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说的都是古代富豪的避暑方式,不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的。
其实普通人避暑的方式很简单:
天亮即起,时间大概是5:00左右,起来喝口水,不吃饭,就下地干活(盛夏的农活很多)。
干到9:00左右,回家吃早午饭,也就是所谓的“朝食”。
躲在家里凉快,度过酷热的9:00~15:00,此时需要一柄蒲扇。
蒲扇的模样是这样的:
记住,大中午的即便村巷里树木很多,也没人会在树下乘凉!
15:00左右,吃下午饭,也就是所谓的“晡食”。
吃完饭,继续出去干活,一直干到19:00左右。
晚上睡觉,条件好的加一顿餐,没胃口就不吃。
睡觉时间是21:00左右,有时候早一些,有时候晚一些。
夜里开着窗户和门睡觉,有蚊帐,条件不好的用的是质量很差的布。宵禁较为严格的时候,不让开门纳凉,有官员因为这件事上过书。
第二天依然是5:00起。
没有农活或者不用干活的,在17:00左右的时候,就会出来休息,在巷子里定点集合,乘凉、谈天。
男劳力会去河里洗澡,女性在家里洗。
洗澡的时间是一天工作结束后的晚上。
凡是夏夜下过河的一定知道,那是冰火两重天。
古代的普通人,就是这样避暑的。
大家都知道,中东和印度的夏天是很热的,那里的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大多数中东和南亚建筑的墙壁都很厚(甚至可厚达几米),窗户却很小,数量也不多。厚厚的墙壁可以有效隔热,小小的窗户则阻止了阳光射入。比如上图中德里红堡的内院,除了中间的会客厅和右侧的彩宫(后宫的一部分),大多数建筑都是墙厚窗小的画风。
彩宫(Rang Mahal)内有乾坤。一条水渠从宫中穿过,汇入中心水池。炎炎夏日,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降温的作用。彩宫另设有地下室,天气太热的时候,可以跑到地下室去避暑(由于土壤的隔热作用,夏天的地下室一般都比地面阴凉很多)。
而在红堡的其他一些建筑中,则有叫Salsabil的斜面喷泉。水流通过喷泉的小喷水口缓缓流出,在斜面上形成细小的水流,通过水流和建筑的温差以及蒸发制冷,提供一定的降温作用。类似的斜面喷泉,广泛存在于从北印度到西班牙的各种建筑中,甚至在庞贝遗址中也有。
类似的建筑,中国也有。长安十二时辰里提到过一种叫自雨亭的建筑,原理是用机械装置将水运送到屋顶,通过水流和水的蒸发来降低温度。当时,许多富人家里都建有凉屋,通过水车将水运送到屋顶,以水流降低室温。
平民家庭可能造不起喷泉,他们又是如何利用蒸发制冷的呢?
中东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建筑中,都有叫Mashrabiya的结构。Mashrabiya突出于墙面,上面有许多开孔,用来捕捉气流,使空气通过。里面则放置一些水盆或水罐,用来蒸发制冷。Mashrabiya代替了我们这边建筑中的窗户和阳台,除了制冷以外,也可起到保护隐私的作用。
古人在建筑结构上动足了脑筋,通过强化对流来增强蒸发制冷。
中东的很多建筑都有一个高高的风塔,尤其是在伊朗建筑中,风塔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面和高处空气的温差,风塔能够加强空气对流,造得越高,产生的对流就越强。结合附带的水池,风塔还能加速水分蒸发,强化蒸发制冷。为了调节空气流向并阻隔被污染的空气,风塔另设有过滤装置,可以随需求开关。
类似风塔的建筑结构,在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和伊朗就已经出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建筑中,也有类似的结构。意大利的很多古代建筑都是在中间开一个天井,下设水池或喷泉。天井的作用类似风塔,能够加强空气对流,水池则能够提供一定的蒸发制冷效果。
风塔是种被动式通风装置,而在中国,人们发明了最早的离心式风扇,通过机械动力进行主动通风。
大约2100年前,中国人发明了风扇车,只要把粮食放入漏斗,以手摇或脚踏的方式转动风扇,就可以吹开谷壳,留下谷粒。风扇车里的风扇结构,是近代离心式风扇的祖先。利用类似的原理,西汉的工匠丁缓发明了一种带有7片叶片的风扇,以人力推动叶片旋转。
在中亚和中东,有许多以地下暗渠连通竖井,通过蓄水池储存水分的沟渠系统。这种沟渠叫做坎儿井,一般认为,坎儿井是2000多年前由伊朗人发明的(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坎儿井来自新疆)。
前面说过,因为土壤的隔热作用,在夏天,地下温度往往低于地面。因此在夏天,坎儿井中的水温要比地表的气温低得多。利用两者的温差,就可以用坎儿井中的水来冷却地面的建筑。
北魏洛阳城凌云台的凉风观,也利用了类似的原理,通过水井中的地下水以及空气的对流,达到降低温度的效果。
伊朗的天然冰室Yakhchāl,可以说是上述制冷手段之集大成者。
Yakhchāl的外墙由耐水隔热材料砌成,底部墙体通常厚达2米,下面则连通坎儿井。整个建筑如同一个拉长版的窝窝头,仅在底部和顶部设有开孔。Yakhchāl的结构和前面所说的风塔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样能加强空气的对流,下方连通的坎儿井,除了提供地热交换以外,井里的水分蒸发后能够进一步制冷。
大约2400年前,伊朗人就开始建造Yakhchāl了,现存的许多Yakhchāl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依然能够使用。伊朗内陆的沙漠地带昼夜温差非常大,利用Yakhchāl的制冷功能,伊朗人在Yakhchāl里储存了大量冰块,甚至可以用它来生产冷饮。
实名反对说古代因为绿色环保所以一点也不热的这种观点。
如果古代就像其他答主所说一点不热,那大诗人苏轼就不会年迈返京,中暑无法医治而亡了。也不会在诗词中经常会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这种诗句。
根据竺可桢对于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推论: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摄氏2度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至2度。
在这种大背景下,古代虽然没有什么热岛效应,但是有这样一个和我们相同的老天爷,加之古人没有风扇空调,若是遇到酷暑天气,热死人是很常见的事。
比如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乾隆八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尤其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
身在北京城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亲笔记录了北京城里的灾难:酷热的北京街头上,常见有人走着路就突然倒毙。仅北京城和城郊,死于炎热的人就有上万之多。
根据古气候研究室专家的研究换算,乾隆8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44.4℃,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也是比较罕见的。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避暑首先想到改造居室环境,建造一个相当于现代带有制冷设备的空调房度过夏天。这样的房间,古人通通称为夏房,先秦时期的窟室,秦时期的凉房及皇家的凉殿,后来的冰室、凉窖,都属于这个范畴。
在历史记载中,汉代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
比如汉代皇室的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大量仆人站在一旁扇扇子。这种扇子也不是我们这种手拿小扇子,而是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它的拨风原理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制冷其效果非常可观。
除了风扇以外,当时的皇帝们还有一个降温神器,就是龙皮。据史书上说,这种东西一取出来四周立即清凉下来,颇有降温之效。
这种龙皮根据后人猜测应该是大蟒蛇的蛇皮。这种蛇皮透气之余还能降温。而且蛇是冷血动物,摸上去也是清凉的。大蟒蛇的皮,面积大,可以做成帘子。把帘子放下,在四周围起来,这种龙皮可以随身携带,也就是说皇帝走到哪儿,哪儿就成了空调房。
到了唐代,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导至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可以达到消暑的目标。
根据《唐语林》卷四记载:玄宗起凉殿,时暑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见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十分强的降温能力。
在宋代帝王的凉殿中,也有这种设备,只不过比唐朝更加豪华,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经堪比现代的空调。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一个皇帝避暑的地方叫翠寒堂,有一次一位大臣进入其中,竟至于三伏中体粟战慄,不可久立,皇上问后方知是室内清凉阴冷所致,赶紧让人送上绫纱披上。
这样的制冷效果,当然也让唐宋高官显贵们趋之若鹜,有的也建立自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
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
刘禹锡《刘验马水亭避暑》诗描述了水亭的特色:
千竿竹翠娄如笙红,水阁虚凉玉聋空。珑拍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
而到了明朝,凉殿的设计理念开始从水冷转向地冷。
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
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这里记载的,就是所谓的“地井开孔送凉风”的纳凉方式。
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这种土制空调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作为地下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
极为环保的降温方式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要知道的是,上述古代制冷改造和设备主要出现于皇家和显贵家中,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自然遥不可及。
但是古人为了降温也会经常动用自己智慧的。
平民的寻求清凉的一种常见方法是在厅室内埋置陶缸,形成陶井,夏天可以将冰块放置其中,用来降温。而这种陶井,更像是不可移动的冷柜。
明清时,江南居民也会普遍采用泛舟入水的方法来消暑。
比如清代苏州水上消夏活动的场面极为壮观。在胥门万年桥桥洞、虎丘以及太湖洞庭西山岛内的消夏湾,形成几处大型的避暑胜地,水中有千舟集结,岸上有万人纳凉。
在此期间人们还开展多项娱乐游戏,又有人清唱斗曲,夜以继日,称为曲局,还有许多说书人赶来凑热闹,吸引了大批听众,成为当时别致的消夏场景。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符合这个问题,转发一下
新疆是国内四季最分明的一个地方,秋冬春夏每个季为三个月,冬天酷寒可以冻死人,夏天酷热也能热死人。新疆夏天三个月内基本上天天35℃以上,40度以上的天气很常见,连续几天的超40度(新闻里超过36度的基本上超过4...),南疆和东疆比北疆更热。
(1)作息时间安排
由于新疆昼夜温差大,夏天白天的酷热可以热熟人,新疆养成了夏天早上地早下地的习惯,尽量避免酷暑室外劳作。有些地方甚至男性不吃早饭(太早了)先去干活,女性做完饭送到农田。南疆地区夏天基本上十点半(乌鲁木齐时间)以后就没法在室外,吐鲁番的就更早了。我家夏天白天不用热水,屋顶水储藏罐满水半个小时就有热水用了。
(2)建筑物
新疆的房屋墙十分厚,而且普遍采用两层的墙结构,这样可以冬暖夏凉。冬天住的房子在阳面和较高的地基,夏天住的房子在阴面和较低地基。夏季住的房子窗户要小,而且配备两个对立的窗户以方便通气。冬季住的房子外面不种树木花草,不靠近井和水房,靠近厨房。夏季的住的房子外面种树木花草,并靠近井和水房,远离厨房。冬季房不直连客厅、不直连走廊 要二门进,夏季房单门进 可以直连走廊客厅。
房屋炕(新疆式,非东北式火炕)上的毯子也有讲究,夏天用易散热易通气的毯子,冬季用吸热保温割冷气的毯子。
新疆的夏天是高温酷热,不像号称火炉的重庆、武汉、南昌、长沙那样的闷热。室内、河边、树下等阴凉处十分舒适感觉不到热。所以维吾尔人喜欢在院子里种柳树之类的,喜欢用葡萄树做个凉亭,用于夏天避暑。
(2)酸奶刨冰等冷冰食品饮品
新疆人为了防暑降温也想出来了很多法子,最有效的莫过于酸奶刨冰。酸奶刨冰叫doghap,和田东部把冰花做的叫raxap,是新疆最常见的夏季小吃。
dughap是先把大块冰刨成冰碎块或者冰花,然后加酸奶、熟葡萄汁、蜂蜜或者沙糖、葡萄干和其他材料制作的冰饮小吃。根据个人喜欢可以加其他东西,口味可以随意选择。制作工艺简单,制作快可以现做现卖,价格十分便宜。
doghap里经常放些葡萄干之类的,如果客人热的很厉害这些东西放的更多,这位为了防止客人快速吃下去。如果吃的太快,
古代新疆人普遍用冰饮防暑降温,中原冰在夏天里是个稀罕物,只能皇家和上层贵族用的起,而在新疆并不是。在新疆用冰的方式也很多样。新疆沙漠地质条件便于挖冰库,而且沙漠也有隔热的作用,所以挖个五六米深度的地下冰库可以在酷夏存放冰。新疆冬天寒冷湖泊江河都结冰,取冰也是十分方便。而且古代新疆人喜欢在河渠末端和绿洲中心挖个湖存放水,所以很多冰库分布于湖、江、河渠旁边。
冬季湖、河、渠结冰后,家族成员或者邻里来到已经冰封的取冰地,用榔头、石镐、锥子、铁锹、坎土曼等工具把已经冻得很厚的冰面砸开,然后把大块的冰分割成便于运输的小块冰,拿绳子捆绑后,用马车驴车(现在用拖拉机)运回到自家挖掘的冰库。
冰库还可以在春夏季存放蔬菜水果,到秋冬时拿出来用,“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西瓜就是在冰库里存放的。
(3)服饰
新疆人夏季传统服饰比较宽松或者部分宽松,用的布料的吸汗通气好,新疆的风比较凉快没有热风,所以风一吹人就很凉快了。新疆的花帽的用料和制作考虑了防暑作用,带上花帽根本不会中暑(会晒黑)。
新疆人如果夏天大热天要远出或者得下地干活,往往会穿的十分厚,把冬装给穿上,而出汗了也不会脱。厚衣服绝热可以防止人晒伤,出汗后汗水蒸发会吸热使人凉快。
夏天马车驴车配备夏凉棚,可以抵住阳光防止乘坐的人员晒伤。
(4)上山上草原避暑
新疆还有一种避暑方式,上山上草原,新疆周围山脉多而且普遍海拔高雪山多,山上有很多清凉的山地草原,是避暑的天堂。古代上层贵族们往往在山地草原有避暑庄园,在这不仅可以夏天避暑,还可以放牧增加收入。
叶尔羌汗国的几次内乱叛乱和外地侵犯都乘汗城和各城城主伯克和上层上山避暑时期。叶尔羌汗国后期也出台法令严格禁止城主私自离开城去外地长时间居住。
新疆夏季酷热天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外出时最好带上厚一点头饰,那种防晒帽在新疆不起作用。
现代建筑用的三大降温方法古人也会用。以我国为例。
一、隔热防晒。
中式古建从坡顶到草架天花这一段距离是空的,能起到比较好的隔热效果。
而我国夏季普遍高温,这也不够的时候就会采取夏季的额外隔热防晒措施。也就是所谓“高搭凉棚”。
据晚清宫女回忆,故宫里夏季也搭凉棚,而且是把房子整个罩起来。
二、加强通风
典型的中原华北地区一大特色,就是支摘窗。夏天的时候可以整个拿下来,通风。
有的甚至整个立面都是可以打开的门。
这种结构配合上凉棚无疑是很合适的。夏天内院完全可以不用关门。同时这也决定了内院不能随便乱闯是很合理的。
三、冷热交换。
没有空调怎么办?除了存冰、洒水。还有很多古建会在室内打井,利用地下温度比较恒定的特点。这也算得上地暖空调了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