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升」「斗」「斛」「石」各相当于如今多少市斤?

回答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吃饭穿衣,都离不开“量”。尤其是在粮食交易、征收税赋的时候,这“升”“斗”“斛”“石”这些单位,那可是个顶个的重要。不过呀,这玩意儿可不像现在的米尺、体温计那么精确,每个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地方,都有可能不一样。今天,咱就来捋一捋,这些古时候的计量单位,大概是个什么概念。

“升”和“斗”:小巧的起步

先说这“升”和“斗”,它们俩是关系非常近的单位。你可以理解为,“升”是基本单位,然后几个“升”凑成一个“斗”。

升: 这个字本身就有点“量米下锅”的意思,表示容器的容量。一般来说,一个升,大概能装多少粮食呢?这可是个变化多端的事情。
汉代的时候: 汉朝有个比较固定的度量衡标准,“一升”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 0.2 升(或毫升) 左右。换算成市斤的话,得看装的是啥。要是装小米,那得掂量掂量。要是按照比较常见的大米密度算,一升大米大概也就 0.1 到 0.2 斤 左右吧。
唐宋时期: 到了唐宋,虽然也有标准,但各地差异还是挺大的。宋朝有个“斗”是十升,所以一个升就更小了。唐朝的升,比汉朝的要大一些,可能在 0.5 升 左右。换算成斤,也就在 0.2 到 0.5 斤。
明清时期: 明朝的时候,又有新的标准,一个升大概是 0.8 升 左右,到了清朝,这个数字也差不多。所以一个升,大概能装个 0.4 到 0.8 斤 的粮食。

斗: “斗”字一看,就知道是个比“升”大得多的容器,就像我们现在装米的大塑料桶。这个单位的相对变化,比“升”要稳定一点点,但也是跟随着“升”一起变化的。
汉代: 汉朝规定,十升为一斗。所以,一个汉代的斗,大概是 2 升 左右,也就是能装个 1 到 2 斤 的粮食。
唐宋时期: 唐朝有个说法是“斗、升”,这里的“斗”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十升。宋朝也差不多,十升为一斗。所以,一个唐宋的斗,大概是 5 升 左右,能装个 2 到 5 斤 的粮食。
明清时期: 明清的时候,一个斗大概是 8 升 左右,也就是能装个 4 到 8 斤 的粮食。

“斛”和“石”:成规模的大单位

“斛”和“石”这两个单位,就真正是用来衡量大宗商品的了,尤其是在古代的赋税和储备系统中,它们是绝对的主角。

斛: “斛”这个字,感觉就比“斗”要豪迈了,是个大盆子。
汉代: 汉朝有个重要的规定,二斗为一斛。所以,一个汉代的斛,大概就是 4 升 左右,差不多能装个 2 到 4 斤 的粮食。
唐宋时期: 到了唐朝,情况有点变化,虽然也有十斗为一“石”的说法,但也有时候,“斛”这个单位还在用,而且它的容量和“斗”有点接近,甚至有时一斛也等于一斗。不过,更普遍的说法是,一斛等于十斗(和石的定义一样)。如果按照十斗为一斛算,那一个唐朝的斛,差不多就是 5 斗 的量,也就是 25 斤 左右。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一个“斛”的说法不多了,更多的是直接用“石”。不过,如果沿用之前的概念,一斛也常被看作是十斗,那差不多就是 80 斤 左右。

石: “石”这个字,一听就感觉沉甸甸的,而且它还是古代官制和赋税里最重要的计量单位之一。比如,“俸禄一石”就是说给多少粮食。
汉代: 汉朝的规定非常明确,二斛为一石,也就是四斗为一石。所以,一个汉代的石,大约是 8 升 左右,能装个 4 到 8 斤 的粮食。哎,等等,这里是不是有点糊涂了?别急,咱们要说的是,汉代的“石”和后来的“石”不一样。汉朝那个“石”,容量比后面的要小得多。
唐宋时期: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度量衡开始发生变化。到了唐朝,十斗为一石。所以,一个唐朝的石,大概是 50 升 左右,能装个 25 到 50 斤 的粮食。宋朝也基本沿袭了这个标准。
明清时期: 明朝和清朝,继续沿用了“十斗为一石”的说法,而且,他们的“斗”比唐宋的要大一些。所以,一个明清的石,大概是 80 升 左右,能装个 40 到 80 斤 的粮食。

总结一下(但切记,这只是个大致的估算):

| 单位 | 汉代约合市斤 | 唐宋时期约合市斤 | 明清时期约合市斤 |
| : | : | : | : |
| 升 | 0.1 0.2 斤 | 0.2 0.5 斤 | 0.4 0.8 斤 |
| 斗 | 1 2 斤 | 2 5 斤 | 4 8 斤 |
| 斛 | 2 4 斤 | 约 25 斤 | 约 40 80 斤 |
| 石 | 4 8 斤 | 约 25 50 斤 | 约 40 80 斤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这主要是因为度量衡制度一直在改革。每个朝代为了方便管理、统一税收,都会重新颁布度量衡标准。就像我们现在,一个国家的计量单位是统一的,但你要是到了国外,那又是另一套。

还有一点,就是“升”和“斗”这类的容量单位,它装的是粮食。而粮食的密度是不一样的,小米、稻谷、小麦,它们一样体积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是相同的容量单位,装不同的粮食,重量也会有差别。这里给出的市斤数,都是按照比较常见的大米或者杂粮来估算的。

所以,咱们在看古籍的时候,如果遇到这些计量单位,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朝代和背景来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它们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也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古代的升、斗、斛都是容量单位,即所谓“量制”。(我们今天还叫“度量衡”,那么什么是“度量衡”呢?长度单位,就是“度”,容积单位,就是“量”,重量单位,就是“衡”)。

所以,升、斗、斛都和“斤”无法进行换算。

而“石”这个单位是特殊的,它即是容积单位(量),同时也是重量单位(衡)。这个倒可以说一说。

“石”这个单位,最初时肯定是重量单位,《说文》解释说:“䄷,百二十斤也。”《汉书·律历志》也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所以,在最初的时候,石是重量单位,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这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但就在同时,汉朝人又把石当做容积单位,刘向《说苑》中说“十斗为一石”,《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述淳于髡的话,说“臣饮一斗亦醉,饮一石亦醉”,这都是把“石”作为容积单位在使用,而且一石等于十斗。

但是,大家注意到了吗?在解释“石”为重量单位的时候,我们引用的资料是字典(《说文》),是国家制度说明(《汉书·律历志》),而解释“石”为容量单位的时候,我们引用的是文人的日常著作,是大家平时口语中说的话。

这表明了什么?——这就说明,“石”这个单位,当重量单位使用时,是国家制度规定的,是正式的。当容积单位使用时,是民间约定俗成的,是非正式的。

所以,从汉朝(或许更早时间)开始,“石”这个单位就一直是这个情况,从国家正式规定来说,是重量单位。但在民间非正式场合,它又可以作为容积单位使用。

这个情况一直到宋朝才得到改变。宋代将“石”这个单位正式确定为容积单位,从这时开始,“石”就同时拥有了两个身份:重量单位“石”,容积单位“石”。

2. 讲清楚了“石”的问题,下面咱们来说说容积单位升、斗、斛、石之间的关系。

2.1 宋代以前,1斗=10升,1斛=10斗。而我们前面说了,刘向《说苑》中说“十斗为一石”,所以,1斛=1石。换言之,此时,所谓“石”不过是斛的别称而已。

2.2 宋代以后,朝廷正式把“石”列为容积单位,并规定1石=10斗,那么这样一来,单位“石”和“斛”就重复了,怎么办呢?于是 宋朝政府又重新调整了“斛”的大小,规定1斛=5斗。于是这样一来,宋代以后这几个容量单位的关系就变成了:1斗=10升,1斛=5斗,1石=2斛。

3.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升、斗、斛、石这几个单位和现代单位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明白一点,古代的单位一个时期和一个时期是不同的,一直在变化,所以只能分时期来看。

3.1 秦朝

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1石(容积单位)=20公升

1石(重量单位)=30360克 (1秦斤=253克)

3.2 西汉

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1石(容积单位)=20公升

1石(重量单位)=30000克 (西汉1斤=250克)

3.3 东汉

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1石(容积单位)=20公升

1石(重量单位)=26640克 (东汉1斤=222克)

3.3 隋唐

1升=600毫升,1斗=6000毫升,1斛=1石(容积单位)=60公升

1石(重量单位)=79320克(唐代1斤=661克)

3.4 宋代

1升=702毫升,1斗=7020毫升,1斛=35.1公升,1石(容积单位)=70.2公升

1石(重量单位)=79320克(宋代1斤=661克)

3.5 元代

1升=1002.9毫升,1斗=10029毫升,1斛=50.145公升,1石(容积单位)=100.29公升

1石(重量单位)=73200克(元代1斤=610克)

3.6 明清

1升=1035毫升,1斗=10350毫升,1斛=51.75公升,1石(容积单位)=103.5公升

1石(重量单位)=71616克(明清1斤=596.8克)

(以上数值,全部采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考订数值)

3.7 民国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对度量衡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容积单位中,取消了斛,同时将“石”的两个单位分开,容积单位继续使用“石”,而重量单位改成“担”,同时规定:1市升=1公升,1市斤=1/2公斤,1市尺=1/3公尺(米)。那么就有:

1升=1公升,1斗=10公升,1石=100公升

1担=100斤=50公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吃饭穿衣,都离不开“量”。尤其是在粮食交易、征收税赋的时候,这“升”“斗”“斛”“石”这些单位,那可是个顶个的重要。不过呀,这玩意儿可不像现在的米尺、体温计那么精确,每个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地方,都有可能不一样。今天,咱就来捋一捋,这些古时候的计量单位,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度量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的确,称重衡器的原理相对直观,自古就有。但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古代对于粮食这样的大宗商品,更多时候使用的是“升”、“斗”、“石”这类体积单位,而不是直接用重量来衡量。这背后既有技术限制,也有社会习惯和经济考量的原因。一、 重量衡器的挑战:.............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 回答
    一谈到古代的城池,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巍峨的城墙、错落有致的街区,甚至是繁华的市集。然而,在我们脚下的土地里,却隐藏着无数曾经辉煌的城池,它们沉默地被层层泥土掩埋,成为考古学家们探寻历史的宝藏。那么,古代的许多城池究竟为何会消失在地下,被泥土吞噬呢?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一、.............
  • 回答
    古代帝王不以自己的姓氏作为国号,这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不想用”或者“没想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时代,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智慧。一、 姓氏的局限性:个人色彩过于浓厚,难以承载国家之重首先,姓氏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即使是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终究是一个个.............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古代的山东人爱好起义”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历史事实的概括,但并非山东人在古代就天生“爱好”起义,而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历代王朝的统治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山东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起义爆发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古代的进士举人数量繁多,但政府是否需要这么多官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笼统地说,“需要”或“不需要”都过于简单。实际上,这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官员的职能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古代政府的职能与层级结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代.............
  • 回答
    古代的墨块并非直接用粮食做出来的,但粮食中的淀粉成分是古代墨块制作中非常重要的粘合剂和填料。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古代墨块的构成以及制作工艺来深入探讨。古代墨块的主要构成:古代墨块通常由两大类成分组成:1. 着色剂(主要成分): 这是墨块的“墨色”来源。 烟灰(最常见): 这.............
  • 回答
    古代人质的生活,是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话题,绝不是铁链束缚、暗无天日的牢笼那么简单。这其中既有令人同情的部分,也有意想不到的“待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质的身份、送出人质的政治背景以及接收方的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确,人质并非都是地位低下者。最常见、也最被我们想象的,是贵族子弟。这些孩子,往往是国王、诸.............
  • 回答
    古代南疆和河西走廊是否像现在这样荒凉干旱?这个问题触及了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和繁荣的关键,也揭示了历史地理环境变迁的奥秘。笼统地说,古代的南疆和河西走廊,在许多方面确实是荒凉而干旱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选择,反而可以说是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它的独特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南疆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