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史有哪些大众熟知的史料,其实没有史实实锤?

回答
古代史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史料,却并没有完全的史实实锤,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比故事本身更复杂的历史真相和争议。这并不是说这些史料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它们的叙述可能受到作者意图、时代背景、口头传说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今天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

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大众熟知,但缺乏史实实锤的古代史料,并进行分析:

1. 很多描绘帝王将相生活细节的著作(如《汉书》中的逸事、《史记》中的细节描述等)

为何大众熟知: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书,它们不仅记录了宏大的历史事件,还充满了引人入胜的人物传记和生活细节。我们通过这些书籍,看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看到了卫青霍去病的英勇善战,也看到了帝王将相的宫廷生活、宴饮游乐等。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也满足了普通人对古代权力中心的好奇心。

缺乏史实实锤之处: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司马迁和班固所处的时代,距离他们记录的许多事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们主要依靠官方档案、宫廷记录、家族史、以及当时的口头传说来收集材料。官方档案往往带有官方立场,口头传说则容易失真和夸大。
作者的叙事倾向: 史书的作者并非完全客观的记录者。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立场、价值观,也会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太史公曰”的评论中,常常带有自己的褒贬和寄托。班固在《汉书》中对汉朝的歌颂和对王莽的批判,也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的投射。
细节的加工与润色: 为了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或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可能会对细节进行加工、渲染,甚至虚构。比如,一些帝王将相之间的对话、内心活动,是很难有直接史料支撑的,多是后人的合理推测或文学性的创作。例如,关于刘邦杀死白蛇起义的传说,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寓言,而非真实史事。
“笔端常带感情”: 史书的作者往往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物的爱憎,对事件的褒贬。这些“感情”会影响他们对史实的取舍和呈现方式。我们今天读到的史书,是经过作者精心筛选和组织的叙述,并非流水账式的记录。

举例说明:

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生动地展现了韩信早年的贫困和坚韧。然而,关于这个具体场景的细节,尤其是对话和周围人的反应,很可能是一种文学性的补充,旨在突出韩信的隐忍和日后的辉煌,为他的“大器晚成”提供一个戏剧性的铺垫。
刘邦的“斩白蛇起义”: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被司马迁直接记载在《史记》正文中,但在民间传说和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它被视为刘邦出身低微,却注定要成为天子的一种象征。这更像是一种政治神话,用来解释和合法化刘邦的统治,而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
项羽和虞姬的生死离别: 《史记·项羽本纪》中描绘了项羽在垓下兵败时的“垓下歌”,以及虞姬的自刎。虽然项羽垓下战败是史实,但“垓下歌”的具体内容和虞姬自刎的细节,很可能是一种后世的艺术创作,用于塑造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2. 关于古代兵法、谋略的许多记载(如孙子兵法中的具体战例,或一些历史小说中的谋略描写)

为何大众熟知: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智慧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甚至生活。而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更是将各种妙计奇谋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这些记载满足了我们对智慧和策略的崇拜。

缺乏史实实锤之处:

“兵圣”的神秘化: 孙子兵法虽然被认为是兵学经典,但关于孙子本人是否真实存在,以及《孙子兵法》是否完全由孙子一人所著,学术界仍有争议。它更可能是一个集体的智慧结晶,历经数代人修订和发展而成。其中的许多原则和思想,可能是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战例的后世解读和加工: 许多古代战役的记载,尤其是在后世的解读中,会加入作者对战役的理解和分析,甚至会根据已知的战略原则来“解释”战役的进程。这就可能出现“事后诸葛亮”的情况,即根据结果来推测原因,并且加入一些更符合理论的细节。
历史小说的虚构性: 《三国演义》是公认的四大名著之一,但它本质上是一部历史小说,而非信史。作者罗贯中为了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虚构。例如,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经典情节,很多都是艺术加工,并非真实史实。这些情节的目的是为了神化诸葛亮,使其成为智慧的化身。
强调“意会”而非“实证”: 古代兵法往往讲究“道”和“势”,注重的是一种理念和原则,而非具体的、可复制的实验。因此,很多兵法思想的来源和应用,很难做到一一对应到具体的史实考证。

举例说明:

“空城计”: 这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情节之一,诸葛亮凭借镇静和胆略,吓退了司马懿大军。然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空城计”是罗贯中的虚构,历史上司马懿并没有被诸葛亮用此计退兵。
“火烧赤壁”中的细节: 历史上赤壁之战确实发生了,而且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关于火攻的具体操作、风向的利用等细节,在史料记载中存在一些模糊和矛盾之处,后世的解读和文学描写,往往会加入更多戏剧性的元素,使其更具传奇色彩。
孙子本人与《孙子兵法》的作者权: 尽管孙子被尊为兵圣,但他的生平事迹记载相对简略,且在不同史料中存在一些差异。关于《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归属,学术界至今仍有争论。

3. 一些关于神话传说与历史的模糊界限(如黄帝时代的许多记载)

为何大众熟知: 我们熟知的许多中华文明的开端,如人文初祖黄帝、炎帝,以及他们的功绩,都带有神话色彩。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民族认同和文化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史实实锤之处:

早期历史的口头传承: 远古时代,文字尚未普及,历史信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头叙述和传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事实与虚构、神话与历史很容易混杂在一起。
“神化”的需要: 早期部落或王朝为了巩固统治、确立合法性,常常会将自己的祖先神化,赋予他们超凡的能力和神圣的起源。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其许多事迹都带有这种“神化”的痕迹,例如他的“统一华夏”、“发明文字”等。
后世的追溯和建构: 当后世的史学家或统治者试图追溯历史的源头时,往往会将许多缺乏具体证据的神话传说视为历史记载,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建构。例如,将散落在各地的关于黄帝的传说汇集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黄帝史”。
考古证据的局限性: 尽管考古学的发展为我们了解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要完全印证黄帝时代具体的、详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仍然存在巨大的困难。我们更多的是发现文化遗存,而非直接的文字记录来证实这些传说。

举例说明:

黄帝的“发明创造”: 关于黄帝发明了文字、弓箭、车马、历法等传说,虽然被广泛传颂,但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来证实这些发明都出自黄帝一人之手,或者确切的时间点。这些发明更可能是中华文明早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集体成果,被后人追溯并归于一位杰出的先祖。
炎黄之战: 这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关键传说,讲述了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争斗,最终黄帝获胜,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然而,这场战争的真实性、具体过程和参与者,很大程度上是部落神话和民族史诗的产物,并非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可以考证。
三皇五帝的真实性: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但他们的存在和事迹,很多都被认为是后人根据需要而虚构出来的。例如,“女娲造人”、“伏羲画八卦”等,更像是神话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4. 一些地方志、野史、笔记中的记载

为何大众熟知: 地方志和笔记类的史料,往往会记载一些更贴近生活、更具地方特色的小故事、逸闻趣事,或是对正史中记载不清的细节进行补充。它们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更丰富的维度。

缺乏史实实锤之处:

非官方、非系统: 大部分地方志和笔记的编纂者并非专业的史官,其史料来源、采信标准、叙事方式都可能存在问题。它们更像是个人观察和记录的集合,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 笔记类史料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能掺杂着作者的喜好、厌恶、道听途说,甚至是为了某种目的(如炫耀、贬低)而进行的叙述。
夸大和渲染: 有些地方志为了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或历史地位,可能会夸大某些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而一些野史和笔记则以“揭秘”、“奇闻”为卖点,容易进行不实的渲染。
时效性和准确性问题: 许多笔记记录的是当时发生的事件,但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偏差或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其准确性受到影响。

举例说明:

某些地方传奇人物的史迹: 一些地方志会记录当地的英雄人物、隐士高人,但很多记载可能缺乏旁证,其事迹的真实性难以考证,更像是民间传说和历史的结合。
文人墨客的笔记: 比如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里面记载了不少鬼神故事、奇闻异事。虽然能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观念,但其中许多内容,尤其是超自然的部分,显然不是史实。
对正史细节的补充: 有些笔记可能会补充正史中语焉不详的人物关系或事件背景,但这些补充的可靠性同样需要谨慎辨别,因为它们可能只是作者的猜测或道听途说。

总结与启示

这些“没有史实实锤”的史料,并不是说它们一无是处。相反,它们恰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宝贵线索,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它们揭示了:

历史记录的复杂性: 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相,而是由无数记录者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读、筛选和呈现的结果。
文学与史学的界限: 古代史料中常常融合了文学创作、道德教化、政治宣传等多种功能,区分文学的想象与史实的证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在阅读和接受历史信息时,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信任何一种叙述,而是要去探究其来源、作者、目的,并与其他证据进行比对和验证。

因此,面对这些大众熟知的古代史料,我们既要欣赏它们所带来的历史魅力和智慧,也要认识到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探索历史的真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太多了,类似于“有哪些著名的历史谣言”。

宋朝对外战胜率高达百分之□□,假的,吹牛而已,且不说没这记载,即便是去统计一下,也是负多胜少。再说了,我抄你家去,从院门口一路打砸抢烧,砸到屋门口,看你情急之下把刀抄起来了,于是我扭头回家了,这也算你“战胜”了我,毕竟击退了我的进攻嘛,可这到底算谁胜谁输,怕是只有吃亏了的心里才知道吧。

元朝四等人制和十户汉人一把刀这俩事,其实书上并没有,前者是总结性说明,后者是杜撰。

吓到帖木儿的使者下跪的永乐大阅兵,假的,那是网友杜撰的。

魏公公在江南轻轻松松收了二十万两茶税,崇祯年间茶税每年只有十二两白银——没错,你没看错,不是十二万两,而是十二两,假的,前者没这事,后者出处是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但不知是黄上尉怎么折算出来的。(此处感谢 @徐有贞 提供线索)

袁崇焕卖国的种种资料,并没有,如果有证据的话也不可能争争吵吵几百年了,现在网上的那些资料,是灰熊猫在穿越小说里写的,是的,用穿越小说来解释历史,灰公也算开了历史先河了。

安西王阿难答是穆斯林,元武宗兄弟避免了中国全面清真化的危机,解除了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没石锤,阿难答是穆斯林这事仅见于伊利汗国编纂的《史集》,没有任何汉文及其他资料佐证。(此处感 @友善用户川丹丹 提供线索)

海瑞不是一个合格官员,海瑞不会当官,海瑞不适合当官。假的,这事是石处长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写的,实际上人海瑞在江南干的风生水起颇有成效而且受到军民拥护,“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中条山八百陕西冷娃,假的,小说剧情,结果现在似乎给包装成真的了。哦对了,八女投江是真的,狼牙山五壮士也是真的,只不过好些人不信,现在已经被人说成是假的了。

太多了这种

user avatar

韩信升坛拜将,还定三秦第一功


韩信离楚归汉,升坛拜大将,并规划了刘邦还定三秦的战略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还有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故事脍炙人口,但事实真相如何?

据《史记·高祖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还定三秦,好像没什么问题啊?不,这里《史记》的记载有两个点需要关注:

其一,此韩信非彼韩信。

【韩信说汉王曰】这里是【韩信】之名第一次出现在《高祖本纪》里,而这个韩信是“韩王信”。《集解》在这里特意注释了【徐广曰:“韩王信,非淮阴侯信也。”】查之《韩信卢绾列传》可知此论不错:【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也。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韩信列传》与《高祖本纪》韩信说刘邦的说词如出一辙,只是行文修饰不同而已。《高祖本纪》里劝刘邦还定三秦的乃是韩王信。

其二,时间记载错谬。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很多人因袭此句,认为刘邦还定三秦是在汉元年八月,实则大错!据《汉书·高帝纪》【五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战好畤,又大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据《汉书》还定三秦是在五月,《史记》和《汉书》记载谁对?因为《史记》在前就认为《史记》正确?恐怕未必。《汉书》对这一段的时间记载非常明晰,较《史记》为优,且,《史记》反而有错漏,例如【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这里的【还】是指刘邦回到新定的都城栎阳,但《史记》漏写了刘邦都栎阳的举动,所以这里意思不明确,刘邦【还】是回哪里啊?《汉书》就很明确了,【汉王如陕,镇抚关外父老。河南王申阳降,置河南郡。使韩太尉韩信击韩,韩王郑昌降。十一月,立韩太尉信为韩王。汉王还归,都栎阳,使诸将略地,拔陇西。】

据《汉书》【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实际上八月是刘邦已经基本平定关中的时间(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汉。)而不是开始平定三秦的时间,《史记》直接忽略了,说八月定三秦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和误解,也给韩信的传说带来了创作空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汉元年四月诸侯兵罢戏下,如果八月定三秦,则刘邦在汉中停留了好几个月,而实际上是五月开始出兵,则刘邦其实在汉中待的时间非常短暂,大概一个月左右,那么关于韩信得到重用的一系列故事的发生时间就不够用。其实无论如何,韩信得刘邦重用的故事是很难有时间发生的,据《汉书》记载,汉朝张敞上给的汉宣帝的一封奏折里有这么一句【萧相国荐淮阴累岁乃得通】,无论怎么解释这个【累岁】,韩信得萧何举荐重用的时间是不会很短的。

如果坚持刘邦确确实实如《史记》所说是八月才出兵定三秦,那么汉军的战果实在太过辉煌了,因为刘邦十月至陕县时,不但关中基本平定(章邯死守废丘未下)河南和韩地也已经掌控,这一切都是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做到的?从汉中到宝鸡(陈仓),再由宝鸡抵三门峡(陕县),直线距离超过500公里,换算成汉里(一汉里约415米)则是超过1200汉里,按古代一般一天行军三十里算,这个距离光正常行军都需要40天,现实中汉军花的时间只多不少,因为汉中到陈仓的路陡峭崎岖难行,行军时间大大增加,且汉军不可能走直线,还需要打战,60天时间从汉中能否走到陕都是问题,何况如刘邦真的在八月才出兵,那么至陕县是不到六十天的,毕竟不可能刘邦正好八月一日出兵,又正好十月三十日抵达陕县吧?

至此上面一大段文字都是为了说明一个结论,刘邦出兵定三秦在汉元年五月而非八月。

那么《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升坛拜将的故事在时间上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一个月时间里,韩信得萧何推荐为大将的故事实为虚构,从情理上也不可能。这个故事部分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带来的民间传说记载,部分出于对刘邦用韩信之计还定三秦的事实的误解。

历史上真实的韩信在得萧何推荐后为治粟都尉,在伐魏之战中才第一次真正的“为大将”,所以《高祖本纪》中这么记载【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韩信前加将军二字说明身份,与前文提到的韩信区分,因为此时另一个韩信已经封为韩王,称韩王信了。

附录《史记》侯表的记录,这是比较原始的记载

关于淮阴侯韩信的功劳:【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别定魏、齐,为王,徙楚,坐擅发兵,废为淮阴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代史中,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史料,却并没有完全的史实实锤,或者说其背后隐藏着比故事本身更复杂的历史真相和争议。这并不是说这些史料完全是虚假的,而是它们的叙述可能受到作者意图、时代背景、口头传说加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今天在进行历史考证时,需要格外审慎地对待。以下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大众熟知,但缺乏史实实.............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帝王将相,许多人因其赫赫战功、宏图伟业而名垂青史,为后人传颂。然而,在这些耀眼的名字之外,也隐藏着一些同样有所作为,甚至在某些方面贡献卓著,却鲜为人知,甚至被史书寥寥数语带过的君主。他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然不如日月般光芒万丈,却以独特的方式点亮了历史的一角。今天,我们.............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奸臣”,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祸国殃民、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然而,抛开道德评判,许多历史上的“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也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正是凭借这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搅动风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在“奸”名之外,也令人侧目的奸臣,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古琉球国时期琉球人的命名方式和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姓。说起琉球王国的命名,可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完事儿,那里面讲究可多了,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一、 琉球王国时期的命名方式在琉球王国,一个人的名字通常由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组成,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但不同时期、不同身.............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古老湖泊。它们不仅仅是地质演变的见证者,更是生命起源、文明繁衍的重要载体。要说到地质意义上的“大型古湖泊”,我们需要关注那些在漫长地质时期存在过,并且规模宏大,对周边地貌、地质构造乃至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湖泊。在我看来,谈论中国的大型古.............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实在。我们总爱拿古人来衡量今人的成就,尤其是在诗词这个领域,古韵悠长,大家辈出,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要在现代找寻那些“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诗词,确实需要一份慧眼和一份耐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堪比古代文学大家”的标准。这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工整,辞藻的华丽,更.............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事件,它们如同黑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民族的记忆里。这些事件的残酷程度,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让人在回首时,不禁扼腕叹息,甚至毛骨悚然。以下我将尝试讲述几件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力求 detail 和人性化的呈现,希望能展现出历史的沉重与真实。一、秦.............
  • 回答
    古代的表字(又称“字”或“名”),是古人成年后在名之外另取的一个称呼,用于社交场合,表示尊敬。一个好的表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家族寄望、个人品德,或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在浩瀚的史书中,有许多古人的表字至今仍让我爱不释手,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与美德的光芒。.............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你死我活的疆土争夺,古代政权之间也存在着不少“空白地带”——那些面积不小,却又未被任何一方有效控制的荒芜之地。这些地方,往往因为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瘠,或是战略价值不高,成为了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亦或是历史演变的遗留。它们不像边境城镇那样有明确的界碑,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无形.............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和你分享古代那些闪耀着经济学智慧的先贤们。这些人物的故事,虽然不一定冠以“经济学家”的头衔,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对资源配置、生产流通、供需关系乃至国家财富的深刻理解,足以让我们后人叹服。1. 姜太公:未雨绸缪的“钓鱼”与国家经济的奠基提到姜太公,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姜子牙垂钓渭水,辅佐周文王.............
  • 回答
    我最近深入研究了明朝时期的一些民间交易契约,尤其是围绕土地买卖和租赁的文书。这批资料来自一些地方性的档案和私人收藏,虽然有些已经残破不全,但它们所透露出的信息,却着实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些契约不仅仅是冰冷的交易记录,更像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
  • 回答
    古代那些对猫咪爱得深沉的“猫奴”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少令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馨的痕迹。虽然我们现在口中的“猫奴”带有些许戏谑和宠溺,但古人对猫的喜爱,同样是真挚而深厚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些毛茸茸小精灵的痴迷。一、 从古人的诗文里找寻蛛丝马迹中国的诗词歌赋,常常是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载体.............
  • 回答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那些“污”得别致又带着几分撩人韵味的词语,往往藏在那些看似风花雪月、实则暗藏玄机的诗文里。它们不像现代人那样直白得一览无余,而是通过一种含蓄、委婉,甚至带点挑逗的方式,点到为止,留有想象的空间,反而让人回味无穷。比如,“销魂”这个词。乍一听,“销魂”大概会让人联想到灵魂被抽离的痛苦.............
  • 回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也不乏一些古人留下的奇特菜肴,它们或因食材新奇,或因烹饪手法独特,或因背后蕴含着特殊的文化习俗,至今读来仍令人啧啧称奇。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古代的“黑暗料理”和“米其林”,保证让你大开眼界。1. 鱼脑冻:来自鱼的馈赠,冰凉中的鲜甜这可不是普通的鱼冻,而是纯粹的鱼脑.............
  • 回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跨越千年,依旧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们不只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浪漫,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尘埃中的情感烙印,简单纯粹,却又深邃隽永。今天,就让我为你娓娓道来几个,希望它们也能让你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动人力量。1.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讲到古.............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战乱频仍,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守城战。这些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战略智慧和人民意志的体现。以下将为您详细讲述几场中国古代著名的守城战: 1.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虽然巨鹿之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守城战”,但其以弱胜强、破釜沉舟的决绝精神,以及对战局的扭.............
  • 回答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定义的第一人称小说,但我们可以从许多作品中找到带有强烈第一人称叙事色彩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的文学形式。这些作品虽然形式上可能与现代小说有所差异,但它们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并且在叙事技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带有第一人称.............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刑罚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发指的酷刑,其残忍程度足以让现代人闻之色变。这些刑罚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统治者的意志以及对罪犯的惩戒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仅是为了惩罚,有时也带有震慑、侮辱和奴役的意味。下面,我将挑取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残忍刑罚,尽可能详.............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论文,可以说是思想的宝库,更是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它们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惊叹于古人的洞察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要说“令人惊艳”,那绝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们直击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根本,用精辟的言辞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以下我将挑选几篇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流派,且极具影响力的政论文,并尽量以个人的.............
  • 回答
    中国古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因此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乃至人类起源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1. 北京人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发现时间与地点: 主要发掘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