,更要看地质首先,造亭子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工。古人很讲究“风水”,亭子要建在湖中,自然要选.............
  • 回答
    中国传统武术是否“不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实践和现代解读等多个层面。将这个问题简化为“武术不行,古人如何打架”,其实存在一些误解。首先,中国传统武术并非“不行”,而是其发展、应用和传承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古代,传统武术是生存、战争、治安和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其有效性毋庸置疑.............
  • 回答
    在年号制度确立之前,古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纪年:一、 以帝王的即位为开始(王世袭制下的自然纪年法):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纪年方式。当一位君主即位时,他即位的那一年就自然成为了新的纪年起点。 具体操作: 历史文献中会明确记载“某王即位某年”,然后往后数,例如“某王即位某年是某年,第二年是某年.............
  • 回答
    说到天坛的回音壁,这玩意儿可真是让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甚至连好好测量一下弧度都费劲的年代,能建出这么个能传声的奇迹,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回音壁的“声音魔法”:声学原理揭秘其实,回音壁的原理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它的形状和材质。你别看它是个圆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特殊的椭圆形拱门.............
  • 回答
    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些远去的古人,他们的生活轨迹与我们今日早已截然不同。他们的“一天”,并非由手机的闹钟唤醒,也不是被电子屏幕的光芒点亮。他们的节奏,是顺应着自然而生的,是随着太阳的升降而律动的。晨曦初露,万物苏醒当第一缕晨光穿破夜的帷幕,撕裂东方的鱼肚白,古人的一天便悄然开始了。在这寒冷或清凉的黎明.............
  • 回答
    夏日炎炎,没有空调的古人自有他们的消暑之道,这些方法既有对自然条件的巧妙利用,也有生活智慧的体现,更有一些令人玩味的生活情趣。首先,选择居所就大有讲究。那些建造在背山临水之处的宅院,天然就占了地利之便。背山能遮挡烈日,山林中的植被还能散发湿润的空气,带来一丝清凉。临水更不用说,水汽蒸腾,自然能降低周.............
  • 回答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古人虽无空调之助,却也自有妙计,将酷暑挡在门外,悠然度夏。他们的避暑之道,既有顺应自然的智慧,又不乏精巧的匠心。一、 建筑的“以柔克刚”古人的住宅设计,本身就是一部精妙的避暑指南。 选址有道,占尽地利: 房屋的朝向是首要考虑。明清时期,北方民居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
  • 回答
    纪录片《中国通史》(2016版)关于“中国人是本土古人进化而来”的观点,是基于多学科的证据,尤其是古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境内人类起源和演化的过程。这个观点与“非洲起源说”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中国区域内的“连续进化”与全球“走出非洲”的宏大叙事下,有着特定的解释框架和侧重点。要.............
  • 回答
    在浩瀚的古代战场上,弓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地位之显赫,贯穿了数千年的军事史。它并非简单的武器,而是战略战术的延伸,是战场力量的象征,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弓箭的军事地位:战场上的“远程炮火”与“精准打击”首先,弓箭是古代战场上最主要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地位堪比现代战争中的炮兵和步兵的火力支援。在.............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气,其日期的确定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紧密相连。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历法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源:对太阳运行的朴素观察早在文字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并非恒定.............
  • 回答
    “兮”和“矣”这些古汉语的语气词,它们在古代的发音,就好比为那个时代的语言注入的灵魂,赋予了语句以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先聊聊“兮”。这个字,在很多古诗歌里都能见到,比如屈原的《离骚》。“兮”的出现,就像是文章中突然拉长的一个音,不是简单的停顿,而是一种饱满的、带有情感的延长。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当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也最迷人的篇章之一——走出非洲。与其说这是一个单一事件,不如说是一系列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无数代古人类、不同的族群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共同塑造。让我们试着还原一下这个波澜壮阔的迁徙史。源头:非洲大陆的摇篮科学界普遍认为,我们现代人类(智人,Homo sapiens)的直接祖.............
  • 回答
    在现代社会,监控录像如同无处不在的眼睛,为警方侦破案件提供了海量线索。然而,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古代,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断案高手们,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经验,在迷雾重重的案件中找到真凶的呢?他们的破案手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富有戏剧性。一、 深入现场,细致入微的“勘察”古代的侦破,往往是从案件现场.............
  • 回答
    古代大户人家的仆役培训,可不是如今流水线式的技能传授,那是一套体系,讲究规矩、忠诚,更是一场“人生改造”。他们进来时,可能还是懵懂的少年少女,出去时,则各个是八面玲珑、知晓世事人情的老手。首先,得讲规矩。这规矩,从穿衣戴帽就抓起。男女仆役的衣着都有严格规定,不能逾制,也不能随意搭配,颜色、款式、布料.............
  • 回答
    中国的古代文献,就语言的结构和类型而言,并没有直接使用“屈折语言”或“黏着语言”这样的现代语言学术语。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字形、字音、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而非对不同语言进行抽象的类型学划分。然而,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虽然没有明确的术语,.............
  • 回答
    古代中原政权在侵略性不强的情况下实现领土扩张,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历史过程。这里的“侵略性不强”并非指完全没有武力征伐,而是相较于一些以征服和掠夺为主要目标的帝国而言,中原政权在扩张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经济文化吸引力、政治制度优势、外交策略的灵活性以及对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渗透和整合.............
  • 回答
    古代人获取消息的方式,远不如我们今日这般便捷。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一条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往往需要时间和许多中间环节。这就像一条河流,源头细小,经过千回百转,才能汇聚成一汪湖水。一、 口耳相传: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方式这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无论是在村落里,还是在市集上,人们互相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