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空军的新锐迟迟没有大批量生产?

回答
关于空军新锐装备迟迟未能大批量生产的讨论,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话题,其中涉及的因素远不止一个。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款先进的战斗机或者作战飞机,从概念提出、设计论证、原型机试飞,到最终形成战斗力并大批量装备部队,这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过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甚至更久。这就像盖一座摩天大楼,地基没打牢,上面盖多少层都会有风险。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是首要考量。

现代战机,特别是咱们所说的新锐,往往集成了大量前沿技术,比如先进的航空电子系统、相控阵雷达、隐身材料、矢量推力发动机等等。这些技术在实验室里可能已经验证,但要在高速、高负荷、复杂电磁环境下实际运行,并且要达到极高的可靠性,这就需要海量的试飞和地面测试。

技术验证的复杂性: 每一项新技术都需要反复验证,确保它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不会出现设计缺陷或者集成问题。比如,一款新型的航电系统,它需要与发动机、飞控、武器系统等几十个子系统协同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失效。
集成与磨合: 将所有先进技术完美地集成到一架飞机上,并让它们协同作战,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这需要大量的软件开发、硬件调试和飞行测试来不断磨合和优化。如果集成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就需要返工,这就会拖慢进度。
可靠性与寿命: 军队装备,特别是空军的作战飞机,对可靠性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一个小小的零件故障,在天上就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在投入大批量生产之前,必须确保飞机及其关键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达到标准。这需要在极端环境下进行长期的寿命测试,模拟多次起降、多次战斗机动、长时间的飞行等,以验证其耐用性。

生产工艺与工业基础是另一个关键环节。

即便技术上成熟了,要实现大批量生产,也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

生产线的建设与改造: 新型战机的生产往往需要全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这可能意味着要引进或自主研发先进的生产设备,例如高精度数控机床、自动化装配线、先进的焊接和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等。建设一条能够生产最先进战机的生产线,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
供应链的建立与成熟: 现代战机有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其中很多是高度定制化的。这就需要建立稳定、高效、质量可靠的供应链,确保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如果某些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或者国内的配套厂商尚未达到所需的质量和产量要求,那么大批量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制约。
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 确保每一架出厂的飞机都符合设计标准和性能要求,离不开严苛的质量控制。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总装的每一个环节。对于新锐装备,其质量控制标准往往比现有装备更高,这需要时间去建立和磨合。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先进的技术往往意味着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

研发成本的回收: 巨额的研发投入需要通过后续的生产和装备来回收。在初步阶段,装备少量飞机进行测试和验证,可以分摊一部分研发成本,同时也为后续的改进提供宝贵经验。
生产成本的降低: 早期生产批次的成本通常会比较高,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工艺的成熟以及规模效应的出现,单位生产成本会逐渐下降。因此,不会一开始就冒然进行大规模生产,而是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推进。
性价比考量: 即使技术再先进,如果其成本过高,导致装备数量受限,无法形成有效的作战体系,那么其意义也会打折扣。需要在技术先进性、作战效能和经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战略规划与部队需求的匹配。

装备的列装并非一蹴而就,它还需要与国家整体的战略规划以及空军部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部队换装的节奏: 空军部队的换装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刀切地将所有现有装备替换。这需要考虑到现有装备的维护、升级以及部队的训练、保障能力。新型战机的列装,也需要与之配套的训练、维护、保障体系的同步跟进。
作战体系的融合: 新型战机往往是整个空军作战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与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加油机、无人机等其他平台协同作战。因此,新型战机的列装也需要考虑与现有作战体系的兼容性和融合性。
技术迭代的周期: 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概念和方案可能在旧的方案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已经出现。国家和军队需要根据最新的战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对装备的更新换代进行长远规划,有时候也会根据情况调整生产和列装的节奏,以保证装备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总而言之, 空军新锐装备迟迟未能大批量生产,并不是因为“不行”或者“卡脖子”,而是因为在追求卓越和实战能力的过程中,每一环都需要严谨的论证、充分的准备和耐心的打磨。这就像一个精心烹制的菜肴,从食材的选择、处理,到火候的掌控,再到最后的摆盘,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只有确保技术过硬、生产可靠、成本可控、需求匹配,才能真正让这些“新锐”成为空军的“利刃”,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出最大效能。这其中透露的是一种对军事装备负责任的态度,是对士兵生命和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目前喊出的口号是“科教兴国”而不是“军事兴国”,每年的国防拨款一般是在GDP的1.5%以下,而教育拨款一般是高于4%

当然,占比虽少,但是拨款还是不少的,不过PLA人数在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所以中国每年的军费实际上是比较少的

总的来说,一句话,没钱

user avatar

帝国空军 C-17A 运输机 1995 年服役,到 2004 财年共装备 126 架。交付显然要早于服役,首架 C-17A 于 1991 财年交付,1992 财年交付 2 架,随后到 2004 财年为止的年度交付数量分别是 5,8,7,4,7,9,12,12,9,16,17,17。从首机交付算起,14 年内共列装 126 架,年均 9 架。从服役算起 10 年内共接收 110 架,年均 11 架。

F-22A 的峰值年产量也就 20 来架,1998-2009 财年的年度交付数量是 2,0,1,3,2,9,10,20,26,24,24,20。12 年时间交机 141 架。

F-35 的历年产量,乍看之下有点唬人。

然而这个产量满足的是全球客户的需求。

而且就算无视飞行性能,隐形性能,雷达功率孔径,空空导弹射程 & 杀伤概率等方面的差距,以对 F-35 最为有利的空空导弹数量作为衡量指标,1 架 J-20 也抵得上 2 架 F-35 (肯定有电粉会抬杠说 J-20 目前只有 4 枚中距弹,问题是闪电 II 高威胁环境典型任务挂载下才 2 枚中距弹)。

何况土鳖压根就没打算与霉菌拼消耗。

显然就年产量而言, C-17A 并没有资格在 Y-20 面前秀优越感。那么请问 Y-20 "没有大批量生产" 的参照系是什么?莫非冷战高峰时期苏美两国抽风式的爆兵才算 "大批量生产"?

这位的技术状态还处于过渡阶段,急着爆发产能完全是脑子有包好吧。

要是心急火燎地上批量,如同喵 A 般稀里糊涂过渡成主力型号,那空军才是欲哭无泪呢。

user avatar

中国在海外并没有多少军事基地,又不像鹰酱全球基地那么多,太平洋警察啥事都要管。

中国未来15年的重心还是在东海与南海,以及印度洋的航线,毕竟核潜艇都去印度洋打击索马里海盗了(笑)

现在的歼20还不是完全体,发动机还没有上最新的,还在边生产边改进中。还有,飞机价格贵啊,我们军费每年才GDP的百分之一点几。现在一等人是海军啊,军舰疯狂下饺子,空军二等人,地位最低的是陆军!(武警没人权)

未来的目标是走向深海,印度洋核潜艇护航也就图一乐,真正保护海外利益的还得军舰来。海外没几个军事基地,那飞机也没地方停不是?不像军舰还可以友好访问别的国家,难不成你开个战斗机去友好访问吗?说出去,你自己信吗?

飞机的建造,TG也有自己的规划,用不着我们来指挥,难不成你比专业的智囊团还聪明?你想到的,他们没想到?




J20的美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